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re 書系 ,共計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勇氣:勇者如何,又為何無懼?

吳澤玫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21/09/03 出版

要設計一堂思辨式的課程有許多方式。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會透過四個階段做規劃。第一階段是針對特定品德,設定整體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從參與者的「需要」(比較欠缺該項品德哪些面向的思考或實踐)和「想要」(比較關心哪些面向和議題)這兩方面來構思。就此而言,儘管對於勇氣作為一項品德,大家並不陌生,但許多人誤以為毫無畏懼且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就是有勇氣,也沒有仔細想過培養勇氣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本書在「需要」這方面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分別是:瞭解什麼是勇氣(What),為什麼需要培養勇氣(Why),以及如何培養勇氣(How)。此外,在「想要」這方面則透過人們都很重視的親情、友情、愛情關係及日常生活情境,帶領參與者思考在具體情境裡,怎麼做才是勇氣的展現,進而反思自己的勇氣實踐。第二階段則根據整體教學目標以及參與者的特性,尋找合適的教學素材,例如引發爭論的國內外新聞案例、小說故事、YouTube影片、電影片段等。此外也可以融入參與式的學習活動,例如個別問答、分組討論、辯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或小遊戲。就此而言,本書在暖身活動裡以談論勇氣的繪本作為素材。在個人和社會層次的勇氣思辨裡,則以分區站位的小遊戲和電影裡的校園故事片段,搭配個別問答與分組討論。最後透過手印約定的活動,讓參與者彼此勉勵,引發實踐勇氣的動力。第三階段是針對各單元、使用的教學素材和參與式學習活動,設計多個提問和討論的問題。教學者可以先依據各教學目標的關連來建立整體架構,確定每個單元想透過提問和討論,帶領參與者思考特定品德的哪些面向。在問題設計方面,本書採取了幾項原則:首先,每個問題只問一件事,把不同面向的考量拆成不同問題,且盡可能使用簡潔明確的文字用語。其次,提問的關切範圍是從參與者比較有感且有切身體驗的個人層次出發,再逐步擴展到團體和社會層次。第三,提問涉及的考量由淺顯到深刻,從日常具體經驗擴展到比較抽象或沒那麼熟悉的事物。最後,把相同單元裡的不同問題以及不同單元欲推論出的結論串連起來,讓它們具有推論上的連結性和層次性。第四階段是在實際進行教學前,向教學團隊夥伴或同儕進行模擬試教,測試各個提問和討論能否順利引導參與者朝規劃的方向做思考。當提問無法導向設定的思辨方向時,則需修正問題的問法或順序。此外,試教過程得到的回應還可以協助教學者釐清哪些提問可以再做水平延伸(擴大納入的考量面向)或垂直延伸(深入情境的細節,反思判斷背後隱含的原則或價值)。如果出現離題的回答,則可預先構想延伸提問或概念補充,適時把討論焦點引導回欲思辨的主軸。要特別提醒的是,思辨式的教學雖然會透過事先規劃來設定思考和推理的引導方向,但並不預設唯一的標準答案。讀者可依自身教學需要,設定其他思辨目標。此外,思辨式的教學不預設單一的標準流程。要帶領參與者推論出某個概念或想法不會只有一種提問與討論的引導方法。本書嘗試呈現的僅是其中一種教學方式,讀者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對象,設計出不同的提問和參與式學習活動。

