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人氣插畫Mateusz Urbanowicz 以畫筆捕捉東京老建築的時光與靈魂。 出身動畫業界、擅長營造氛圍場景的他,將筆觸從幻想轉向現實,透過50幅水彩細膩記錄東京老舖的建築輪廓與歲月痕跡,帶領我們走入巷弄深處,重溫那些被時代掩蓋的懷舊風景。 Mateusz Urbanowicz 旅居東京多年,2016年在網路上連載了10 幅「東京老鋪」插畫,受到廣大迴響,推動他展開更大型的繪製計畫,催生出這本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集!他用精巧的筆觸重現老鋪街道的迷人氛圍與溫度,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限制,展開一場超乎想像的東京建築之旅! 特製書衣地圖x台灣獨家印簽扉頁 心動推薦 這本書美得讓我神情恍惚,心情彷彿正在東京巷弄漫遊一樣快樂 。 -Mangasick︱漫畫書店 旅行東京數次,總訝異在商業模式轉變快速下,經營數百年的老鋪還能保留原貌。感謝店主們的堅持,留下看板建築輝煌的見證,謝謝本書帶我們再次回味東京街巷內的老鋪風情。 -老屋顏|老屋觀察紀錄團隊 一位異鄉人是怎麼用他的視角觀察他鄉?這本書像是他用一張張手繪明信片,告訴大家他身處異鄉仍有回到歸屬之地的感覺。 -阮光民︱漫畫家 東京充滿故事的老鋪都在Mateusz Urbanowicz筆下成了最美的風景。 -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獻給熱愛繪畫的初心者/斜槓創作者/將畫畫視為志願的你 為了想前往的方向而揮筆,為了畫出內心深處的嚮往 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畫的書,而是一本告訴你「怎麼繼續畫下去」的書。 「當這本書終於完成的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一件事── 正因為我把自己的想法練成清晰的形式、仔細梳理, 這才幫助我理解:「創作」對我而言究竟是什麼。」──Mateusz Urbanowicz 暢銷書《東京老舖》、《日本散步》的作者,波蘭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將創作過程中的種種煩惱與思考,化為一篇篇誠實直白的文字筆記,彙集成這本獨特的創作手記。 「藝術創作」、「藝術工具」、「日常」、「藝術問答」四個面向,分享在藝術路上的掙扎與領悟,既談理念與方法,也細細描繪對街景與日常的關懷,展現他作為完美主義創作者與資深文具迷的敏銳觀察。 曾擔任《你的名字》動畫電影背景美術設計,離開業界後走上獨立創作之路,書中文字便是他從迷惘中出發,尋找藝術之路的紀錄,於是這本書從煩惱中誕生了! #臺灣獨家印簽扉頁 #首刷隨書附贈暖心陪伴明信片(全兩款) ✔️兩本素描本:「工作用」素描本讓自己專心思考如何讓畫看起來最上相、不被創作慾望的高低潮左右。「玩耍用」的私密素描本,收納「可以犯錯」的奇思妙想,就像呼吸新鮮空氣。 ✔️就像魔杖找到主人!從鉛筆、鋼筆到電繪工具,重要的是與工具長期愉快地相處。歷經多年試錯與尋找,職業畫家個人愛用工具品牌、保養方法大揭密!! ✔️思考各種衡量創作的方法:拆解為媒介與訊息、表現形式的三個層次、以四象限來區分所謂的好藝術。 ✔️維持長久創作的心法:想追求完美、焦躁與野心之間達成平衡,又要如何兼顧創作的品質?找到自己的學習曲線、取材與資料管理等,各種實際的作法分享給您! ✎✎✎ ✦ 暢銷作品集《日本散步》封面畫作,繪製流程獨家大公開! ✦ 小時候也覺得用原子筆寫的字比鉛筆美嗎?然而原來在波蘭使用鋼筆更為普遍?關於鋼筆、自動鉛筆、繪圖板等,將暢談關於繪畫用具的各種巧思與趣聞! 暖心推薦 B6速寫男 Mars Nuomi 諾米|插畫家 Sammi環球旅繪(畫家)-王嘉玲 小莊 導演・漫畫家
✭30件經典作品,輕鬆探索藝術史的開創性里程碑✭ ✭六大主題打破時空界限,從中世紀到當代藝術作品交織對話✭ ✭英國Amazon五星好評✭ 第一幅親吻、第一幅自畫像、第一幅抽象畫作⋯⋯ 反戰、女權、種族、宗教到自我觀看 從祭壇畫到街頭塗鴉、從版畫到行為藝術, 藝術史上的經典畫作,在當代有何意義? 還原作品「第一次」登台現場,顛覆你對藝術史的既定印象 藝術史重要轉折點,這些創舉如何震撼時代? 「這本書試圖還原一個創作者的涉險時刻――如何進行選擇,如何突破當下時空的常態,留下作品和創作者自身的衝突張力。」──吳俞萱(詩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吳俞萱|詩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超人氣部落格──漫遊藝術史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拋開傳統的「主義」框架,藝術的真實,往往來自一些看似簡單、卻深具意義的「第一次」──第一次描繪自己的模樣、第一次捕捉到微笑的神態,第一次忠實地再現熟悉的地方,第一次創作出帶有女性主義精神或反戰情懷的作品。 藝術正是透過這些簡單卻突破性的創舉,不斷演變、翻新。 藝術史學者尼克・特連精選30件經典作品,以歡愉、痛苦、風格與技法、想法與概念、肖像、現實與日常六大主題為軸線,拼組出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通 過親切的命題,揭示了傑作背後迷人的故事,以簡單而有趣的方式,講述那些開創性作品的誕生過程,並補充其後續影響,展示這些作品如何啟發後來的創作。提供 耳目一新的敘事角度,讓讀者理解那些被稱為「傑作」的作品,究竟為何重要──因為它們在藝術史中,第一次照亮了未知的可能。 「想一探藝術史的精彩,又不必親臨美術館?這本書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樣的渴望。」──《出版人週刊》 「即使您是藝術史的新手,也會覺得這本書非常有趣。」──書評網站Goodreads讀者 Amazon五星好評 「這是一本充分研究分析的藝術書,作者顯然有出色的藝術史背景。包含不同國籍的藝術家、以及大量的女性藝術家,從而展現了他的見識之廣。」 「我對藝術史非常有興趣,而這本書帶給我嶄新的視角」「這是一本可以深入學習新知的完美著作。標誌性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30件經典作品,輕鬆探索藝術史的開創性里程碑✭ ✭六大主題打破時空界限,從中世紀到當代藝術作品交織對話✭ ✭英國Amazon五星好評✭ 第一幅親吻、第一幅自畫像、第一幅抽象畫作⋯⋯ 反戰、女權、種族、宗教到自我觀看 從祭壇畫到街頭塗鴉、從版畫到行為藝術, 藝術史上的經典畫作,在當代有何意義? 還原作品「第一次」登台現場,顛覆你對藝術史的既定印象 藝術史重要轉折點,這些創舉如何震撼時代? 「這本書試圖還原一個創作者的涉險時刻――如何進行選擇,如何突破當下時空的常態,留下作品和創作者自身的衝突張力。」──吳俞萱(詩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吳俞萱|詩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超人氣部落格──漫遊藝術史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拋開傳統的「主義」框架,藝術的真實,往往來自一些看似簡單、卻深具意義的「第一次」──第一次描繪自己的模樣、第一次捕捉到微笑的神態,第一次忠實地再現熟悉的地方,第一次創作出帶有女性主義精神或反戰情懷的作品。 