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 可怕的今天撕碎。 2008年7月14日, 這天以後,智雅的世界全毀了…… ★獲孔枝泳(《熔爐》作者)、朴範信(《銀嬌》作者)等評審一致認同, 第十五屆韓民族文學獎當選作家——崔眞英全新小說作品。 ★獲2020年韓國文壇最高榮譽【萬海文學獎】(만해문학상) ★韓國Cine21電影雜誌推薦小說。 ★讀者好評不斷,如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般心碎。 心痛又無能為力的故事,正在你我周遭發生…… 打從十一歲起,智雅每天都會寫兩份日記,一份是交給老師檢查的日記, 另一份是寫給自己看和珍藏的日記…… 智雅覺得這一切好像都是自己的錯。或許這麼想反而簡單。 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才發生這種事, 如果自己沒有做錯事還是發生這種事, 註定要經歷這種事的人生是什麼意思? 警察說:「妳的意識清晰,身體自由,可是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抗, 誰會相信妳是被某個人強迫的?那個男人可能也沒想到自己在強迫別人, 大人會覺得你們是在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發生性關係的。 同學妳有聽懂嗎?」 ․․․ 本書以日記的方式呈現,有時是以女孩李智雅的角度, 有時以第三者的角度敘述故事, 描述著年紀輕輕的李智雅遭受性侵後心境上的轉折, 以及事發前、事發後主角生活上和家人、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時的變化。 讀來揪心刺痛,也忍不住心想身邊有多少「李智雅」, 那些新聞事件是「臺女不意外」呢, 還是「自己活該」與親人、朋友的「漠視」與社會的墨守成規, 而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我想把可怕的今天撕碎。 【2008年7月14日智雅沒有寫日記, 15日、16日、17日⋯⋯將近半個月的時間都沒寫。】 智雅也想抹去,但越想抹去,那天的感受就被更用力地拉回來, 情緒高漲、變得巨大、就像惡夢裡的怪物將智雅壓倒。 【2008年8月16星期六】 大家也會認為性侵是壞事嗎?似乎不會。 大家只把這件事當做一件很倒楣的事, 一件因為女人先給了機會才會發生的事,一件男人喝醉了難免會做的事。 【2008年7月14日星期一】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不像紙張,就算撕掉、燒掉也不會消失, 更不可能當成沒發生過,但是我想將它刪除。爸爸媽媽也一樣, 希望把這件事當做沒發生過,但是他們的方法太荒唐。 他們把所有的錯推給我、毀滅我。 把現在的我當成垃圾,把我丟到垃圾桶卻說都是為了我好, 都是為我的未來著想。 可是我想撕毀的不是我自己,而我卻一點一點地被撕毀。 ․․․ 我原本以為我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被強姦,不! 我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出生在這種世界,這些人之間。 因為這些人是大人,我必須鞠躬問好,必須聽大人的話, 不然就會成為無可救藥、天生的壞胚子。 我之所以被強姦,並非因為堂叔是惡魔,而是在這個世界那不是強姦。 得獎與推薦記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_fGfcDm0s&feature=emb_title 新書介紹影片:致 仍在尋找自己的錯的人 https://n.news.naver.com/article/028/0002471720 李智雅姊姊的故事(韓民族新聞) https://n.news.naver.com/article/032/0002965331 為了面對暴力的世界的「姊姊們」(韓民族新聞) https://n.news.naver.com/article/140/0000041116 Cine21推薦圖書:李智雅姊姊(Cine21電影雜誌)
