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想法誕生前最重要的事

森本千繪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4/05/30 出版

獲獎無數的森本千繪從國中起,就立志「製作廣告,而且一定要製作趣味十足的廣告」。她創意獨具的靈感都是如何誕生的呢?森本千繪說,「其實每個人都有創意,不要覺得自己的想法『無聊』,先提出來,試試水溫。」日本311大地震發生之後,為了自我約束,電視台取消播出許多廣告,演唱會也停止舉辦;然而在此時,多位歌手以歌唱接力演唱「昂首向前走(壽喜燒)」、「抬頭望望星空」的電視廣告,相信曾經鼓舞了非常多人。這支廣告其實就是森本千繪的作品。本書中,作者以撰寫成長和工作經歷的方式,介紹自己創作的方法,沒有整理歸納的條列或導引,必須靠讀者從字裡行間去尋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作者的文字深具女性的細膩心思,工作經歷不僅能夠啟發創作人,人生經歷也可提供各類人士參考,打造屬於自己的創意人生。森本千繪曾獲紐約ADC獎,東京ADC獎,亞太廣告盛典金牌獎等,以及第4屆伊丹十三獎(歷屆得獎者系井重里、著名主持人塔摩利等),她是第一位獲獎的女性,且是最年輕的獲獎人。目前以客座教授任教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前言重要的事物總是化為色彩或音樂    常有學生提問「如何才能夠成為藝術總監或是創意總監呢?」每當碰到這類詢問時,我總是思考究竟什麼是藝術總監和創意總監等職稱。飛行員或護士是職稱。可是無論是藝術總監或創意總監,都不是取得資格認證才獲得的頭銜。在兒童當中就可以找到絕不輸大人、出色的創意總監;許多兒童在玩耍時,或在學校課業當中,就已經在執行監製的工作。因此,我認為兩者並非是成長到某一階段之後所從事的職業,而只是在成長過程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身為藝術總監、創作人,自己參與過許多不同的工作。例如,三得利咖啡的BOSS Silky Black」,佳能「無反光鏡相機 EOS M」的電視廣告影片,Mr. Children的廣告和CD專輯封面的藝術監製,NHK晨間連續劇「幸福鐵板燒」的片頭影像製作,最近則擔任松任谷由實專輯「POP CLASSICO」的藝術總監,以及負責三谷幸喜監製的舞台「聲」的美術監製。我甚至還主持個人廣播節目,可以說是遊走在各種媒體和空間之間,自己都不知道如何簡單解釋自己的工作。雖然工作都和藝術總監、創意總監相關,然而每次必須達成的結果都各有不同,所以絕對無法以一招走遍天下。然而,這些工作的共通之處在於如何將他人的想法化為具體的傳遞方式,此外,我的表現形式總是伴隨著音樂和顏色。這種方式源自於我孩提時期的體驗。小學時,我經常繪製賀卡送人,自己編歌,策畫園遊會,製作集訓手冊,布置教室等,其實和現在的工作大同小異。但是,追根究柢,最原始的體驗是來自和祖父一同生活的歲月。雙親繁忙,所以我從小就寄養在青森縣的祖父母家,那兒是擁有豐富大自然的地區。對我而言,祖父就好像卓別林,無論我遭遇哪種挫折失敗,悲傷哭泣,他從來不動怒責怪我軟弱,只是教我認識顏色,教我唱歌。話說,小的時候,我經常尿褲子,遲遲無法脫離尿布生活,但是祖父從來不斥責我。有一天,祖父冒著風雪騎著自行車出門。過了不久,返家的祖父,在我的面前展現七條、七種不同顏色的內褲。七彩可愛的內褲,漂亮極了,我一心只想趕快穿上,所以再三向祖父保證絕對不再尿褲子。果然,從那天之後,我再也不尿褲子了。熱愛音樂的祖父,教我唱好多歌曲。第一首學會的歌曲是「你是我的陽光(You are my sunshine)」。祖父一邊教我唱歌,一邊教我認識英文單字,等我學會之後,我總愛和祖父合唱這首歌。只要唱這首歌,我總是心情快樂。有一天,我最喜愛的洋娃娃被另一個小孩搶走,傷心地大哭,祖父來到我的身邊,唱起「你是我的陽光」;聽著聽著,我忘記了剛才的不愉快,開心地笑著和祖父一起合唱。重要事物總能夠轉換成為顏色或歌曲,傳遞人心,感動人心。和祖父一起生活的日子,我學會了這些事情。我想這些就是我的表現方式的原點。    廣告是傳遞「物質本質」,打動人心二○○七年,我離開博報堂廣告公司,成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goen。」。「設計廣告」是接受他人委託,針對消費性商品,從創意人的觀點發想,尋找自己發現的答案,再設法呈現。在一連串的過程當中,我最重視的「設計真正價值」,在於如何汲取當事者的想法,細心篩選出商品的本質和普遍性,進而將本質化為實際形式,深達人心。承接他人的想法,再設法打造,進而打動人心,並非易事,所以更需要確實面對各項作業。如此一來,才能為收看廣告的觀眾和廣告製作委託人,帶來陣陣驚喜,並確信自己能夠製作出感動和豐富人心的廣告作品。對我而言,廣告是「連接人心的溝通方式」。因此,對於所有工作,我都秉持著問心無愧的精神,為雙方搭建溝通的橋樑,交流想法,發掘所長並加以宣揚。工作經驗累積越多,這種想法隨之擴張增強。我唯有期許自己更盡心努力,用心滿足所有需求。使用他人的方法論,則無法打造原創在本書中,我將敘述自己的工作經驗談,其中包含我奉行不渝的原則,或是工作的方法論。然而,我並非撰寫具體的方法論,例如「這樣做就能夠成為總監」,或是「這樣做就會獲得成功」;而是透過感覺、心情、意識等有點兒特殊的方法論。但是,這些都是我個人對廣告或設計的看法。如果各位照本宣科,恐怕就只是模仿,無法自創。因為,一直以來,我的作品都是希望能夠感動人心,或是希望鼓舞人們起身行動,搭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尋找潛藏在各角落的各種可能性。我的方法論是希望能夠觸動各位的五官意識,解放習慣因循方法論的行動模式,進而解放心靈,自由發想,找到屬於自己的原創。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是枝裕和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4/04/27 出版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 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 構想8年,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本書是是枝裕和1987年從早稻田畢業開始拍攝紀錄片至今將近30年的創作生涯回顧,從紀錄片、電視劇,到電影,內容也逐漸從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轉移到以日常生活片段探索家庭、回憶對人的意義。除了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以及導演給電視、電影人的建議(包括電視劇的未來、東京影展如何向世界其他影展等等)。作者提到本書花了八年構思、整理才完成,相較於專欄散文集結而成的《宛如走路的速度》,內容扎實,完整呈現一位導演回憶自身出道30年的歷程,做為接下來持續創作的另一個起點。 剛離開學校時,作者主要拍攝紀錄片,關注社會議題(福利政策、政府官員自殺等),直到轉換成電影之後前幾部的《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也都還是以社會關注的主題為主。第二章「青春期、挫折」中有提到因為前一部作品不順利,是枝裕和自己一個人跑到長野縣的伊那小學拍攝春班的生活。伊那小學春班在1988年就已經接受電視台的拍攝,是枝裕和去的時後,當年一年級的春班已經升上三年級,他只有一個人,拿著攝影機跟學生們一起生活。那些已經習慣被拍的學生都說「是枝先生好不像來工作的!」是枝裕和在伊那小學待了兩年八個月,直到學生們飼養的牛羅拉因早產去世之後才離開。離開前,春班的導師在一次的餐會中對是枝裕和說:「雖然你在這裡的這段時間跟我們一起過的充實又愉快,但這裡畢竟是屬於我和這些學生的地方,你還是要回到東京,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是枝裕和回憶當時班導師也知道他遇到挫折,是抱著逃避的心情跑到長野的,因此說了重一點的話。而這個「在東京尋找自己生存之處」的想法,後來就成了拍攝「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契機。 拍攝第一部長片《幻之光》時,緊張的是枝裕和親自畫了三百多張的分鏡圖(書中都有收錄一些照片或分鏡圖或素描草稿),按照分鏡圖一一拍攝。電影上映之後,有一次侯孝賢到東京工作也與是枝裕和見面,侯孝賢對他說:「攝影機的位置該擺哪裡,不是一開始就能確定的,應該要在現場尋找才對。你不是拍紀錄片的嗎,應該不會不知道這種事吧?」這句醍醐灌頂的話,讓是枝裕和更加佩服侯導。   是枝裕和將焦點從社會議題轉到日常生活的轉換點在於《橫山家之味》,當時他的母親去世,但他在回憶《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時說:「電影不是會了裁決任何人,導演也非神明或法官。放大惡者的行為或許可以讓一部電影更容易理解,我不這麼做,是希望觀眾可以把這些事當做自己的問題好好看待,並帶回平日的生活中。這種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一旦觀者可以將電影帶回生活中,這個人看待日常的角度就會改變。我希望這種想法可以成為一個契機,讓我不再將日常生活當作理所當然。」(第五章 「如何在失去中繼續前進」) 是枝裕和因為對母親之死的悔恨拍了《橫山家之味》,他說這樣的作品像是一個「作家」挖掘著隱藏在心底的情感。近期的三部作品《奇蹟》、《我的意外爸爸》、《海街diary》他形容他從一個「作家」變成了「料理人」,做料理的人就是材料來就要想辦法做成一道好的菜色。經歷了三部「料理人作品」之後,今年夏天的《比海還深》是枝裕和說他又重回「作家」身分,要獻給父親的作品,並融入小時候的颱風經驗。另外,「我想再好好拍一次樹木希林」,這位與他合作多次的資深演員,在他心中始終代表著死去的母親。是枝裕和在書中說他投入了很多自身童年對於父親隱藏著的情感,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看看這部電影。《比海還深》之後,他想要暫時放下家庭式的故事,或許會拍社會題材、較寬闊的故事。 書中還有許多如上述對作品製作過程、背景的故事,除此之外,也有比較嚴肅看待紀錄片、電視、電影、影展的部分。我覺得它不只是一本關於是枝裕和個人的書,一個創作者在經歷了30年的生涯之後,他的創作生涯已經開始與這個世代的電影和電視創作產生了關係。如同是枝裕和所說的:「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79 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作品全集

