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法勒在1979年的作品,寫這本書的靈感是來自菜市場的乞丐,她每天見到這些乞丐,有的身體有殘缺,也有的健健康康,會自動提供服務,為市場買菜的婦女提菜籃,賺取一些小費。他們每天都守在固定的位置,有如固定的地盤,或是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或是醫院大門口或是清真寺的出入口,當然早上的菜市場和停車場更是他們的戰略要點。回教和其它宗教都會勸人佈施、行善,因此,這些乞丐每天都會遇到許多善心人士,基於憐憫和同情,對他們施捨。 法勒於是假想如果有一天乞丐都不見了,他們不再乞討、拒絕別人的施捨,這將會是何種狀況?乞丐為何罷工?如何罷工?讓人好奇。書中將非洲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一夫多妻制、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風氣詳加描述,等於批判。 新政府為了吸引觀光客,決定整頓市容,而穿著襤褸,蓬頭垢面的乞丐,遊走在達卡的街頭,不時騷擾過客,於是警察廳長想要設法解決這個困擾,開始從各個角落驅趕乞丐,但是讓人無法置信的是,雖然將他們驅趕到一兩百公里外的鄉下,翌日清晨,他們仍然會回到原地行乞。故事的發展與宗教迷信有關,那個野心勃勃的警察廳長,因為聽到回教教士的預言,說他可能被提名為副總統,條件是:他需要做一個奉獻,要將這個犧牲,佈施給城裡各個角落的乞丐,但是命運常會捉弄人,城裡的乞丐,這時 由於不堪驅趕及加害,已經躲回家鄉,不再進城,雖然他親自下鄉邀請他們回到城裡,並且保證不再驅趕他們,但是乞丐們已經悟透這些偽善者是另有目的,決定繼續罷工。這位警察廳長若不能在教士所指定的時限前完成佈施,則預言無法應驗,結果這些罷工的乞丐破了野心政客想藉著佈施的虛偽善行達到升官的局。本書特色 這是法勒在1979年的作品,寫這本書的靈感是來自菜市場的乞丐,她每天見到這些乞丐,有的體有殘缺,也有的健健康康,會自動提供服務,為市場買菜的婦女提菜籃,賺取一些小費。他們每天都守在固定的位置,有如固定的地盤,或是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或是醫院大門口或是清真寺的出入口,當然早上的菜市場和停車場更是他們的戰略要點。回教和其它宗教都會勸人佈施、行善,因此,這些乞丐每天都會遇到許多善心人士,基於憐憫和同情,對他們施捨。 法勒於是假想如果有一天乞丐都不見了,他們不再乞討、拒絕別人的施捨,這將會是何種狀況?乞丐為何罷工?如何罷工?讓人好奇。書中將非洲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一夫多妻制、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風氣詳加描述,等於批判。
書名叫『還魂者』令人感到好奇,其實並沒有所謂的還魂者,這是一場騙局,是主角假裝自殺投海,而後躲在角落靜觀身旁每個人的變化。在『還魂者』中,主人翁巴卡(Bakar)原來是個守本分的郵局職員,一名本性善良、樸實、認真工作的年輕人,為了要滿足虛榮的妻子和身邊那些需求無度的人,以致於入不敷出,侵占了郵局的公款,這個偶犯的貪污罪行,讓他被捕入獄。獄中,他看到親戚的嘴臉,也感受到世間的冷暖。 巴卡出獄後的日子更加難過,原來美好的一切都改變了,妻子要求離婚別嫁,家庭成員疏遠他,為了這種孤獨的痛苦,巴卡便藉著酗酒來逃避現實。而他的父親和姊妹都認為坐牢是讓家庭蒙羞的事件。巴卡希望找份工作,但社會不容易接納他,這種孤立使得巴卡感覺像是活在另一種監獄裡,直到被姊姊在一次輪流作東的大場合上公開羞辱,他才真正醒悟為什麼自己會走到今天這種地步,都是因為他的家庭、近親、姊姊們揮霍無度、虛榮浪費,於是他想出一個溺水身亡的假象,同時模仿非洲女人利用藥物漂白皮膚 - 這也是法勒藉以批判非洲女性不正確的愛美方式 - 隱身於人群中,後來親自參與家人為他舉辦的喪禮。當家人躲在房裡計算收入的禮金時,他戲劇性地出現,有如還魂者。本書特色 法勒(Aminata Sow FALL) 1941年出生在聖路易,小學畢業後,在達卡完成了中學課程,然後到法國獲得現代文學學士學位。