研究目的係瞭解因罹患口腔癌所受之健康及社會衝擊,研究對象則為歷年台灣新診斷口腔癌之勞工。研究方法係串接本部勞保資料、衛生福利部之健康數據資料庫,含全民健保資料、癌症登記檔、癌症篩檢檔、死因統計檔等相關資料庫進行串接,以呈現口腔癌患者之篩檢率、發生率、存活率之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另估計存活函數,並由滾動算法將相關函數外推至終身,進而透過核平滑化的方法估算出終身生活品質效用函數,得出終身健康餘命;平均餘命損失及健康餘命損失,此外,透過估算每月健保花費的平均成本,求出終身總健保花費金額,並藉勞工的就業比與平均每月薪資,量化口腔癌患者終之終身生產力及損失。
本研究主要藉實驗室模擬測試及工作現場採樣分析,比較傳統濾紙(MCE濾紙)採樣器與新型囊式濾紙(纖維素內囊式濾紙)採樣器在金屬粉塵採集時的內壁損失及探討其差異性。並參考採用新型囊式濾紙採樣器之美國NIOSH 7306分析方法,進行測試及評估,建立各項分析參數,驗證其成為國內參考方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加強「各級消防機關工作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實施指引」的完整性,進行風險評估方法及事故原因分析方法探討,以建立更完善之消防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機制,同時持續推動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至8個消防機關。另依據輔導經驗及參考 CNS 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內容,提出「各級消防機關工作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實施指引」增修建議。 本研究建議持續推廣消防機關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並研究發展管理項目、主管機關成立安全衛生專案辦公室協助推動消防安全衛生作業、鼓勵消防人員執行工作安全分析與提報事故案例分析、利用消防訓練中心針對不同的災害搶救情境進行危害辨識訓練並將安全衛生管理課程納入職前訓練,以降低消防職場危害風險。
本研究發現:一、本研究所定義的主、客觀疲勞評量間無顯著相關性。二、自主職場疲勞評估發現,疲勞分數最高之工種是水電工、其次為鋼筋工、最低者是板模工。三、午休對於50歲以上的營造勞工而言,恢復效率不若50歲以下的人(LF/HF值下降比例,52.2% v.s. 79%)。四、依LF/HF值下降比例在客觀的量測數據上會呈現較高與不平衡的量測結果。五、LF/HF是自律神經健康平衡指數,亦代表警覺專注程度;可以是合適的客觀疲勞指標,中午時段藉適度的休息,現場勞工得以放鬆、舒緩身心壓力,提高整體自律神經活性(提高警覺專注度)。惟因本次研究參與之個案數較少,僅初步推論。
依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110年勞動檢查統計年報,110年職業災害統計行業別災害次數分析(50人以上事業單位),批發與零售業1,403次為最多;另統計自2001年至2022年9月有關批發及零售業重大職業災害資料,共計314件,批發及零售業重大職業災害前3名分別為「金屬建材批發業」及「其他建材批發業」各為25件、「磚瓦、砂石、水泥及其製品批發業」19件,顯見批發及零售業之中職災大多發生於建材相關之批發業。 建材批發業是指專門從製造商或供應商處購買各種建築材料(例如木材、磚塊、水泥、鋼材..等),並將其轉售給零售商、建築公司、工程承包商、裝修公司等企業。本研究旨在透過文獻探討確認建材批發業的職災事故問題;並比對分析政府勞保資料庫與重大職災資料庫數據,以了解建材批發業職災給付狀況與重大職災的案件數、災害類型及媒介物等資料;再輔以現場訪視建材批發業廠商,以了解其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危害評估、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措施等現況。 本研究以辦理焦點團體及專家座談的方式討論建材批發業職業傷害預防指引並提供修正建議。透過執行計畫之研究成果,提供建材批發業者維護勞工職業安全的參酌指引與檢核表參酌,以有效降低建材批發業勞工職業傷害發生率與嚴重性,有效保護建材批發業勞工的工作安全。
