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幻小說之父,以《第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奠定大師地位「真正的藝術家」、「美國最好的作家」馮內果1997年宣布封筆後第一部作品,也是2007年驟然辭世前的最後遺作★ 最經典、改變世代思維的批判散文隨筆★ 雙色收錄大師風格強烈的草圖與手寫字體Life is no way to treat an animal.我的遺言?「生命從不善待任何動物,即便是一隻老鼠也一樣。」——馮內果「《沒有國家的人》,像二十一世紀版的《小王子》,寫給那些吊兒郎當抽菸度日的紐約人。」 ——《耶路撒冷郵報》 這本隨筆是馮內果自一九九七年宣布封筆後的第一部作品,以其獨特的黑色幽默風格,在災難、荒誕、絕望面前發出笑聲。馮內果回憶了自己一生中所經歷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幾部代表作品創作的經過、小說「科幻」和「黑色幽默」風格的緣由,其中還包括他對政治、人類科技、生態等重大問題的深刻思考和議論。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現實世界,特別是對美國現行政策的批判,表達了作者的憂患意識和知識分子的良心。 本書的寫作形式極其自由,作者在不同的話題之間來回穿梭,時而政治評論,時而文學藝術,時而歷史人生,嬉笑怒駡,遣懷低吟,皆成文章。書中還有作者本人畫的草圖和手寫字體,強烈地傳達出馮氏特有的行文風格。馮內果在麥田*泰坦星的海妖*貓的搖籃*第五號屠宰場*沒有國家的人
◆《音樂使人自由》續章,全球同步上市 ◆ 坂本龍一生前親校同意出版的最後文字作品 ◆ 摯友鈴木正文貼身採訪主筆並為文後記 世界的音樂家.最後的自由告白 領悟到所餘時間寶貴,教授說起他的故事。 希望能創作新的音樂,直到生命最終時刻。 為自己彈奏最後一個休止符的坂本龍一,回顧人生的精采樂章── ♯工作、思想回顧,親自參與總結人生的對話錄 坂本龍一於二○二二年七月開始,由日本資深媒體人鈴木正文採訪主筆,在日本文學刊物《新潮》開始書寫專欄。雜誌專欄以二○○九年出版的《音樂使人自由》續集為出發點,坂本龍一回顧這十多年來的人生經歷:與癌症共存、在各國巡迴演出、對大自然反撲的想法、對戰爭及核能的觀察,也講到旅行與創意,在工作上從能樂講到指揮,也有提到二○一九年來台灣參與活動、研究原住民音樂的所見所聞。 ♯收錄人生最後階段的文字紀錄 坂本龍一曾說:「夏目漱石死於胃潰瘍,終年四十九歲。相比之下,即使在最初發現癌症時的六十歲去世,我也足夠長壽了。患上新的癌症,如今到了七十歲,雖然不知道在今後的人生中,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但算是難得活下來了,我希望能像敬愛的巴哈和德布西一樣創作音樂,直至最後一刻。」最後的最後,即使是片段的隻字片語,也感受得到教授對音樂的各種情感。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壽命就只剩半年唷。」 二○二○年十二月,坂本龍一發現癌細胞轉移,醫師告訴他這句話。但是在那一天來臨前,教授還有些話必須要說。支撐著他創作活動與社會運動的哲學思想、對坂本家歷史與家族的感情,還有關於自己離去後的世界——。 從《音樂使人自由》到《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以文字為樂器書寫留給後世的決定性自傳。
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最重要的歐洲知識分子 華特‧班雅明的唯一散文自傳 「一九三二年身居國外的我已開始明白: 我可能很快地即將與自己出生的那個城市作長久甚至是永遠的分離。」 ◎ 二十世紀最美妙的隨筆之一,最容易親近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內心世界 ◎ 收錄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以及【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繁中版唯一收錄最完整的版本。 ◎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胡晴舫(知名作家)專文推薦 =特色= ◎ 西方評論家譽為「我們這時代最優美的散文創作之一,而它卻很長時間幾乎不為人所知」。 ◎ 本書共收錄《柏林童年》前後期兩種版本,一為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一為【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前後內容和篇章都經過作者大量修訂排序,透過前後兩種版本的對照,讀者當可一探班雅明當時寫作的思辨過程。 ◎ 班雅明正式以第一人稱寫作,以不拘文體的片斷文風審視其童年時代柏林生活中的人與事。 ◎ 這部童年回憶既是他難得一見的個人化作品,又是他對威廉時代的分析與批判,這種對現代性及其起源以及意識形態的批判,又是與他的其他作品一脈相承的。 ◎ 《柏林童年》(1932~1938)包含了班雅明這期間寫作的思想主題,如對語言、藝術乃至本體論的思索等,又包括其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和對波特萊爾以及巴黎拱廊街研究中的著名意象與隱喻,這些意象與隱喻都代表著班雅明思想和文學形象的主題是不斷重複出現的、寓言式的形象。 =本書內容= 1. 書稿兩種版本緣由 班雅明於1932年正逢他對當時德國政經形勢失望而流亡巴黎之際時寫作本書,1938年完稿。1981年人們在巴黎圖書館發現班雅明1940年離開該城前偷偷藏在那裡的書稿,其中就有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1988年人們又見到了班雅明該書的另一成稿,由於該書保存於德國的基森市,因而稱之為《柏林童年》基森版。 鑑於基森版和最後稿在內容上有明顯的不同,而且都是經班雅明親自整理的,前者出自該寫作的早期,一個出自晚期,故本書一併收入。 2. 「漫遊者」、「寓言作家」、「收集者」敘事風格的展現 第一人稱書寫、片斷式的書寫,全書由三十段各自獨立的文字組成,整個文本不具備一般回憶錄和敘述文本在時間、事件、人物的連續性。以無處不在的敏銳洞察和細膩筆觸,柏林的都市生活景象:勝利紀念碑、動物花園、電話機、西洋景、捉迷藏、小人書、幽靈等,透過班雅明獨特的對不易察覺細節的捕捉與玩味,無不以一種信息和感受極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現。 3. 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自傳,並審視個人記憶與城市歷史的關聯 班雅明本人曾多次表示不願將該書簡單地看成是自傳性的童年回憶。在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中的〈序言〉中,他寫道他有意喚起心中那些在流亡歲月裡最能激起思鄉之痛的畫面,即來自「童年」的畫面。這種「有意識回憶」不同於日常回憶的地方,在於「自主行事」——它不依循時間序列,也不屈就外在的完整,而只是追尋事物內在的關聯,如接續在〈序言〉中所寫:「這思念的情感同樣也不應主宰我的精神。我努力節制這種情感,旨在從必然的社會的無可挽回性,而不是從偶然性的個人傳記角度去追憶往日的時光。」而這樣一本有意識的散文輯錄,正是班雅明「努力想捕捉大城市的生活經驗在一個市民階級孩子心中留下的畫面」。 4. 與其學術研究主題相呼應 童年回憶凸顯的個人生命之內在必然最終映現的是大都市的必然容貌,因此,班雅明在論及《柏林童年》時就曾指出:人對大都市的體驗是如何深植於在該城市度過的孩提時代。 對班雅明而言,對現代都市生活的體驗並不單純是對個人生命的體驗,而更多是由此對正處於成型中之現代主義的體驗。班雅明研究學者Uwe Steiner指出:「《柏林童年》與《巴黎拱廊街研究》共同指向十九世紀下半葉,這並不單純是對這一歷史時間的關注,而是對現代主義之源起的關注。」 「對一座城市不熟,說明不了什麼。但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就像在森林中迷失那樣,就需要學習。在此,街巷名稱對迷失者來說聽上去必須像林中乾枯嫩枝發出的響聲那樣清脆,而城市深處的小巷必須像峽谷那樣清楚地映現每天的時辰。」——〈動物花園〉