臉譜文化  出版
2023/11/09 出版

德國工業設計之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 本書為台灣第一本Dieter Rams專書,277個經典設計,302幅彩色照片 長達73年的永恒設計 「Dieter Rams:對Apple深具影響的傳奇設計師。」——CNN 「Rams的作品及帶給我們的啟發,稱得上是設計之本。」——Jony Ive,前蘋果首席設計長 此作品全集與Rams本人密切合作,是了解Rams,這位史上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產品設計師之終極參考書。 六十多年來,Rams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消費品定義了外觀、感覺和功能。他將「好設計十原則」做為一種理念和實踐,以更全面、更負責任的方式讓這個領域變得更好,也讓他建立了享譽全球的聲名。 這本書是Rams一生中所有設計產品的詳細目錄,是對他在工業和產品設計領域開創性貢獻的真正紀念。書中包括302幅彩色照片,按時間順序編排,且每件產品都附有說明和規格明細。 Dieter Rams是德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大師,1932年出生於德國威斯巴登,1947年,進入威斯巴登藝術學院(Werkkunstschule Wiesbaden)攻讀建築和室內設計。1955年,投身德國家電企業Braun,隔年開啟與家具品牌Vitsoe合作的契機,1961年成為Braun首席設計師,1981年受聘為漢堡設計學院教授。他領導百靈設計部門超過三十年,產品橫跨咖啡機、電腦、收音機、視聽設備、家電產品與辦公室用品,經典作品如留聲機SK-4、D系列幻燈片投影機、RZ57模組化家具系統、606通用貨架等,為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 “Less, but better” (少,卻更好)是Rams一生追求的設計理念,可謂當代極簡主義和新功能主義的設計大家,與日本最重要的工業設計師、GK 設計集團創辦人榮久庵憲司志同道合。拉姆斯認為好設計是創新的、實用的、具美學價值的、簡單明瞭的、不突兀炫耀的、克制的、經久耐用的、周密的、環保的、愈簡單愈好的;他提出的好設計十原則,被奉為設計最高準則和美學典範,強調功能、以實用為核心,乾淨俐落、簡約優雅的設計,對前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深澤直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德國20世紀中後期的工業設計,給予21世紀成功電子產品一個無可取代的靈感來源,而Rams顯然是最重要的靈魂人物。 本書堪稱Rams的設計生涯全紀錄,以五大時序呈現,從1947年的手繪草圖拉開序幕,到2020年最新一版的606通用貨架,277個作品、300餘張高清全彩照片,彙集了他長達七十三年的永恆設計。透過珍貴的收藏與研究資料,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國際設計大師的創作歷程、設計哲學與標準典範,也盡窺前半世紀世界工業設計領域的潮流變遷。  

79 特價14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美好的炸藥家醜(台灣版獨家設計6款書籤,隨機出貨)