9 特價2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尊重:心中有別人

陳煥民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9/06/17 出版

本教案的主要目標,便在於透過思辨讓參與者了解:尊重的判準並不在於當事人是否喜歡一個行為,而是在於當事人有沒有被當成一個「人」來對待。除了開場的暖身活動以外,教案討論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先透過欣賞「海上鋼琴師」的電影片段並作討論,讓參與者快速凝聚「一個行為是否尊重,要以當事人的喜好作判斷」這個看似合理的常識性判準。這個判準並不是本教案真正要達到的結論,而是之後要挑戰並反思的對象。第二部份從欣賞皮克斯短片「For the birds」開始,進行分組對抗的趣味競賽。並藉由討論讓參與者發現自己在判斷行為是否尊重時,並不是以當事人主觀認定來作判斷。於是在此否定了第一部分凝聚的常識,並引發參與者動機,想進一步思考尊重的真正標準為。第三部分討論人的尊嚴所在。透過三個假想情境,讓參與者發現「不讓我決定」、「對我沒禮貌」以及「被朋友欺騙」之所以是不尊重的行為,是因為我們的尊嚴被否定了。這些尊嚴是指某些我們擁有,同時也希望他人承認我們擁有的特質與能力:包括有理性做自主判斷、對自我價值有所欲求,以及有能力判斷真偽。當一個行為肯認對方具有這些特質時,就是尊重他人;反過來說,當一個行為否定對方的這些特質時,就是對他人不尊重。最後一個部分,要從第三部分整理出來的尊嚴與特質,歸結出尊重的真正意涵與標準。如果尊重是指重視一個人的尊嚴,又如果人的尊嚴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那麼尊重的真正意義,就是要重視對方身為一個人的特質。換句話說,尊重就是要「把人當人看」:只有當我們肯認對方具有作為人的完整特質與能力時,才是真正尊重一個人。這不需要由當事人主觀認定,而是所有人在客觀上都能做出判斷。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同理心:如果你是他

黃薏文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9/01/15 出版

整個思辨的過程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於認識同理心的特徵。同理心強調與他人感同身受,而人天生的生理結構雖然能幫助我們直覺感受他人的情緒,但是容易形成偏見,落入刻板印象。正確了解什麼是同理心之後,才有可能適當地發揮。首先掌握同理心的四個特徵:從對方觀點看待事物、不加以評論、理解對方的感受、與對方交流溝通。接著透過幾個假設情境的衝突,深入了解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蘊含的目的是長期且多數的善;同理對方不等於同意對方;同理不是一種百分之百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透過經驗累積、自我反思,以及持續練習所培養出來的習慣。第二部分在於了解同理的理由。掌握同理心的特徵不代表我們就會培養出同理心這種品德,亦不表示我們因此就願意發揮同理心。反思實際案例後,我們嘗試找出足以說服自己和他人培養同理心的理由:每個人都希望被當成有尊嚴的人看待。因為希望自己被善待和理解,所以願意彼此同理,建立穩固的人際連結。並且,當同理的範圍擴大至整個社會,我們才可能享有一個更安全、和諧的環境,降低彼此的生活成本,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成本浪費。第三部分在於思考同理心的落實。了解同理心也願意培養同理心之後,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練習掌握情感與認知的平衡,進一步發現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對象與關鍵時刻。如果只發揮同理心的情感面向,容易讓人產生偏見;如果只發揮認知面向,容易讓人忽略對方的情緒感受,兩者缺一不可。同理心的落實不只在於給予弱勢者協助、給予心情低落者溫暖,更多時候是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成長環境、文化差異,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每個人如果能多站在他人立場嘗試理解對方的態度和行為,也比較能夠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人人常保心情愉悅平穩,衝突和對立自然也就減少了。培養「同理心」這項品德的關鍵在於:充分了解同理心對於個人及社會的正面影響,並且完整認識同理心的特徵,避免先入為主地下判斷,嘗試感同身受,發揮同理心去對待家人、朋友、弱勢群體、陌生人,甚至願意進一步去同理犯錯者(犯罪者)。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通往自由的七堂課

林火旺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3/10/11 出版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作決定,但是,你的決定是否真的是出自你的意願,還是妥協?你內在自由以及真我是否仍然存在?透過本書七堂課,能幫助你擁有真正自由的心靈。 例如,當你能容忍別人的意見跟你不同時,你就擁有自由的心靈;能用理性溝通的人就能從情緒中得自由;還有,正義感可以使你在所處的環境中得到自由;而尊重別人則可以維護生存的自由,因為每個人都是尊嚴的存在者。每堂課都相當精采,值得省思。

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通往幸福的八堂課

林火旺  著
傳愛家族  出版
2013/10/11 出版

很多人以為心想事成的生活應該是最幸福的,但若深入思考,若凡事都如己願,真的會感到幸福嗎?不一定,因為真正的幸福多半是跟「別人」有關,並且品德才是通往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品德的建立是一個內化的過程,需要與人對話,才能幫助自己的內心有所反省、思辨,想法改變之後,行為就會自然地改變,而幸福將隨之到來!

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