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a food系列 書系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昌正浩  著
大辣  出版
2024/08/30 出版

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這是行走於大稻埕的金科玉律。美食散文,傳統小吃&故事★30碗不能錯過的小吃故事★大稻埕糧商之子,My灶創辦人昌哥的私房筆記★擔任2023第一屆「500碗」全台小吃新指南評審迪化街食家的朝朝日日,無法復刻的人生況味。美饌推薦――謝仕淵(台南市文化局長、作家、《府城一味》作者)廖志峰(作家、《秋刀魚的滋味》作者,允晨文化發行人)李金蓮(作家)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顧瑋(土生土長創辦人、COFE喫茶咖啡主理人)常聽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相對於天,常民飲食所資,卻是自地而來,人由風土滋養化育。書市中琳瑯滿目的飲食書寫,或多或少透露出這種肌理,肌理刻劃得越深,這種來自土地記憶情感的書寫,就越能吸引人,這本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廖志峰迪化街昌正浩先生是我的朋友。本書正是他吃過台北街巷早餐的故事,而且他每天早餐吃什麼都會拍照LINE給我。所以當讀者發出「哇」的驚嘆聲之前,我早就「哇」過了。太好吃了,怎麼可以不推薦這本書呢!—周奕成「好吃」其實是我的舌頭所保留的記憶。記憶不斷帶我回到生長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味道才是那個「對」的滋味。大稻埕的繁華始於飲食,是我的美食起點,也是見山又是山的終點。昌正浩生長在迪化街糧商之家,天生就跟食物關係唇齒相依。這個城區是物資進出口集散地,食材、藥材、茶葉匯聚一堂,就連嗅聞到空氣,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項大宗物資,或者今天的干貝、香菇與往常有何差異。賣麵炎仔是厝邊,慈聖宮是後院也是廚房,太平市場是冰箱,而廟埕前四神湯第三代老闆跟他是留日同學。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小吃,都是街坊鄰居,從小吃到大,一年三百多日幾乎天天吃,交情深厚享有特殊待遇不說,更對這些店家歷史了解至深,與慕名嚐鮮的饕客浮光掠影的造訪,截然不同。1996年昌正浩花一整年時間周遊北美、歐洲,深度瞭解葡萄酒,隔年開設沙龍式品酒館推廣紅酒文化,開啟了對美食的另一番領悟。數年後,因緣際會走入餐飲業,陸續在台北、廈門開設大型餐館,2013年創辦「My灶」,以乾淨、細工、道地的台菜饗客,吸引企業名流無數,被譽為「最昂貴的路邊攤」,並以精緻的作法,刷新坊間對滷肉飯的刻板印象,創下全台最貴滷肉飯紀錄,迄今不衰。「My灶」的創辦史是昌正浩自小品嚐台菜小吃的心得縮影。