香奈兒親自口述,以第一人稱方式書寫 猶如香奈兒在你面前,以犀利的語氣、傲然的態度, 從此,看見這位改變世界時尚版圖的Chanel 你懂得的,將不再只是一個雙環相扣的昂貴品牌 二十世紀的法國,留給世界三個名字:戴高樂、畢卡索、香奈兒。 香奈兒憑著絕對的自信、敏銳的美感,強韌的個性和對極致的追求,創造出改變世界的時尚王國,開啟二十世紀的時尚風潮。她對女裝風格的影響力,讓《時代雜誌》將她選為二十世紀影響最巨的百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在香奈兒康朋街三十一號樓上居所的耶誕餐會上,保羅.莫朗結識了香奈兒,這位充滿傳奇故事的女人;當晚在共同友人的引介下,兩人成為好友,開始長達半世紀的友誼。 二十五年後的某個冬天,兩人意外地在度假勝地聖莫里茲(St. Mortiz)的旅館重逢,兩人便在旅館徹夜促膝長談。保羅在旅館的便籤紙上,隨筆記下了談話的內容,然而這份手稿之後卻被擱置了近三十年。直到多年後,保羅因搬家之故找到了這份早已泛黃的手稿。於是,他回憶三十年前的那個冬夜,著手整理這份當年匆匆記下的筆記,以紀念他的好友。 一九七六年,就在香奈兒過世五年後,本書正式於法國出版。書甫出版,法國媒體即讚譽本書為「一場閱讀的盛宴,一顆精緻奪目的寶石」。保羅在書中重現香奈兒獨特的神韻、以機智嘲諷的語句、優美如珠玉的文字,回顧香奈兒生命裡每個過程──她的孤獨、她的事業、她的愛情、她的人生,再現了這位傳奇女子神秘、迷人、難以捉摸的形象,以及這個形象背後對工作追求完美與極致的強韌個性。 然而透過書中文字,我們看到的不單是香奈兒的傳奇,更有她身邊的友人──畢卡索、史特拉汶斯基、狄亞吉列夫……等藝術家的形象鮮明再現,感受到當時興盛的歐洲文化氛圍。
與大江健三郎齊名、二戰後日本文化界最重要的知識分子 著名的評論家、小說家、血液學專家、九條會發起人之一 最優美的日文隨筆、當代日本最博學的學者加藤周一自傳 邱振瑞 日本文學翻譯家、作家 專文導讀 好讀推薦 許仁碩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科助教 辜振豐 作家 楊照 作家 藍弘岳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國立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加藤周一的自傳,也是日本近現代文化史 以局外人的堅持與信念,冷靜觀察日本社會的理性與感性 本書為《羊之歌》與《續羊之歌》的合集。最初連載於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七年的《朝日周刊》,一九六八年由岩波文庫集結成書。描寫作者從童年到日本戰敗的一九四五年之間的生活經歷,作者出身富裕家庭,家道中落的他在醫學與文學之間探索個人。《續羊之歌》則是從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起,寫到一九六○年代日美新安保條約締結時期為止。一方面描寫戰後日本社會的貧困與混亂,另一方面則描寫歐洲國家異域文化的特色,以及冷戰時期特有的緊張國際氣氛。 除了認識作者之外,更能從中理解他透過對西方文化的觀察而對日本文化的思考,他在留學歸來後提出的「日本文化雜交種」系列發言,便是此一思考的結果。《羊之歌》已非單純的隨筆自傳,甚至可以視為哲學、思想、歷史、文學的重要作品。 他以此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回憶在西方結識的朋友和情人,用抒情的筆調勾勒令他難以忘懷的人與事,並透過對西方文化的觀察和思考,重新審視日本文化的定義。──邱振瑞 身處戰爭威脅之下,對許多台灣人而言,日本反對日美安保同盟,不建軍不參戰的和平主義,簡直天真到令人費解。本書講述了作者如何從養尊處優的文青醫學生,在青年時代歷經戰爭以及敗戰後的衝擊,並遍歷諸國後,決定反對安保的心路歷程。長銷百萬冊的成績,也證明了本書在日本社會引起的共鳴是如何廣泛。和平主義,絕非只是天真而已,而是自成理路。對於至今仍牽動世界局勢的日本和平憲法,無論支持與否,都值得我們一探究竟。──許仁碩