隨著全球數位化發展,電子產品的盛行使得顯示器的使用量大增,近幾年氧化銦錫超過80%用於顯示器製造,職場從事相關作業人員亦隨之增加。日本、韓國和台灣為主要消費國,台灣使用銦及其化合物的使用量約佔全世界使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約60%為原生銦。銦作業在進行生產過程執行燒結、熔解、噴濺、粉碎及研磨等作業時,含銦的粉塵會懸浮於空氣中或在高溫下產生金屬燻煙,經由呼吸道暴露對作業人員造成健康 危害。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銦及其化合物應用產業高風險作業勞工之暴露情形、呼吸道疾病症狀與健康危害,進行該產業作業勞工健康調查研究,建立本土性流行病學資料,並提供職業疾病認定參考基準修訂建議。
為提升下肢障礙勞工之職場健康,本研究藉由實施健康知識講座與健康體適能運動為主軸之健康促進方案,以及進行實際介入後肢量化及質化成效評估,探討健康促進介入對於下肢障礙勞工生理與社會心理狀況改善之情形,並建立下肢障礙勞工職場健康促進教材,提供職訓機構、事業單位、相關協會等參考應用。
本研究建立了以氣袋進行空氣採樣,再藉由固相微萃取(SPME)技術進行實驗室分析,達到可同步定性49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及建立了32種物質的空氣濃度定量範圍(0.00625 ppm ~ 0.25 ppm)。此外,本研究亦驗證了樣本穩定度及不同相對濕度對採樣分析結果的影響;結果發現,相對濕度的差異(8 % RH ~ 80 % RH)並不會對所獲濃度造成影響,但以氣袋採樣後相關之分析應該在9小時內完成,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對各國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規與制度進行比較,同時收集可能參考適用的勞工健康服務成效評估指標,據以設計職場問卷與訪談題綱,探討我國職場辦理勞工健康服務之亮點與待改善之處,並提出政策建議。本研究建議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之指南,訂定勞工健康服務指標項目,包括需求評估指標、投入指標、過程指標及成效指標;成效指標建議用慢性病與職業病盛行率之降低為主,另可加入病假率與離職率,甚至可納入減效出席率(Presentieesm)。而對於勞工健康服務內容與分工不明確之處,建議提供法規解釋或提供更精確且實用的指引供參;同時亦建議提供更充足且更多元的從業人員訓練,以及加強對雇主與民眾之宣導,方能擴大支持與利用度,使勞工健康服務能成為工作者全面健康保護與促進之利器。
隨著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國整體在職照顧服務人力亦不足以支撐照顧服務對象的需求,尤其長照機構的照顧服務人力更為短缺。本研究針對數位科技開發商、住宿型服務長照機構管理人員與照顧服務員進行質性訪談,藉以探討長照機構導入數位科技應用時所面臨之勞動力轉型的挑戰與機會,進而提出可供參採之政策建議。
協助青年就業,是政府當前施政重點,過去政府所推動的各項政策措施雖已產生政策效應,但仍有進步的空間。由於造成青年就業困境的因素很多,其中青年工作價值觀與職業選擇改變甚為關鍵,然而過去政府在規劃政策措施時較少觸及青年工作價值觀與職業選擇。 本研究利用目前政府針對青年就業議題所做調查進行次級資料分析,並透過量化數據分析進行大專畢業生在勞動市場就業追蹤,進一步訪談青年、企業及職涯輔導單位,輔以青年問卷調查,以分析青年工作價值觀的改變與影響因素,釐清工作價值觀與就業選擇之關連性,並以此為基礎,參考國外青年就業促進政策,以期研擬更妥切的政策措施來協助青年就業與職涯發展。
研究蒐集分析我國2011~2022年間所發生的128件堆高機相關重大職災案例,得知佔比最高的災害類型為被撞24.22%,其次為傾倒被壓19.53%,傾倒被壓之肇因多為勞工未確實使用安全帶或是車體本身未配備安全帶。另由統計事故發生時間可知,上班後1小時及下班前1小時為兩個高峰。另外,本研究透過問卷及堆高機作業場所的訪視,發現車況的良窳與堆高機的使用頻率以及維修保養頻率、程度而有所差異;如果機械設備保養不當,也容易引發職業事故。因此,研究擬訂「動力堆高機檢查技術指引」供事業單位參考使用,建議參考日本強制由有資格的第三方實施檢查制度,視檢查結果准予繼續使用或強制停用,使堆高機能確保安全狀態下可以使用。