連續5年獲選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薦美食餐廳。從小很有口福,迪化街的洋樓建築空間都很大,家裡三天兩頭大宴小酌不斷、吃辦桌,到北投吃酒家菜、唱那卡西。我在小學時期就會點菜招待賓客。喜歡研究的媽媽吃了外面的酒席,回家領著傭人複製改良,興致一來隨時都能擺出一桌又一桌獨一無二的家宴。台菜早長在我的DNA裡……豐富的味道資料庫產生鏈接,互相激盪,不斷融合又展開。我進入了飲食新紀元。菜餚與配料、菜餚與醬料、菜餚與主食、菜餚與飲品,整席菜色的起承轉合……逐漸凝聚成形。不止吃宴席,吃路邊攤我也用同樣標準。街頭小吃用得著這麼講究的原則嗎?路邊攤上不了檯盤,不成大器?我覺得相反。街頭小吃單純、新鮮、非量產,更適用這麼講究的原則,也更容易辨識出其中濃淡配比的細微差異。有人問他,台菜的代表滋味是什麼?很難回答。台灣是多元族裔共同生活的空間,時間上也歷經多元文化長期激盪融合。台菜的代表滋味絕不止一個,台灣的名片城市大概每個老城鎮都有資格擔綱,各擅勝場。如果硬要說出一個滋味,我首推油蔥酥。油蔥酥不是台灣獨有的調味方式,卻是台灣小吃最常見的靈魂角色,許多小吃非它不可,譬如蚵仔麵線、雞肉飯、滷肉炕肉、肉羹、油飯、米粉炒、大麵炒。特別是只擺一撮豆菜,此外沒配料的米粉炒、大麵炒,油蔥酥就是香氣和滋味的來源。迪化街吃貨昌正浩打開封存的記憶寶庫,端出台北舊城區最老牌也最地道的台灣美食,講述店家與美食的故事,引領讀者品嚐每一道經典小吃。書中他描述了各種小吃精髓:「滷肉飯的身價被遠遠低估了大半世紀。受到美英姐的啟發,我意識到,它可講究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被忽略就好,至於講究與不講究的差異,當然就是美味的程度。」「每個人吃油飯都會發展出獨有的客製化習慣。我喜歡吃半碗,剩半碗加半熟荷包蛋,不加肉臊滷汁,而是淋上兩滴醬油,攪開蛋黃略拌開,鴨蛋的蛋黃口感香氣比雞蛋濃郁,堪稱神級的台味丼飯。」「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這是行走於迪化街的金科玉律。頭湯下麵才吃得到爽勁。等到太陽與地平線越來越趨於垂直,湯鍋混沌漸起,麵條入鍋一下子就糊化,容易坨,麵條表面不爽朗,吃進嘴黏糊糊。」「我是肉羹控,對肉羹相當挑剔,入口也才知道,每一塊肉羹都很物超所值。肉香鮮甜之外,完全吃不到礙口的筋,絕對是手切肉的細工,仔細剔除筋膜,老闆花的精神和時間無價。原來,肉羹的美味天花板是這樣:肉中有魚,魚中有肉。」「久發快燙的魷魚口感結實乾韌有咬勁,阿根廷魷魚的肥厚特色吃得出來,迥異於坊間一般汆燙生魷魚的脆彈,有些人吃不慣,而吃成習慣的人會上癮,越嚼越香,視為下酒的上品,風味無可取代。」美食評鑑或品味的養成,首先要懂得區別食材是否新鮮,其次了解烹調手法對食材的各種影響。口味當然很主觀,但新鮮與否有客觀標準,烹調手法對食材的影響也有極客觀的標準。最美味的食物不必上得了檯面,因為來不及端上檯面就吃光了。美人遲暮有其自成一格的風韻,青春年華的美妙隱約可循,在小吃碗裡凝聚成時光膠囊。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豬,黑白切─日以繼夜的庶民美食:Pork Delicacy, Taiwan Limited