藝術正是透過這些簡單卻突破性的創舉,不斷演變、翻新。 藝術史學者尼克・特連精選30件經典作品,以歡愉、痛苦、風格與技法、想法與概念、肖像、現實與日常六大主題為軸線,拼組出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通 過親切的命題,揭示了傑作背後迷人的故事,以簡單而有趣的方式,講述那些開創性作品的誕生過程,並補充其後續影響,展示這些作品如何啟發後來的創作。提供 耳目一新的敘事角度,讓讀者理解那些被稱為「傑作」的作品,究竟為何重要──因為它們在藝術史中,第一次照亮了未知的可能。 「想一探藝術史的精彩,又不必親臨美術館?這本書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樣的渴望。」──《出版人週刊》 「即使您是藝術史的新手,也會覺得這本書非常有趣。」──書評網站Goodreads讀者 Amazon五星好評 「這是一本充分研究分析的藝術書,作者顯然有出色的藝術史背景。包含不同國籍的藝術家、以及大量的女性藝術家,從而展現了他的見識之廣。」 「我對藝術史非常有興趣,而這本書帶給我嶄新的視角」「這是一本可以深入學習新知的完美著作。標誌性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30件經典作品,輕鬆探索藝術史的開創性里程碑✭ ✭六大主題打破時空界限,從中世紀到當代藝術作品交織對話✭ ✭英國Amazon五星好評✭ 第一幅親吻、第一幅自畫像、第一幅抽象畫作⋯⋯ 反戰、女權、種族、宗教到自我觀看 從祭壇畫到街頭塗鴉、從版畫到行為藝術, 藝術史上的經典畫作,在當代有何意義? 還原作品「第一次」登台現場,顛覆你對藝術史的既定印象 藝術史重要轉折點,這些創舉如何震撼時代? 「這本書試圖還原一個創作者的涉險時刻――如何進行選擇,如何突破當下時空的常態,留下作品和創作者自身的衝突張力。」──吳俞萱(詩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 王俊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 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吳俞萱|詩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超人氣部落格──漫遊藝術史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拋開傳統的「主義」框架,藝術的真實,往往來自一些看似簡單、卻深具意義的「第一次」──第一次描繪自己的模樣、第一次捕捉到微笑的神態,第一次忠實地再現熟悉的地方,第一次創作出帶有女性主義精神或反戰情懷的作品。 藝術正是透過這些簡單卻突破性的創舉,不斷演變、翻新。 藝術史學者尼克・特連精選30件經典作品,以歡愉、痛苦、風格與技法、想法與概念、肖像、現實與日常六大主題為軸線,拼組出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通 過親切的命題,揭示了傑作背後迷人的故事,以簡單而有趣的方式,講述那些開創性作品的誕生過程,並補充其後續影響,展示這些作品如何啟發後來的創作。提供 耳目一新的敘事角度,讓讀者理解那些被稱為「傑作」的作品,究竟為何重要──因為它們在藝術史中,第一次照亮了未知的可能。 「想一探藝術史的精彩,又不必親臨美術館?這本書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樣的渴望。」──《出版人週刊》 「即使您是藝術史的新手,也會覺得這本書非常有趣。」──書評網站Goodreads讀者 Amazon五星好評 「這是一本充分研究分析的藝術書,作者顯然有出色的藝術史背景。包含不同國籍的藝術家、以及大量的女性藝術家,從而展現了他的見識之廣。」 「我對藝術史非常有興趣,而這本書帶給我嶄新的視角」「這是一本可以深入學習新知的完美著作。標誌性作品背後的精彩故事」
手繪插畫X空間透視X完工色票 \ 這樣住一晚真好!/從建築外觀到室內裝飾,小物件到飯店附設美食,帶你漫遊22間「理想生活旅宿」! ★日本Amazon 最常挑選的禮物書室內設計類第二名!★超人氣建築師、色彩搭配設計師,親身入住的精心記錄與實測水彩速寫★用透視圖與剖面來完整欣賞,比實際入住更生動的風格旅宿指南★蟬聯【富比士旅遊指南】五星殊榮大倉酒店、英國室內設計大獎Dezeen Awards獲獎飯店toggle hotel、米其林星鑰一星推薦Hotel K5、設計師最愛極簡旅宿DDD Hotel等22家私心再訪名單! 「遠藤慧筆下的飯店空間,比起照片更能傳遞空間溫暖。細膩筆觸與色彩的搭配所營造的氛圍,令人彷彿置身其中。」──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遠藤慧的文字簡潔,文中有建築家的理性分析,也有散文作家的抒情感懷,再搭配上她溫柔筆觸的插圖,整本書容易閱讀更充滿愉悅。」──張維中|作家 由人氣建築師和色彩搭配設計師實際入住飯店、進行測量所完成的水彩素描集,舉凡隔間、室內設計到便利設施甚至是食物,皆透過素材、顏色和尺寸將一切可視化,深入探索日本東京飯店從極簡到奢華的各種樣貌。 單元依風格別類收錄介紹「留白之美的旅宿」HOTEL K5、SORANO HOTEL,「銘刻歷史的旅宿」東京帝國飯店、大倉東京酒店,「穿上繽紛的旅宿」toggle hotel 、hotel hisoca,「整體籌劃設計的旅宿」MUJI HOTEL 銀座、淺草九俱樂部HOTEL,「融入在地的旅宿」,「盡享尺寸奧妙的極簡旅宿」……等,以迷人的插畫風格與專家視角,逐一解析旅宿設計細節、觀賞重點,連同使用道具和實測水彩素描的作畫方法一併解說。 行家心動推薦!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張維中|作家
手繪插畫X空間透視X完工色票 \ 這樣住一晚真好!/從建築外觀到室內裝飾,小物件到飯店附設美食,帶你漫遊22間「理想生活旅宿」! ★日本Amazon 最常挑選的禮物書室內設計類第二名!★超人氣建築師、色彩搭配設計師,親身入住的精心記錄與實測水彩速寫★用透視圖與剖面來完整欣賞,比實際入住更生動的風格旅宿指南★蟬聯【富比士旅遊指南】五星殊榮大倉酒店、英國室內設計大獎Dezeen Awards獲獎飯店toggle hotel、米其林星鑰一星推薦Hotel K5、設計師最愛極簡旅宿DDD Hotel等22家私心再訪名單! 「遠藤慧筆下的飯店空間,比起照片更能傳遞空間溫暖。細膩筆觸與色彩的搭配所營造的氛圍,令人彷彿置身其中。」──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遠藤慧的文字簡潔,文中有建築家的理性分析,也有散文作家的抒情感懷,再搭配上她溫柔筆觸的插圖,整本書容易閱讀更充滿愉悅。」──張維中|作家 由人氣建築師和色彩搭配設計師實際入住飯店、進行測量所完成的水彩素描集,舉凡隔間、室內設計到便利設施甚至是食物,皆透過素材、顏色和尺寸將一切可視化,深入探索日本東京飯店從極簡到奢華的各種樣貌。 單元依風格別類收錄介紹「留白之美的旅宿」HOTEL K5、SORANO HOTEL,「銘刻歷史的旅宿」東京帝國飯店、大倉東京酒店,「穿上繽紛的旅宿」toggle hotel 、hotel hisoca,「整體籌劃設計的旅宿」MUJI HOTEL 銀座、淺草九俱樂部HOTEL,「融入在地的旅宿」,「盡享尺寸奧妙的極簡旅宿」……等,以迷人的插畫風格與專家視角,逐一解析旅宿設計細節、觀賞重點,連同使用道具和實測水彩素描的作畫方法一併解說。 行家心動推薦!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張維中|作家
