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眼睛看臺灣文學、歷史與原住民神話,重新定位臺灣主體性!什麼是臺灣主體性?在面臨流動及不確定世代裡,主體性的建構是多元與歧異的對話,這樣的歷史進展在今日來看是眾聲喧譁,不同派系、性別、信仰、階層、意識形態來自於四面八方,我們怎樣達到一種對話與共識,成了民主社會中進步的表徵。若在身分認同上無法建立歧異的弭平,或者去談到任何對話的可能性,那麼生命本身便充滿許多的矛盾與衝突。探索過程中充滿困境──在臺灣人挺立主體的過程之中,自始便充滿著諸多幻象之誘引及理當如何越界突圍而出的正義之聲。作者從容地理解自我身分認同所涉及的「同一性」、「虛假性」、「宰制性」以及可能演生的暴力等難題,並斷言我們在尋找真實自我的道路上,顯然必須納入更多過程及流變的主體思考。隨著時代進展,我們應該穿越意識形態幻象,以建構真實的文化記憶本身,才能達到真正的轉型正義。本書透過表露臺灣社會現象的鄉土小說《局外人》、描寫日本殖民前後五十年的歷史小說《寒夜三部曲》、灣生與慰安婦議題、原住民神話兒童繪本的自我認同等多面向研究,試圖打破單一敘述臺灣主體性的主旋律,並藉哲學家齊澤克、胡塞爾、德希達等人的理論,拆解小說文本、解構歷史事件、探究原民神話,讓自身游離在邊界之上,處在跨越主體的越界狀態,使主客體消失,由此建構出新的共解共生的臺灣主體性──也就是新的福爾摩沙的可能性。
「編輯」,是作家的陪伴者,文字的守護者,更是作品的魔術師。如何成為一位文學編輯?本書特邀吳鈞堯、陳逸華、孫梓評(董柏廷訪)、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等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並向梅新、高信疆、瘂弦與蔡文甫等「大副刊時代」的典範致敬,從最真實的編輯經驗,提煉出文學編輯之道!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屬性邀請各領域名家分享職涯生活,包括: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其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他們以各自經驗敘述工作應具備的職項認知。第三輯「憶昔思今」特別向「大副刊時代」致敬,介紹《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前輩,他們當年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堪稱將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影響了整個社會。
本書收錄作者徐錦成44篇精彩的書評文章,曾先後發表於台灣重要的媒體。評論的作家及作品包括: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馬森《巴黎的故事》、古龍《古龍散文集》、焦雄屏《黑澤明:電影天皇》、村上春樹《人造衛星情人》、吉本芭娜娜《廚房》、吉田修一《公園生活》、妮娜‧貝蓓洛娃《伴奏者/黑疵》、奈波爾《在自由的國度》、喬治‧西默農系列作品、柯林‧威爾遜《談笑書聲》、漢尼‧艾希伯《身體文化研究:由下而上的人類運動現象學》等逾50本國際知名的當代經典著作。「以時間的長軸鋪排閱讀與評論空間的廣幅,調理視野和胸懷,變成家常的飯菜,十足珍貴!作者沒有黨派嫌隙,不分城鄉與省籍,無地域歧見;也見選書取刋之睿智遠識,執筆評論持客觀寬厚,文字透著真切無私,三十年沒變。錦成試圖找著平衡時空拉距的支點──愛『文學』在『台灣』,我讀到的是這份不捨的心念和薪火的寄望!」──馬森
──美麗島大審辯護律師尤清口述回顧.重探臺灣民主的轉捩點──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鎮暴部隊包圍遊行民眾,最終造成警民衝突,是為美麗島事件。事後軍警全臺大搜捕,風聲鶴唳,人人自危。1980年2月28日,美麗島大審展開。尤清見證這場臺灣史上最大的審判,以萬餘言的答辯狀為施明德、張俊宏、高俊明、張溫鷹等民主鬥士辯護,成功讓遭判死刑的被告改判無期徒刑。「這次軍法審判在臺灣法政歷史上是最大的一次。因為這次審判的是八個最強的被告(黃信介、林義雄、陳菊、張俊宏、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林宏宣),強到什麼程度?他們在生命的威脅之下,完全不害怕、不軟弱、不退卻,非常勇敢站出來,不是為自己辯護,而是為整個臺灣前後這一百年來而辯護,為過去臺灣這些先聖先賢的烈士而辯護,為他自己而辯護,為未來開啟了民主的大道。」──尤清
以史學觀點分析美國社會文化,以文學筆觸書寫移民經驗!令狐萍經歷文革後,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和其他人一樣嚮往美國求學,而她靠自己的努力搭上前往美國的飛機。三十多年過去了,成為美國公民同時也是移民史研究專家的她,如何看待這片土地呢?本書藉由中國新移民(指八十年代中國開放後留學或定居美國的華人)在美國的經歷,表現美國社會生活的面貌與文化衝擊。令狐萍以自身旅美經驗,透過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帶領讀者從移民的角度體驗美國社會人情冷暖;身為研究學者的她,同時也不忘分析美國多元文化的社會制度、人文風俗及價值觀念,並適時融入美國文化史,將生硬的題材轉化成一篇篇生動風趣、通俗易懂的文章。書中記錄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輔以移民史專業,藉中國新移民視角,全面探討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與價值觀念,成就一本獨特的自傳式社會文化史!本書歷時18年推出增訂版,作者令狐萍回顧審視自己過往文章與著作,補充最新移民史資訊及相關研究,力求完善每一章節,內容超值絕對精彩!