大辣  出版
2023/09/01 出版

第一本以「台灣豬」為主題的美食書 也是最重要小吃文化的指南   ★從北到南,道地台式小吃 ★隱身巷弄的排隊美食 ★內行推爆好吃的隱藏部位   ★開啟五花八門的黑白切多元宇宙   台灣豬有多好,嚐嚐黑白切便知。明明出自同一口大湯鍋,何以每一種部位與臟器滋味變化如此美妙複雜!最簡單的烹調,最搞工的烹煮講究,成就最豐厚的美味,也是嚐遍各種繁複滋味後,口腹最嚮往的療癒之物。   好吃的東西不在於要加什麼,而往往取決於不應該加什麼。黑白切的減法美學,也正好映照出台灣人性情中的直白素樸與恬淡純真。   坊間很多關於台灣小吃的書籍,卻無台灣豬肉料理的專書,殊為可惜。黑白切的內容包羅萬象,但不同部位的肉或內臟各有不同處理與講究,怎麼吃最佳也各有竅門。本書以一日早、中、下午點心、晚餐能吃到的黑白切為主題,用店家的故事來講述餐桌上台灣豬的各種風味,既提供台灣本土讀者一份有深度、知識與美食資訊的專書,也能藉由日後翻譯授權,成為外籍人士了解台灣最重要小吃文化的指南。   擬以採訪方式收集故事,以散文體呈現北中南各具歷史性與消費口碑的黑白切,用老牌店家推薦肉食,講述豬肉的故事與烹飪、品嚐的講究之道,最終目的是推薦台灣豬的美味與高品質,並一同記錄台灣黑白切文化風貌。   ★黑白切看似粗獷,卻是細緻,講究當日鮮宰,是追求美味的最高境界   台灣小吃最繁複的配菜,就是黑白切,而黑白切正是以豬肉和豬雜為最大宗產品。 黑白切看似粗獷,其實汆燙燉煮方式費時耗工,而且講究當日鮮宰不經冷藏冷凍,以追求美味的最高境界。   豬雜處理不易,以前不受精緻餐桌青睞,因此在民國50-60年代經濟環境匱乏時,成了勞動群眾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也因此,商業繁榮的萬華、大稻埕這些老城區裡,林立著許多以黑白切為配菜的麵攤、米粉攤,一大清早就熱騰騰供應實惠又飽足的早餐、午餐,演變至今,連下午市、夜市也可以日夜接力供應黑白切。   多數人知道豬肉料理,卻不知不同品種的豬肉有何區別,也不知豬身上各部位有什麼烹煮的講究。黑白切是全豬饗宴的自助餐,任君挑揀,可豐可儉,想療癒嘴饞還是心靈,都可以在一頓飯盡享多元肉質與膠質,用味覺大冒險,真的妙不可言。   說台灣人的傳統早餐,從豬開始,實不為過。 在黑白切的世界裡,沒有誰是配角,每一樣都是最佳主角。   但由於它是庶民生活小食,價格始終在所有飲食清單中成為墊底擔當,很多消費者在網路上的評論也多用CP值來衡量其價值。若消費者能從本書了解到整個豬肉從生產到拍賣乃至於屠宰分切到分送價值。然而,豬肉從生產到拍賣乃至於屠宰分切到分送、烹煮,整個過程實在非常複雜也有趣,卻少有消費者能窺其堂奧。   本書從餐桌上的美味黑白切追本溯源,還給黑白切與豬肉職人們應有的美食價值與地位。   內容分為三個部分,Part 1是〈一隻豬的獻禮――從頭到尾〉,講述的是豬的本體,以其身上不同的部位,出現在黑白切攤上呈現的樣貌;Part 2是〈幸福的內在美――心肝寶貝〉,泛指豬的臟器、豬雜等,小吃攤上賣的各類豬雜,完全回歸食材本色,「新鮮」就是店家最大的用心與誠意;Part 3是〈台灣小吃真義與職人精神――日以繼夜〉,因為他們貪黑起早的工作,才使得我們可以享用不輸米其林的美味指標。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琴酒天堂Gin Palace:好奇調酒師系列The Curious Bartender,s