手繪插畫X空間透視X完工色票 \ 這樣住一晚真好!/從建築外觀到室內裝飾,小物件到飯店附設美食,帶你漫遊22間「理想生活旅宿」! ★日本Amazon 最常挑選的禮物書室內設計類第二名!★超人氣建築師、色彩搭配設計師,親身入住的精心記錄與實測水彩速寫★用透視圖與剖面來完整欣賞,比實際入住更生動的風格旅宿指南★蟬聯【富比士旅遊指南】五星殊榮大倉酒店、英國室內設計大獎Dezeen Awards獲獎飯店toggle hotel、米其林星鑰一星推薦Hotel K5、設計師最愛極簡旅宿DDD Hotel等22家私心再訪名單! 「遠藤慧筆下的飯店空間,比起照片更能傳遞空間溫暖。細膩筆觸與色彩的搭配所營造的氛圍,令人彷彿置身其中。」──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遠藤慧的文字簡潔,文中有建築家的理性分析,也有散文作家的抒情感懷,再搭配上她溫柔筆觸的插圖,整本書容易閱讀更充滿愉悅。」──張維中|作家 由人氣建築師和色彩搭配設計師實際入住飯店、進行測量所完成的水彩素描集,舉凡隔間、室內設計到便利設施甚至是食物,皆透過素材、顏色和尺寸將一切可視化,深入探索日本東京飯店從極簡到奢華的各種樣貌。 單元依風格別類收錄介紹「留白之美的旅宿」HOTEL K5、SORANO HOTEL,「銘刻歷史的旅宿」東京帝國飯店、大倉東京酒店,「穿上繽紛的旅宿」toggle hotel 、hotel hisoca,「整體籌劃設計的旅宿」MUJI HOTEL 銀座、淺草九俱樂部HOTEL,「融入在地的旅宿」,「盡享尺寸奧妙的極簡旅宿」……等,以迷人的插畫風格與專家視角,逐一解析旅宿設計細節、觀賞重點,連同使用道具和實測水彩素描的作畫方法一併解說。 行家心動推薦!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張維中|作家
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孕育了奉俊昊的電影感性,畢竟要在這裡活下去,便得注意到我們腳底下地面幽微的挪移。 世界的形構愈來愈讓人迷惑,「奉式電影」如何繪出此時此地的座標?場面調度、鏡像迷宮、現代化、本土與全球化、權力與資本流動……脫線的細節,即將撕開更大尺度的糾葛── 《殺人回憶》《寄生上流》《米奇17》奉俊昊從影以來關鍵總評精闢解讀╳深入訪談形式分析結合文化分析的作者論知名電影學者田鍾琄最新力作 《非常母親》的潛在鏡像如何擴張為《寄生上流》的全球空間?《寄生上流》的暴雨會流進漢江滋長出《駭人怪物》,再化為《末日列車》的冰封大地?無法擺脫《殺人回憶》的泥沼,又能否逃離《米奇17》的星際霸權? 奉俊昊:我希望我的電影給人物理實體感,而非僅有概念。……我希望我的電影有觸覺,有感官效果,能幾乎在物理上攻擊觀眾。 奉上推薦──一頁華爾滋(影評人)馬欣(作家)黃以曦(影評人)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孫松榮:本書的精彩在於田鍾琄撰寫了一部修正作者論的奉俊昊作品研究:透過深入分析從《綁架門口狗》到《寄生上流》的風格演變與文化意涵,不僅揭示了類型揉合與歷史辯證的交錯,還極具說服力地闡釋了這位將「新韓國電影」推向世界影壇巔峰的導演如何在政治經濟學的交織中,形塑出一種穿透藝術與商業、批判與通俗、在地與全球的奉式風格。 于昌民:本書是少數能夠結合形式分析與文化分析的作者專論。……奉俊昊的作品在田氏的分析之中,便是一個個有趣、複雜、令人驚奇的機構裝置,幫助我們看清全球化糾葛的模樣,並思考可能的下一步將在何方。 【內容重點】 場面調度╳鏡像迷宮 場面調度不只是場景的特殊性,鏡像迷宮也不只是全球的尺度觀。在奉俊昊的電影裡,兩者是互相交織的工具,用以建立電影空間與社會空間的關係,帶我們理解全球化的地景與本土的動態迴響,日常生活又怎樣體現了廣幅的權力與資本流動。 奉俊昊VS韓國電影新浪潮 韓國電影新浪潮承擔著歷史創傷的重負,奉俊昊則進一步在新的歷史轉折點中,質問對過去的理解,並嘗試透過不同尺度將個人經驗、國族想像與全球政治潛流相連結,提供理解未來變局的可能性。 從幽閉的僵局到新的逃亡 從《末日列車》與《玉子》開始,奉俊昊的電影就和之前的幽閉感拉開了距離,但擴大了的感性和視野,帶來的不是更理想的全球社會,而是零和競爭的惡性擴張網絡,逃脫僵局變得更難實現。如果說《寄生上流》發明了一種「域內的逃亡」,最新的《米奇17》便代表了星際霸權的囚禁。 奉導創作剖白:鳥瞰一切的慾望 在訪談中,奉俊昊坦言他花在編劇身上的時間比花在導演身上的時間還多,因此有時候覺得自己的主要工作不是導演,而是編劇。他又承認自己是「地圖控」,雖然不至於控制狂,但當他能綜覽全局時,確實會感到興奮。在寫《末日列車》的劇本時,他把劇本全部攤在地板上,彷彿這樣就可以鳥瞰全局。 【精彩節錄】 「不過如果奉俊昊的電影可以稱之為「作者」的產物,那麼這位作者並不是超脫的行動者,而更像某種場所……場面調度讓奉俊昊能表達常人是如何嵌入更大的宰制系統中。」 「從某個距離上來看,如此龐大的全球系統可能顯得嚇人、難以理解,但奉的概念工具箱總能幫我們理解這團混亂。回到《非常母親》監獄裡的兩個鏡頭,場面調度指出的是在特定環境裡的糾葛的場所(place of entanglement),而鏡像迷宮則帶出在更大系統關係裡的糾葛的尺度(scale of entanglement)。場面調度因此銘記了特定空間的特殊性,以當地的語彙所理解,同時間又考慮到這當地的空間可能其實由外部力量所決定。鏡像迷宮則銘記了此一空間與其他相似空間之間的關係,雖然總有隱憂:資本似乎有能耐在任何地方複製類似的動態。這些工具之所以必要,是因為他們所要組織形構的世界似乎愈來愈讓人迷惑。奉俊昊的電影致力於釐清這亂象,在混亂當中耐心地繪出此地的座標。」 「《駭人怪物》的怪物就是畸形成長的直接化身,從韓國的水域土生土長,更標誌了全球與國內利益的衝突是如何在IMF危機當中變得明顯。在這個語境中,IMF對南韓的援助計畫成了詭異、地緣政治版本的偷食──飢餓的帝國有權直接吞下到口的嘴邊肉,還高舉著半道德的大旗。因此,我們見證了一連串的顛三倒四:家長(而非孩子)能夠在社會上獲得基本食糧。」 「如果說《末日列車》中領導的失敗是悲劇,那麼在《玉子》中則是鬧劇。從《非常母親》的幽閉恐懼般的保護主義轉向,接下來的這兩部電影以及其中所暗示的好萊塢笑鬧手法(從折磨的諷刺轉向過度的荒謬效果),顯示出全球化作為社會組成以及戲仿作為美學形式之間的奇特關聯。最終種種戲仿效果體現了這兩部電影中領導理想的失敗,也揭示了為什麼相信管理的能耐是荒謬的:最完善的計畫也會完全出軌,這並非是執行不力的關係,而是因為計畫想要克服的挑戰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法克服的。」 「《寄生上流》的大宅曾是家庭空間,但在結尾完全變成了建立在冷戰歷史基礎上的全球空間,讓當地人和外國人在邊界內外上的位置被顛倒過來。這種空間安排具有多層次的含意,當電影「綜合且不均發展」的情節揭示其潛在的複雜性時,場面調度與鏡像迷宮的意涵也隨之重疊。在這方面,這棟房子完全實現了《非常母親》中探監室的潛在動態──某種折磨人的囚禁感向更大的迴音室輻射出去。」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水的各種狀態。在這方面,《寄生上流》結局中屋外的飄雪可以說昇華了先前的暴雨,那場暴雨將金氏一家從朴家沖走,污水淹沒了他們半地下室的住所,因此來不及在悲劇般的花園派對之前去除衣服上的臭味。由於本片取景於首爾,這些污水肯定會流入漢江,而漢江正是《駭人怪物》中怪物的誕生地和家園。《寄生上流》中的飄雪也讓人想起《末日列車》中的世界末日、冰封大地的景象,以及《殺人回憶》中代表失序的泥土。《米奇17》中的冰雪星球為奉俊昊在電影上的野心提供了更大的畫布,從而重新定位場面調度與鏡像迷宮的動態互動,從單一的房子轉向星際的幅員與相對性。」