耗時二十年、藝術家生命文化史巨作 「圖文邪教教主」愛德華 • 高栗定本傳記 為黑暗立碑,為高栗作傳 華麗荒誕、無厘頭的黑旋風 席捲人人的內心暗角! 「高栗的書迷在他 2000 年去世後流傳的一個笑話──在高栗的一生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他是英國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而且已經去世了。現在,以上至少有一項是對的。」 【重要特色】 þ 作者豁盡全力,耗時近二十年,「圖文邪教教主」、「哥德風暗黑教父」高栗唯一權威傳記!出版時成為美國文化界盛事,各大出版社高價搶標。《衛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頂尖媒體票選「2018 年度最佳圖書」! þ 影響力從繪本、童書、圖畫書、圖像小說、書籍設計、哥德藝術、黑色幽默、電影、建築、時尚乃至死亡觀,灌溉數十年來美國與全球文化圈的異想奇才,開拓陰鬱荒誕風靈感的一代宗師! þ 鬼才名導提姆波頓(經典作品《聖誕夜驚魂》、《地獄新娘》、《怪奇孤兒院》);青少年文學名家史尼奇(怪誕傑作《波特萊爾大遇險》);傳奇科幻推理作家尼爾蓋曼;紀實漫畫名作《歡樂之家》作者;創作《三個強盜》的童書大師溫格爾:他們都是死心塌地的高栗狂粉! þ 腦洞大開,開創《死小孩》的各種荒謬死法,形塑一整個世代「無厘頭」與「無意義」的死亡人生觀! þ 「高栗式的」(goreyesque)已成為英語中形容相關風格的常用字彙;其繪本與作品的收藏,已成為一門專業的「高栗學」! þ 全書依時序寫就,以詩性語言,細細分析高栗作品的符號意義、隱喻故事,與其人生故事連動呼應! þ 收錄四十多幅高栗珍貴生活照、手稿、部分作品圖像! þ 繪本作家馬尼尼為七千字專文導讀! 【本書看點】 þ 對身兼作家與藝術家的高栗一生的詳細報導。國內又譯「戈里」,畫風頹廢、復古,充滿華麗的黑色幽默,有「優雅的黑旋風大師」之稱。他生前發表的絕版繪本,在拍賣場或網路上動輒喊價兩、三千美金,對高栗作品的收藏儼然成為專門學問。本書從高栗的童年、求學、服役與後來從美編到創作者的藝術生涯,以及高栗與友人的交往,有非常詳盡的敍述。 þ 對高栗作品的詳細解析。高栗一生著作等身,本書對高栗作品有相當詳盡的介紹,全盤勾勒他的創作軌跡。 þ 側寫美國近代文化圈與文化人。高栗從事出版業,與美國文化圈交往甚密。本書也間接介紹了美國當代的文化人與大眾流行現象。 þ 近代藝術家的典範。高栗的藝術家生涯從出版社的美編開始,最終成為一位具全球影響力的創作者。他所經歷的人生與創作過程,可供欲投身創作者做為寫實的參照與啟發。 【內容簡介】 從《死小孩》到《猶豫客》,愛德華•高栗邪惡有趣的小書在許多方面影響了我們的文化,從提姆•波頓和尼爾•蓋曼的作品到雷蒙•斯尼奇。有些人甚至稱他為「哥德式超現實主義之父」。高栗與兩萬多本書和六隻貓住在一起,就讀哈佛大學期間,曾與弗蘭克•奧哈拉為室友,在 1940年代後期,大家都知道他穿著全長的皮大衣、戴著叮噹作響的手鐲、留著愛德華七世時代的鬍子。外人看他是一位古怪的、神祕病態作品的神祕主義者,但是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出版了一百本書,並為多位著名作家畫插畫。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矛盾的人,他的藝術反映了他對令人不安和黑暗搞笑的痴迷。這本書是根據新發現的信件,以及對多位人物的採訪,揭開高栗古怪的天才和神祕生活的內幕。
✯ 日本影壇至尊黑澤明 ✯ ✯ 生平唯一自傳 ✯ 【誕生 110 週年 名家導讀紀念新版】 史蒂芬.史匹柏眼中的「影壇莎士比亞」 唯一讓法蘭西斯.柯波拉願意擔任助理的電影大師 雖然沒有自信能讓讀者看得高興, 但我仍以過往常告訴晚輩的「不要怕丟臉」這句話說服自己。 ──黑澤明 【本書特色】 ★ 一代名導黑澤明唯一親筆自傳,紀念大師誕辰 110 週年珍藏新版 ! ★ 全書收錄大師成長場景與工作實況珍貴照片 ! ★ 新版特別收錄台灣新電影教母焦雄屏、知名影評人馬欣重量級導讀跋文 ! 【內容簡介】 日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深山裡,有一種特別的蝦蟆,不僅外表奇醜無比,而且還多長了幾條腿。人們抓到牠後,將其放在鏡子前或玻璃箱內,蝦蟆一看到自己醜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嚇出一身油。