我想把 可怕的今天撕碎。 2008年7月14日, 這天以後,智雅的世界全毀了…… ★獲孔枝泳(《熔爐》作者)、朴範信(《銀嬌》作者)等評審一致認同, 第十五屆韓民族文學獎當選作家——崔眞英全新小說作品。 ★獲2020年韓國文壇最高榮譽【萬海文學獎】(만해문학상) ★韓國Cine21電影雜誌推薦小說。 ★讀者好評不斷,如看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般心碎。 心痛又無能為力的故事,正在你我周遭發生…… 打從十一歲起,智雅每天都會寫兩份日記,一份是交給老師檢查的日記, 另一份是寫給自己看和珍藏的日記…… 智雅覺得這一切好像都是自己的錯。或許這麼想反而簡單。 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才發生這種事, 如果自己沒有做錯事還是發生這種事, 註定要經歷這種事的人生是什麼意思? 警察說:「妳的意識清晰,身體自由,可是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抗, 誰會相信妳是被某個人強迫的?那個男人可能也沒想到自己在強迫別人, 大人會覺得你們是在雙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發生性關係的。 同學妳有聽懂嗎?」 ․․․ 本書以日記的方式呈現,有時是以女孩李智雅的角度, 有時以第三者的角度敘述故事, 描述著年紀輕輕的李智雅遭受性侵後心境上的轉折, 以及事發前、事發後主角生活上和家人、和他人、和自己相處時的變化。 讀來揪心刺痛,也忍不住心想身邊有多少「李智雅」, 那些新聞事件是「臺女不意外」呢, 還是「自己活該」與親人、朋友的「漠視」與社會的墨守成規, 而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我想把可怕的今天撕碎。 【2008年7月14日智雅沒有寫日記, 15日、16日、17日⋯⋯將近半個月的時間都沒寫。】 智雅也想抹去,但越想抹去,那天的感受就被更用力地拉回來, 情緒高漲、變得巨大、就像惡夢裡的怪物將智雅壓倒。 【2008年8月16星期六】 大家也會認為性侵是壞事嗎?似乎不會。 大家只把這件事當做一件很倒楣的事, 一件因為女人先給了機會才會發生的事,一件男人喝醉了難免會做的事。 【2008年7月14日星期一】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不像紙張,就算撕掉、燒掉也不會消失, 更不可能當成沒發生過,但是我想將它刪除。爸爸媽媽也一樣, 希望把這件事當做沒發生過,但是他們的方法太荒唐。 他們把所有的錯推給我、毀滅我。 把現在的我當成垃圾,把我丟到垃圾桶卻說都是為了我好, 都是為我的未來著想。 可是我想撕毀的不是我自己,而我卻一點一點地被撕毀。 ․․․ 我原本以為我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被強姦,不! 我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出生在這種世界,這些人之間。 因為這些人是大人,我必須鞠躬問好,必須聽大人的話, 不然就會成為無可救藥、天生的壞胚子。 我之所以被強姦,並非因為堂叔是惡魔,而是在這個世界那不是強姦。 得獎與推薦記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_fGfcDm0s&feature=emb_title 新書介紹影片:致 仍在尋找自己的錯的人 https://n.news.naver.com/article/028/0002471720 李智雅姊姊的故事(韓民族新聞) https://n.news.naver.com/article/032/0002965331 為了面對暴力的世界的「姊姊們」(韓民族新聞) https://n.news.naver.com/article/140/0000041116 Cine21推薦圖書:李智雅姊姊(Cine21電影雜誌)