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孕育了奉俊昊的電影感性,畢竟要在這裡活下去,便得注意到我們腳底下地面幽微的挪移。 世界的形構愈來愈讓人迷惑,「奉式電影」如何繪出此時此地的座標?場面調度、鏡像迷宮、現代化、本土與全球化、權力與資本流動……脫線的細節,即將撕開更大尺度的糾葛── 《殺人回憶》《寄生上流》《米奇17》奉俊昊從影以來關鍵總評精闢解讀╳深入訪談形式分析結合文化分析的作者論知名電影學者田鍾琄最新力作 《非常母親》的潛在鏡像如何擴張為《寄生上流》的全球空間?《寄生上流》的暴雨會流進漢江滋長出《駭人怪物》,再化為《末日列車》的冰封大地?無法擺脫《殺人回憶》的泥沼,又能否逃離《米奇17》的星際霸權? 奉俊昊:我希望我的電影給人物理實體感,而非僅有概念。……我希望我的電影有觸覺,有感官效果,能幾乎在物理上攻擊觀眾。 奉上推薦──一頁華爾滋(影評人)馬欣(作家)黃以曦(影評人)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孫松榮:本書的精彩在於田鍾琄撰寫了一部修正作者論的奉俊昊作品研究:透過深入分析從《綁架門口狗》到《寄生上流》的風格演變與文化意涵,不僅揭示了類型揉合與歷史辯證的交錯,還極具說服力地闡釋了這位將「新韓國電影」推向世界影壇巔峰的導演如何在政治經濟學的交織中,形塑出一種穿透藝術與商業、批判與通俗、在地與全球的奉式風格。 于昌民:本書是少數能夠結合形式分析與文化分析的作者專論。……奉俊昊的作品在田氏的分析之中,便是一個個有趣、複雜、令人驚奇的機構裝置,幫助我們看清全球化糾葛的模樣,並思考可能的下一步將在何方。 【內容重點】 場面調度╳鏡像迷宮 場面調度不只是場景的特殊性,鏡像迷宮也不只是全球的尺度觀。在奉俊昊的電影裡,兩者是互相交織的工具,用以建立電影空間與社會空間的關係,帶我們理解全球化的地景與本土的動態迴響,日常生活又怎樣體現了廣幅的權力與資本流動。 奉俊昊VS韓國電影新浪潮 韓國電影新浪潮承擔著歷史創傷的重負,奉俊昊則進一步在新的歷史轉折點中,質問對過去的理解,並嘗試透過不同尺度將個人經驗、國族想像與全球政治潛流相連結,提供理解未來變局的可能性。 從幽閉的僵局到新的逃亡 從《末日列車》與《玉子》開始,奉俊昊的電影就和之前的幽閉感拉開了距離,但擴大了的感性和視野,帶來的不是更理想的全球社會,而是零和競爭的惡性擴張網絡,逃脫僵局變得更難實現。如果說《寄生上流》發明了一種「域內的逃亡」,最新的《米奇17》便代表了星際霸權的囚禁。 奉導創作剖白:鳥瞰一切的慾望 在訪談中,奉俊昊坦言他花在編劇身上的時間比花在導演身上的時間還多,因此有時候覺得自己的主要工作不是導演,而是編劇。他又承認自己是「地圖控」,雖然不至於控制狂,但當他能綜覽全局時,確實會感到興奮。在寫《末日列車》的劇本時,他把劇本全部攤在地板上,彷彿這樣就可以鳥瞰全局。 【精彩節錄】 「不過如果奉俊昊的電影可以稱之為「作者」的產物,那麼這位作者並不是超脫的行動者,而更像某種場所……場面調度讓奉俊昊能表達常人是如何嵌入更大的宰制系統中。」 「從某個距離上來看,如此龐大的全球系統可能顯得嚇人、難以理解,但奉的概念工具箱總能幫我們理解這團混亂。回到《非常母親》監獄裡的兩個鏡頭,場面調度指出的是在特定環境裡的糾葛的場所(place of entanglement),而鏡像迷宮則帶出在更大系統關係裡的糾葛的尺度(scale of entanglement)。場面調度因此銘記了特定空間的特殊性,以當地的語彙所理解,同時間又考慮到這當地的空間可能其實由外部力量所決定。鏡像迷宮則銘記了此一空間與其他相似空間之間的關係,雖然總有隱憂:資本似乎有能耐在任何地方複製類似的動態。這些工具之所以必要,是因為他們所要組織形構的世界似乎愈來愈讓人迷惑。奉俊昊的電影致力於釐清這亂象,在混亂當中耐心地繪出此地的座標。」 「《駭人怪物》的怪物就是畸形成長的直接化身,從韓國的水域土生土長,更標誌了全球與國內利益的衝突是如何在IMF危機當中變得明顯。在這個語境中,IMF對南韓的援助計畫成了詭異、地緣政治版本的偷食──飢餓的帝國有權直接吞下到口的嘴邊肉,還高舉著半道德的大旗。因此,我們見證了一連串的顛三倒四:家長(而非孩子)能夠在社會上獲得基本食糧。」 「如果說《末日列車》中領導的失敗是悲劇,那麼在《玉子》中則是鬧劇。從《非常母親》的幽閉恐懼般的保護主義轉向,接下來的這兩部電影以及其中所暗示的好萊塢笑鬧手法(從折磨的諷刺轉向過度的荒謬效果),顯示出全球化作為社會組成以及戲仿作為美學形式之間的奇特關聯。最終種種戲仿效果體現了這兩部電影中領導理想的失敗,也揭示了為什麼相信管理的能耐是荒謬的:最完善的計畫也會完全出軌,這並非是執行不力的關係,而是因為計畫想要克服的挑戰從根本上來說是無法克服的。」 「《寄生上流》的大宅曾是家庭空間,但在結尾完全變成了建立在冷戰歷史基礎上的全球空間,讓當地人和外國人在邊界內外上的位置被顛倒過來。這種空間安排具有多層次的含意,當電影「綜合且不均發展」的情節揭示其潛在的複雜性時,場面調度與鏡像迷宮的意涵也隨之重疊。在這方面,這棟房子完全實現了《非常母親》中探監室的潛在動態──某種折磨人的囚禁感向更大的迴音室輻射出去。」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水的各種狀態。在這方面,《寄生上流》結局中屋外的飄雪可以說昇華了先前的暴雨,那場暴雨將金氏一家從朴家沖走,污水淹沒了他們半地下室的住所,因此來不及在悲劇般的花園派對之前去除衣服上的臭味。由於本片取景於首爾,這些污水肯定會流入漢江,而漢江正是《駭人怪物》中怪物的誕生地和家園。《寄生上流》中的飄雪也讓人想起《末日列車》中的世界末日、冰封大地的景象,以及《殺人回憶》中代表失序的泥土。《米奇17》中的冰雪星球為奉俊昊在電影上的野心提供了更大的畫布,從而重新定位場面調度與鏡像迷宮的動態互動,從單一的房子轉向星際的幅員與相對性。」