末井昭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3/02/02 出版

日本傳奇雜誌總編輯、創辦異色書刊及《寫真時代》 一手掀起七○年代情色文化風潮,顛覆情色與攝影的定義 與荒木經惟攜手打造日本攝影雜誌新風貌,開創無人能及的「寫真時代」 話說藝術爾偶會出現爆炸性,不過對我而言是我的母親爆炸了。 末井昭出生於日本岡山縣,父親在礦山工作,母親罹患肺結核長期住院,他因此被同學孤立,導致個性陰鬱孤僻。無法治癒的母親出院後與多位男子往來,一日與父親爭吵後離家,不久便和鄰居外遇男子抱炸藥相擁殉情。此自殺事件對他造成莫大影響。 成績優異的他高中選讀機械科,畢業後因厭倦機械式的輪班制工作而離開大阪工廠,前往川崎三菱重工任職。在此期間看到「日美美術字函授課程」,從小愛畫畫的他開始學習插畫,立志成為平面設計師。三個月後就讀青山設計專門學校,不久學運沸沸揚揚,被迫停課。 末井昭深受反現代設計的吸引,喜愛橫尾忠則和粟津潔的作品,許多設計師不屑一顧的夜總會及桃色電影看板,在他眼中卻深具魅力,因此進入連鎖夜總會設計廣告傳單及海報。他在其中注入滿滿的陰濕情色主義來對抗現代主義的設計,並計畫將異色新作《青澀少女採香菇》,投稿到為培植戰後新一代設計師而成立的「日宣美」,但夢想最終因動亂而粉碎。在友人引介下為池袋的粉紅沙龍繪製看板,由於風格出眾,委託製作接踵而至,整個浪漫大街上林立著他的作品,從此出手闊綽地進出聲色場所。 母親的爆炸,開啟「洞穴之愛」編輯生涯 作家、詩人、藝術家、插畫師、政治評論者紛紛登場,顛覆傳統色情雜誌 儘管繪製技巧愈發純熟,末井昭腦中卻不再存有任何設計的意義或想法,萌生放棄之際,攝影師友人推薦他為《YOUNG V》畫插畫,因此與色情書刊展開十年情緣,從設計封面、排版、採訪報導、劇畫到漫畫,應接不暇,同時開始承接袋裝雜誌塑封本的設計製作。一九七五年在森下信太郎的邀約下,當上色情雜誌《NEW SELF》的總編輯兼發行人,簡潔的版面、照相打字標題及全本凹版印刷,都是當時情色書刊前所未有的嘗試。之後反體制的革新不斷,更將讀者群從工人轉向學生。 《NEW SELF》刊載全裸照片之外,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舉,是邀請各領域的奇人異士登場。田中小實昌撰寫散文、嵐山光三郎開專欄〈性生活改善講座〉、南伸坊繪製插圖、秋山祐德太子採訪報導、三上寬與池田福男對談、赤瀨川原平執筆打字員性交故事,荒木經惟、安西水丸、林靜一、高信太郎、友川典司、鈴木志郎康、平岡正明、卷上公一、奧成達、長谷邦夫、吉田光彥、船知慧、堤玲子等人也共襄盛舉。不斷挑戰禁忌的《NEW SELF》,歷經三次查禁,發行十九期後正式廢刊。末井昭不僅讓異色書刊成為專業雜誌,也見證色情書刊質變的三波浪潮。 末井昭認為色情雜誌奠基在男性對女性的單方面幻想,荒木經惟照片表面迎合男性,實際在傳遞女性自我意識,此種阻礙男性性凝視的女性視角,顛覆過往的色情刊物。《NEW SELF》結束後他借用高達電影《WeeKend》,創辦了融合電影、娛樂與色情於一身的《WeeKend Super》,一九七七年春天推出創刊號,實銷率達八成以上,再次掀起七○年代情色文化風潮,並得到各方肯定。 荒木經惟攝影啟蒙,創辦前衛攝影雜誌《寫真時代》 森山大道、篠山紀信、橫尾忠則、木村恆久等攝影設計大家共襄盛舉 荒木經惟以曠世名言「不是潮流,而是自流。自流,才是真正的潮流。」來讚譽末井昭。荒木經惟不但是末井昭的攝影論啟蒙者,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夥伴,凡創刊必有宣傳自我的「荒木媒體」,緊密的合作還延伸到眾多書籍出版,末井昭的雜誌史幾乎與荒木經惟的攝影成名史畫上等號。 一九八一年開辦與荒木經惟共同命名的前衛攝影雜誌《寫真時代》,荒木經惟不僅史無前例的在此同時連載三個專欄,當代重要攝影大家東松照明、森山大道、川田喜久治、須田一政、倉田精二、石內都、北島敬三、吉行耕平、澤渡朔、篠山紀信、內藤正敏、山內道雄等人也都在其上發表作品,該雜誌更成為設計師及藝術家赤瀨川原平、佐伯俊男、岡本太郎、橫尾忠則、安西水丸、木村恆久等人表彰獨特觀點的平台。難以定義的多元風格,翻轉世人對色情書刊的定見。末井昭與荒木經惟開創了一個時代,日本攝影雜誌史上的傳奇、發行量突破三十五萬冊的《寫真時代》,卻在一九八八年被控過於色情猥褻而被迫停刊,走入歷史。 在《寫真時代》問世同一年,末井昭與厭惡體制規範的上杉清文、南伸坊等人突發奇想,成立無法被意義定型的綜合商社「HAND-JOE」。這個由文案大師糸井重里命名的組織,籌辦各種非主流的藝術大爆炸活動。 一九八八年底搭上柏青哥流行風潮製作《柏青哥必勝指南》雜誌,曾創下單期九十萬冊的暢銷紀錄,並推出相關專刊,帶來驚人獲利,因此迷上期貨交易、不動產投資和賭博,最終因泡沫經濟負債近四億日圓。二○一二年從白夜書房董事卸任成為自由工作者,二○一八年,自傳《美好的炸藥家醜》翻拍成電影《燦爛吧!情色時代》。 意義性和記號隨著母親的爆炸,吊掛在後山的樹枝上 無法被定義的人生、上癮的不安感,寫下日本雜誌史上的傳奇 末井昭認為他所塑造無法被定位的雜誌風格,就是自己個性的寫照,與常識有落差,則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本書描述他動盪傳奇的一生、開創異色書刊與被迫停刊的精采內幕、日本粉紅沙龍喫茶店等色情相關產業的幕後與發展、結識荒木經惟搭檔拍攝震撼人心作品的過程、雜誌長才以外的音樂生活、債台高築的沉淪,以及未曾公開的日記。 在南伸坊眼中,末井昭是個無邊無際的人,難以捉摸與計量的氣度,正是他趣味的所在。栗本慎一郎則認為末井昭對於變動的人類關係,眼光冷靜且前衛,但又懷著飽滿的熱情,刻意尋求混亂,又不過度投入,是他出類拔萃的觀察力根源,能夠跨越意義性的框架,進而逆向反射意義的總體更令人敬畏。 ●書中收錄漫畫家蛭子能收特別繪製的三幅插畫,全書附軟性PVC網印書皮。  

