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段顛沛流離的童年經歷感念母親的殷殷教誨與慈愛「故事」的前半段,曾在《萬歲評論》叢書中發表過,時間是在1985年5月到同年的10月底。《萬歲評論》是一本「月」書,由李敖「主導」,由於每期都被查禁,以致流傳並不廣。當時登出來的名稱叫「陳橋夢迴錄」,這是李敖自作主張,把原來的「難童日記」給「動了手腳」。在那半年連載的篇幅裡,他附加了一些珍貴的歷史圖片,以示「童言不虛」。但是「童年」還沒過完,日記就戛然停了下來。正像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作者這個人「失之疏嬾」——李敖評人一向是入木三分。本書以說故事體裁起頭及收尾,以日記方式描繪作者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從北到南的逃難生涯、與父親的聚少離多、母親獨立扶養孩子,及至父親因公殉職,母親帶著作者隨軍隊輾轉離鄉逃難的日子,隨書附上作者曾走過的逃難路線地圖,更能引起讀者共鳴。除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外,描寫最多的就是其母親及對孩子的教育。她是十九世紀最後兩年出生的人物,雖然一輩子沒進過學堂,卻給孩子帶來了扎扎實實的「身教」,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僅以此書紀念之。
國寶級藝師封箱紀念版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故事沒有經過澈夜寒凍,嬌豔的花蕊是不會吐出芬芳的。牡丹的天姿國色,或許不是出身微寒的廖瓊枝敢企盼的,但她的毅力成就了牡丹一樣尊貴的容顏。 「她的嗓音總像拔高的山嶽,峰勢挺立,崚線凌厲,高音可以穿透雲霄,力道雄厚,低音全然鬆弛,像在山谷盤旋。又如嗚咽河水綿綿不絕川流,尤其慢板或哭腔時,牽扯拉回,一頓一挫,在喉頭哽咽了半天,細若游絲,猶綿密不斷,彷彿唱不盡的委曲愁腸,在聲音的盡頭猶有餘怨。,琴弦及嗓音都靜停了,空間裡的波浪卻還在迴盪,──迴盪,迴……旋……不知所止。」 廖瓊枝從藝六十載,見證台灣歌仔戲從繁華到衰落,繼而再興的發展歷程,堪為台灣歌仔戲代表人物。由於唱腔、身段優美演技精湛,廖瓊枝被譽為「台灣第一苦旦」,尤其以演唱哭調,迴腸盪氣如泣如訴而有「台灣最會哭的女人」之稱。而那動人的聲音背後,是自生命內蘊的厚度,她對苦旦的詮釋能夠如此淋漓盡致扣人心弦,實係反映她悲愴的人生。 四歲喪母,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的廖瓊枝,自幼失學,十五歲就被「綁」進戲班學戲,從此正式踏上舞台,歷經了內台、外台、廣播、海外、電視歌仔戲時期,也歷經了兩次婚姻、兩度尋死的生命低潮。然而歌仔戲給了她最曲折的人生與舞台之路,唱了一輩子哭調,生命中也不知哭乾多少眼淚的廖瓊枝,將晚年歲月全部投注於歌仔戲薪傳工作上,視教學為終身使命,三十年如一日,培育了數不清的學生,是台灣當代歌仔戲發展最重要的推手之一。並於六十三歲那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最高榮銜「民族藝師」及「國家文藝獎」雙重榮譽。 走過早年的貧困與孤寂,再多的磨難都已遠逸,薪傳大業與藝術上的呈現,使廖瓊枝成為歌仔戲最重要的藝術典範;生命的完熟豐美,彌補了廖瓊枝早歲的憾恨與孤寂,也引領她得到了畢生最大的圓滿與富足。