「僅僅是一本《魯賓遜漂流記》,我們就可以重建人類所有的文明。」──羅蘭巴特(法國思想家、文學評論家)★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衛報》百大英文小說★忠於原著,經典全譯本★《浩劫重生》、《火星任務》、《神鬼獵人》等荒野求生電影始祖★特別繪製精美插圖我從世間的罪惡中解脫出來了。從這一刻起,我知道即使自己身處孤獨的環境,也能活得比任何狀態中更幸福。如此一來,我倒要感謝上帝帶我來到這個地方了。※—※—※—※—※—※—※—※—※—※—※—※—※—※—※—※—※—※—※—※—※英國作家笛福在1719年4月25日出版這部小說,講述因一場船難而倖存漂浪到荒島的魯賓遜,如何靠著自己樂觀積極與永不放棄的精神,在極度物質匱乏的條件中重建屬於自己的文明。在孤島二十八年歲月中,他手腳並用,重新布局出自己的食衣住行,搬運船上用品、建造住所、馴養山羊、種麥植稻、烘焙麵包、打製桌椅,經歷地震淹水災……而困境每每在他化解危機時又一次降臨,魯賓遜面對恐懼與無止境的孤寂,總是以對生命的信念與他所具備的科學知識,藉由書寫與自我推理,找到一條條出路。※—※—※—※—※—※—※—※—※—※—※—※—※—※—※—※—※—※—※—※—※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次掉落荒島的求生歷程?魯賓遜的故事是一部無可取代的冒險傳奇。在建造外在的有形事物同時,也撫慰了內心的焦慮與惶恐。他一邊著手建造,一邊試圖扭轉現況,《魯賓遜漂流記》帶領長大中與長大後的我們,逃離現實紛擾,展開一段與他人隔絕,全然面對自我的辯證。59歲的笛福在300年前寫出這本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文明再造與心靈重塑,影響無數後世作家,笛福也因此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
散步,就是一種旅行 文學史上最赤裸的隨筆告白, 心靈與自然的放逐步履, 獻 給 每 一 顆 孤 獨 心 靈 的 旅 者 吳明益、李偉文、阿盛、雷驤、詹宏志 、楊佳嫻 推薦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盧梭臨終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盧梭在生命最後日子裡,在「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的悲淒境況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在散步中寫下、原本無意發表的這些文字改變了世界命運,啟蒙了19世紀浪漫主義,影響當代後世甚巨。今日讀來,它不僅僅是身體的漫步、心靈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學的漫步,是城市旅行書寫、自然文學以及心靈寫作的典範。 這本小書也成為法國最優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 書中的十篇〈漫步〉沒有預定次序,並不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漫步之一》說明作者在寫這部作品時的精神狀態以及這部作品的主旨:現在的問題已不再像《對話錄》那樣想要說服讀者並進行辯解,而是對作者的內心進行分析,進行解剖,以認識自己。 《漫步之二》記述1776年10月24日作者在梅尼孟丹山岡附近被一條狂奔的大狗撞倒、暈死過去的那次事故。在這次事故後,作者發現人們在他死後將以何種方式看待他,從而對爭取世人對他有所了解失去最後的希望。 