人手一機,各種懶人包長輩圖隨手一滑就可以傳來傳去的時代, 只要你是: 創作者、使用各種社群網站或通訊軟體的人、 任何會利用到圖片以及攝影作品的人, 都應該閱讀這本攝影著作利用教戰手冊! 要怎麼攝影,才能成為著作權法所保護之攝影著作? 要怎麼利用他人之攝影著作,才能通過合理使用之檢驗而不構成著作權之侵害? 本書藉由臺灣實務案例之整理,佐以美國法相關案例,深入評析我國法院在攝影著作原創性、不同利用情形(諸如:為報導、教學、評論、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而利用,或不符合著作權法第44條至第63條所定情形之利用)是否構成合理使用之認定。內容周詳、確實,足供實務工作者、學術研究者、法律系學生或對此等議題有興趣之讀者為參考。 本書特色 ★深入且詳盡介紹攝影著作的保護要件,解答你對各種懶人包、長輩圖等圖片著作權的疑問! ★以實際的法律案例來解析「著作合理使用」的判斷基準,除認識之外更是實際使用攝影著作的教戰手冊!
以色列,這個位居地中海之濱的國家,自1948年建國以來,七十年間幾乎每十年打一場戰爭,歷經外交與經濟孤立的困境,然而這個國家卻擁有眾多非凡的創新技術和機制,其影響遠遠超越它狹小的國界,像是提供災害救援技術培訓課程的機構「馬沙夫」(希伯來語MASHAV,即「國際合作中心」);以「急救摩托車」概念發展出的「聯合救護組織」(United Hatzalah);多種滴灌應用產品;可攔截哈瑪斯火箭彈的「鐵穹防禦系統」(Iron Dome defence system)──其中甚至應用了來自玩具反斗城的零件;有效防止蟲害,可長期存儲食物,降低饑荒風險的「穀物繭」(Grain Cocoon)技術;依據候鳥遷徙動線,設計出能避開鳥類撞機的空軍訓練航線;能進入腸胃照相的膠囊內視鏡;網路防火牆;太陽能加熱器……等等,無論是軍事、醫療救護還是數位科技領域,以色列都有許多重大創新。本書介紹許多關於以色列創新的真實故事,這些發明與突破在各領域都產生了全球性的影響。
19世紀的中西文化教育交流,是包括「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在內的一種雙向文化交流活動。晚清來華蘇格蘭新教傳教士理雅各在中國傳教、辦學、辦刊的同時,又通過系統英譯中國儒家「十三經」為《中國經典》,以及擔任牛津大學首任漢學教授(1877-1897年),成為近代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巨擘,尤其是在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教育經典西傳的歷程中樹起了一座空前絕後的歷史豐碑。 作為一個以傳播西方基督教為使命的傳教士,理雅各何以執著地進行中國文化教育西傳活動?陳谷鋆通過理雅各的譯書、撰著、書信、講課筆記等第一手史料,在本書中將理雅各中國文化教育西傳事功及其深層次原因進行整體性的探尋,將其置於近代中國文化教育交流的大背景之中,嘗試剖析理雅各的儒學觀、儒學教育觀,並探究理雅各的漢學教育特點,歸納出理雅各對儒家經典的觀點看法。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文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等課程,並在實務選修部分特闢「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學生兼重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本書收錄了各大學中文系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之卓見,以及對多位一代名編的珍貴回憶,盼能藉此激盪出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
探索原民文化,比較臺美社會,析論東西文明--人類學者謝世忠多年生活與學術札思結集,全書共分文化的平易書寫、文學的原住民族、人類學者的書房以及跟上時代的筆觸等四輯,既有幽微書寫的人類點滴,亦具大剌剌的平易書寫,從人類學的觀點燭照世界,洞見社會百態,