大辣  出版
2021/08/28 出版

閱讀琴酒最好的一本書!作者鉅細靡遺交代琴酒前世今生,讀完本書洋洋灑灑的二十萬字後,關於琴酒的祖宗八代、連遠房親戚你都認識了!意亂「琴」迷歡迎進入烈酒世界★隨書贈送台灣琴酒地圖海報★琴酒的文藝復興近年來琴酒風潮席捲全球,取而代之伏特加為調酒市場主流的情況,年輕人又開始喝起琴酒,這波琴酒的逆襲是許多酒類專家始料未及的。《琴酒天堂》由英國知名的調酒師、酒類暢銷作家崔斯坦.史蒂文森(Tristan Stephenson)系統性地介紹琴酒。從「歷史角度」切入,以琴酒製作原料「杜松」引入琴酒於歷史上之發展,並介紹世界各國的琴酒製作方式與蒸餾方法,在歐美市場上的琴酒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搶奪市場,有許多精釀琴上市,各廠商無不在自家的植物香料上下足功夫,在包裝上花盡心思吸引琴迷的注意。史蒂文森本身就是一位百科控,對於喜歡的事物,有著刨根究柢的精神,參考大量的書籍資料外,也會實地考察,因此有媒體讚美他,「如同是一本吧檯百科全書」。為了撰寫本書他拜訪超過60間琴酒釀造廠、品嚐過將近500款琴酒,才精選出各家酒廠的經典之作,娓娓道來其歷史與發展,一一剖析每一支琴酒的風味。在最後一章節提供了13款經典琴調酒的酒譜與由來,讓不論是琴酒愛好者或門外漢都能深入淺出地全面性認識與品嚐琴酒。而書中也搭配圖鑑和故事功能,書中羅列的不少琴酒在台灣是可以買得到的,這讓讀者更容易親近琴酒的世界。看完全書會讓人想把他介紹的琴酒一支一支買回家,史蒂文森以生活感的文風打開琴酒的世界。史蒂文森第一本書《好奇的調酒師》(The Curious Bartender,s)甫從出版,即榮登亞馬遜的暢銷榜,之後出了一系列的書,包含威士忌、咖啡、萊姆酒、琴酒等專書,深受讀者喜愛。他曾經接受媒體採訪,「什麼是好的調酒師?」他的回答是,擁有搖晃高難度的調酒技藝,是人們對調酒師最大的誤解,我認為好的調酒師還需具備有很多的條件,包含良好的社交技巧、強烈的職業道德、身體健康、良好的記憶力、靈活度、乾淨衛生、以及對藝術、歷史、科學和研究的熱情。「我們正經歷琴酒的文藝復興,更是琴酒的黃金年代。琴酒從未這麼美好過,可能再也不會這麼美好了,因此盡可能去享受吧,也請確保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手上也握著一杯你心愛的琴酒調酒。」

