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豐盛的神,經歷毫無匱乏的生命!上主所賜的豐盛,是經歷艱困、痛苦,甚至在面臨死亡時,仍可以安然知足的生命境界。「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是許多基督徒琅琅上口的詩句,經常出現於家中的擺飾,也被許多歐美人士選作墓誌銘。然而,在消費主義瀰漫社會的時代,一種沒有恐懼而無所匱乏的生活,是相信上帝的人們所享有的嗎?如果我們時常要為生活擔憂、忍受令人身心俱疲的關係,又因世局的動盪而不安,如何能經歷到那位令詩人不致缺乏的牧者呢?這些問題,且聽曾以《21世紀天國導論》、《靈性操練真諦》震撼福音派教會的靈性塑造大師魏樂德,本著厚實的哲學與基督教靈性傳統,為願意進入豐盛生命的門徒娓娓道來。魏樂德告訴我們,豐盛的生命,來自於賦予生命的是一位豐盛的上帝。這位豐盛的上帝,是我們可以認識的;上帝所帶來豐盛的生命,是我們可以經歷的。若我們不能正確地認識上帝的豐盛,就沒有辦法進而分享祂的豐盛。另一方面,魏樂德也指出了使生命充足的要素:信心、捨己、愛。靠著恩典,藉由在生活中不斷練習信靠上帝、降伏於上帝、成為有愛的人,上帝便會領我們走向無所匱乏的境界。魏樂德不主張豐盛神學,更是拒絕律法主義,而是指出人可以從上帝的豐盛直接獲得滿足,湧流出寧靜與勇氣,戰勝因著缺乏而生的一切恐懼。對於這樣的生命境界,不須總是在遠離塵囂的「避靜」中尋覓,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向豐盛的上帝敞開,操練與祂同在。
你所理解的呼召,可能不是聖經裡的呼召。 聖經中的呼召故事, 需要一個揭開迷障、真相大白的機會☑ 「要怎麼知道上帝對我的呼召是什麼?」 「如何確定這是上帝的呼召,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 「沒有明確呼召的人,可以去唸神學院嗎? 」 「上帝呼召人,一定會給人某句經文或特殊印證嗎?」 關於呼召的問題百百種,各種說法、見證莫衷一是。當我們期待回到聖經,尋找問題的答案時,卻可能遇上另一個問題──錯解聖經中的呼召,將常聽到的說法當作真理,比如:以為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地父家,祂的心意就是要人離鄉背井或到海外宣教!?失真的理解不僅無法幫助我們明白上帝的呼召,更有可能使人走迷了路,離真正的呼召更加遙遠。 有鑑於此,聖經學者曾思瀚寫下了《被誤解的呼召》,華人教會第一本詳盡詮釋呼召經文的著作。作者選了八個舊約聖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呼召故事: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基甸、撒母耳、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等人的呼召,帶讀者重回每個呼召的事發現場,進入古近東的文化背景來重新理解這些呼召。你將驚嘆,原來,要認識埃及文化和米甸文化,才能真正看懂摩西的呼召!原來,我們現在對這些呼召的理解,和它們被寫下時想表達的意義,是這麼不同!當我們重新檢視這些呼召故事,解開它們背後更豐富的意涵時,我們將認識到比「上帝呼召我做什麼」更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