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天堂,是什麼模樣? 無窮的享樂,終極的平靜,還是永恆的福樂? ໒꒱ 天堂,眾說紛紜?一本從聖經出發的天堂指引 ꒰ა 我們對天堂的想像,影響著現今每一天的生活。 如果將天堂想像為純粹靈體的存在,死後靈魂要上天堂,那我們對生命中的小事可能會不加重視,不知道照顧身體跟珍惜物質的重要性;如果將天堂想像為和現在世界無關的斷裂式存在,不了解神要你我在今生服事他人的使命,那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大概會有所輕忽、不注重細節。相反地,倘若我們能更新對天堂的想像,發現神的心意與安排何等深邃宏大,在新天新地降臨時將如何深刻悅納我們的工作,那每天的生活將變得充滿活力,對身邊人事物的投入也將變得堅忍不拔、充滿盼望。 本書作者麥克奈特認為,要得著這樣的更新,需要從聖經出發,看見基督教所描述的天堂,跟當前文化流行的天堂觀何等不同。神所應許的天堂,不是充滿靈體的聚集地,也不是智性思維的匯流處,而是有靈魂、有身體的整全復活,是在新天新地中與神和所愛之人重聚的歡樂慶典。這個根基於耶穌基督身體復活的天堂觀,將推動你我重新想像眼前的世界,用非凡的力量來面對世上的邪惡不公,以強大的盼望來扭轉每個至暗時刻。 你的天堂,是鎮日坐在白雲上彈豎琴?還是像仙俠劇一樣在紫霞中飛天遁地?跟著麥克奈特,突破我們那被文化或特定傳統所形塑的想像力,感受聖經所應許的天堂,是如何寬闊、喜悅、超乎我們所求所想;而我們的生命將變得積極、喜樂且充滿平安! 本書探討關於天堂的⮕ ➏大應許:神、耶穌、歡樂、生命、群體、公義 ➓大QA:瀕死經驗、天堂獎賞、普救論、神義論、婚姻、孩童、寵物、火葬、煉獄、天堂的存在 ໒꒱讚譽꒰ა 「關於天堂的奇思異想和富有想像力的觀點無處不在,已然充斥我們身邊。幸運的是,麥克奈特帶我們將天堂這件事,從渴望達成的願望,轉變成為神賜給我們的偉大應許。本書以風趣、細心和深刻的聖經洞察,清晰地解釋了天堂為何比我們所盼望、所想像更美好:那是一個與神生活在一起的國度。《天堂的力量》是一份送給眾教會的禮物。」 ——文森特•巴科特(Vincent Bacote)博士,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應用基督教倫理中心主任 「我服務於一個絕望與韌性並存的社群,死亡的現實日日籠罩。為賦予教會力量,我們需要對天堂的應許持有真實的盼望和理解,而那些深受現實景況影響的人尤其如此。麥克奈特幫助教會認識神關於來世的真理。這為我們的現今帶來了盼望。」 ——菲爾•傑克遜(Phil Jackson)牧師,神學碩士,朗代爾基督教社群教會(Lawndale Christian Community Church)副牧師;基督中心嘻哈崇拜服務機構家園(The House)主任牧師;消防站社區藝術中心(Firehouse Community Art Center)創辦人兼首席願景官
♥♡♥擁抱靈魂,活出上帝眼中美好的你♥♡♥若對自己的本質與存在懷抱誤解、看不見靈魂的需要,會讓我們滑向世界,越飲越渴;但若認識我們受造是有靈魂的人,聽見靈裡的呼聲,則能幫助我們轉向基督,真正解靈魂的渴。著名靈修作家魏樂德(Dallas Willard)曾形容,靈魂彷若一個人生命運轉的主機,在日常生活中默默為我們效力,儘管不易察覺卻掌管生命的核心,往往要到他失靈時才會發現其重要而不可忽視的價值。魯益師(C. S. Lewis)也曾描繪人類靈魂為上帝所造的偉大價值,但正因這偉大,使得人在世若不是願意逐步被上帝形塑壯實、貴重的樣貌,就是變得碎裂而可怖。這本書是作者司傑恩在寫完「門徒造就系列」三本書後,意外發現失落的一塊拼圖。這段發現源於他自身歷經一段靈性低潮之路。那段日子在外界眼中可謂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但他卻迎接一場來自心靈的風暴,承受內心的空缺與喜樂的遺失。而這其實是出於靈魂的吶喊。