「直至今日仍有些畫家,在內心深處秉持對超凡工藝的關注、對美好專業的熱愛、對絕對真理的崇拜。就是為了這些人,我寫了這本書。 」──澤維爾・德・朗格萊,本書作者,1959年 跨越一甲子的油畫技法權威寶典法國美術學院指定教材、首度授權外文版本藝術學院學生、專業畫家、繪畫研究與愛好者必備工具書重點摘錄歷代大師創作筆記,拆解嘔心瀝血的製程、材料、配方、手法驚人的藝術史與技法知識貫穿全書,深入剖析油畫古今身世之謎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無論初入門的新手或技巧純熟的專家都需要的必備經典,本書涵蓋世上最高貴的繪畫技法--油畫--數千年來最博學的知識。這個色彩媒材在品質與耐久性上的無與倫比,讓人們可以全球美術館中看到無數精彩佳作。謝謝這位法國畫家和科學家寫成了本書。」──Henri Depardieu|法國油畫藝術家 「當大家都在談論AI的同時,一本有關於油畫繪畫技術的書籍更顯珍貴。本書解析了數百年來大師的油畫技法、材料應用與保存,也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縮影。」──李福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油畫修復講師「宛若親臨藝術史油畫大師創作現場,為讀者揭開了油畫材料、程序與技法的宇宙,是有心油畫創作者的寶典。」──許遠達|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這本書真的是玩油畫最好的陪伴者,書中有很多細節是不好教或老師不會教、甚至也不敢教的。所以我衷心推薦、收藏此書,玩油畫一輩子。」──陳文輝|臺北東區經典畫室「陳述從范艾克至今的油畫歷史,幾位油畫大師的作畫秘密及油畫媒材繪製的注意事項,是一本值得油畫愛好者閱讀學習的好書。」──黃進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藝術家的必備油畫技法指南書|深入且細緻描述油畫技法的演進,並詳盡呈現油畫操作技巧,這是一本新手與專業畫家都必讀的指南書。」──戴戴老師 戴宛蓁|DAIart戴藝術主理人「這是一本最廣泛、詳實的油畫技法與材料指南。除技巧運用外,還涵蓋油畫發展史。對於學習油畫與研究西方繪畫史來說,都是一本必備之書。」──譚國智|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退休 《油畫技法全書》成書於1959年,是專為油畫技法這門歷久彌新的專業而生的著作,從范艾克至今的歷史脈絡帶入油畫技法轉變的關鍵,保留現代油畫的創作方法,提供詳實的經驗與配方,讓創作者能以更簡單明瞭且輕鬆的方法來作畫。作者從基底材、裱框、打底、膠層、塗料層、油、顏料、凡尼斯層等逐一解構詳述,並談到油畫的修護與工具等等,所有的準備工作、秘訣與油畫處理,作者皆謹慎遵從與處理。 多年來,本書被視為最珍貴、具權威性的重要參考資料,一方面鉅細彌遺地介紹古代大師所使用的媒材與手法,也呈現受傳統啟發,但經改良以符合時代的現代油畫技法,即更簡易也更靈活。書中介紹的所有製程、配方、手法,全都經過澤維爾・德・朗格萊本人在嚴謹的條件下實際檢驗。不僅適合藝術學院學生研讀,也是專業畫家或繪畫愛好者的必備聖典;作者藉由精細的觀察與舉證,向讀者們保證所有的油畫技巧盡收於此,如作家佛朗蒙汀(Fromentin)所言:「我們的所學,終將可以且必須被記錄。」 ★★★★★AMAZON 法國網友五星好評★★★★★ 「這是我所看過最完整的油畫書,難以置信性地好看!」「以簡單的文字說明油畫創作每個階段的技巧,來自作者自己真誠且寶貴的經驗。」「非常少見的油畫教學書!」「從范艾克開始介紹油畫技法的歷史,引人入勝!」「油畫領域的重要參考,絕對令人著迷,帶給你意想不到的視野。」「這是一本了解油畫與技法知識的優秀書籍,對學畫的人而言很重要,能找到許多古典繪畫的秘訣。」「本書資料詳實豐富,鉅細彌遺,繪製油畫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大小問題都能在這本書找到答案」「我從不離手的參考書。任何想要讓畫技更上一層樓的人都應該拜讀本作。」「身為專攻藝術修護的學生,這本書帶給我豐富的藝術史與知識!」
簡明易懂的步驟拆解 重點式用色及筆法提醒 供讀者參考的習題難易度指示 101道技法解析涵跨不同主題、畫風 想成為優秀水彩畫家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練習、不停地畫。本書的編寫正是希望激發讀者動手作畫,透過持續的練習,進一步精進畫技。 在繪畫技巧的部分,本書涵蓋的都是最基本和最實用的。在介紹完水彩作畫材料後,接著就是許多範例,讓讀者得以練習不同的畫技。雖然本書標榜「101招水彩技法完全解析」,但是實際動手畫以後,就會發現可能不需要或局限這些技法。只要一枝畫筆、幾張畫紙、一些顏料和幾個範例,就足夠讓初學者開始動手畫,並且會不時地發現新的作法;或者也有讀者會發現,可用的技法豈止101 種,這是因為,有經驗的畫家對繪畫主體了解得非常透徹的關係;世上環繞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天、每一刻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靈感,讓我們即使在作畫時遇到相同的難點,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不斷變化的光線、豐富的色彩、作畫時的心境和處理畫作的方式,在在驅策藝術家不斷地去探索和學習。這本書中的101 招技法集合了所有基本技巧和相關練習,涵括不同的主題、畫風和色彩。 每個章節以實用性和學習的難度來安排,每個練習互相呼應,讀者可以依自己的狀況來決定從哪個練習開始,不一定要按照目錄的進度。每個練習都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用一到兩個頁面來示範。這些練習的困難度分別以一或兩顆星來表示—一顆星適合初學者,兩顆星則適合有基礎的畫家,然而困難度與所佔的篇幅多寡並沒有關連。但即使是初學者,也不要排斥兩顆星難度的練習,因為和簡單的練習相比,它們可以讓你學到更多。這就是黃金學習準則:「永遠挑戰未知,因為它可以帶領我們超越現況。」有基礎的畫者也可能會從一顆星的練習裡發現,看似複雜的畫面原來只要一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輕鬆地處理好。 本書由一群有深厚繪畫經歷和教學背景的專業人士所編寫,無論初學者或是經驗老道的畫家,都可以從作者群豐富的知識中獲得啟發。總而言之,這本書清楚、直接地提供了多元且具吸引力的學習素材,相信讀者必定能從中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
簡明易懂的步驟拆解 重點式用色及筆法提醒 供讀者參考的習題難易度指示 101道技法解析涵跨不同主題、畫風 想成為優秀水彩畫家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練習、不停地畫。本書的編寫正是希望激發讀者動手作畫,透過持續的練習,進一步精進畫技。 在繪畫技巧的部分,本書涵蓋的都是最基本和最實用的。在介紹完水彩作畫材料後,接著就是許多範例,讓讀者得以練習不同的畫技。雖然本書標榜「101招水彩技法完全解析」,但是實際動手畫以後,就會發現可能不需要或局限這些技法。只要一枝畫筆、幾張畫紙、一些顏料和幾個範例,就足夠讓初學者開始動手畫,並且會不時地發現新的作法;或者也有讀者會發現,可用的技法豈止101 種,這是因為,有經驗的畫家對繪畫主體了解得非常透徹的關係;世上環繞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天、每一刻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靈感,讓我們即使在作畫時遇到相同的難點,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不斷變化的光線、豐富的色彩、作畫時的心境和處理畫作的方式,在在驅策藝術家不斷地去探索和學習。這本書中的101 招技法集合了所有基本技巧和相關練習,涵括不同的主題、畫風和色彩。 每個章節以實用性和學習的難度來安排,每個練習互相呼應,讀者可以依自己的狀況來決定從哪個練習開始,不一定要按照目錄的進度。每個練習都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用一到兩個頁面來示範。這些練習的困難度分別以一或兩顆星來表示—一顆星適合初學者,兩顆星則適合有基礎的畫家,然而困難度與所佔的篇幅多寡並沒有關連。但即使是初學者,也不要排斥兩顆星難度的練習,因為和簡單的練習相比,它們可以讓你學到更多。這就是黃金學習準則:「永遠挑戰未知,因為它可以帶領我們超越現況。」有基礎的畫者也可能會從一顆星的練習裡發現,看似複雜的畫面原來只要一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輕鬆地處理好。 本書由一群有深厚繪畫經歷和教學背景的專業人士所編寫,無論初學者或是經驗老道的畫家,都可以從作者群豐富的知識中獲得啟發。總而言之,這本書清楚、直接地提供了多元且具吸引力的學習素材,相信讀者必定能從中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