79 特價78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國美食傳奇

大辣  出版
2021/06/05 出版

古典又豐富的法國美食百科作者被企鵝出版社譽為「安東尼波登之前的美食冒險家」古典法國美食傳奇第一本用「油」解構法國美食比波登還要早的美食冒險家法國的「美食冒險」需要有人帶領、需要哲學家和才華橫溢的美食家嚮導,食客才能了解在旅途中等待他的高貴菜餚的珍稀之處。這正是作者韋弗利.魯特(Waverley Root)在這本緊湊又豐富的法國美食寶典中要彰顯的重點。魯特在撰稿期間跋涉千里奔波享用數不清的歡宴美食,自不在話下。要編纂如本書這樣完整又富有研究價值的一部著作,大約得消耗三十年光景,作者撫今追昔也恰好從回到1927年開始。他長年擔任必須出差頻頻的新聞通訊記者工作,或許就這樣催生了這本發人深省的副產品。他諳熟法國,徹底而全面且深情款款,不僅瞭解法國的烹飪之道,也熟悉其歷史與地理。因此,認真專注的本書讀者,將能領受到他的美食探險之旅背後蘊含的豐富資訊。本書無疑是閱讀法國美好事物及了解它們如何生成的入門書。本書以做菜用的「油」來區分法國各地美食特性。因為各地風土條件不同,莊稼、家禽野味家畜都會因此不同,山區有牧草處若平緩寬廣就養乳牛和肉牛,若窄小就只能養羊、豬、鵝等,靠地中海的地區才有橄欖樹,有橄欖油(這一點和義大利相仿,北義大利菜就使用奶油不用橄欖油)。所以了解烹飪用油就能對法國美食有基礎概念。窮鄉僻壤處(不論山區平地)只能養豬加鵝,這兩種動物生長快、肥油多。山區有乳牛、乳羊也不會使用鮮奶,因為古代不易保存也不利運輸,都做成乳酪。地中海海鮮不同於大西洋岸的,應該有不同的烹調方式。而且法國人認為甲殼類是大西洋岸的好,所以靠地中海沿岸的地區海龍王湯(類似馬賽魚湯作法)不放甲殼類。唯有巴黎因為是大都會,會打破這些規矩。作者深入法國各地,見多識廣(也愛吃),所以寫得非常詳細,每個地區有趣的歷史、人物等等也都回提到,菜餚的起源、演變、正宗做法更是很精采。光是海龍王湯就介紹了很多地方的版本,提及配料、調味,非常好看而且實用性高。堪稱很好看又豐富的法國美食百科。鄉野的每個迴廊裡各長著適得其所的菜。土地不斷生成食物,而食物始終與該地的地理、氣候、歷史、居民、文化緊密交織,簡單說,就是與整個環境難分難捨。同樣名稱的食物在不同地方,口味可能形形色色大不相同。風土條件對食物的這種影響,比產地與廚房之間的親屬關係更妙不可言──為地理與飲饌之間的「生態關係」。為什麼貧窮的國家都種馬鈴薯、蕪菁,養豬、山羊和鵝?為什麼英國人沉迷於豐盛的早餐?為什麼法國人比鄰國更擅長使用他們的兩款基本食用油──奶油和植物油?翻翻本書前幾頁就能找到答案。「這是一部傳世之作,可堪流芳數十載。這是首部以英文書寫這樣一個令人著迷又心動的主題,現在與未來的美食家與旅者都將因這部權威巨著大感歡欣鼓舞。」――張伯倫(Samuel Chamberlain,1896-1975美食專欄作家)【內容介紹】大自然不僅決定了任何地區的飲食內容,也往往決定了要從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當中做哪些選擇,以及食物如何烹調。本書為頌祝法國美食和文化的讚歌,作者韋弗利‧魯特 為一位美食冒險家,他在安東尼.波登出現的幾十年前就已經留下了自己的精微洞見,結合歷史、考證與親身經歷下,塑造當代美國人對法國、義大利烹飪的概念。作者在法國的各個省市和偏遠鄉村旅行時,不僅親炙了諾曼第的蘋果白蘭地和卡門貝爾乳酪,巴黎的高級美食,以及豐盛的海龍王湯(Bouillabaisse),還發現了塑造法國民族特徵的當地歷史、風俗和地理位置;敘述金雀花王朝的國王和作家拉伯雷最喜歡的松露香腸的起源,告訴讀者凡爾賽宮的廚房如何在一天內為一千名貴族和四千名僕人烹飪,也記錄了一年中收穫蝸牛的最佳時節,在肥鵝遍地的庇里牛斯山脈地區,摩爾人如何影響這裡的甜點;還有普羅旺斯最古老的橄欖樹的年齡。這本書寫給廚師、旅行家以及鑒賞精美飲食散文的行家。

79 特價5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喝到世界的盡頭:酒途的告白2 La Ruta del Vino