這種油,也是民間用來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藥材。受到法國導演尚.雷諾瓦寫自傳的鼓舞,從來無意寫自傳的黑澤明,在即將屆滿六十八歲之際,說服自己以「不要怕丟臉」的態度,回顧拍出《羅生門》這部經典作品之前的自己。為了找回過去的記憶,黑澤明和許多朋友促膝長談,從與良師益友乃至憎惡之人的回憶中,黑澤明尋找黑澤明之所以能有後來成就的故事,並自喻是隻站在鏡子前的蝦蟆,因發現過往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這部直面人生的深刻告白,笑淚交織,是一代電影大師在自己人生中的精采演出! 【精采片段】 [大正之聲] 我少年時代聽到的聲音,和今天聽到的截然不同。那個時候完全沒有電器製造的聲音。留聲機也不是電動的留聲機。一切都是自然的聲音。其中有許多現在已完全聽不到的聲音,我試著想想看。 正午報時的「咚」。這是九段的牛淵一帶陸軍營區每天準點擊發的空包炮彈聲。 火災時的鐘聲、巡夜人的木柝聲、巡夜人報知火災現場的鼓聲及喊聲、賣豆腐的喇叭聲、修理煙管的笛聲、街頭賣藥的木箱扣環聲、賣風鈴的風鈴聲、換木屐齒的鼓聲、誦經的鉦聲、賣麥芽糖的鼓聲、消防車的鐘聲、舞獅的鼓聲、耍猴的鼓聲、法會的鼓聲、賣蜆仔、賣納豆、賣辣椒、賣金魚、賣竹竿、賣菜苗、晚上賣麵條、賣黑輪、烤地瓜、磨刀和鏡子、修理鍋子、賣花、賣魚、賣沙丁魚、賣煮豆、賣蟲、賣水蠆、風箏弓的聲音、羽毛毽子的聲音、拍球歌、童謠……這些消失的聲音,是我少年時代回憶中不可或缺的聲音。 這些聲音都與季節結合。寒冷的聲音、溫暖的聲音、悶熱的聲音、清涼的聲音。也和各種情感結合。快樂的聲音、寂寞的聲音、悲傷的聲音、恐怖的聲音。 我討厭火災,覺得報災的鐘聲、巡夜人的鼓聲和他的聲音最可怕。 [仰瞻師道──談最佳良師山爺] 山爺從不對助導發脾氣。有一次拍外景,忘了叫搭檔演出的另一個演員。我趕忙找總助導谷口千吉商量,千哥毫不緊張,直接去向山爺報告。 「山爺,今天某某不來唷!」 山爺驚愕地看著千哥:「怎麼回事?」 「忘了叫他,所以不來了。」 千哥說得好像是山爺忘了叫人似的,口氣強硬。這一點是PCL出名的谷口千吉誰也模仿不來的獨特之處。山爺對千哥這過分的態度沒有生氣:「好吧,知道了。」當天的戲就只能靠那一個人。那個人回頭向後面喊著:「喂,你在幹什麼?快點過來!」 整場戲就這麼帶過。 電影完成後,山爺帶我和千哥去澀谷喝酒,經過放映那部片子的電影院,山爺停下腳步,對我們說:「去看一下吧!」三人並肩而坐看電影。看到那個搭檔之一回頭向後面喊著「喂,你在幹什麼?快點過來!」的地方,山爺對千哥和我說:「另一個人在幹什麼?在大便嗎?」千哥和我站起來,在陰暗的電影院裡,直挺挺地向山爺鞠躬致歉。「真的對不起。」周圍的觀眾吃驚地看著兩個大男人突然起立鞠躬。 山爺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當副導時拍出來的東西,他即使不滿意,也絕不剪掉。而是在電影上映時帶我們去看,用「那個地方這樣拍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教我們。那是為了培養助理導演、即使犧牲自己作品也可以的做法。雖然這樣盡心培養我們,但山爺在某個雜誌談到我時只說:「我只教會黑澤君喝酒。」 我不知道該如何感謝這樣的山爺。 [無用就是無用──談電影剪輯] 剪掉!剪吧!剪!剪接室裡的山爺,簡直像殺人狂。有時候覺得,既然要剪,當初就別拍嘛。因為是我也辛苦參與的底片,被剪掉,我也很難過。可是,無論是導演辛苦,助導辛苦,還是攝影師或燈光師辛苦,這些都不是觀眾需要知道的事。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給他們看沒有累贅的充實作品。拍攝的時候,當然是覺得有需要才拍,但拍完一看,又覺得沒有需要,這種情況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就是多餘。人總是以和辛苦成正比來做價值判斷。這在電影剪輯是最大的禁忌。有人說電影是時間的藝術,無用的時間就是無用。關於剪輯,這是我從山爺那裡學到的最大教訓。 [遺憾的事──談憎惡之人] 當時,內務省把導演的首部作品當作導演考試的考題,所以《姿三四郎》一殺青立刻提交內務省赴考。