7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美好的炸藥家醜

末井昭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3/02/02 出版

日本傳奇雜誌總編輯、創辦異色書刊及《寫真時代》 一手掀起七○年代情色文化風潮,顛覆情色與攝影的定義 與荒木經惟攜手打造日本攝影雜誌新風貌,開創無人能及的「寫真時代」 話說藝術爾偶會出現爆炸性,不過對我而言是我的母親爆炸了。 末井昭出生於日本岡山縣,父親在礦山工作,母親罹患肺結核長期住院,他因此被同學孤立,導致個性陰鬱孤僻。無法治癒的母親出院後與多位男子往來,一日與父親爭吵後離家,不久便和鄰居外遇男子抱炸藥相擁殉情。此自殺事件對他造成莫大影響。 成績優異的他高中選讀機械科,畢業後因厭倦機械式的輪班制工作而離開大阪工廠,前往川崎三菱重工任職。在此期間看到「日美美術字函授課程」,從小愛畫畫的他開始學習插畫,立志成為平面設計師。三個月後就讀青山設計專門學校,不久學運沸沸揚揚,被迫停課。 末井昭深受反現代設計的吸引,喜愛橫尾忠則和粟津潔的作品,許多設計師不屑一顧的夜總會及桃色電影看板,在他眼中卻深具魅力,因此進入連鎖夜總會設計廣告傳單及海報。他在其中注入滿滿的陰濕情色主義來對抗現代主義的設計,並計畫將異色新作《青澀少女採香菇》,投稿到為培植戰後新一代設計師而成立的「日宣美」,但夢想最終因動亂而粉碎。在友人引介下為池袋的粉紅沙龍繪製看板,由於風格出眾,委託製作接踵而至,整個浪漫大街上林立著他的作品,從此出手闊綽地進出聲色場所。 母親的爆炸,開啟「洞穴之愛」編輯生涯 作家、詩人、藝術家、插畫師、政治評論者紛紛登場,顛覆傳統色情雜誌 儘管繪製技巧愈發純熟,末井昭腦中卻不再存有任何設計的意義或想法,萌生放棄之際,攝影師友人推薦他為《YOUNG V》畫插畫,因此與色情書刊展開十年情緣,從設計封面、排版、採訪報導、劇畫到漫畫,應接不暇,同時開始承接袋裝雜誌塑封本的設計製作。一九七五年在森下信太郎的邀約下,當上色情雜誌《NEW SELF》的總編輯兼發行人,簡潔的版面、照相打字標題及全本凹版印刷,都是當時情色書刊前所未有的嘗試。之後反體制的革新不斷,更將讀者群從工人轉向學生。 《NEW SELF》刊載全裸照片之外,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舉,是邀請各領域的奇人異士登場。田中小實昌撰寫散文、嵐山光三郎開專欄〈性生活改善講座〉、南伸坊繪製插圖、秋山祐德太子採訪報導、三上寬與池田福男對談、赤瀨川原平執筆打字員性交故事,荒木經惟、安西水丸、林靜一、高信太郎、友川典司、鈴木志郎康、平岡正明、卷上公一、奧成達、長谷邦夫、吉田光彥、船知慧、堤玲子等人也共襄盛舉。不斷挑戰禁忌的《NEW SELF》,歷經三次查禁,發行十九期後正式廢刊。末井昭不僅讓異色書刊成為專業雜誌,也見證色情書刊質變的三波浪潮。 末井昭認為色情雜誌奠基在男性對女性的單方面幻想,荒木經惟照片表面迎合男性,實際在傳遞女性自我意識,此種阻礙男性性凝視的女性視角,顛覆過往的色情刊物。《NEW SELF》結束後他借用高達電影《WeeKend》,創辦了融合電影、娛樂與色情於一身的《WeeKend Super》,一九七七年春天推出創刊號,實銷率達八成以上,再次掀起七○年代情色文化風潮,並得到各方肯定。 荒木經惟攝影啟蒙,創辦前衛攝影雜誌《寫真時代》 森山大道、篠山紀信、橫尾忠則、木村恆久等攝影設計大家共襄盛舉 荒木經惟以曠世名言「不是潮流,而是自流。自流,才是真正的潮流。」來讚譽末井昭。荒木經惟不但是末井昭的攝影論啟蒙者,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夥伴,凡創刊必有宣傳自我的「荒木媒體」,緊密的合作還延伸到眾多書籍出版,末井昭的雜誌史幾乎與荒木經惟的攝影成名史畫上等號。 一九八一年開辦與荒木經惟共同命名的前衛攝影雜誌《寫真時代》,荒木經惟不僅史無前例的在此同時連載三個專欄,當代重要攝影大家東松照明、森山大道、川田喜久治、須田一政、倉田精二、石內都、北島敬三、吉行耕平、澤渡朔、篠山紀信、內藤正敏、山內道雄等人也都在其上發表作品,該雜誌更成為設計師及藝術家赤瀨川原平、佐伯俊男、岡本太郎、橫尾忠則、安西水丸、木村恆久等人表彰獨特觀點的平台。難以定義的多元風格,翻轉世人對色情書刊的定見。末井昭與荒木經惟開創了一個時代,日本攝影雜誌史上的傳奇、發行量突破三十五萬冊的《寫真時代》,卻在一九八八年被控過於色情猥褻而被迫停刊,走入歷史。 在《寫真時代》問世同一年,末井昭與厭惡體制規範的上杉清文、南伸坊等人突發奇想,成立無法被意義定型的綜合商社「HAND-JOE」。這個由文案大師糸井重里命名的組織,籌辦各種非主流的藝術大爆炸活動。 一九八八年底搭上柏青哥流行風潮製作《柏青哥必勝指南》雜誌,曾創下單期九十萬冊的暢銷紀錄,並推出相關專刊,帶來驚人獲利,因此迷上期貨交易、不動產投資和賭博,最終因泡沫經濟負債近四億日圓。二○一二年從白夜書房董事卸任成為自由工作者,二○一八年,自傳《美好的炸藥家醜》翻拍成電影《燦爛吧!情色時代》。 意義性和記號隨著母親的爆炸,吊掛在後山的樹枝上 無法被定義的人生、上癮的不安感,寫下日本雜誌史上的傳奇 末井昭認為他所塑造無法被定位的雜誌風格,就是自己個性的寫照,與常識有落差,則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本書描述他動盪傳奇的一生、開創異色書刊與被迫停刊的精采內幕、日本粉紅沙龍喫茶店等色情相關產業的幕後與發展、結識荒木經惟搭檔拍攝震撼人心作品的過程、雜誌長才以外的音樂生活、債台高築的沉淪,以及未曾公開的日記。 在南伸坊眼中,末井昭是個無邊無際的人,難以捉摸與計量的氣度,正是他趣味的所在。栗本慎一郎則認為末井昭對於變動的人類關係,眼光冷靜且前衛,但又懷著飽滿的熱情,刻意尋求混亂,又不過度投入,是他出類拔萃的觀察力根源,能夠跨越意義性的框架,進而逆向反射意義的總體更令人敬畏。 ●書中收錄漫畫家蛭子能收特別繪製的三幅插畫,全書附軟性PVC網印書皮。  

特價27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的插畫史(中文繁體版分冊裝幀書盒珍藏版)

南伸坊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2/07/09 出版

和田誠、水木茂、橫尾忠則、柘植義春、木村恆久、赤瀨川原平、林靜一、佐佐木馬基、安西水丸、湯村輝彥、渡邊和博。 是這些人,讓插畫這兩個字充滿了神奇的魔法力量。 是這股魔法,讓我從小學六年級到《GARO》總編輯,雖一路跌跌撞撞,卻也親眼見證了一段精采的「日本插畫史」。   1960~1980年 日本的插畫開始,然後結束。 在這個時代,我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年輕小夥子。 所有事物都有趣,開心。 有趣的事物,無可比擬 開心的事物,無可比擬 因為有趣,所以開心。   孩童時期,經過海報製作店前,深受吸引、一直盯著師傅從繪製海報的作業情景;然後小六時,在親戚家看到壁龕之間裝飾的明體書法作品,發現是親戚女兒的作品。親戚女兒是一位比作者年長的美女,心生愛慕之間,立志當一位設計師。 中學時,學生會長選舉當中,作者竭盡全力,製作了十五張設計完全不同的選舉海報,不論結果如何,直到現在,沒有任何一件設計或插畫,能夠超越當這些海報。 在租書店讀到的水木茂作品「河童三平」,高中時代遇見和田誠的創刊號「話之特集」,對作者來說,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品,是年輕新世代勇於挑戰的作品。高中畢業之後,入學考試並不順利,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免入學考試就進入美術學校,卻遇見影響終生的老師。   全書宛如作者的日誌,還搭配風格獨具、豐富多彩的插圖。   日經新聞報導(2019/7/6 ) 1960-80年代是插畫最光芒四射的時代。和田誠等人發表嶄新獨特的繪畫作品,插畫不再只是補足文章的配角,而是成為流行藝術,廣受矚目。 南伸坊從十多歲開始便立志成為設計師,致力學習,並親身體驗到插畫的歷史變化。年屆七十之後,他決定「寫下自己當時親眼目睹的盛況」。「插畫家滿懷雄心壯志,打算繪製出與眾不同、精采絕倫的作品……」  