黃麗如  著
大辣  出版
2019/07/05 出版

世界盡頭的微醺滋味 喝酒,是認識一個國家的靈魂,最快的方式。 旅遊散文╳美食美酒╳酒譜食譜╳推薦適合旅行看的書 看了黃麗如的新書《喝到世界的盡頭》, 好想跟她一樣,瀟灑地踏上酒途, 居遊、小酌、結交不同文化的酒友, 而後微醺地隨著這位酒徒的腳步, 從這個盡頭,一路晃悠到那個極境。 ──韓良憶 世界盡頭有甚麼?以各地所品飲的佳釀,為一個又一個世界的邊界立下座標,同時以在地的酒食,呈現地球盡頭的人文風景。透過好酒好食,每一個盡頭其實都是世界的中心,緊抓住旅人的靈魂。世界盡頭並不遙遠,透過文字以及歸來後料理的再現,自己的餐桌亦是世界盡頭的風景。 正如作者黃麗如在自序中描述:因著對玻利維亞高海拔葡萄酒的念念不忘,我在2018年重返這個南美洲的內陸國,Bertil給了我他心目中理想的酒莊名單以及酒友名冊,我依著線索一路南下,跳過了知名景點烏優尼(Uyuni),也不在意恐龍在這個國家留下的神祕腳印,我只想堅定的走在酒途上。 酒會帶路,她把我帶進蘇克雷的法國使館內,過了一個月的暢飲人生;她又帶我穿過安地斯山的險途,千迴百轉溯至玻利維亞在西班牙殖民時期最初的葡萄酒故鄉卡馬哥(Carmago)。然後,我再帶著卡馬哥釀酒師的託付,背著他所釀的自然酒前進阿根廷、把酒運至超過3千多公尺高的蒂爾卡拉(Tilcara)葡萄園。接著,再從高山行旅至河谷、翻越數個山頭,在酒神指引下,把酒送至卡法亞特(Cafayate)的釀酒藝術家。做為酒神的信使,我往往走進一個酒區最神祕、遙遠的酒莊,這個酒莊總是熱切說著下個酒莊的故事,下個酒莊又總是含著眼淚說著與上個酒莊結緣的過往。 在宅配酒的南美公路上,一路暢飲、一路聽故事、一路被照顧。我是個闖入者,因為酒的緣故,立刻被接納為家人,在杯觥交錯與永無止盡的烤肉中迷醉。 以酒為旅程開路 分享給所有喜歡在旅途喝一杯的你~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起,微醺:認識這世界的美妙旅程

韓良露  著
大辣  出版
2016/11/03 出版

微醺人生 微醺,是一種我以為是人和酒之間最美好的親密關係, 是身體開始柔軟、腦子開始放鬆、靈魂開始奔馳的時刻。 微醺之旅要慢慢品酒、細細體味。 因為有了酒為旅伴,才讓我拜訪了世界上許多迷人的酒鄉, 酒也帶領我認識了不同國度的風土民情。 因為酒,生命中某些情感的片刻,化成了永恆的記憶。 飲酒無數,總忘不掉第一次喝啤酒、喝威士忌、喝冰凍伏特加、喝琴湯尼、喝血腥瑪麗的滋味。之後再喝,都像是回味第一次的滋味,就像許多的愛情,都不過是重溫初戀的悸動一般。 飲酒,記憶的不只是酒,還有難忘的人事。誰人曾與你共用酒杯,誰人曾為你倒酒、調酒,誰人曾和你飲酒時交換迷茫的眼神,誰人在酒後酩酊時對你傾訴,誰人曾留你獨飲哀傷的酒,誰人又期盼著和誰月下共飲…… 台北酩酊,酒也酩酊,情也酩酊。匆匆數十載,歲月也酩酊,如露亦如電。 本書,不是為了這些一醉解千愁的人所寫的,是為了那些能把酒當成探訪美好人生的幸福旅伴的朋友。 另,邀請良露的夫婿以及朋友們寫下與良露一起暢快飲酒的美好時光: 朱全斌(良露的先生、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陳怡蓁(趨勢科技文化長) 許悔之(詩人、有鹿總編輯) 黎煥雄(導演) 王嘉平(J-Ping主廚) 黃麗如(《酒途的告白》作者、資深旅遊記者)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 以及附上書中描述的10款經典的雞尾酒譜、故事與插畫。