簡明易懂的步驟拆解 重點式用色及筆法提醒 供讀者參考的習題難易度指示 101道技法解析涵跨不同主題、畫風 想成為優秀水彩畫家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練習、不停地畫。本書的編寫正是希望激發讀者動手作畫,透過持續的練習,進一步精進畫技。 在繪畫技巧的部分,本書涵蓋的都是最基本和最實用的。在介紹完水彩作畫材料後,接著就是許多範例,讓讀者得以練習不同的畫技。雖然本書標榜「101招水彩技法完全解析」,但是實際動手畫以後,就會發現可能不需要或局限這些技法。只要一枝畫筆、幾張畫紙、一些顏料和幾個範例,就足夠讓初學者開始動手畫,並且會不時地發現新的作法;或者也有讀者會發現,可用的技法豈止101 種,這是因為,有經驗的畫家對繪畫主體了解得非常透徹的關係;世上環繞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天、每一刻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靈感,讓我們即使在作畫時遇到相同的難點,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不斷變化的光線、豐富的色彩、作畫時的心境和處理畫作的方式,在在驅策藝術家不斷地去探索和學習。這本書中的101 招技法集合了所有基本技巧和相關練習,涵括不同的主題、畫風和色彩。 每個章節以實用性和學習的難度來安排,每個練習互相呼應,讀者可以依自己的狀況來決定從哪個練習開始,不一定要按照目錄的進度。每個練習都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用一到兩個頁面來示範。這些練習的困難度分別以一或兩顆星來表示—一顆星適合初學者,兩顆星則適合有基礎的畫家,然而困難度與所佔的篇幅多寡並沒有關連。但即使是初學者,也不要排斥兩顆星難度的練習,因為和簡單的練習相比,它們可以讓你學到更多。這就是黃金學習準則:「永遠挑戰未知,因為它可以帶領我們超越現況。」有基礎的畫者也可能會從一顆星的練習裡發現,看似複雜的畫面原來只要一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輕鬆地處理好。 本書由一群有深厚繪畫經歷和教學背景的專業人士所編寫,無論初學者或是經驗老道的畫家,都可以從作者群豐富的知識中獲得啟發。總而言之,這本書清楚、直接地提供了多元且具吸引力的學習素材,相信讀者必定能從中體會到這本書的價值。
*30款花卉主題、美妙精緻的曼陀羅圖樣 *30則令觸動人心的名人語錄 *9款藝術家著色範例分享 *實用色彩講座選色不煩惱 獨一無二的原創花樣,畫出屬於自己的色彩細節 單面設計、厚紙不透色,無須犧牲其他頁面 放鬆的畫畫,進入平靜的內在時間 曼陀羅代表完整,這些看起來像宇宙般的圖畫象徵我們的潛意識。設計美麗的曼陀羅能讓我們的內心世界穩定、整合、重新排序。 《彩繪曼陀羅》裡有30個令人放鬆又有創意的圖畫,可以從中發現曼陀羅的療癒能量。每個圖樣都包含了層次,以及可以自由上色或不塗顏色的圖形:留一些空白,或者單用一種顏色塗滿整個區域,也可以仔細為每個區塊塗上不同的顏色。 本書每一頁都選用特厚高品質紙張,所以不用擔心色彩會滲透,可以任意選擇喜歡的媒材——麥克筆、水彩、彩色鉛筆、中性筆、蠟筆——帶著這些令人愉悅的圖案,進入一個新的彩色世界。不論怎麼做,結果都會很特別、也很漂亮。而且,當你完成後,還可以把成品撕下來展示,或是當成禮物送給別人! 在書的前面幾頁,有才華洋溢藝術家瑪麗.布朗寧的一些著色作品,讀者可以藉此得到一些美術靈感。但是你並不需要有著藝術家般的技巧來個人化這些豐富、精細的圖案,因為每個充滿生氣的細緻圖案,都是為了讓你自在地想像、創造及實驗的。 接下來就開始準備享受你的著色冒險吧!
新海誠《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背景美術設計, 暢銷書《東京老鋪》、《東京夜行》作者 人氣波蘭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最新手繪作品集 「有時候,我會聽到東京混雜的建築物群對我說『來畫我們』。時而是映入眼簾的構圖本身,時而是當下打在建築物上的光影。我總是會將這些轉瞬之間收藏進想像力之中,之後再拿出來用。」 暢銷畫冊《東京老鋪》、《東京夜行》作者繪製的日本城市景觀和風景,12年來未曾發表的街頭水彩、速寫等私人收藏作品。 獨特的視角和溫柔的筆觸描繪日本城市景觀和建築的作品中,Mateusz Urbanowicz對沉睡在內心深處的日本小鎮的感情,畫著、談論自己的熱情和懷想。熱愛捕捉建築、橋梁、車輛、鐵路、店鋪等的Mateusz Urbanowicz,這次要帶領我們用更慢的步調在東京散步:在下班的路上,和狗狗一同於隅田川岸邊散步時看見的夕陽,江之島運河上的橋,近郊住宅區中有趣的獨棟屋子,被田野包圍的廢棄小學…… 大大小小的插圖和短文,穿插而成這本溫暖的插畫作品集。
「愛是藝術的源頭。我愛生命。」──大衛.霍克尼 年過八十的大衛.霍克尼決定隱匿法國諾曼第鄉村,尋求寧靜。他來到一個每日可以觀看日出、日落,以及四季更迭的地方。當Covid-19疫情肆虐,他渾然不察。住在有百年歷史的農舍之中,霍克尼建立了一個鄉間工作室,整整一年,就為了等待那兒的春天。 本書是一份振奮人心的宣言,展現出藝術的啟發性和轉換能力。藝評家馬丁.蓋福特再次詳實記錄他與霍克尼之間大量真實又睿智的對話,並收錄霍克尼在諾曼第繪製的精選i-Pad新作品,以及梵谷、莫內和布呂爾等藝術家的繪畫,來輔助說明其對藝術的新體悟。 霍克尼再次為我們展現強大的魅力,以及他旺盛的好奇心,如何推著他逆勢而行六十年,從不在意任何藝術評論及他人眼光,也不在意歷史是否會將他記上一筆。現在他深深被法國北部的土地吸引著,這裡的光線、色彩、空間、水、樹木和帶給人的一切感知,都使他著迷不已。 這次霍克尼不只要教我們觀看藝術的方法,還有更多更多的東西,包括生活。