《漫步之三》中,作者談到他如何在青年時期即下定決心,一到四十之年就擺脫社交生活,開始隱遁,過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而正是這個轉變遭到他友人的猛烈攻擊,導致與他們決裂。 《漫步之四》嚴格說不是一篇遐想,多少像是對「說謊」這個問題的論述。 《漫步之五》是對聖皮埃爾島小住時的回憶,無疑是十篇《漫步》中最優美的一篇。在這裏,作者指出真正的幸福在於既不回顧過去,又不瞻望將來,心中既無匱乏之感也無享受之感,既不覺苦也不覺樂,既無所求也無所懼,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這樣一種境界。 《漫步之六》透過作者和一個小瘸子的一段軼事,說明他生來就不能容忍為跟別人生活在一起而必須忍受的束縛,因此從來就不適於生活在這個文明社會之中。 《漫步之七》說明植物標本的採集怎樣使盧梭得以跟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從而忘記他的迫害者。 《漫步之八》中,盧梭再一次講到他向他的迫害者對他的污蔑凌辱進行長期的辯解掙扎之後,發現這種辯解掙扎出於自負之心,而一旦擺脫了這種自負之心,他就能聽命於必然,得到內心的寧靜。 在《漫步之九》中,盧梭說明他把他的幾個孩子送進育幼院的原因,駁斥他的敵人將他說成是一個不近人情的父親,駁斥他們說他仇視孩子的指責。 《漫步之十》是在同華倫夫人相識五十周年時對她的追思,是對在她身邊的短暫幸福歲月的回憶。 【重要事件】 ‧ 伏爾泰結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德〕歌德 ‧ 盧梭與福音書,兩者對我的一生有著重大和有益的影響。──〔俄〕托爾斯泰 ‧ 只有天堂的天使才能與他基督一般的靈魂相匹配。──〔德〕席勒 ‧ 盧梭有一個無比完美的敏感的心靈。──〔德〕康德 ‧ 盧梭是法國第一位情感作家。──〔法〕拉馬丁 ‧ 對我們──不論理智要向我們說什麼──對一切秉承了他的詩人氣質的人,沒有一個不為他對青春的描寫,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給我們帶來的遐想,他作為第一個為我們的語言創造了對遐想的表達方法,而不愛上尚.雅克的。 ‧卓越的天才。──〔英〕雪萊 【編輯小語】 ★城市旅行文學 ★自然文學 ★心靈成長 ★「法國最優美的散文作品」之一 一、深度: 不管從文學、哲理角度,富有豐厚廣大的深度思想,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亦是一般讀者理解18世紀啟蒙主義大師──盧梭一門最佳的入口。 二、有趣: 大哲學家以悠閒的散步方式,去進行一篇篇的自我辯證、剖析,每一段散步都得出一塊結晶,成為啟蒙時代、改造世界的一把鑰匙。而散步本身的閒逸、輕鬆以及詩意,則和這些遐思哲理共同勾勒出一幅幅優美的田園詩篇。 三、真誠赤裸: 無粉飾、沒包裝,百分百的坦然。自認、亦是公認的自我剖析最為真誠的盧梭,不試圖討好他人,面對心理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頓,吐露煩惱,承認缺陷,既然無法取得他人的信任,盧梭決意在孤寂中投入對自我和對植物學的研究。本書可謂一部最忠實的日記體文學作品。 四、跌冗起伏: 從這一篇黑暗淤塞的泥沼中,到另一篇升騰至遠眺湖水的高台上,當盧梭心中大石一經剔除,眼前是豁然開朗的平原,讀者情緒亦受到感染一般從低谷飛上了天堂。盧梭是天生的說故事高手,看似尋常普通的事件在盧梭筆下,畫面靈動彷如親歷,意念之轉折層層推衍常有新意,如小說情節峰迴路轉,觀點獨到,無怪乎是幾代人傳閱的散文範本。 五、中心思想: 上帝以盧梭的心靈作為一個實驗場,天生比別人多幾分敏感多幾倍熱情,透過一篇篇的自我反芻,盧梭梳理、平撫的無非是內心恆在的那股不安感,這些驅之不走的「不安」促使他展開一次又一次感性傷懷的散步之旅,文字呈現的並非只是表面上那位誠實、任性、隨意、奔放、反覆不定的盧梭以及他作的辯解之詞。生命沒有答案,即使是大思想家或許亦只能歸結於一個問句,「人為什麼而活,要如何才能夠活得心安?」。