研究初步涉略相關非破壞檢查方法,最後選用超音波檢測和聲學成像法,透過實驗證明對鑑別機械故障具有顯著效果,建議對於固定式起重機關鍵零件的維護和檢查,除了初步目視檢查之外,可以進一步採用包含超音波檢測和聲學成像法之非破壞檢測技術。實驗數據結果顯示超音波檢測在鑑別微小裂縫和內部缺陷方面,具有深度及精確度方面的優勢。聲學成像法檢測起重機在不同荷重及異常下的運作狀態,分析聲學特性包含聲壓峰值、頻率等,與荷重、異常變化的交互關係,實驗結果證明鑑別出差異性,此檢測方法可作為不停機維護檢測,應用於設備運作過程中的機械性能診斷。研究成果提升起重機維修保養與檢測技術,可以提供事業單位、檢測機構等參考。
本研究主要目標在於完成系統式施工架產業規範草案的制定,透過系統式施工架發展趨勢及使用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針對製造商、搭架商及使用單位,就產品差異性和規範內容的需求,藉由四場次焦點座談會與產官學界研商,訂定符合需求之系統式施工架產業規範。另外在產業規範自主管理策略的推動上,結合國內現況並適度融合日本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產業規範、管理單位及管理辦法之管理構架,做為產業規範運作、維護及推動之模式。最後,本計畫並完成四項技術職能課程開發及三場次研討會與示範觀摩,以有效進行推廣。
從事石油裂解之石化工業與製造、處置或使用危害性之化學品數量達中央主管機關規定量以上之工作場所,事業單位應每五年定期實施製程安全重新評估。為了解國際間製程安全定期評估的做法,以及提升製程安全定期評估的有效性,本研究比較國內外製程安全定期評估作法、實施問卷調查瞭解事業單位推動製程安全定期評估的情況,並製作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之定期評估實務參考手冊以利業者有效推動製程安全定期評估。 本研究編製的手冊內容著重於HAZOP方法執行之不良樣態案例說明,並說明執行HAZOP分析前應準備資料與準備事項之邏輯、建議執行流程、以及執行建議等事項,使讀者能快速與深入瞭解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技術。
由於營建工程業之職場環境存在許多風險,長期以來仍面臨職業災害問題,包含重大公安事件、熱危害等,因此,在營造業的安全衛生管理方面,營建業之危險性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需經過職前訓練或技能檢定舉得資格,方能進行相關機械操作,以降低事故發生機率。 本研究旨在透過文獻蒐集,分析國內外預防營建業疲勞職災事故之智慧科技。研究整合影像辨識技術、環境感測器與GPS系統等訊號進行分析,建置職場智慧監測模組,以預防因操作人員資格不符、危險駕駛行為、高溫或飲酒等情形造成職災發生,同時建置管理平台模組,提供管理人員掌握勞工操作情況與危害示警。
本計畫主要是探究金屬加工作業引發粉塵爆炸危害,藉由蒐集金屬加工作業相關安全資訊、火災爆炸事故案例、現場訪視、採樣、火災爆炸特性檢測及輔導等工作,進行火災爆炸危害鑑別與評估,並據此探討業者現有防止火災爆炸設施之適當性,接著再依法規及相關規範要求,編撰金屬加工作業粉塵火災爆炸危害預防技術手冊,協助業者改善粉塵火災爆炸危害問題。 本計畫對金屬加工產生之金屬粉體發展出物料發火性、禁水性之簡易檢測方法可補充SDS安定性與反應性等資訊。另製作火災爆炸預防安全檢核表,並編撰金屬加工作業粉塵火災爆炸危害預防技術手冊,期能提升相關作業人員之火災爆炸危害認知、安全意識及製程火災爆炸危害預防能力,降低國內相關火災爆炸事故。
為提高影像辨識技術未來在職業安全衛生之應用性,本研究建立多個時間點的影像辨識參數並擴充影像資料庫,透過讓判讀方式提升為具時間序列的動態辨識結果,並建立影像、聲音及影像序列辨識結果之整合機制,提升危害發生判斷之準確性。另外,於本研究新增徘徊偵測功能,透過監視器影像畫面之關聯與影像相似性,偵測是否有長時間遊蕩者,自動給予警示提醒。