79 特價7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與希林攜手同行

是枝裕和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1/09/02 出版

生命 似乎被創造了 只有自己一個人無法完成的樣子   《與希林攜手同行》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書,一本無法寄出的「情書」。——是枝裕和   日本國民大導演與演技派國民奶奶攜手完成的唯一著作 盡窺導演與演員的相知相惜、影視前輩對後進的無私提攜 母親對兒子比海還深的關愛、兒子對母親的倚賴與仰望 以及日本近半世紀電視電影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樹木希林逝世週年是枝裕和送給她的情書,三週年前夕中文繁體版登場 近50幀的珍貴照片+導演手繪分鏡圖,獻給深愛影壇最佳拍檔的讀者 壓箱收藏   2018年6月9日《小偷家族》首映會,散場離去時,樹木希林坐在輪椅上,跟是枝裕和說:   「把老太婆的事情忘掉,把時間花在年輕人身上。我不會再見你了喔。」 隔天起,幾次邀請希林喝茶都被拒絕。是枝驚慌失措:我還沒做好心理準備。6月24日是枝前往巴黎籌備新片,8月19日得知希林骨折術後恢復不佳,情況不樂觀;22日趕回日本,未能見到面,將親筆信投入希林家信箱,23日返回巴黎;9月15日接到希林過世訊息,立即飛回,直奔守靈處。   三個月不見的您被凜然而安詳的美包圍。 見到您的模樣,我終於察覺,您刻意不與我見面, 是為了讓我不過度受到失去您,及那種悲傷影響的體貼。 我像在電影裡那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女所做的,用指尖碰觸您的頭髮與前額。 然後將您在電影裡說的最後一句話,還給棺木中的您。   回家路上,是枝想起,9月15日也是母親的忌日,眼淚奪眶而出。   = = = = = =   數日後,希林女兒邀請是枝為母親撰寫悼詞,是枝在法拍片無法出席告別式,特別商請橋爪功先生代為朗讀:   首先,為我無法在告別式上直接道別的失禮,向希林女士的家人及出席的各位致歉。最重要的是,希林女士,對不起。但是,說不定您一點也不希望我出現在這個場合,以哭哭啼啼的聲音道別。我眼前浮現出您的面容:站在我的身旁,輕輕抓住手肘處的襯衫,帶著一如往常、頑皮孩子的微笑,看著我說: 「欸……你又不是家屬,要露出那種悲傷的表情到什麼時候啊。」  希林女士大我二十多歲,但我們兩人的關係,僭越地說,應該能以「氣味相投」道盡。此外,最重要的是,我們相遇的時機點很有緣。2007年,是我正要進入以母親為原型的電影《橫山家之味》拍攝準備的一年,希林女士則是在前一年失去了盟友久世光彥先生。……  希林女士那麼袒護我,可能的一個理由是,我從電視起家,在電影的世界裡沒有能夠倚賴的師父或前輩,覺得如孤兒般的我很可憐,因而格外掛心。  每次電影上映時,不是直接打給我,而是打給製片人確認觀眾的進場狀況,「那麼還能拍下一部囉!太好了太好了……。」希林女士這才放心地說。母親擔心不成材兒子的詢問電話,一直持續到現在。  對我而言,與您相處的時光非常愉快,但在內心某處,還是想設法彌補母親在世前,沒能陪伴親生母親的懊悔。或許,我是想以此替代、滿足那無法倒帶重來的心願。雖然從未說出口,但以敏銳雙眼觀察我心境的希林女士,想必一開始就看穿了吧。透過將母親投射到希林女士身上,一起拍電影、吃飯聊天,我才慢慢地走過母親離世的悲傷。現在,我失去了另一位母親,又得再度展開從悲傷中一步一步復原的過程。……  將失去母親及與您相遇聯想在一起也許不正確,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為我想設法將失去母親這件事化為作品,才得以與希林女士相遇。  如同追趕著已啟程的您的背影,我想對棺木中的您,再重複一次我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來總結我的道別。   希林女士。 謝謝您與我相遇。 再見。 2018年9月30日 ▌探究她的演藝人生,將最雋永的日常留在人間 一本無法寄出的情書,於逝世週年前夕公開 「為什麼這麼多人無法將視線從希林女士的一舉手一投足上移開?她留給友人及觀眾什麼樣的回憶?帶來了哪些強烈衝擊?……我試著找出自己的解答。」 2007年與希林女士相遇,到2018年過世的十二年間,是枝與希林攜手合作拍攝了六部電影、二部廣告、一集電視紀錄片,並在《SWITCH》雜誌進行六場「導演VS.演員」的深入訪談:以演戲為核心,輻射出相關的人事物,由希林半世紀的從影生涯,道出日本近五十年的影視文化、演藝生態、藝人功過及幕後祕辛。 希林過世後,是枝無法停止思念這位母親,「能將希林談論演出的言論以書籍的形式保留下來,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他以雜誌對談內容為基底,翻閱十多年來的行事曆和拍攝日誌,回想兩人的日常互動與希林在拍攝現場的一言一行,融入自己的閱讀思考,在她逝世週年前夕,完成《與希林攜手同行》。   ▌電影大師V.S.靈魂演員 談演技、聊演藝圈、論人生態度、剖析細節裡的魔鬼 這本已無法寄出的情書,記錄了他們結緣的經過、希林的表演思維及自我剖析、導演對「演員樹木希林」的觀察,以及兩人對日本老中青藝人、劇作家、導演和當紅電視電影的評價,字裡行間滿溢著亦師亦友的默契、如母如子般的深厚情誼與對自己專業領域的深刻洞見,相互激盪、彼此啟迪。溫暖導演與毒舌阿嬤,輕鬆又認真、詼諧中不失嚴謹地聊著:   ●誤闖演藝圈的契機、在這個魅魍魎橫行的世界如何自我定位; ●舞台劇、電視劇、廣告及電影,在心目中的位置及功能; ●戲約取決的標準是什麼?演出後又怎麼「自我影評」; ●在《東京鐵塔》之前,為何在每部電影中都只願意出現一個畫面? ●基於哪一點,不看自己的演出,也不觀賞別人的電影? ●最佩服誰、受誰的影響最深?從哪部作品開始定下日後的戲路,讓演技大爆發? ●為什麼第一次見面,只看到《橫山家之味》劇本第一稿就接受邀約,但拿到《比海還深》初稿時卻斷然拒絕? ●演活老婆婆的訣竅和點子、自創邊走邊做邊說的希林式獨特表演法; ●自備服飾道具與梳妝、超越劇本角色的即興演出,創造亮點的功力怎麼來的? ●人類世界是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日常組成的,如何從容地跳脫日常又回歸日常; ●森繁久彌創意十足,教導希林怎麼觀察人,而她總是思考著如何不輸給他; ●和久世光彥一起嬉遊電視圈數十年,究竟為何絕交,十五年後才再度合作? ●是枝想請希林演出向田邦子的劇本,但她們卻從手帕交到拒絕往來戶? ●最想和詮釋黑社會第一人的高倉健及全盛時期的渥美清搭檔演對手戲; ●《小偷家族》因為出奇不意的一句話,讓只有雛型的構想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與知名導演製片及藝人聖新太郎、荻原建一、深町幸男、早坂曉、安田匡裕、坂東玉三郎、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山田太一、    鈴木清順、原田真人、莉莉・弗蘭奇、勝新太郎、阿部寬、橋爪功、妻夫木聰、伴淳三郎、加藤治子、田中裕子、大竹忍、    杉村春子、永吉小百合、森光子、真木陽子、綾瀨遙、安藤櫻、松岡茉優等的互動經驗與他們的演技高下; 以及希林最愛吃的食物、最常去的餐廳、最喜歡聊的話題、總比約定時間早到的原因、拍片幕後花絮、前後任丈夫的暗中較勁等等,有趣的日常和不為人知的真性情。   ▌透視對方、成就彼此 讓每部戲像面鏡子,照映我們的內在 樹木希林犀利有個性,她認為「自己是藝人的意識比演員更強。雖然會以演員身分演出某個角色,但我會想:『以藝人來說,我的定位是在哪裡,是怎樣的存在?』然後我會想要推翻它,把觀眾的期待帶往意想不到的方向。」 對於導演,她t誠摯的說:「是枝先生做為一個人的魅力以及至今為止的生活歷練,我非常欣賞……我是拍片結束就把劇本扔掉的沒禮貌演員,連我都不喜歡自己,您卻不僅不討厭,還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吧』的態度,迷人地引導我。」 在是枝裕和眼中,樹木希林的厲害在於「我認為看透作品後,以絕妙的平衡感決定自己位置的角色塑造方式是希林女士的真本領。…&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決鬥寫真論