只有上帝才能讓草莓變得更完美, 但上帝也沒有這麼做, 因為草莓已經很完美了。 自然詩人梭羅用生命最後十年光陰 獻給野果的小情歌 ★逝世137年後,大師之作重見天日 ★中文版精心繪製7張滿版彩圖,與46張珍貴黑白插畫 1851年春,梭羅以表格列出每一季要觀察的植物和自然現象,他閱讀植物學家的著作,師法自然觀察技術,展開他長期的記錄,梭羅曾說:「我的天職就是不斷在大自然中發現上帝的存在。」1859年秋,梭羅提筆開始寫《野果》,然而臨終前仍未能完成野果的調查工作。 這本書從一年的五月雪融開春為始,到十一月寒冷冰凍來臨前,共收錄183種北美野果,從花期、結果日、成熟期,地理分布、姿態樣貌,及至各類昆蟲、魚鳥與植物間的自然關係,更重要的,還有那果實滋味,他都娓娓道來。 梭羅與野果共舞十年,若不是肺病早逝,恐怕要付諸一生。梭羅在書中不做《湖濱散記》的哲人,而化身成和藹細心的田野踏查者,有著豐富知識又識得情趣的植物學家。梭羅關注的雖是生長於北美新英格蘭區的果實,然而透過他對果實的研究,感受他所投入的漫長時間,感受到他的柔軟,與對大地的濃濃愛意。 什麼是生活的品質?生活的可貴不在於金錢的獲得與物質的換取,梭羅期盼的是,親近腳下的自然環境,認識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萬物生長無不配合四季運行,它們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種果實更牽引輻射出更大的生態圈。散步野外林間,賞野果、採野果、吃野果,自然的殿堂給予我們的,遠遠比哈佛、耶魯學校給的更多。 **** 這是我們這位偉大的自然作家最後的成果,《野果》堪稱美國福音──為我們展開自然的神聖畫卷,從每一頁上,呼之欲出的張力,那是身為自然主義者的梭羅和身為自然傳教士的梭羅之間的張力。──《時代》雜誌 **** 【精采摘選】 ◆衡量任何一項活動的價值都不能憑它最後盈利多少,而應該看我們從中得到多少長進。 ◆一般來說,有草莓的地方附近就有鱒魚,因為適宜鱒魚的水和空氣也是同樣適合草莓生長。 ◆只有上帝才能讓草莓變得更完美,但上帝也沒有這麼做,因為草莓已經很完美了。 ◆還是印第安人起的名字好──心果。彷彿天意,初夏時咬開一個草莓,就真的像吃下一顆紅彤彤的心,勇氣豪情頓時油然而生,一年餘下的漫長日子裡就能面對一切,擔當一切。 ◆到了夏天,不要拘泥哪個特定日子,在屋子裡讀讀寫寫一上午後,下午不妨移步到野外樹林邊,隨性轉向什麼植物長得茂盛卻又地處偏僻的濕地。一定會發現那裡有好多漿果迎接你呢。這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果園。 ◆所有自然生長的東西都散發出某種香味,吃起來有種難以捉摸的美味。這個世界上每顆果子都能製成瓊漿美食,但我們這樣粗糙的味覺卻感受不到,這就好比我們到了原本諸神居住的天堂卻毫無察覺……蘋果是最重的東西,牛只要一看到蘋果就會流汗。趕車的人一心要把蘋果運到它們不該去的地方,而剛一上路,那些蘋果就開始一個個從大車上溜走。老闆拍拍麻袋,覺得貨物都在,可是運到市場上的只是它們的皮囊和果核,這已經不能算蘋果了,只是一堆果渣。它們一個接一個飄搖升天,帶著它們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去了天堂。 ◆如果長了越橘的地都被劃為私人所有了,那個國家會是什麼模樣? ◆是的,我們有權利把越橘作為私有財產,就像我們可以這樣處置草地和樹木一樣;是的,這樣做並不比我們公然立法支持的成百上千的行為更壞。 ◆越橘減少也是我們為修鐵路付出的代價之一。我們所有的所謂「發展」無不是為了要將農村改造成城市。只是這些損失卻從沒見任何人向我們補償。……我並不是生來就愛抱怨挑剔──「我愛凱撒,更愛羅馬。」 ◆我並非對所有的蘋果鍾情,不是每一種蘋果都香甜好吃,我並不想要據說能延年益壽的蘋果,也不想要泛著粉紅的神奇青蘋果,我不要讓人聯想到什麼人可惡的老婆的那種,也不要引發戰鬥紛爭的那種。這些我都不要,我只要一顆從樹上摘下來的蘋果。 **** 本書特色 1.逝世137年後,大師之作重見天日 梭羅晚年傾其知識心血的力作,手稿曾經轉手多次,紙稿順序混亂,最後在1940年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入,並一直到梭羅學會的布蘭德利.P.迪先生花了多年時光,破譯梭羅難以辨認的筆跡,配合梭羅的日記、筆記及梭羅提到的著作才將這本因凌亂難以成章、字跡潦草難以卒讀而未見天日的手稿在1999年整理成書。 2.自然生態的經典 梭羅記錄所居北美新英格蘭的風土,四季的果實種類、成長與變化,梭羅有科學家的理性,及文學家的感性,文體自成一格,寓理於情,是自然生態觀察與書寫的最佳範本。 3.台灣中文版第一本 梭羅傾注生命最後十年,時隔130多年終於問世的心血之作。 4.中文版多幅精美插圖 邀請台灣插畫家精心繪製數十幅黑白和彩色插圖,展現果實與自然姿態,彷如親臨北美田野。 5.反物質、反璞歸真的呼籲 18世紀從歐洲吹來的產業革命風潮,到了19世紀已使美國社會瀰漫在高度的工商業發展,與物質主義氛圍,人們的價值觀改變了、精神層面被忽視,梭羅看見重工商主義帶來的衝擊,主張人要回歸自然,去平衡外在的世界。《野果》記的是小小的果實,觸動的卻是每一顆渴望擺脫現實束縛的心靈。是梭羅實踐土地情懷的證明。 6.自然帶來的寧靜與喜悅 植株們數十年如一日發芽結果,每一顆果實都嬌媚,各有自己的天命,無不能感受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寧靜又富含詩意,於何時何地(辦公室、家庭)任何情緒情境皆適用。 7.那些野果教我的事:讓天賦自由 每一果實都是獨特的生命,有獨特的風采,與滋味,誠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在你所屬的季節裡,綻放你最美最甜的模樣吧。 8.那些野果教我的事:從梭羅的野果思考我們的土地關懷 色香味俱全的果實小百科,是以果實的角度來認識新英格蘭風情的另類旅行書寫。梭羅寫的對象是果實,讀之卻有風,有陽光,見樹更見林,有視覺,也有觸覺和味覺,旁徵博引史詩與傳奇。他不是一個人登山的遠行者,不是湖邊的隱士哲人,不是義憤填膺的不服從公民,一年份的野果紀行,開花到結果,每一顆新鮮欲滴的果物不時喚起你思索真正的生活意義何在。 9.19世紀一位孤獨的美食家 梭羅走到哪裡摘到哪裡,摘什麼就嘗什麼。吃野果,是實驗精神,也是饕客精神,這是最佳的認識自己土地的方式。 10.精緻包裝 精美的印刷值得中文讀者收藏,大方展示諸多果實圖像,遠觀近看,更是喜愛自然文學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一本讀物。 名人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范欽慧(自然作家、紀錄片編導、野地錄音師) 黃裕星(林業試驗所所長) 黃麗錦(《野花999》、《野果遊樂園》作者) ───愛不釋手推薦
世上存在著戀愛的人和被愛的人。通常來說,被愛的那個僅僅是激發體,把戀愛的那個長久積壓於心底的、沉默的愛情激發了起來。 每個戀愛的人多少都知道。他在心靈深處感覺到他的愛是一種孤獨的東西。他逐漸體驗到一種新的、陌生的孤獨感,而正是對愛情的這種意識使他痛苦。所以,戀愛的人能做的唯有一件事。他必須盡可能將自己的愛圈在心底,替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內心世界──一個強烈、新奇、完整的內心世界。 收錄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七篇最佳中短篇小說。包括最著名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和十七歲時發表的處女作〈神童〉。 〈傷心咖啡館之歌〉講述一家咖啡館的誕生與殞落的過程。美國南方一個蠻荒小鎮上一段畸零的三角戀情。有錢、有才華但性格孤僻的艾米莉亞小姐、來路不明的駝子表哥雷蒙,以及壞痞子前夫馬文梅西,三個人之間不對等的三角關係。