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臺灣離岸風電產業中運維人員的職場安全與健康狀況,因應風電發展由陸域轉向離岸所帶來的作業風險提升。透過文獻回顧、問卷調查、深度訪談與生物指標分析,研究發現高風速、強光、海況與高溫為主要職場危害因子,工作壓力多與負荷過重及付出回饋失衡有關。睡眠品質整體尚可,但部分人員有功能障礙現象。生理指標顯示壓力與健康狀況大致正常,惟海域工作者及管理階層壓力較高。研究並參考歐美經驗,提出符合台灣環境之職場健康與安全改善建議。
鑑於國人平均退離勞動市場年齡(男64歲、女61歲)仍早於日、韓等主要國家,為落實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意旨,支持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於退休後再就業,實有必要透過了解各國促進退休者再就業之相關協助措施,作為政策研擬之參考。
國內農業從業人口正面臨高齡化及缺工的挑戰,除了思考如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及量能外,維護農業工作者之作業安全、健康及危害預防更是基本的原則,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即在針對農業作業主要的危害因子,探討應用科技化之方式輔助農業作業及環境改善之可行性,透過科技化及標準化之方式,探討其對職業傷病預防效益之影響。
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高階管理人員心理健康現況,並了解影響高階管理人員心理健康因素。本研究完成2場共10人次焦點團體訪談,並透過問卷調查,搜集244份高階管理人員的量化資料,包含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年資、教育程度、是否身兼雇主、公司年資、組織年資、企業規模、產業別)、高階管理人員之思維模式(整體思維、矛盾思維)、外在環境(環境動力、環境競爭)與組織績效。結果顯示不同性別、是否身兼雇主、年資、思維模式、外在環境、組織績效、企業規模、產業別在高階管理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上呈現顯著差異。
本計畫進行溫網室從業者之檢體收集、生化指標與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鹽類農藥代謝產物之濃度分析,並透過農業工作現場訪視及職業傷病防治相關教育宣導,收集工作現場相關資訊,提出農業溫網室作業族群優先改善事項及未來持續關注議題。
本所於112年修訂聽力保護計畫指引內容,完成勞工聽力保護計畫參考指引(第五版)。為推廣新版指引的理論及應用,本研究透過檢視事業單位聽力保護工作的現況,並實際應用指引中的方法協助事業單位進行相關改善,同時,為強化勞工對於聽力保護工作的知能、提升自我保護的意識,本研究亦研製職場聽力保護數位課程教材。
現代青年具有獨立自主、自由的性格,隨時會轉換工作,這對未來職場的人力資源運用將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或影響,也會慢慢影響到勞動力的價值觀、與雇主企業的互動關係。為有效提升政策資源對青年的協助,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瞭解青年世代之工作價值觀、世代間工作價值觀差異,釐清工作價值觀與就業關連性,期望透過瞭解政策對象,協助青年就業與職涯發展。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暴露於耳毒性物質之勞工聽力異常比率與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勞工具同樣高之風險,兩者同時暴露之勞工聽力異常比例更勝僅暴露於噪音環境之勞工,在羅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中發現本次聽力異常的勞工,與其年紀OR值=1.11(95% C.I. 1.03-1.17)、喝酒的習慣OR值 = 7.04(95% C.I. 1.43-34.64)、常常需要別人再說一次OR值 = 6.05(95% C.I. 1.31-27.92)具有統計上顯著相關。
我國製造業高度仰賴出口,對屬於高碳排產業的石化業來說,在歐盟實施碳邊境稅在即、世界各國減碳承諾及企業自願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趨勢下,淨零轉型已是無法避免的趨勢,隨著企業導入低碳製程與碳稽核管理制度,石化業就業市場結構將產生結構性變化,或對勞工權益造成影響。 為了掌握歐盟碳邊境稅及國際淨零轉型趨勢對我國石化業的影響,本計畫透過文獻蒐集盤點主要國家淨零轉型勞工相關議題與公正轉型推動機制,搭配專家訪談,依據我國石化業產業特性探索可能的影響範圍與勞動相關議題,結合問卷調查以及個案研究訪視,深入觀察我國石化業淨零排放推動意識、整備度、企業人力資源結構變化、淨零轉型推動瓶頸,以及勞工權益相關議題,作為後續淨零排放公正轉型相關政策施政依據。 經過文獻盤點得知,石化產業屬於製造業上游,相對於其他製造業具有「高耗能」、「高資本支出」、「高自動化」之產業特性。研究結果發現,大型上市櫃企業產線端在政府政策規範下有完整的職業安全衛生體系,加上石化業為多數製造業上游,就業市場相對其他產業穩定,目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加上石化產業產線營運需漸進式調整,留才成為企業因應就業市場長期缺工的關鍵。 短期石化業中上游景氣主要受到兩岸貿易與對岸訂單減少所致,整體就業人數未有大規模改變,然中長期在國際減塑與淨零趨勢下,就業市場結構或將有所轉變,未來須先定義石化業在我國產業政策的角色地位,搭配政策措施,整合產學教育訓練資源,在預防結構性失業同時吸引青年勞動力進入石化產業,改善石化業勞動市場長年以來的人才斷層問題。