風行於十九世紀歐洲藝術學校的明星教材, 耗時20年尋回、收錄200幅失落的傳奇版畫。 一位迄今被忽視的繪畫大師——查爾斯‧巴格, 他筆下學院派的素描、版畫與繪畫, 足以奠基高尚良好的藝術品味! 「仔細學習和持續不斷重複著巴格的練習,讓我對人物畫有了深刻的了解。我學會了衡量、觀察和尋找大致輪廓。因此,感謝上帝,以前我認為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現在逐漸變得可能。在大自然面前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茫然無助。」 ——後印象派大師梵谷(Vincent van Gogh) 《西洋學院素描自學全書》是十九世紀最傑出的繪畫教材《素描教學》(Cours de Dessin)之完整重製最新版,由版畫名匠查爾斯・巴格及學院藝術畫家讓-里奧・杰洛姆所著,原書於1860至1870年代於巴黎出版時,長達幾十年間,世界各地的藝術專科學生在嘗試繪製人體寫生之前,都要先臨摹過這組近200幅精湛的平版印刷圖畫。後印象派大師梵谷跟跟立體主義大師畢卡索都曾經用這套素描教材自學,梵谷甚至在1881年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寫下開頭的這段話,大加讚賞。 這個完整重製最新版在現代的繪畫相關課程中有助於指導學生描繪人體,對歷史學家來說也是重現一份重要的十九世紀文獻,並啟發廣大熱愛藝術的大眾、收藏家和業餘藝術家。 全書課程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古典人體素描為主,按照難易程度來介紹人體每個部位的畫法,直到學生能掌握整個人體。 第二部分帶領學生認識西方學院派繪畫,學習文藝復興與近代大師的畫作。 第三部分我們會學習查爾斯‧巴格所創造的男性裸體繪畫。這個部分將會比之前更加困難,我們將學習如何解決更難的問題,以及如何觀察、記錄自然。 書中還介紹了查爾斯‧巴格(Charles Bargue,1826/27-1883),一位平版印刷藝術家和畫家,創作主題為大眾藝術與漫畫、流行市場的素描。但如今只有一小部分的鑑賞家、收藏家和美術科系學生知曉。在與杰洛姆合作並為課程準備版畫的過程中,展現了過人的觀察力和對細節描繪的強大功力,以及對色彩諧調性的直覺。最後一部分收錄了他的傳記,以及作品列表。 本書特色 ➤完整重現十九世紀的教材圖畫,並詳加解釋該圖的教學用意與知識背景。 ➤記錄歐洲藝術學院風格的復興,為十九世紀的西洋藝術史補上重要拼圖。 ➤爬梳出藝術家查爾斯・巴格的生平與作品。
別再買一堆用不上的顏料了 掌握調色技巧 就能呈現你想要的任何顏色 只要11種顏料, 就能畫出各式各樣的水彩作品, 這就是調色的藝術精髓。 掌握調色技巧,就能重現想要的顏色, 將色彩範圍推升到超乎想像的境界。 本書結合調色的基本觀念、水彩顏料特性、畫紙,以及繪圖技法,將帶來單純色票之外的更多可能。從調色盤中的11種基礎色,你將學會創造自己的二次色與重要顏色,同時還能為純色帶來更多變化。 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水彩調色指南,讓你以最少的顏料,創造最大的效果。避免買到一堆用不上的顏料。 【各章重點】 第一章 了解水彩顏料:解說水彩顏料的特性與認識11種特定顏料,建立平衡的基礎調色盤。 第二章 混色實驗:利用混色技巧,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顏色,調出最接近與想要的色調。 第三章 建立主題性調色盤:實作範例,著重於分析混合顏料,讓你更加明白調色原理。 第四章 分析五件作品:分析水彩畫的執行步驟,全面探討調色,指出作畫要點,避免犯下錯誤。 【亞馬遜五星評價】 ★大力推薦這本書,尤其是不知道該如何組合調色盤的初學者。這本書的建議非常中肯,並搭配圖片解說,避免買了最後幾乎用不到的顏料。 ★書中的建議很實用,我很喜歡,讓初學者也能輕鬆組成自己的調色盤。
別再買一堆用不上的顏料了 掌握調色技巧 就能呈現你想要的任何顏色 只要11種顏料, 就能畫出各式各樣的水彩作品, 這就是調色的藝術精髓。 掌握調色技巧,就能重現想要的顏色, 將色彩範圍推升到超乎想像的境界。 本書結合調色的基本觀念、水彩顏料特性、畫紙,以及繪圖技法,將帶來單純色票之外的更多可能。從調色盤中的11種基礎色,你將學會創造自己的二次色與重要顏色,同時還能為純色帶來更多變化。 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水彩調色指南,讓你以最少的顏料,創造最大的效果。避免買到一堆用不上的顏料。 【各章重點】 第一章 了解水彩顏料:解說水彩顏料的特性與認識11種特定顏料,建立平衡的基礎調色盤。 第二章 混色實驗:利用混色技巧,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顏色,調出最接近與想要的色調。 第三章 建立主題性調色盤:實作範例,著重於分析混合顏料,讓你更加明白調色原理。 第四章 分析五件作品:分析水彩畫的執行步驟,全面探討調色,指出作畫要點,避免犯下錯誤。 【亞馬遜五星評價】 ★大力推薦這本書,尤其是不知道該如何組合調色盤的初學者。這本書的建議非常中肯,並搭配圖片解說,避免買了最後幾乎用不到的顏料。 ★書中的建議很實用,我很喜歡,讓初學者也能輕鬆組成自己的調色盤。
別再買一堆用不上的顏料了 掌握調色技巧 就能呈現你想要的任何顏色 只要11種顏料, 就能畫出各式各樣的水彩作品, 這就是調色的藝術精髓。 掌握調色技巧,就能重現想要的顏色, 將色彩範圍推升到超乎想像的境界。 本書結合調色的基本觀念、水彩顏料特性、畫紙,以及繪圖技法,將帶來單純色票之外的更多可能。從調色盤中的11種基礎色,你將學會創造自己的二次色與重要顏色,同時還能為純色帶來更多變化。 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水彩調色指南,讓你以最少的顏料,創造最大的效果。避免買到一堆用不上的顏料。 【各章重點】 第一章 了解水彩顏料:解說水彩顏料的特性與認識11種特定顏料,建立平衡的基礎調色盤。 第二章 混色實驗:利用混色技巧,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顏色,調出最接近與想要的色調。 第三章 建立主題性調色盤:實作範例,著重於分析混合顏料,讓你更加明白調色原理。 第四章 分析五件作品:分析水彩畫的執行步驟,全面探討調色,指出作畫要點,避免犯下錯誤。 【亞馬遜五星評價】 ★大力推薦這本書,尤其是不知道該如何組合調色盤的初學者。這本書的建議非常中肯,並搭配圖片解說,避免買了最後幾乎用不到的顏料。 ★書中的建議很實用,我很喜歡,讓初學者也能輕鬆組成自己的調色盤。
367色全圖解、精準用色指南 一本用顏色名稱為辭條的「色典」 附CMYK參考值,實用100% 精緻插畫對照示例,值得欣賞收藏 珊瑚、蜜桃、薔薇、淺蔥、露草、桑實、藤紫……美麗的顏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擁有不同或相同的名字,它們最初是怎麼被命名、被使用的?同時身為水彩畫家與平面設計師,新井美樹以清新可愛的插圖,展示367種歷史悠久的常用色彩,以及其命名由來與文化脈絡,讓設計師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本書特色: ●367種常用、好用,具代表性的傳統色,來自日本、法國等不同文化地域。 ●每種顏色皆附原文色名、CMYK參考值方便設計師使用。 ●向量插圖展現色彩,低視覺誤差。 ●色彩專欄介紹顏色歷史,具知識性和閱讀趣味性。 ●認識色彩的「靈魂」,成為更「出色」的設計師。