7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小飲,良露:葡萄酒旅記

韓良露  著
大辣  出版
2016/05/06 出版

日日是好日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旅遊不只要選地理好風景,也要選人文好風景, 酒鄉之美就在風土與人文皆美, 沒有好山好水,釀不出好酒,沒有人文素養高的農人, 也釀不出有內涵的酒。------韓良露   韓良露對旅行已然上了癮,在近二十年的旅行生涯中,走遍了世界五十多個國家,行過無數的大城小鎮,吃遍世界,也喝遍世界,給也愛旅行、愛美食、也愛喝的讀者,淵博大器,暢快溫暖感性的文筆,訴說一瓶瓶葡萄酒的故事。 難忘的風土滋味──從里昂到隆河流域的酒鄉 里昂真正觸動我心深處的不只是這些亮晶晶的星星餐館,而是里昂市內大街小巷中一些被法國人叫為「Bouchon」的小酒館,隨便走入一家,都可以吃到道地的里昂鄉土料理,又可以喝到醇美隆河流域的地酒。   寧靜而柔美的香檳酒鄉 要了解香檳,要先明白三個定律,第一,香檳是氣泡酒,但氣泡酒卻未必是香檳。第二,香檳是由葡萄製成的酒,但香檳卻不等於葡萄酒。第三,香檳是酒名,也是地名,還是形容詞,這世上沒有一種酒比香檳更能用來形容成功、奢華與幸福。   西班牙里歐哈的新與老 里歐哈的釀酒史可能上推至三千多年前,但近代的里歐哈葡萄酒業的發展卻是從一百六十多年前開始,其時正值法國波爾多酒鄉大受葡萄根瘤芽蟲病之害,不少波爾多酒商南下來到西班牙北邊,在此釀造波爾多風格的新式上里歐哈葡萄酒。   輕舟漫遊波特酒鄉 拜訪波特酒鄉,有個最好的季節,在每年九月下旬至十月初,趕上葡萄成熟時的採收季,杜羅河谷地兩岸染成了金黃橘紅褐棕,各色斑駁,美景如畫……   索諾瑪之約 「索諾瑪」這個名詞,在美國已經逐漸成為美味及品位的代名詞,就如同普羅旺斯對於法國一般,法國隆河谷風格的美酒和悠然慢食之風深深影響著索諾瑪,讓這裡成為宜居之地,也代表了某種藉著追尋美食去實踐的美好生活。   陽光下的雪莉酒鄉赫雷斯 吃伊比利生火腿時,不用搭配其他食物,純粹單獨品嘗,一口一口吃下醃肉在時間中變化的祕密。而如果搭配上陳年的雪莉酒,每一口吃的都是歲月造就的奇蹟。   義大利的黃昏酒 黃昏酒是義大利從北到南常見的生活儀式,在每天近晚的五點半到七點半期間,小酒館會提供各式各樣的點心,只要顧客任點一杯酒,小點就可無限供應……   真想在法國西南酒鄉Long Stay 如果這一生還有機會在法國小住個一兩年,我會選的定居之地不是普羅旺斯,而是西南地區的土魯斯或佩里戈爾,偶爾去一些小村莊住住,充分享受當地的美食、美酒、美景與悠閒緩慢的生活和溫暖的人情。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酒途的告白

黃麗如  著
大辣  出版
2014/07/01 出版

資深旅遊記者的私祕旅程 喝到世界的盡頭,Keep on Drinking! 無關品酒 只關暢飲 環遊世界的酒單 沒有五大酒莊、沒有厲害酒區、只有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尋常飲品 ------黃麗如 作者黃麗如,身為資深旅遊記者,走遍全世界,喝遍全世界,白天工作,晚上當然得用酒精來犒賞自己,她,總是可以嗅到最常民的飲酒方式,最符合這趟旅程心情的酒品,真是羨煞了所有愛喝的旅人,怎就只有她找得著! 這本書是寫給也愛旅行、愛美食、也愛喝的讀者,不同的國度的酒精濃度體驗。以其優美感性的文筆,記錄那些用酒杯串起來的旅程。 名人推薦 單車玩家黃健和、美食作家陳睦琳 推薦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