由於馬英九以他的方式得到了勝利他的方式將成為新的遊戲規則未來台灣每個政治人物都將向這個規則靠攏因為──台灣人民已透過對馬英九的支持清楚表達出:他們要什麼樣的社會與政治台灣的未來,由馬英九元素決定 馬英九得到全台灣不論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各族群過半數的支持並當選第十二任中華民國總統。這結果顯示出整個台灣社會已揮別粗糙、民粹的民主初階,即將邁向更成熟、務實的民主先進社會。這次的選舉正是「馬英九元素」與台灣社會化學變化後,所產生出來的希望果實! 本書特別藉由馬英九政治生涯中第一個民選的政治工作——台北市長任期內,為人熟知或鮮為人知的施政故事,深刻挖掘馬英九的政治本質,以呼應、檢視坊間多本傳記中那有時幾近完美、沒什麼戲劇性卻不能或缺的英雄角色。希望提供一位政治人物背後,更具有認知意義——馬英九的非政治作風——的觀察與分析。 有政治家的理想與抱負,卻沒有政客的世故權謀與壞習性,這就是「馬英九元素」的基本描述。無論如何,任何人都必須要有心理準備來接受未來台灣政治中的馬英九元素了!成熟地看待他,成熟地看待一位政治人物,便能成熟地看待台灣政治的演化。(本書收錄馬英久先生的成長生活與從政服務照片,銅版紙八頁全彩。)
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得獎理由林亨泰具有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的雙重身分,他的詩作與評論充滿對人類和土地的關懷。作品中濃厚的鄉土色彩,且具有現代藝術性的特色,允為台灣現代文學的典範。而他「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的創作歷程,正是台灣現代詩史的縮影。在我的生命歷程當中,我經歷了終戰,終戰這件事情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們而言,象徵著一連串試煉的開始。首先第一個試煉是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由日語轉變成中文,接下來,在政治上,我們面臨由日本的殖民統治過渡到國民黨政權的二二八事變、四六事件,以及將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接下來,我們另外一個試煉是表現形式上由「新詩」過渡到「現代詩」。我們這個世代必須生為非跨越不可的所謂「跨越的一代」,那是因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出現了非跨越不可的鴻溝,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將它跨越過去。語言、政治,以及藝術的表現,沒有比這類更關係到一個形成自我的主體性了,我以詩人的身分來跨越,詩是以想像力為主軸的精神運作,想像力如果一天不能解放,人的主體性也無法有解放的一天。身為一個詩人,活在這樣的一個變動的時代裡,我將我的詩注入更多的批判力,這是我對現代詩所賦予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一一林亨泰(國家文藝獎得獎感言)全書以第一人稱口吻,緩緩述說詩人身世、生長的背景、教育根源、閱讀體驗、教學生涯與最重要的寫詩的心理活動,展現一派溫雅形貌,文句間則透顯一生的執著與真情;閱讀時彷彿詩人現身眼前,親切而深入地傾談詩創作與人生詩學,讓讀者跟隨回到從前的時空之中,回到那樣一個熱烈而純粹的文學年代。
韓國《大長今》作者描寫台灣第一位女副總統的成長故事 實現平等比擁有權力更有價值。──呂秀蓮 以感性之筆撰寫呂秀蓮情感豐富的一生 以正義之情描述呂秀蓮奉獻民主的精神 曾寫作轟動全亞洲的韓國《大長今》作者柳敏珠,再次發揮其細膩的觀察力與理解心,書寫呂秀蓮做為女性時代先驅的成長歷程,從個人對抗社會階層不平等,到家庭父母對男女不同要求的壓力,青春時期的成長夢想與初戀情懷,在異國辛苦留學的奮鬥過程,回國投身女性主義精神發揚,及至美麗島事件與政治犯囚牢期間的熱血掙扎痛苦,與之後的公職歷程等。文字親切生動,跳脫一般傳記制式寫作,引括當時說話語氣並以說故事的口吻娓娓道來,讓讀者見到一位女性真情艱毅的各個面向,及與大時代互動的特出思想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