本研究目的在深入探究臺灣疫情前後遠距工作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對勞動權益的影響,以提供未來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本研究首先將廣泛蒐集並分析國內外遠距工作相關的法制層面及實務層面文獻資料,以補充對遠距工作的瞭解,並深入探討國際組織與各國規範、企業實施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其次再透過問卷方式,對我國企業及基層員工進行調查,以掌握我國企業實施遠距工作相關實施概況、實施動機、產業性質、工作類型、實施模式、資訊基礎、績效表現、未來趨勢及勞動關係等資訊。另外透過焦點座談,深入探討目前遠距工作實施概況及趨勢,並發掘潛在勞動議題及可能衍生的法規需求,作為未來相關政策規劃及法規擬定之參考。
為協助受僱者兼顧工作與育兒,提供育嬰假或親職假給受僱者申請,乃是世界趨勢及普世價值,惟現行「留職停薪」設計缺乏彈性,造成育嬰假的規定無法更普遍地使受僱者受益,育嬰假是否僅能以留職停薪的方式申請,實有重新檢視之必要。本研究計畫蒐集整理國際勞工組織、歐盟、德國、瑞典、日本與韓國與之相關法制與經驗,並針對國內企業進行問卷調查,蒐集分析國內企業對育嬰假之狀況及彈性化之可接受程度,並運用問卷調查與焦點座談結果分析我國育嬰假制度未來調整之可行性。在統整上述所有研究結果後,提出我國育嬰假或親職假制度未來發展之具體政策或修法建議。
本研究在日治之文獻探討與分析部分,主要完成「日治煤礦產業發展」及「日治煤礦工勞動環境與災變」,以及煤業技術整理與重要史料翻譯等基礎性工作,透過深入分析多方資料與文獻,獲得對日治煤礦產經發展與勞動環境狀況之初步瞭解。在口述歷史訪談方面,擴大訪談對象至不同類型煤礦從業人員及其家屬,並深入挖掘其勞動與生活經驗,以獲得更多元化觀點和資料。最後,透過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多元整合型式,規劃煤礦勞動歷史與文化推廣之短、中、長期策略目標與行動方案。
本研究使用現有文獻資料,比較分析日本、韓國、美國、澳洲及臺灣等五國職業傷病服務醫療院所的管理制度,並舉辦5場專家會議,深入探討蒐集他們對職災勞工重建服務管理方式現況的理解與改進意見。整合各國比較分析的結果以及臺灣相關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提出臺灣相關政策制定的參考。臺灣以認可並補助一般醫療院所的方式,提供職災勞工醫療與職能復健服務,專業性不如日、韓的職災醫院,但保險基金的使用有限,可謂在專業與保險基金之間取得平衡。
本研究旨在釐清比較英、美、日、德各國揭弊者制度的建立背景,並檢視我國揭弊者保護制度相關草案,我國相關於勞工揭弊者保護法規範之立法極度分散,現行尚乏總則性規範,行政機關與法院較難遵循或參酌,應研究揭弊保護之客觀合理性,供考量互為衝突之利害事務之價值,在對揭弊行為之公益上與忠實義務私利上之價值判斷需保持中立性,立法與處於揭弊者與雇主之間爭議,需衡量公共利益,本研究建議如下:(1)未來可強化勞動檢查單位之功能;(2)限以公益為目的方受揭弊保護;(3)建立合理相信之判斷要件;(4)企業通報制度可視企業規模人數或營業額有所區分。
本研究以GRI準則為基礎,參考其他永續發展相關標準,並透過檢視國內多家企業永續報告書揭露情形,以及工作坊等實證研究結果,初步將企業永續發展涉及勞動議題指標大致分為勞動市場、勞動關係及就業平等3個面向。研究結果發現企業永續所揭露之資訊更加重視氣候變遷、全球供應鏈、人力資源管理及新興科技風險等特定議題之發展。而永續指標及資訊揭露重點,則強調可比較性、高品質數據、即時性、利害關係人溝通及查證機制等原則。此外,未來值得企業關注之永續發展關鍵勞動指標為勞工參與、職場友善、職業發展及職業安全衛生等4大項,企業應將其對應到企業產業特性及關切之主要議題,制定永續發展策略及相關行動方案,並進行相關資訊之揭露。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時代,我國未來應如何處理「互不挖角協議」此類問題以保護勞工權益,實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爰本研究擬以保障勞動權益之角度為出發點,瞭解企業間簽訂上開協議對勞動市場秩序、勞工權益之影響,探討相關爭議問題與解決方向,以作為未來主管機關在擬定因應措施及相關政策之參考。