臉譜文化  出版
2020/09/03 出版

充滿70年代熱情的「夢幻名著」 研究日本戰後寫真史必讀經典   什麼是攝影?什麼是拍照?什麼是攝影家? 活躍於攝影最前線的兩位鬼才 日本女體寫真第一人篠山紀信╳森山大道最愛宿敵中平卓馬 以「影像」與「論述」進行唇槍舌戰的「決鬥寫真論」! 平面設計師 王志弘選書、設計 藝文評論家 張世倫推薦   ◎引領戰後日本攝影發展方向的重要舵手,大師們最愛的評論家 中平卓馬是日本戰後的重要攝影家兼評論家,1968年他創辦攝影雜誌《挑釁》(Provoke),重新界定日本現代攝影的方向,而且撼動、顛覆了當時奉精準、唯美為圭臬的主流攝影美學標準,造成轟動。他的攝影作品與評論受到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等重量級大師的推崇,森山大道曾在自傳中說到「我最愛的宿敵是中平卓馬」「讓我深受刺激的攝影論是中平卓馬寫的」,連當代攝影評論家、《deja-vu》雜誌總編輯飯澤耕太郎也說:「中平是日本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的權威攝影家暨批評家,他的話語很有力量,對我影響甚多。」   ◎洗鍊的文字+百餘幅魅力照片,兩位鬼才聯手打造「夢幻名著」 1976年,知名攝影雜誌《朝日相機》,邀請中平卓馬和聲勢如日中天的攝影家篠山紀信合開專欄,由筱山的攝影作品和引言開頭,中平穿透鏡頭深入攝影者內心世界的攝影論述〈決闘寫真論〉於焉誕生。一年中,兩人透過家、晴天、寺、市區、旅途、印度、工作、風、妻子、平日、插曲、巴黎與明星這13個主題,對「攝影是什麼?」「攝影的行為是什麼?」「攝影家又是什麼?」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思索。中平赤裸、尖銳且深刻的質問評析,帶給時下文青及藝術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強烈撞擊:   ◎沒有創造任何影像,反而能呼應世界與現實;不曾擁有任何先驗影像,才將世界以世界顯現。 ◎攝影只是將日常事物靜靜放置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向我們提示它們原本的形體。 ◎當事物開始訴說除了單純的事物以外,什麼也不是的事實──那就是事物對人類反動的開始。 ◎只有在對著「世界」萌生願意接受事物的原有樣貌以及它反射回來的敵意視線時,才能讓攝影家按下快門。 ◎把不認識的人都當成熟人,把熟人當成如同不認識的人,凝視「世界」與「私」,觀察他們。 ◎攝影所擁有的是只有攝影才能擁有的魔術,是把所有的想像和妄想強制拖引出來的觸媒;攝影——是時間的陷沒。 ◎當事物的細節都達到極限,而被鮮明捕捉時,幻想和幻視就在它的對岸浮現;唯有到達視覺邊界的那一刻,才是幻想領域浮出的瞬間,才開始私的解體。 ◎攝影總是背叛它的「作者」的攝影家意識,將超越意識的世界刺向攝影家,這種偏差是無法替代的。 ◎一旦世界、事物開始說話時,攝影家就從攝影的內側安靜地消失。 ◎ 攝影並非消去現實的擬態,是根據再一次返回原本的現實,而對現實的總體提出問號。 ◎一切焦點清晰,意義的背後,就是一片的曖昧,是堅定支撐意義的背景的欠落。 ◎篠山紀信強硬地拉扯事物,然後在最緊張的時刻放手,就是抗拒我們通常給予現實的意義,然後重新賦予我們自己私的意義。 ◎一個攝影家可以完成的事,只有繼續對世界、對現實提出質疑,「為什麼」?但是攝影家絕對無法獨自回答這個提問,因為擁有這個問題解答的並不是我們,而是世界。……   長達一年的連載,好評不斷,隔年立即出版成書,是當時重要的攝影評論集。三十五年後,被譽為充滿70年代熱情的「夢幻名著」,了解戰後日本攝影發展的重要經典,在策展人/藝評者黃亞紀(中平在台首次展出的策展人)及「source系列」主編平面設計師王志弘聯手下,全球唯一中文版在台復活。

