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房天上聖母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餘年歷史,其奉祀與過爐輪值運作依循古禮,由雲林縣斗南鎮、土庫鎮、大埤鄉、斗六市、虎尾鎮等五個鄉鎮的三十四庄頭所組成的五股負責,依各股輪值規則及各庄頭排定順序選出爐主輪值,搭建紅壇奉祀六房媽。雲林六房媽過爐為農曆四月中旬的臺灣民間宗教盛事,五股三十四庄頭及臺灣各地的信眾總動員,加入陣頭、志工團體,或是隨香、前往紅壇參拜等,都能為自己在此熱鬧慶典中安插一個角色。過爐不僅是信眾盡心盡力籌畫的慶典,更是每年一度跟親朋好友相聚的同樂時光。 本書內容分為緒論、過爐儀式的庄頭陣頭、遶境隊伍的志工團體、鑾駕隊伍、挑花挑燈隊伍、機動人員、紅壇志工團體等。緒論有兩篇文章,第一篇為徐雨村主編所撰〈雲林六房媽過爐志工團體的社會參與〉,原刊登於林正珍、李建緯主編《2021樂成宮第四屆媽祖學國際研討會:新視野、新材料與新方法的當代媽祖研究--去地方化、新科技與新媒介》會議論文集。第二篇由黃雪如所撰〈六房媽過爐的志工團體組織架構介紹〉,依據110年過爐的秩序冊,說明現有的志工團體編組狀況。這兩篇文章提供了本書的重點提要及架構介紹。 【銘謝本書協力】 發行人:徐萬成 文史委員會執行長:徐雨村 發行委員:方文政、王慧評、石順杰、石義雄、江岳擇、吳美莉、宋一明、李坤西、李芳美、沈海山、周文章、周世龍、周健民、周勝騰、林山田、林文芳、林志純、林俊德、林啓弘、林曾彬彬、林森寳、林鴻順、凃維志、徐文欽、高忠傑、張長和、張義淵、張德發、張慶東、陳天飛、陳秀章、陳俊佑、陳冠汝、陳盈豪、陳振裕、陳萬彰、黃塗順、楊鼎雄、葉傳盛、廖信嘉、廖聰裕、劉夏苓、蔡淑惠、賴志明、賴坤旺、 謝永昌、鍾世正、簡鼎足、鐘炳坤(以筆畫排序)。 主 編:徐雨村 執行編輯:林啟元、石順杰、黃雪如、歐原宏 撰稿攝影:何宣儀、吳佩儒、吳冠億、吳宣瑩、李玗倓、李佳宜、李懿容、周明妍、周純絹、六房媽會文史紀錄隊、周鉦傑、林均頤、林承賢、林筱翊、邱日輝、姜澤廣、施惠馨、徐雨村、高仲德、張佑安、張昀庭、張恒瑄、張偉傳、張博約、曹芹熒、梁莉鈴、許瓊尹、陳宗明、陳宛茵、陳奕豪、陳建宇、陳彥君、陳昱嘉、陳盈璇、陳婕姍、陳淑芳、曾詩媛、黃柏翰、黃雪如、黃銘賢、葉祐君、廖致鈞、蔡予綾、蔡方瑜、蔡可宣、蔡韋漢、顏守韓、羅珮瑄(以筆畫排序)。
臺灣文學史上罕見的瑰寶 李榮春110歲冥誕彙整紀念合集 全書共分四大卷,卷一、卷二為《李榮春文學通訊》創刊號(2022年)與第二期李榮春110 歲紀念專刊(2024 年),卷三則為辦理「李榮春110歲紀念活動」之相關文集,卷四則為2023 年,協會辦理「李榮春ê 搶孤日」系列活動相關文集。 本書共集結26位作家、研究者,分別從文學、民俗、歷史、音樂等角度,切入李榮春其人、其事與文學作品,更嘗試分析其筆下的民俗世界,藉此照映出宜蘭人文風情;透過本書,不僅可親炙了解李榮春文學思想、作品藝術,同時可看見眾多文學後進,如何對李榮春進行追尋與記憶,尤其是李榮春文學推廣協會諸志友們,在成立三年來,積極於臺灣社會進行擾動,投入各類活動,實踐李榮春文學的各種面向。 本書所涉及內涵,除了追思紀念李榮春110歲,將協會所辦之文學通訊進行集結出版,呈現出閱讀李榮春、認識宜蘭頭城多元詮釋風貌,具有紀念價值意義外;更是首次將李榮春文學進行跨界轉譯的音樂活動,進行創作理念與作品賞析的分析整理,另也特別收錄有李榮春文學地景之分析,以及因應頭城搶孤所進行相關的專文討論,有助於社會大眾透過本書,便能輕鬆走讀李榮春文學地景、民俗生活,以閱讀行腳來認識作家,及其所生長的頭城這片土地。 期許透過本書,邀請更多人能走入李榮春文學世界,進到宜蘭頭城來。在此,當你望向飄渺龜山島,漫步舊瓶裝新酒的老街上,縱然不曾見過桃花源,不識武陵人,也能跟著李榮春之眼,看他懷抱真摯情感,日日夜夜看著、望著、盼著、念著的臺灣土地。