隨著勞動市場的高齡化,有些事業單位已開始處理勞動力短缺問題,漸漸發展出適合該事業中高齡與高齡者的彈性運用及管理模式。為促進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及保障其勞動條件,故進行本案彈性就業案例及就業條件分析研究。
育嬰留職停薪政策目的是希望為有新生兒女的父母提供休養與充分照顧嬰幼兒的時間,一方面能夠維持工作機會,又能作為撫育新生兒女的緩衝以及短暫的喘息空間,亦希望透過鼓勵配偶的積極參與,拉近男女對於家庭照護責任的差距,終極目的則是育兒勞工父母續留職場。2021年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政策對於育兒勞工之影響及相關輔助政策探討」,透過勞保相關資料,發現我國自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政策施行後,申請者退離職場的比例下降。不過,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者生育後三年退離職場比率為18.7%(未續保勞保),顯示。仍有部分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者期滿後未續留職場。故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分析勞保資料庫及綜合所得稅資料檔,並訪談育嬰留職停薪期滿未續留職場者,探討其未續留職場的因素、所遭遇的困難、可能需要的協助等,綜整提出相關建議,以使我國友善家庭相關政策更趨完善。
鑑於高齡化社會的即將到來,而國人平均退離勞動市場年齡早於日、韓等主要國家,為落實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意旨,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實有必要透過研究調查了解中高齡勞工提早退離勞動市場之因素,據以研擬相對應政策。
在就業環境中的職業性別區隔,會影響女性的就業選擇、薪資高低與職位升遷,尤其女性還必須承擔育兒與家庭照顧的傳統性別角色分工,這些一般女性在就業市場中會遭遇到的困境,同樣也會發生在身心障礙女性身上,遑論身心障礙女性,其能獲得之社會經濟與教育培力等資源更為艱困。根據勞動部《2019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5月臺灣地區 15 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勞動力參與率為 20.7%,其中,男性的勞參率為25.5%,但女性的勞參率卻僅14.7%,不僅低於男性,更低於平均值。顯見,女性身心障礙者在同時具有身心障礙以及女性的身分更是弱勢中的弱勢。為更全面性了解身心障礙女性就業情況,本研究運用衛生福利部2023年身心障礙者資料檔,串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勞保資料庫及其他相關資料等,了解身心障礙女性與一般勞工於就業上之差異情形,另搭配深度訪談等方式探討身心障礙女性未能投入勞動市場的原因,並針對已經投入勞動市場者,探討其於職場上所遇到的問題、困難及需求,綜整提出分析建議。
由於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吸引台商投資的政策變化,導致台商產線遷移和國人跨國移動的趨勢發生變化。赴海外工作的人數和青年留學簽證的數量大幅減少,這引起了一些學者對海外回國是否成為輸入型失業現象的關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海外回國者的人力資源、回國就業態度和職涯規劃特性。我們針對已經回國或近2年內準備回國的人進行調查,本研究報告將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於人力資源規劃的參考資訊,另一方面由於產業對於國際性人才有高度需求,鼓勵企業提高勞動條件以延攬海外人才回國,本研究也了解從事於不同產業的海外國人海外工作經驗與就業路徑,有助於對有意赴海外工作或準備回國的國人在職涯規劃之參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