TRIPS第三十一條之一修正案的通過,是低度開發國家在藥品取得案上的一大勝利,具有跨世代的歷史意義。TRIPS主要包含「貿易面向」(Trade-Related Aspects)與「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兩個概念。在貿易面向的概念上,即指涉跨國商業權益關係的經濟交換活動;智慧財產權,可區分為「智慧財產」與「財產權」兩個部分。在強調自由競爭的智慧財產權貿易下,因貿易保護措施,自然出現不公平現象。但貿易不公平現象若是在貿易過程中,因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的濫用,持續有利於特定一方,即造成阻礙階層流動的結果,影響世界貿易朝向富國越貴、窮國越貧的極端化發展,帶給中低發展國家,更不利發展智慧財產權的條件。如發現藥品專利權的保護措施,卻意外造成瘧疾、愛滋、結核等重大疾病專利藥品之出售價高而不可攀,且缺乏替代專利藥生產出平價堪用的學名藥,使得瘧疾、愛滋、結核氾濫的中低發展國家,因為明顯欠缺製造藥品的能力,或藥品製造能力不足之故,而陷入無藥可用的困境。本書剖析國際關係中藥品專利之保護到開放的進程變化,將「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第三十一條之一(TRIPS 31bis)修正的談判結果,推至「自由貿易」與「公平貿易」的專利制度發展歷史脈絡進行探討。解析低度開發國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何以抗衡富強國家(rich and strong country),策動自由貿易觀念反思,改變世界藥品貿易市場,強調專利權保護,所造成的高價壟斷局面。
以當代新臺灣文化視野,提出全新的詮釋理論及各類本土文化意識的多元創新主題。本書針對臺灣本土宗教以及從戒嚴時期到解嚴後的新佛教文化、新臺灣人意識與新客家人族群認同意識、武士道文化等主題,深入反思與探索,書末並收錄作者的佛教史治學歷程,以供讀者參考。
一本資深媒體人的懺情錄,一部新鮮人進入媒體圈必讀的職場指南,資深媒體人劉旭峰,以畫面感十足的戲劇筆法,引領讀者一窺當代臺灣的媒體大觀園!觀眾天天守著電視看新聞,自以為了解人生百態,但可能不知道……當你在看電視時,電視臺卻躲在螢幕背後數鈔票!觀眾給電視臺打賞的是收視率,電視臺拿著收視率去兌換真金白銀。收視率代表的是MONEY、MONEY、MONEY!收視率是電視媒體存活的命脈,是節目和主持人能不能「混」得下去的根本依據。但收視率真的準確嗎?有沒有可能作假?怎麼作假?臺灣部分電視媒體傳達的錯誤和荒謬訊息不勝枚舉,觀眾邊看邊罵,但可悲又弔詭的就是──「觀眾邊罵還是邊看」。臺灣傳媒不重視「真正新聞」的惡習難改,製造出虛偽生態、劣質新聞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在這個惡質的生態裡,又有多少懷抱著「無冕王」憧憬的年輕人,他們良善的初心遭到扭曲?這些浮面的「低、小、下」新聞訊息又是怎麼被生產出來送到觀眾的眼前?作者劉旭峰曾擔任電視新聞操盤人,擁有近三十年的豐富經歷。他將自己在媒體圈的所見所聞,以戲劇張力十足的短篇故事呈現,深刻描寫看似精明的媒體人在職場中的亢奮、浮沉和茫然,在生活中的荒誕、無奈與無知,並揭露出暗黑收視率背後所隱藏的金權詭計;寫實諷刺的背後,更多的是悲憫臺灣媒體可憎又可憐的真實面目。
▍橫跨文化資產、觀光產業、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領域,研究人員必讀專著。本書輯結作者新近的十篇論文,分為三大部份:文化資產、第三勢力、政治人物。文化資產是以台灣最珍貴的歌仔戲、布袋戲、京劇為探討對象,重新思考其與現階段觀光產業結合的問題。作者對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研究著力甚深,本書包含近三十年來學術研究路向三部曲,從「少年中國學會」到「中國青年黨」,再到「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民國政治人物研究,則以顧孟餘、吳國楨、蔣渭川和《現代週刊》幾篇論文為主要探討對象。全書橫跨文化、社會、歷史、政治等領域,是一本相關研究人員的必讀專著。
「每一代的兒童都有屬於他們那一代的文學。他們在童年時閱讀的東西,到了成年、中年之後如果仍有部分牢記在心,那就是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時間的藝術,寧靜的革命〉作者徐錦成除了在大學教授兒童文學,亦曾為《毛毛蟲月刊》、《兒童哲學雙月刊》專欄作家,並長期擔任九歌出版社兒童文學特約主編,更經常於各大報紙、月刊發表評論。本書為集結作者跨度十九年的評論文章之作,內容包含《司馬中原童話》、《管家琪童話》、《小紙船》、《丁丁歷險記》、《銀河鐵道之夜》逾50本中外經典兒童文學作品,以研究者的角度帶領讀者賞析兒童繪本,是親子共讀的最佳前導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