1963年結婚後,返回塞內加爾,擔任教師。她認為塞內加爾的女人常常利用親人的死亡而斂財是一種不知羞恥的行為,這在傳統的塞內加爾喪禮中也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現象。男性作家在某些程度上也意識到這種可恥的交易但卻沒做出任何評論,或許男人也是參與的一份子,或者他們漠視也無力阻止這些行為。 為往生者安排喪禮在社會中原本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宗教行為,但喪禮本身的意義卻被用以斂財和個人的金錢私慾所取代了。一個悲傷、哀悽的儀式卻變成褻瀆的熱鬧慶典。表面上來說,喪禮和其他慶典活動-如婚禮、洗禮、割禮或從麥加朝聖歸來後的慶祝禮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界線,人們聚集在一起,儀式過後,大家吃喝談笑。而法勒便是第一位對這種行為表示不屑的女性作家。 在這本書裡,主人翁巴卡(Bakar)原來是個守本分的郵局職員,因為要滿足身邊那些需求無度的人,以致於入不敷出,侵占了郵局的公款,結果到監獄坐了一段時間的牢,也因此被他的家人所鄙視。這種孤立使得巴卡無論在道德上或心理上都像活在另一種監獄裡,整個社會似乎都跟他格格不入。他在各種場合都受進污辱,為了向這個社會和他的家人報復,他便設計了一場出人意料的鬧劇。
本書是當代巴西著名作家「百萬數翁」埃里克.維利西莫的著名長篇小說。從1965年出版至今一直銷不衰,只有在作家生活的城市就出版了13版仍告售缺。引起了世界文壇的注目,葡、西、德、意、蘇等國都先後競相翻譯出版。本書作者曾從事過三年外交工作,他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這部反獨裁政治諷刺小說。它以一個虛構的加勒比島國駐美國大師的經歷為主線,以大使館為主要舞臺,通過總統、大使、武官、參贊、祕書及其夫人、情婦們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活動,再以美國一位拉美問題專家、一位薩克拉門托流亡者和兩位遊擊隊領袖插其間,描繪了大使和總統的交往和勾當;妓女和兒童的悲慘生活;爾虞我詐的總統選舉;轟轟烈烈的奪權戰爭;對革命領袖的犯顏直諫;大使同兩個情人的糾葛;管不住妻子的大使館員的苦惱等等色彩紛呈的拉美社會圖景。本書具有開闊、深沉而巨集達的藝術視野。正如作家所言,它好比一枚火箭,點燃之後緩緩上升,但很快便帶著巨大的轟鳴直沖天際,最後以在高空爆炸的悲劇結束。本書從葡文原版譯出。 本書特色革命年代,中南美最暢銷的文學作品。比切、格瓦拉更讓人震動的中南美革命紀事!從華盛頓的外交圈子,到南美洲的叢林革命,故事情節像放煙火一樣,直升天際,繽紛眩目,直到革命成功,煙火燃燒殆盡,黑夜再度降臨…。革命,是靠著詩人和劊子手,抬著一個「稻草人偶像」,一起打出來的。
《總統先生》是阿斯圖里亞斯的重要長篇小說之一。書中以1898~1920年間執政的埃斯特拉達.卡布雷拉為原型,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塑造了一個粗俗、怪戾、狡詐、凶殘的專制暴君形象,同時描述了在此人魔掌籠罩下,遍於國中的愚昧、貧窮、淒慘、恐怖氣氛。基於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會問題的深刻現實性及其藝術典型的廣闊涵蓋面,在原著出版後近半個世紀的今天,仍不乏重要的社會認知意義。 本書特色看「大使先生」的你,不能不看的另一部經典「總統先生」。《總統先生》(Asturias-presidente)為魔幻寫實主義的「開山之作」,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格爾.安赫爾.阿斯杜里亞斯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描繪一個乖戾、凶殘的專制暴君及其獨裁統治下的畸形社會。本書是中南美洲文學的經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