9 特價44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建構視覺文化的13人

臉譜文化  出版
2019/11/30 出版

日本平面設計界最具代表性的十三人 從童年、在學、沒沒無名到獲獎無數,他們的初衷和想法 身處設計界巨大變動的時代,他們又是如何因應,如何集其大成 本書收錄了過去刊載於設計雜誌《idea》的設計師訪談特輯,因此訪談人選深受雜誌的編輯方針及同時期設計業界狀況之影響。這些人選的共通之處,在於儘管他們身處始於二十世紀末的平面設計巨變浪潮當中,依然能發揮超越市場邏輯的文化影響力。 所謂平面設計的巨變,簡單地說,也就是戰後所建構起的平面設計這種職能的產業結構、價值體系之解體和重整。在資訊技術的革新和全球經濟的加速之下,過去制度化的領域逐漸成為網路化的資訊架構及其市場原理的一部分。而設計這種行為也隨之擺脫魔術般的光環,逐漸普及,設計師的職能開始分化為兩極立場,一是構思整體的指導者、諮商者,一是實際執行作業的操作者。 而在這波浪潮裡依然能堅守主導權的設計師,是以何種方法或態度開展其具主體性且自律的活動?《idea》此特輯的主題之一,便在於介紹可供參考的實踐案例。 在此之前並非未曾出現平面設計師的自律活動,可是許多例子都只是享有業界制度中特權立場的設計師,在其專業領域之外仿效「藝術家」所成立的。 本書所介紹的人選,不但全面承擔身為「設計師」的主體性,亦於同時代的脈絡和與他者的合作當中承諾其存在角色,體現出另一種超越了純粹作家主義的典範。 訪談過程主要關注點並非各人的「感性」或「靈感」,而是他們如何將自己置於社會、文化、技術的脈絡當中,創建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讀者或可從他們的言論中有所收穫、有所觸發。期待本書可以成為形塑二十一世紀設計史的一股助力。   葛西薰 一九四九年生於北海道。一九七三年進入SUN-AD廣告公司。以藝術總監之職長期負責三得利烏龍茶(一九八三年~)、United Arrows(一九九七7年~)等品牌的廣告製作,並負責虎屋的企業識別、空間計畫、包裝設計(二〇〇四年~),三得利、三得利美術館、TORANOMON TOWERS等的企業識別、標誌計畫,以及電影戲劇宣傳製作,攝影集和小說的裝幀等。曾榮獲朝日廣告獎、東京ADC大獎、每日設計獎、講談社出版文化獎書籍設計獎、原弘獎、龜倉雄策獎等。 服部一成 一九六四年生於東京都。二〇〇一年起轉為自由接案的藝術總監、平面設計師。主要作品有丘比、JR東日本等廣告之藝術總監,雜誌《真夜中》、《流行通信》、《here and there》的編輯設計,「三菱一號館美術館」、「Utrecht」等商標字型,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橫濱美術館等等展覽之平面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等。曾榮獲東京ADC獎、第六屆龜倉雄策獎、原弘獎、東京TDC大獎、JAGDA獎、每日設計獎等。 有山達也 一九六六年生於埼玉縣。一九九三年設立有山設計商店。參與雜誌《馬可孛羅》(文藝春秋)的設計後,陸續擔任《ERiO》(NHK出版)、《store》(光琳社出版)、《夢未來》(倍樂生企業)等雜誌藝術總監。目前以《ku:nel》(MAGAZINE HOUSE)、《雲之上》(北九州市)、《座・高圓寺》(座・高圓寺)等編輯為主軸,從事各種平面設計的藝術總監、設計。 山口信博 一九四八年生於千葉縣。一九七八年獨立,設立山口設計事務所,以書籍設計為活動主軸。二〇〇一年起創辦折形設計研究所,進行日本自古以來的「折形」研究及開發。折形與神道相關,因此也獲得了神職「權禰宜」的資格。俳句社團「澤」的同人之一,俳號為方眼子。 松本弦人 一九六一年生於東京都。一九九〇年設立Sarubrunei。在以電腦從事平面設計的黎明期即率先採用尖端技術,運用在各種創意設計上。在數位作品《Pop up Computer》、《Jungle Park》、《動物番長》中擔任企畫、導演、設計。二〇〇七年創立可製作電子書籍的網站「BCCKS」,兼任BCCKS首席創意長/概念設計、企畫、設計負責人。 平野甲賀 一九三八年生於京城(現稱首爾)。曾任職於高島屋宣傳部、京王百貨宣傳部,後成為自由接案平面設計師。此時期起開始與津野海太郎合作,負責過「黑色帳篷」等戲劇舞台、宣傳美術。一九六四年起負責幾乎所有晶文社的書本裝幀,確立了該社的形象。一九七三年創立雜誌《Wonderland/寶島》。一九七八年創立《水牛通信》。此時期起參加高橋悠治等人「水牛樂團」的活動。一九八四年以木下順二《本鄉》(講談社)一書之裝幀榮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書籍設計獎。 羽良多平吉 一九四七年生於東京都。一九七九年三月設立了編輯、設計事務所「WXY」,一九八九年六月起擔任「EDiX」代表。以「愉快編輯、有趣設計」為關鍵字,兼具可自在操控補色特色的纖細色彩感,以及橫斷活字到斑駁字型的獨特字型設計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設計。一九八七年以「第二十二回竹尾紙展覽」(Paper Show海報榮獲通產大臣獎、生產局長獎,一九九一年以稻垣足穗《一千一秒物語》(透土社)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書籍設計獎,二〇〇二年以《機動戰士鋼彈公式百科事典》(講談社)獲第三十六屆裝幀競賽日本印刷產業聯合會會長獎。 松田行正 一九四八年生於靜岡縣。以其簡單強力的設計,負責過許多以書籍為主的設計工作,同時對包含文字和記號等各種「形狀」的起源和生成現場、發想「形狀」的瞬間也帶有無盡的好奇,自行持續研究。創立迷你出版社,牛若丸出版。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創作具挑戰性的內容和書籍裝幀。也曾負責過仙台媒體中心、大社文化堀兼、港都未來21的元町中華街車站月台、松本市民藝術館、富弘美術館等建築之識別系統設計。 仲條正義 一九三三年生於東京。曾負責資生堂企業文化誌《花椿》、The Ginza/Tactics Design的藝術總監及設計。松屋銀座、華歌爾Spiral、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細見美術館CI計畫。資生堂沙龍(Shiseido Parlour)的商標字體及包裝設計。主要以東京銀座資生堂大樓的商標及標識計畫等平面設計為活動主軸。東京ADC會員、JAGDA會員、TDC會員、TIS會員。女子美術大學客座教授。曾獲ADC會員最高獎、TDC會員金獎、JAGDA龜倉雄策獎、每日設計獎、日本宣傳獎山名獎、紫綬褒章,旭日小綬章等眾多獎項。 北川一成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兵庫縣。一九八九年進入GRAPH(前北川紙器印刷株式會社)。目前擔任GRAPH董事長/首席設計師。二〇〇一年獲選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由世界約兩百五十名頂尖設計師組成之世界最高設計組織)會員。二〇〇四年法國國立圖書館以「近年來印刷和設計均優異的書籍」為由,永久保存其多數作品。二〇一一年秋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舉辦的現代日本平面設計展中,獲選為十五位作家之一。 宮田識 一九四八年生於千葉縣。一九七一年設立宮田識設計事務所,一九八九年公司更名為Draft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創立自家品牌「D-BROS」,開始產品設計之開發、銷售。主要作品有麒麟啤酒「一番搾」、「麒麟淡麗〈生〉」、麒麟飲料「來自世界的Kitchen」、新日礦控股公司、Panasonic、「PRGR」、「摩斯漢堡」、「LACOSTE」、「BREITRING」、華歌爾「un nana cool」、「salute」等品牌。東京ADC會員。曾獲日宣美獎勵獎、朝日廣告獎、ADC大獎、ADC會員獎、日本宣傳獎山名獎等眾多獎項。 淺葉克己 一九四〇年生於神奈川縣。一九七五年創設淺葉克己設計室。以藝術總監身分製作許多在日本廣告史上留名的知名海報、廣告。一九八七年設立東京字體指導俱樂部(東京TDC)。主要作品有西武百貨店「美味生活」、三得利「夢街道」、武田藥品「合利他命A」等廣告、長野奧運官方海報、三澤房產「三澤・設計・包浩斯」海報、民主黨商標等。東京TDC理事長、東京ADC委員、JAGDA會長、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日本代表,設計協會會長。日本桌球協會評議員、桌球六段。曾獲東京TDC獎、每日設計獎、日本電影學院獎最優秀美術獎等眾多獎項,二〇〇二年獲頒紫綬褒章。 寄藤文平 一九七三年生於長野縣。藝術總監。武藏野美術大學中輟後參與博報堂廣告製作。一九九八年成立寄藤設計事務所,二〇〇〇年設立文平銀座。近年來主要活躍於廣告藝術指導和書籍設計領域。主要作品有JT「成人吸菸禮儀講座」、「禮儀中的新發現」、東京地鐵禮儀海報、雜誌《Brain》、《孫之力》等之藝術指導,《海馬》(池谷裕二/與糸井重里共著、朝日出版社),《SWISS》(長島有里枝著、赤赤舎)等書籍設計。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1960-1975

