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討論電影對於空間的企求與創作,這些被電影創作所觸及的空間分別有「城市」、「蒙太奇」、「空間」這三個部分。本書作者在通過大量影音、文獻閱讀的累積,一方面期許這三個範疇的思考能夠跨越研究領域的專業化,而更為直接對創作者所慾望的與接收者所感受的各種面向進行思考。另一方面,在這20年來的發展中,由於數位影音技術以及新物料的開發,無疑地,影像與空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也因此,關於「空間-影像」的思考也面臨從作品感受的美學思考,漸次地面對著創作行動的創作概念與美學作為的創造。本書特色本書設計採用3D手法,讓書本的視覺由平面轉入3D空間,以呼應本書所指涉與探討的核心議題─蒙太奇作為一種思維模式介入城市影像後所衍生的空間問題!
黃明川的作品〈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與〈破輪胎〉(1999),以「神話三部曲」為名的三部電影可稱為是台灣電影的藝術原型,推出後受到電影圈、當代藝術與評論界的熱切討論,也寫下台灣電影發展燦爛的一頁。三部電影自推出後,受到來自海內外諸多影評與學者等的關注和討論,2011年「神話三部曲--黃明川電影記事」數位光碟的再次發行之後,再一次我們能透過此書更深入黃明川的電影創作生命,更貼近「神話三部曲」的深刻內容。此書集結李幼鸚鵡鵪鶉(李幼新)、林文義、胡長松、孫松榮、黃建宏、黃海鳴、鄭秉泓、蘇惠昭、蘇蔚婧、龔卓軍、Erik Bordeleau(泊硯)、Tony Rayns(湯尼雷恩)等人多篇完整且未經市場操作之自發性的珍貴書寫與評論。本書特色1. 集結國內外專業人士對黃明川電影創作的深入剖析研究。2. 理解黃明川電影世界裡的神話、夢境與幽靈。3. 將黃明川作品與當代觀眾連線,這或許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閱讀黃明川電影的另一個途徑。4. 黃明川導演與台灣歷史的關係,本質上就表達了一種如夢的、靈魂縈繞般的模式,技巧嫻熟地融合了如詩的追憶與對於歷史遞嬗的憂慮。這部終究不會被遺忘的「神話三部曲」,在電影完成後的二、三十年後,終被完整詳盡的解讀出它的前衛與邊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