考官當然是檢閱官,在幾位現任電影導演陪席下,進行導演考試。預定陪席的電影導演是山爺、小津安二郎、田坂具隆。但山爺有事不克出席,特別和我打招呼,說有小津先生在,沒問題,鼓勵向來和檢閱官勢同水火的我。 我參加導演考試那天,憂鬱地走過內務省走廊,看到兩個童工扭在一起玩柔道。其中一個喊著「山嵐」、模仿三四郎的拿手技摔倒對手,他們一定看過《姿三四郎》的試映。儘管如此,這些人還是讓我等了三個小時。期間那個模仿三四郎的童工抱歉地端了一杯茶給我。終於開始考試時,更是過分。檢閱官排排坐在長桌後面,末席是田坂和小津,最旁邊坐著工友,每個人都有咖啡可以喝,連工友都喝著咖啡。我坐在長桌前的一張椅子上。簡直像被告。當然沒有咖啡喝。我好像犯了名叫《姿三四郎》的大罪。檢閱官開始論告。論點照例,一切都是「英美的」。尤其認定神社石階上的愛情戲(檢閱官這樣說,但那根本不是愛情戲,只是男女主角相遇而已)是「英美的」,嘮叨不停。我若仔細聽了會發火,只好看著窗外,盡量什麼都不聽。即使如此,還是受不了檢閱官那冥頑不靈又帶刺的言語。 我無法控制自己臉色大變。可惡!隨便你啦!去吃這張椅子吧!我這麼想著、正要起身時,小津先生站起來說:「滿分一百分來看,《姿三四郎》是一百二十分,黑澤君,恭喜你!」小津先生說完,無視不服氣的檢閱官,走到我身邊,小聲告訴我銀座小料理店的名字,「去喝一杯慶祝吧!」之後,我在那裡等待,小津先生和山爺一同進來。小津先生像安慰我似的拚命誇讚《姿三四郎》。但是我仍無法平息心中的怒氣,想著如果我把那張像被告席的椅子往檢閱官砸去,不知道會有多痛快。 直到現在,我雖然感謝小津先生,但也遺憾沒有那麼做。
國際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第一部正式自傳。 親身敘述前半生,不斷迴盪在生命中的音樂。 全書選錄自歷時2年又2個月的長篇專訪。 小時候,我就感到非常納悶,人怎麼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親口描述自己的人生與音樂,從幼稚園的首次作曲體驗、對於嚴父的記憶、高中罷課、YMO的狂放歲月、《末代皇帝》的幕後花絮與榮耀、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以及全新音樂的成形經過。 『國小的時候,我迷上了巴哈的音樂,接著又陸續喜歡上貝多芬、德布西,以及所謂的現代音樂,感覺像是一路跟著時代變遷,聽著這些西洋音樂;而到了六○年代快要結束時,我逐漸愛上了與我出現在同一個時代的音樂。西洋音樂的歷史與我個人的生涯相互交錯,赫然發覺自己與作曲家身處在相同的時間中。這也代表著,我自己與這些音樂家感受到的問題能夠達成一致了。 這個時候已經接近高中生活的尾聲,我當時正投身於學生運動,試圖瓦解學校與社會的制度,而同時代的作曲家也正運用極端的形式,力圖打破現有的音樂制度與結構。當時,我一直在思考著,西洋音樂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我們必須從傳統音樂的束縛中,讓聽覺獲得解放。那個時候正是「解構的年代」。』 坂本龍一在敘述自身的過往時,雖是本著個人的記憶,但字裡行間讀者仍可深刻感受到交織其每段人生的音樂和歷史氛圍,如六○年代末曾經歷日本國內的學潮與左派抗爭,西洋音樂的解構與變革,目睹911的恐怖攻擊,以及地球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壞,促使他近年來積極以音樂投入環境保護和推動世界和平等工作。 ※本書附有許多珍貴的作者個人照片,讓讀者可更親近了解坂本龍一的成長歷程。
我出生時就是人生的高峰。先父是貴族院議員,他用牛奶洗臉。他的兒子日子一天過得不如一天,需要靠寫文章掙錢。因此我既可以理解所羅門王無盡的憂愁以及賤民的骯髒。──太宰治 太宰治的散文精華箴言集 收錄太宰治作品的重要語錄,集結成人生、文學與太宰治個人的三個面向,是一本適合從文字認識太宰治的精練札記。 太宰治最「不得已」的短篇「懶惰的歌留多」 我是為了創作《晚年》這一本書而誕生的,從今以後的我將是一具死屍,我開始度過我的餘生。要是我之後又多活了些時間,不得已又再出了短篇集,我想我會為那本書取名為《歌留多》。──太宰治 附錄有太宰治年表、相關紀念場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