長於釀酒、治病的艾米莉亞小姐愛上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駝子表哥,為了討他歡心,她把雜貨鋪向眾人敞開,變成一家熱鬧咖啡館,誰知她結過十天婚的前夫馬文梅西回來尋仇,仗著駝子對他的崇拜,一點一滴侵蝕剝奪艾米莉亞小姐的平靜生活,最後馬文梅西夥同駝子一起洗劫了咖啡館。這也是講述「背叛」最有力,甚至淒厲的故事。 七篇故事貫穿麥卡勒斯一生的關注,探索愛與被愛的不對等關係,環境機遇對天分的影響,有限生命裡人的悟性啟蒙,南方荒枯風景的百無聊賴中,一顆彗星劃出光芒而殞落了,許多條故事軸線走向傾圮結尾,然而麥卡勒斯在終篇藉由一輩子在找回妻子的老人,闡明愛的體悟:要學會怎樣去愛人,你要先學會怎樣去愛一棵樹、一塊岩石,和一片雲,做為起點。 〈神童〉 十二歲被德籍鋼琴老師讚為神童的「小蜜蜂」──弗朗西絲,在日復一日的練習,與某一次公演失敗以後,懷疑自己是否真有神童的稟賦。今天,在琴房裡,她在老師的教導下,一再地被糾正,最後倉惶地逃離教室。 〈澤林斯基夫人與芬蘭國王〉 萊德音樂學院的主事者──布洛克先生,邀請澤林斯基夫人到學院任教。從澤林斯基夫人抵達火車站起,布洛克先生就覺得哪裡不對勁。先是她丟失行李,卻僅僅為一個節拍器遺落惋惜不已。再來,她有三個小孩彼此長得相像,但就是不像夫人,她宣稱他們的父親不同人。布洛克從房間外眺隔壁樓的澤林斯基夫人,她每晚都大門不出地認真工作,但隔天在校園相逢,夫人總說她前一天到某地旅行。澤林斯基夫人有種高貴、捉摸不定的氣質,但就是哪裡不對勁。這天,她向布洛克先生講述:「有一天,我站在一家pâtisserie的前面,芬蘭國王正好坐著雪橇從我身邊經過呢。」 〈客居者〉 約翰.費里斯和他的情人伊莉莎白,以及她的小孩瓦倫丁一起生活在巴黎。他回到故鄉紐約參加父親的喪禮,卻心生一股見前妻的顫動,就這樣他來到八年不見的前妻新家,和她的現任丈夫與他們的孩子一起享用一頓短暫美好的晚餐。八年的時光變化,幾乎摧垮他的離婚之痛,與如今摯愛父親的死,物事人非,兩相對照,他心中既有恐懼,但一股意識到年華虛度的柔情催化他,使他決定好好珍愛人生。
《小王子》誕生70多年來,一直在等這個中譯本! 前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劉俐執筆翻譯 一本貼近原著精神,展現文字音樂性──最值得珍藏的中文譯本。 黑夜中繁星點點 希望指引我前行 銀河系B612行星專用 全面燙金版 如果你愛一朵星星上的花,夜晚, 你仰望天空時,會覺得甜蜜。就像滿天的星星都開花了。 小王子來自一顆很小的行星,在這星球上,一天可以看四十三次落日,他擁有三座矮火山,幾棵猢猻樹,和一朵驕傲的玫瑰花。一天和玫瑰鬧了彆扭,他決定出走,希望交到新朋友,他造訪其他小行星,遇見國王、酒鬼、點燈人、愛虛榮的人、地理學家,每一個人都有著千奇百怪的想法,都是既孤單又唯我獨尊。最後小王子來到地球,遇見聰明的狐狸,馴服狐狸的過程短暫卻深刻,讓他明白玫瑰花對自己的意義…… 「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在一個功利、價值錯亂的時代,小王子引領我們找回童年的清澈。 1.中文世界最誠摯、最童真、最優美,最值得珍藏的譯本! 2.羅蘭巴特《哀悼日記》、阿鐸《劇場及其複象》、莒哈斯《印度之歌》翻譯家──劉俐執筆翻譯。 3.忠於原著,體現聖-戴克思修伯里躍動的詩般的文字音樂性。 4.小王子的惹人心疼、國王的自以為是、玫瑰的傲驕、狐狸的奉獻,在誠摯譯文中領會每個角色的童真,每個哲學問題的意在言外,一場生命之旅的真諦。 5.一本可以朗讀,可以入戲表演的譯本。 6.特別收錄法語學者暨翻譯家──劉俐〈永遠的「小王子」〉作家專文介紹,帶領讀者真正走進聖-戴克思修伯里的世界。