Wibo Bakker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15/04/28 出版

本書獲得荷蘭35年來最佳藝術歷史研究獎 透過3大設計公司.6大識別設計案 以及超過630幅珍貴照片、手稿和圖表 見證現代主義設計的巔峰時期 重現視覺識別的輝煌年代   看Total Design、 Tel Design 、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 如何為航空公司KLM、石油公司PAM、連鎖超市AH、鐵路公司NS、礦業公司DSM、郵電公司PTT 在二戰後重新塑造出有利的荷蘭現代商業形象?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荷蘭百廢待舉,經過十多年的重建,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1960年經濟趨於穩定發展,一股巨大的社會能量正在醞釀,不僅推動國內大興土木,更促使大型企業轉型,導入視覺識別。   英、美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擁有現代視覺識別的企業,荷蘭直到1963年皇家航空KLM成為史上第一家成功導入視覺識別的企業之後,石油公司PAM、連鎖超市AH、鐵路公司NS、礦業公司DSM等,才相繼在60年代末期擁有了現代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   70年代這股風潮也吹到了政府機構,設計史學家Kees Broos曾在文章中寫道:「那時所有的國家部門、城市政府、大學都有了自己的Logo和識別系統。」荷蘭政府的積極投入在世界上算是首屈一指,也將荷蘭的視覺識別設計引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一路推動荷蘭視覺識別發展的,是世界知名的三大設計公司,名氣最大的是Total Design,成立於1963年,由本・博思(Ben Bos)、維姆・克羅威(Wim Crouwel)和本諾・威新(Benno Wissing)三大設計師領軍,其嚴謹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深受同業讚揚。其次是成立於1962、直至60年代末期才嶄露頭角的Tel Design,雖然起步比TD晚,但是在創意總監登貝(Gert Dumbar)的帶領下,和TD難分伯仲。另一個團隊則是來自英國的國際設計師聯合(Allied International Designers),總監詹姆斯・皮爾德奇(James Pilditch)主張以商業運作來經營公司,堪稱60~80年代最成功的外國設計公司。   在設計師眼中,視覺識別是一種對整個社會產生正能量、高品質的優秀設計,對視覺識別設計也抱持著某種理想主義的情結——一個「清晰的夢」,可以用來提高溝通效能以及社會功能運轉的效率和秩序。設計師希望能夠通過視覺識別明確表現企業的結構,並且讓企業更有效率地營運。他們以現代主義的手法來促成有效的視覺傳達,進而為整個社會謀福祉;他們把現代主義的美學和方法融入設計中,把「追求明確」視為可以惠及眾人的「夢想」。   當時受到瑞士國際設計學派的影響,荷蘭設計師將視覺用規則、簡潔、明確的結構傳達,企業的全套視覺識別系統,則使用統一的版式、字體、標誌和色彩,設計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幾何形狀、無襯線字體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   到了70年代,經濟蕭條導致視覺識別的業務量萎縮,荷蘭社會也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年輕人發起對政府權威的反抗,民眾也開始敵視企業。為了回應社會召喚,設計界也發起對現代主義的批判。這在TD和Tel這兩家公司內部造成了緊張的矛盾。一方面,他們要重新讓自己的設計態度緊跟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們又要掙扎地生存於蔓延於西方世界的經濟衰退中。尤其是維姆・克羅威領導的TD受到了攻擊。而Tel在登貝帶領下,已經開始轉向後現代主義。   20世紀荷蘭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荷蘭平面設計是世界平面設計的重要一支,它的現代主義設計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和設計機構。但對於它在此之前的現代主義發展歷程的研究,特別是關於設計與社會、經濟、政治等文化背景之間的動態關係,世人所知甚少。   本書全面考察了1960-1975年荷蘭社會經濟的環境下視覺識別的設計者(如設計公司、自由設計師)、客戶(如企業、政府、公共機構)、執行者(如印刷廠、執行製作商)以及更多相關的群體。作者通過600多幅珍貴的照片和手稿,向讀者展示了那一個鮮為人知的黃金時代,以及荷蘭設計師或企業在面對具體設計問题時的種種思考及實踐。   荷蘭設計的倡導者、網格系統的實踐者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平面設計師之一   王志弘wangzhihong.com選書、設計 龔維德(設計文化觀察者)審閱、導讀 王明嘉(王明嘉字體修院修士) 許瀚文(Monotype高級字體設計師) 黃家賢(洋蔥設計創辦人)推薦

9 特價6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背影的記憶

臉譜文化  出版
2014/12/02 出版

木村伊兵衛賞得主 /九○年代揭竿打破性別意識的女性前衛攝影師 唯一散文集 榮獲2010年講談社散文賞、三島由紀夫賞文提名 評審委員盛讚!全員無異議通過! 封印在記憶深處的幼年風景鮮明地復甦, 曾經放置在一旁遺忘的感情也漸漸被搖動喚醒, 十三篇如珠玉般圓潤的人生故事——背影的記憶。 烙印在孩子的眼裡,那幅哀傷卻又惹人愛憐的家族肖像。 透過影像企圖以「親密」表達「疏離」與「孤獨」,並藉此持續「對人際關係的本質」提出強烈質疑的日本前衛攝影師長島有里枝成為媽媽後,不斷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兒子六歲時,她也會想起自己六歲的情景,但很快又忘了。有一回,她路經惠比壽車站的一個二手書店,在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畫冊中,看到一幅名為「克莉絲汀娜的世界」的殘障女子的孤獨背影,頓時間感受到時間的凝結,心的節奏也變慢了,她想起祖母的背影。後來因某個專案她和作家角田光代結識,角田光代相當欣賞她,三番兩次向長島說:「有里枝,寫點什麼吧!」 生命是可以永恆的。書店午後的悸動和光代的鼓勵,讓她動了以筆代鏡的記錄念頭,「儘管每天日思夜想,外婆的影像還是漸漸稀薄起來。因為這個意念,我不知不覺拿起了照相機,仔細尋索記憶中的景象細部……我在想,有沒有辦法把那些事物源頭的記憶、沒拍到而永遠留在腦海的影像重新顯像呢?已經過去的事物無法留在相片上,但是如果寫成文章,就能把它重現了吧?」於是前後花了四年的時間,寫完她對祖母和家人的記憶。 「敲著鍵盤的過程中,我找尋著對自己而言比真實更在乎的東西。而我感覺找得到,是我曾視若無睹、擱置不理的許多情感。……經由書寫,就像兩支閃光燈,在『我』出生存在的世界,與自己記憶的世界,完全同步的閃了光。」第一次創作也是唯一散文集,在2010年講談社文學獎評審過程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出,全體委員無異議通過,榮獲該年度2010年散文賞。作家角田光代讀罷感動得寫下深切溫暖的推薦語:「不知為何,這本書裡的全部,我全部都懂得。因為太懂了而看得哭了出來。那些回不去的日子,以及那些絕對不會消失的東西被清清楚楚地攤在眼前,我的眼淚為此而流。」新生代優質演員加瀨亮也以「這散文並非記憶而已,這是結痂之下全新的肌膚。」表達他對長島的推崇。   選書主編介紹 王志弘 平面設計師。1975年生於台北。1995年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並先後於2008年、2012年與出版社合作,自創INSIGHT、SOURCE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經惟、原研哉、佐藤卓、草間彌生、橫尾忠則、中平卓馬、篠山紀信、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細江英公、大竹伸朗、長島有里枝與Otl Aicher等相關之作品。設計作品曾六度獲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韓國坡州出版美術賞,並多次入選東京TDC。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