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中,慾望不曾缺席,而人和動物的關係史,正就是一部記錄人類透過動物去追逐慾望的歷史,但同時是一幕幕人和動物關係的暗黑史! 這是一部動物議題的入門書。作者從歷史、社會學、哲學等角度,與讀者一起探索我們身為人類動物,和其他動物生命之間那不可分割的共同命運。 從狩獵到馴養,是人類與非人類動物逐漸疏離、構建更清晰權力界線、將動物視作慾望對象的一個過程。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經歷這趟由遠古到今天的慾望之旅,過程中抽絲剝繭,逐步揭示出人類自身深層之慾望及其投射的暗黑真相,祈藉此讓現代讀者重新認識人和動物的關係。
隨著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的普及,各階層的職位被大規模取代,人類宣告進入「後就業社會」的年代;人類生產、分配和消費的既定模式,以至教育、企業、政府及貨幣等傳統制度,正無可避免地面臨根本性的變革。 在這樣科技大潮的衝擊底下,香港社會面對的問題更是逼在眉睫。尤其當本地產業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年青一代苦無出路。究竟他們怎樣才能找到一展所長的獨特角色?創意及創新行業未來要走的路該是如何?大學學者又是否願意走出象牙塔,將研究成果惠及普羅市民,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本書的最終關懷是人類的境況:當尖端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和機械人,迅速取代人的腦袋、人的價值,人類未來面對的共同命運會怎樣?我們又可有其他選項? 好評推薦 「韓江雪與鄒崇銘的新書,涉及的範圍廣闊,從科技到城市發展到教育到就業轉型,透過影評書介、月旦時事,為讀者提供了一系列切合時宜的議程,提出了很多值得認真關注的新問題。」——許寶強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 「所有界別都充斥『科技即將取代人類,因而現在要更努力競爭』的思維,或科技可不問情由操控人類命運的判斷,此書把科技帶來的問題,真正地放在人的處境中。要人(是人!)回答我們該如何利用科技對待人(是人!)︰科技能否民主化,科技是否向大眾開放?這些問題都是展示人「心智」的示範,人跟科技的差異,在於我們能質疑。誰說科技早決定人類命運?要改變未來,就請跟作者一起思考,一起發問。有心智人就不會被約化為消費機器、慾望機器,不會令此書成為歷史文獻。」——曾瑞明 通識、哲學教師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某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納悶的是,既然『未來』如此莫不可測,為何我們不作出大刀闊斧的改變?大學是誰的大學,公式化的大學教育能培育怎樣的人才?科技如何應用,智慧城市是誰的城市?科技發展可否以人人的美好生活為目標?未來人類的優勢建基於人文關懷,不只STEM,而是機械人取代不了的創造力和同理心。當坊間對教育、科技和就業的討論流於反智和輕率,韓江雪、鄒崇銘這本新書的各種論述,請我們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創變者、一個具創意、自主和自覺的人。」——黃英琦 社會創新倡議者
平台點合作?答案不是單一模式,亦非抽象教條。實踐共享精神的合作型平台十分多元,它們有的遠在天邊,有的近在眼前;有的擁有自己的App甚至採用區塊鏈技術等最新科技,有的不過是基於Facebook、WhatsApp的同仁群組,似乎十分普通。但萬變不離其宗,在豐富多樣的具體事件背後,也有重要的共通點:它們拒絕成為資本的平台,它們屬於樂意付出的普通民眾。它們回應當下社會問題,並基於鄰里街坊的友善互動,以社會創新為手段,達致協同共享、建立共同體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長遠目標。 2018年平台合作主義聯盟大會將於今年9月首次在亞洲舉行,本書臚列出多個不同案例,及闡述往後平台合作的前瞻和發展。
2016年,聯合國住房及可持續城市發展會議(Habitat III)將主題定為「我們想要的未來,我們需要的城市」。大概就連三歲的小孩,也已開始懂得甚麼是「想要」(want),甚麼才是真正的「需要」(need);但我們的城市,卻總是朝著背道而馳的方向走,將物質生活看成生活的全部,不斷地將盲目的消費主義,推向極至。 我們需要的,乃是真正立足於社會的變革,一種能改變香港城市發展格局的新視野,而無可避免地,這種力量只能發軔於民間。戰場其實無處不在,沒有硝煙的陣地戰,發生在大家生活的社區、每天使用的公共空間、上班乘車的方式,以至是種種共享經濟的嘗試。 本書帶領讀者遊走於當下香港,深入探討我城的空間構想與各式實踐,從市集、街道、古蹟、工廈、街市等眾多不同的視角,尋找城市空間運動的切入點,挖掘各式實踐共享的構想,讓讀者思索其作為城市住民的身分,以及轉化成為同行者的可能性。
在愈演愈烈的中港矛盾中,國族認同的論述永遠是一個戰場。 身處於後殖民年代,我們可曾真正地「去帝解殖」? 在過去一個半世紀,「香港」作為一個邊緣城市。究竟是如何被中國書寫?香港這個殖民地符號,是怎樣被想像成不同的國族他者,以配合國族主義所要追求的「帝國復興」?九七回歸後,「中港融合」的論述更甚囂塵上,倘若香港人仍依賴這種論述來想像自己的身分,我們又可怎樣走出自身的身分迷思? 本書以五四運動為起點,貫穿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年代、鄧小平的後社會主義年代,而至香港九七回歸後當下的處境,嘗試勾勒出香港被中國國族論述書寫的來龍去脈。 廁身於後殖或再殖的曖昧與含混中,本書在開拓國族論述以外的自身想像之餘,也幫助我們思考當下香港人在身分認同上的諸種困境。
在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下,香港城市空間被異常嚴密地操控著。由上而下的規劃,不僅摧毀了街坊使用街道的可能和彈性,更甚的是,理應百花齊放的市場活動被全面打壓,令民間草根的創意和活力難以延續。 生於亂世,除了要體察看不見的制度暴力之惡,更要意識到無底線消費壟斷之可怕。重奪在地生活日常,就是一種強調民間智慧、開放參與和草根羣眾的「日常城市主義」,抗衡現時香港市區重建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 在這個日益被規範的都市社會之中,我們應當如何守護本土社羣累積下來的庶民文化,進而塑造庶民社區經濟的脈絡,以展望我們未來的城市想像?
作者走訪本地12個農場,帶我們親睹綠油油田野間的永續生活實踐,耳聞農夫道出香港農業的現況,再配以20個取材自農場食材及公平貿易食品的私房菜食譜,構成了一趟刺激味蕾並充滿自然氣息的旅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生態與本地農業,展開對這種生活模式的新想像。
我們這時代的政治,是「心碎者的政治」。 在「仇恨販子」的慫恿下,一些公民被指變得粗暴,衝擊公共生活的根基;可是,似乎有更多人變得懷疑或害怕公共生活,選擇遠離社群。他們遠離社群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削弱了公共生活的根基。 本書為美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及社會行動者帕爾默(Parker J. Palmer)的最新力作,他力言民主不獨關乎政制發展,更關乎「心」的操練。本書嘗試向讀者闡明,民主制度的先決條件,是一群懂得面對衝突的公民與領袖:當我們彼此分享自己傷痛的源頭,而不是以信念的石塊投向「敵方」,就有機會敞開心懷,與不同意見者的心靈連結。 當下,我們正處於民主發展的十字路口:要麼恢復公民社會的健康,要麼目睹民主日漸委靡。本書儼如政治科學領域的「心靈讀本」,給我們勇氣和力量,叫我們敢於開創一套與心靈匹配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