只有上帝才能讓草莓變得更完美, 但上帝也沒有這麼做, 因為草莓已經很完美了。 梭羅用生命最後十年光陰 獻給野果的小情歌 *逝世137年後,大師之作重見天日 *中文版精心繪製7張滿版彩圖,與46張珍貴黑白圖 1851年春,梭羅以表格列出每一季要觀察的植物和自然現象,他閱讀植物學家的著作,師法自然觀察技術,展開他長期的記錄,梭羅曾說:「我的天職就是不斷在大自然中發現上帝的存在。」1859年秋,梭羅提筆開始寫《野果》,然而臨終前仍未能完成野果的調查工作。 這本書從一年的五月雪融開春為始,到十一月寒冷冰凍來臨前,共收錄183種北美野果,從花期、結果日、成熟期,地理分布、姿態樣貌,及至各類昆蟲、魚鳥與植物間的自然關係,更重要的,還有那果實滋味,他都娓娓道來。 梭羅與野果共舞十年,若不是肺病早逝,恐怕要付諸一生。梭羅在書中不做《湖濱散記》的哲人,而化身成和藹細心的田野踏查者,有著豐富知識又識得情趣的植物學家。梭羅關注的雖是生長於北美新英格蘭區的果實,然而透過他對果實的研究,感受他所投入的漫長時間,感受到他的柔軟,與對大地的濃濃愛意。 什麼是生活的品質?生活的可貴不在於金錢的獲得與物質的換取,梭羅期盼的是,親近腳下的自然環境,認識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萬物生長無不配合四季運行,它們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每一種果實更牽引輻射出更大的生態圈。散步野外林間,賞野果、採野果、吃野果,自然的殿堂給予我們的,遠遠比哈佛、耶魯學校給的更多。 本書特色 1. 【逝世137年後,大師之作重見天日】梭羅晚年傾其知識心血的力作,手稿曾經轉手多次,紙稿順序混亂,最後在1940年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入,並一直到梭羅學會的布蘭德利.P.迪先生花了多年時光,破譯梭羅難以辨認的筆跡,配合梭羅的日記、筆記及梭羅提到的著作才將這本因凌亂難以成章、字跡潦草難以卒讀而未見天日的手稿在1999年整理成書。 2. 【自然生態的經典】梭羅記錄所居北美新英格蘭的風土,四季的果實種類、成長與變化,梭羅有科學家的理性,及文學家的感性,文體自成一格,寓理於情,是自然生態觀察與書寫的最佳範本。 3. 【台灣中文版第一本】梭羅傾注生命最後十年(如果不是肺病早逝恐怕要付諸一生),時隔130多年終於問世的心血之作。 4. 【中文版多幅精美插圖】:邀請台灣插畫家精心繪製數十幅黑白和彩色插圖,展現果實與自然姿態,彷如親臨北美田野。 5. 【反物質、反璞歸真的呼籲】18世紀從歐洲吹來的產業革命風潮,到了19世紀已使美國社會彌漫在高度的工商業發展,與物質主義氛圍,人們的價值觀改變了、精神層面被忽視,梭羅看見重工商主義帶來的衝擊,主張人要回歸自然,去平衡外在的世界。《野果》記的是小小的果實,觸動的卻是每一顆渴望擺脫現實束縛的心靈。是梭羅實踐土地情懷的證明。 6. 【自然帶來的寧靜與喜悅】植株們數十年如一日發芽結果,每一顆果實都嬌媚,各有自己的天命,無不能感受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寧靜又富含詩意,於何時何地(辦公室、家庭)任何情緒情境皆適用。 7. 【那些野果教我的事:讓天賦自由】每一果實都是獨特的生命,有獨特的風采,與滋味,誠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在你所屬的季節裡,綻放你最美最甜的模樣吧。 8. 【那些野果教我的事:從梭羅的野果觀察思考我們自己的土地關懷】色香味俱全的果實小百科,是以果實的角度來認識新英格蘭風情的另類旅行書寫。梭羅寫的對象是果實,讀之卻有風,有陽光,見樹更見林,有視覺,也有觸覺和味覺,旁徵博引史詩與傳奇。他不是一個人登山的遠行者,不是湖邊的隱士哲人,不是義憤填膺的不服從公民,一年份的野果紀行,開花到結果,每一顆新鮮欲滴的果物不時喚起你思索真正的生活意義何在。 9. 【19世紀一位孤獨的美食家】梭羅走到哪裡摘到哪裡,摘什麼就嘗什麼。吃野果,是實驗精神,也是饕客精神,這是最佳的認識自己土地的方式。 10. 【精緻包裝】:精美的印刷值得中文讀者收藏,大方展示諸多果實圖像,遠觀近看,更是喜愛自然文學的讀者不可錯過的一本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