本書《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為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委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李建緯執行「雲林縣一般古物『西螺福興宮好義從風匾、太平媽南投陶香爐』調查研究計畫」之成果之一。2021年西螺福興宮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將調查研究的重要成果重新編輯,並於2022年4月進行出版。 福興宮肇建於康熙56 年(1717)虎尾溪北岸的西螺,漢人移民拓墾初期只能以茅草、竹造的臨時性建物奉祀媽祖,至雍正元年(1723)經營商舖的居民累積了一定經濟力後,於是捐建主祀媽祖的廟宇。 而由福興宮廟內所懸之乾隆庚午年(乾隆15年,1750)季春臺灣鎮標右 營游擊羅佳雄贈「護國庇民」匾,可知福興宮不僅受地方居民供奉,也受官員敬重的事實。福興宮自乾隆35年(1770)遷建大街以來,歷經嘉慶15年(1810)、同治8年(1869)、明治41年(1908)三次大修,逐漸成為西螺街格局最為宏敞的第一大廟。在同治年間的大修,不僅留下石碑、石爐、匾額、龍柱等大量文物,其中的「太平媽南投陶香爐」便屬於此一時期重修時所獲贈之文物。 由於太平媽南投陶香爐具極高的文化資產價值,故於民國104年(2015) 9月15日經古物審議後,公告登錄為雲林縣「一般古物」(府文資二字第1047408514B),其正式登錄名稱為「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 作為臺灣文化資產古物類調查研究專著,本書希冀能發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透過針對西螺福興宮太平媽香爐,進行藝術風格與型制、製作工藝、歷史源流、南投陶香爐產銷分佈,及其與背後的人群互動問題,期望能引起更多社會大眾對於臺灣文物研究之興趣,透過文物來發掘深化屬於臺灣自身的地方記憶。
《西螺的勇士》為2021年西螺福興宮規劃將典藏之重要古物、一般古物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性出版專書之一,本書希望藉由繪者之手,將國家重要古物─西螺福興宮的「好義從風」匾的由來,用活潑的方式呈現,讓孩子輕鬆的認識這項重要的文化資產。 西螺福興宮位於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老街,居民稱「媽祖宮」。據文獻記載清康熙56年(西元1717年),福建湧泉寺明海禪師由湄洲奉請媽祖到西螺,搭建草廟奉祀,庇佑漢人移民。由於香火鼎盛,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當地的商人們倡議,集資興建廟宇。乾隆年間,地主鄭時敏將隨身敬拜的媽祖迎入福興宮奉祀。時至今日,福興宮依舊香火興旺,是西螺街第一大廟。 清朝道光12年(西元1832年)農曆10月,嘉義城被反抗官府的張丙人馬佔據。當時維持臺灣中、北部治安最高的官員──北路協副將葉長春,來到西螺街福興宮前號召義勇一起前往嘉義城平定事件。不久,西螺保和布嶼保,也就是今天西螺、二崙、崙背、莿桐地區的鍾、廖、李、林等姓氏族人,迅速組織了一支具有武力防衛的義勇隊伍。在太平媽的庇祐下,眾人宣示出兵嘉義城,最後成功平定事件。隔年(西元1833年)農曆8月,清朝政府感念義勇們的努力付出,於是由葉長春大人贈送「好義從風」匾,並且將匾額懸掛在濁水溪流域媽祖信仰中心的福興宮,紀念西螺義勇的光榮事蹟。
本論集為2017年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舉辦之「台灣文學的燃點:彭瑞金教授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會後修訂之論文集結作品,共計收錄7篇論文,另收錄該會專題演講綱要、主題對談發言紀錄及專題演講發言紀錄各1篇。 本書主題以「台灣文學史及其書寫」、「台灣文學評論」、「本土化文學運動與地方文史工作」等三大面向,來探討彭教授對於台灣文學的貢獻與成就。 本書付梓,除了感謝彭瑞金教授長期致力於台灣文學研究,推動文學、文化運動不遺餘力,對於台灣文學發展有卓著貢獻之外,期待台灣文學能更加茁壯,永續長流。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 醉仙閣,日治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酒樓之一。本書從史料出發,並透過後人追憶,細細回顧醉仙閣的歷史軌跡,藉此訴說著日治時期臺南酒樓發展的變遷,酒樓所扮演的角色、酒國藝妲的人生,重新演繹百年前的「酒樓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