本研究針對45歲以上有意或具創業經驗者進行問卷調查,涵蓋創業規劃、現況、困難、跨世代合作意向及政府資源使用與需求,另針對曾接受勞動力發展署微型創業輔導者調查其創業現況、困難、跨世代合作意向、對政府輔導滿意度。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時,如何透過「公正轉型策略」有效推動淨零排放政策,協助政府制定因應策略,減輕政策實施過程對上市櫃企業及利害關係人的影響。研究目標包括掌握企業對淨零排放政策的認知及實踐現況,深入了解以勞工為核心的利害關係人在政策推動中的角色及需求,並提出建立包容性公正轉型機制的具體建議。
因應全球競才壓力及少子化、高齡化等人口結構挑戰,我國於2022年推行「移工留才久用方案」,結合《就業服務法》與《移民法》,首次為藍領移工提供轉為中階技術人力並銜接永久居留的機會。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及焦點座談等多元方法,探討政策執行現況、面臨挑戰及優化方向。
應用本所開發化學品危害通識虛擬實境教育訓練教材,為外籍移工開發母語化之勞工化學品安全教育與訓練教材,在模擬情境中親身體驗職場可能會發生意外風險、實際作業環境危害等相關職業災害,了解工作安全注意事項與風險等。同時以新體感方式提高沉浸式感覺,提高教育訓練可近性及其學習成效,並已結合數位學習平台,有利於未來擴大此教育訓練系統之應用。
造船業主要包括船體建造、船舶維修以及船體拆解,幾乎包括重工業之所有作業,如: 包括清潔、切割、研磨、電銲、噴砂、噴漆、有機溶劑黏合、噪音等。研究文獻顯示,造船業勞工在進行相關作業時,可能暴露到作業環境中的重金屬、有機溶劑、酸性氣體等化學危害因子,當環境濃度過高且無適當之防護措施時,將會導致勞工產生相關之急性或慢性職業傷病。
造船廠勞工在電銲、表面處理、塗裝及艤裝作業中,面臨多項化學性及物理性危害,如石綿、電銲燻煙、溶劑、塗料、噪音與高溫等。隨著台灣「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政策推動,造船業勞工的健康風險受到更多關注。本研究旨在評估造船廠勞工,特別是電銲、噴砂、塗裝及艤裝等高風險工種,所面臨的多重健康危害。
透過直讀式儀器之應用,連續即時提供通風系統氣流速度、壓力差、有害物濃度等數據,可讓操作人員掌握關鍵參數,發現異常提早預警,並適當調整系統運作策略,進而達到有效控制之效果。根據研究測試結果,風速測量較受流場影響,應設置於氣流穩定位置,而靜壓較不易受相對位置的影響,若因應部分法規要求設置顯示局部排氣裝置正常運轉裝置之規定,靜壓量測較符合實際作業場所缺乏足夠空間現況。
全球氣候變遷背景下,低溫異常工作環境對勞工健康的影響,特別是長時間於低溫環境下作業人員,可能面臨生理負荷增加腦心血管疾病風險。本研究整理加拿大、美國、英國、西班牙、法國、日本及我國低溫室內外作業相關法規,與國內低溫環境引起致死職災案例,並邀請國內 361 位低溫作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及10人低溫環境及生理檢測。由於溫差過大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未來朝向低溫差對職業傷病影響之研究,深化針對不同產業環境與特定族群(如:女性與高齡勞工)的低溫健康風險研究,並結合智慧穿戴技術發展監測與預警系統,及生理指標與心理壓力評估,提供更早期完整的職場健康安全預警。
我國高科技半導體業實務上多採用液密型化學防護衣來進行危害預防,惟市售防護衣多為進口,尺寸規格採歐美人體型設計者居多。對我國工作者而言普遍過於寬鬆,易導致作業過程中沾染化學品、勾絆機台設備或從事高度危險緊急應變時產生動作遲滯之干擾情況,造成各種潛在危害。鑑此,為設計符合我國勞工合宜尺寸的防護衣,並提出較佳臺灣版化學防護衣合宜尺寸及樣板等建議,爰規劃本研究。
心智負荷係指個人在執行工作或任務時,涉及任務所需精神努力和專注,與其可用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作用對工作或任務完成的影響。常見於因工作樣態需運用高度專業能力,處理和解釋大量數據,解決新問題或處理未知的挑戰的工作者,可能導致過勞、視覺疲勞、久坐影響的工作者職業健康風險。本研究收集312份有效問卷,對於高科技產業員工的高心智作業負荷情形進行研究。並由兩家科技廠之員工健檢資料分析,了解輪班、長工時對生理健康影響。研究中使用疲勞量測指標NASA-TLX及應用智慧型生理監測技術進行評估,探討受試者在工作中的影響情形。
為達到掌握作業環境時空完整暴露狀況之目的,研究假設已有發展成熟且精確之直讀式儀器取得作業環境單點暴露數據,探討如何在有限數據,應用智慧科技推估完整狀況。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多個不同參數條件下訓練的智慧科技模型,展現出強大的泛化能力,在未見過的情境下仍能準確預測濃度分布,突顯CFD與智慧科技在暴露評估中實現高效、低成本感測解決方案的潛力,為智慧感測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與實際價值,可提升智慧化管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