這股聲音迫使司傑恩意識到,基督信仰真正關乎的還不只是信念與實踐,基督信仰更在乎我們是誰?我們終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些都攸關我們對自己的身分與存在,抱持著什麼樣的認知。司傑恩發現若對此懷有錯誤的觀點,將導致我們無視靈魂真實的渴望,而拖著一身乾渴尋求金錢、地位、名聲或他人的肯定來包裹、慰藉自己。而這些所裹出的層層外殼,至終使我們變得貌似堅不可摧,實則卻越發冷漠、自私、對他者無感且僵硬易碎。因此,司傑恩為我們羅列身而為人十種靈魂的需要。唯有當我們察覺到這些內裡的渴求,並明白這些只能在上帝裡面尋獲滿足時,我們才有可能看見自己真實的樣貌,擁抱這個蒙上帝所造生命的獨特與美好。「良善又美好的我?你一定是在開玩笑吧!在我這一生中,有毒的自我敘事觀點始終都是個頑固的敵人,像個小小獨裁者,明明我不想要,卻又拒絕下台。謝謝你,司傑恩,耐心又謹慎地指明了一條路,讓我們不再緊張兮兮,老是抓著想要成為自我的想法,緊緊不放。在放手的同時,我們將發現上帝當初為我們創造的那個靈魂,也就是那良善又美麗的我。」——陶德‧ 杭特(Todd Hunter)聖公會牧師,《深邃的平安─在衝突和焦慮的世界中找到安穩》(Deep Peace: Finding Calm in a World of Conflict and Anxiety)作者「司傑恩帶領我們踏上了一段靈命塑造的旅程──既是他的,也是我們自己的。過程中,我們檢視了今天世上流行的各種錯誤敘事觀點,進而得到了更寬廣的視野,看清我們生命存在的每個面向和真理。司傑恩掌握了你我都渴望的關鍵場域,邀請我們進入上帝為每一個人所安排那神聖恩典的真實當中。這不是一本能夠快快翻過的書,當然,除非這一切早已是你心所嚮往。如果你正試著要從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石頭裡,尋找豐富的意義,這本書將幫助你看見,你自己就是你一直希望得到的寶藏。」——朱安麗塔‧坎培爾‧拉森姆(Juanita Campbell Rasmus)《學習存在》(Learning to Be)作者
★2002年銷售超過百萬冊★ 楊腓力畢生用心對待的一個主題! ────────獻給每個住在這嘆息星球上的人──────── 一九四三年, 15歲的埃利.維瑟爾,目睹一位無辜男孩死於納粹集中營,內心充斥對信仰的失望,疑惑「上帝到底在哪裡?」。在當年維瑟爾的心裡,上帝已與這位男孩一同死去。 一九六七年,棲身某個農場的移工家庭,面對基督信仰無能回應他們的貧窮問題,教會只是空泛要求基督徒不斷為現況讚美感謝、不要埋怨,不禁咆哮,耶穌能否從十字架上下來,親身體會他們所過的日子。 身處不同年代,遭遇不同苦難,他們發出相同的吶喊,以及對上帝的質問。當受苦以各種不明白的樣貌出現,被龐大情緒壓得喘不過氣的我們,會很自然想知道「這些事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是我?」。甚至,有時原以為基督信仰能提供解答、給予安慰,沒想到給予的回應,竟是滿地的失望,或沉默。 然而,對痛苦置若罔聞,是上帝的本意嗎? 「痛苦的問題」一直是基督信仰深奧難解之謎。面對苦難的基督徒,就像走在一條鋼索上,就連那些聰穎或曾自認敬虔忠心的人,也不乏仆倒其上。因為這從來不只是信仰知識、神學議題,更是一位信靠上帝之人,期望自己未曾被上帝背叛的椎心之痛。 楊腓力初次寫成此書雖年僅二十來歲,但本於追尋苦難意義的初衷,日後仍舊筆耕不輟,走進受苦者的世界。他整理、書寫這些尋獲的線索,歷經前後多次增修、改版,成為我們今日看到的這本著作。 楊腓力循線發現,在這些看似無望的苦難現場背後,竟透著上帝的身影。那位無辜的男孩、那戶移工家庭,從來不是獨自一人死去,也不是孤苦無依、浮沉於世。因為上帝同樣經受過如此難以想像的傷痛,祂的兒子來到世上與我們同住,卻也為我們死在這個世上。祂受壓迫的痛苦身軀,是向我們顯明自己一直都在的證據,證明祂對我們不曾離棄過的諾言,述說痛苦終有救贖可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