367色全圖解、精準用色指南 一本用顏色名稱為辭條的「色典」 附CMYK參考值,實用100% 精緻插畫對照示例,值得欣賞收藏 珊瑚、蜜桃、薔薇、淺蔥、露草、桑實、藤紫……美麗的顏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擁有不同或相同的名字,它們最初是怎麼被命名、被使用的?同時身為水彩畫家與平面設計師,新井美樹以清新可愛的插圖,展示367種歷史悠久的常用色彩,以及其命名由來與文化脈絡,讓設計師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本書特色: ●367種常用、好用,具代表性的傳統色,來自日本、法國等不同文化地域。 ●每種顏色皆附原文色名、CMYK參考值方便設計師使用。 ●向量插圖展現色彩,低視覺誤差。 ●色彩專欄介紹顏色歷史,具知識性和閱讀趣味性。 ●認識色彩的「靈魂」,成為更「出色」的設計師。
367色全圖解、精準用色指南 一本用顏色名稱為辭條的「色典」 附CMYK參考值,實用100% 精緻插畫對照示例,值得欣賞收藏 珊瑚、蜜桃、薔薇、淺蔥、露草、桑實、藤紫……美麗的顏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擁有不同或相同的名字,它們最初是怎麼被命名、被使用的?同時身為水彩畫家與平面設計師,新井美樹以清新可愛的插圖,展示367種歷史悠久的常用色彩,以及其命名由來與文化脈絡,讓設計師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本書特色: ●367種常用、好用,具代表性的傳統色,來自日本、法國等不同文化地域。 ●每種顏色皆附原文色名、CMYK參考值方便設計師使用。 ●向量插圖展現色彩,低視覺誤差。 ●色彩專欄介紹顏色歷史,具知識性和閱讀趣味性。 ●認識色彩的「靈魂」,成為更「出色」的設計師。
全面收錄印象派大師畫作, 以時間、空間、人物、事件陳述出完整時代場景, 立體化呈現一場改變西方藝術的運動 莫內、雷諾瓦、竇加、羅丹、塞尚、梵谷等印象派藝術家在19世紀下半葉紛紛登上舞臺,他們用行動反抗學院派對藝術的種種僵化把持。時逢工業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渴望走向新世界,這些被稱作「印象派」的藝術家,即使其作品受到歐洲主流壓迫,卻在新世界得到掌聲。 印象派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崛起,影響了後來眾多產業的審美發展如攝影、音樂等,同時也大大改變了展覽、畫廊、經銷商和作家,甚至是城市的發展和休閒活動。本書將從歷史的面向,帶給讀者全新的印象派觀念,以及數個在藝術史中激勵人心的時刻,並以極具代表性的畫作對應整個印象派的發展,不僅是欣賞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更透過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在舊時代下,如何為「新思維」發聲、反抗。書中充滿你從沒看過的印象派圖像及故事,以及關於「解放」的定義。 「眼睛、情感、純粹感受可以且甚至應該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唯一的指引。這便是印象派教給我們的一課。學位、獎章、畫得好都與藝術無關,藝術要的不是一隻博學的狗而是一種靈感,一個『靈魂』。」 「這就是才華,洋溢的才華。這些年輕畫家擁有一種理解自然的方式,既不無聊也不平庸。這是何等的靈光一閃,何等有趣的筆觸!的確,這很簡略,但多麼一針見血!」 「印象派畫家是現代主義畫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敏銳雙眼,忘卻數個世紀以來積累在博物館裡的畫作,忘卻學院的視覺教育(線條、透視與色彩),透過在自然明亮的場景裡——也就是離開畫室,不管是在路上、鄉野或是居家室內——持續直接而原始的體驗與觀看,他們得以重塑其自然之眼,自然地觀看,天真且直白地畫出所看到的一切。」 【本書重點】 印象派與它的時代 ◆19世紀下半葉,拿破崙三世開始巴黎改造計畫。寬闊的馬路、精準系統化的「奧斯曼」建築、污水排放系統、水和天然氣瓦斯輸送到各個樓層,而公共照明使得夜間活動熱絡起來,人們不再有半點恐懼。整座城市煥然一新,新興富有的資產階級也開始崛起。 〈雨天的巴黎街道〉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年。 當多數印象派畫家關注的繪畫主題轉向娛樂或大自然,卡耶博特充滿興趣的則是身邊的新興都會風景。這幅畫猶如一張照片,捕捉瞬間,概述了19世紀的世界,而奧斯曼的巴黎即是其嶄新的布景。 ◆幾個世紀以來,風景在美術學院所奠定的類型裡一直處於次等地位。但一種風景新視野的革新於焉展開,隨著「畫你所見、所想、所感受的那些」口號,在印象派中引爆。 〈瓦茲河上的日落〉查爾斯.弗朗索瓦.多比尼,1865年。 弗朗索瓦對風景提出一種新的觀點,預告了印象派的到來,他正是其中的先驅者。 印象派,一種新的視野 ◆印象派畫家毅然決然地拋棄宏大主題與雄偉巨畫,將注意力集中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日常的平凡及暫停、懸置的時光。傾聽圍繞在他們周遭的一切,他們專注於這些細微的片刻,思索如何表現其中的詩意與情感。 〈鞦韆〉奧古斯特.雷諾瓦,1876 年。 一個背對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眼光望向另一邊、一張臉從後面背景露出來、一個小女孩站在角落觀察這景象⋯⋯印象派畫家拒絕偉大的主題,偏好這些如攝影瞬間般被捕捉的微不足道。 ◆比起在畫室裡重組題材,印象派畫家擁有的是對描繪對象那直接而敏感的體驗;透過這樣的挑戰,一種新繪畫很快相應而生。所有關於美術的規則,無論是學校或學院裡教的,統統捨棄。在激動而快速的筆觸下,色彩取得主導,重新詮釋了形式、調性、印象,一切只剩下震盪、色彩、生命力、流動感。 〈國會大廈,霧裡光影一隅〉克勞德.莫內,1904年。 莫內有系統地將筆觸碎化為大量色點,表現出籠罩於霧裡的倫敦在光線衍射裡的景致。一切彷彿逐漸消逝、瀰漫開來,就算是堅固的國會大廈也不例外。 印象派,一種分歧的系統 ◆獨立藝術家在官方沙龍之外,亦千篇一律吃了閉門羹,彼時的法國藝術圈幾乎不給他們任何立足之地。這些未來的印象派畫家,不願意被既定範本所約束,決定自由實踐他們的藝術,想辦法讓大眾認識他們的繪畫。於是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於1874 年4月15日開幕,可惜後續一片兵荒馬亂,這種新繪畫遭到大量而毫不留情的嚴厲批評,各種尖酸刻薄的議論四面八方湧來。 〈印象.日出〉克勞德.莫內,1872年。 這幅於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時展出的作品,被認為是「印象派」一詞的源頭,自此被拿來指稱這個藝術團體。 ◆印象派多年來遭到蔑視,還得面對暗無天日的悲慘,對於這些鬥志激昂、選擇打破學院規矩與原則的年輕畫家而言,藝術之路既漫長而痛苦。在展出的困難、幾近侮辱的評論暴力之外,他們一部分的人還要面對一貧如洗的現實。 〈睡蓮〉克勞德.莫內,1914-1918年。 1918 年停戰協定簽訂後不久,莫內決定將睡蓮系列數件作品贈送給國家。經過長時間的交涉談判,在友人、也是後來的部長會議主席喬治.克雷蒙梭那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終於在1922年簽署這8件作品的捐贈證明。而這8幅畫在1927年莫內過世後不久,在橘園美術館兩個由莫內親自設計的橢圓廳裡展示。 驚人的影響 ◆作為各個領域的革命者與創新者,印象派孕育且帶來了許多豐富的進展,且將烙印在後來持續湧現的前衛風潮裡。1886年印象派第八次展覽,出現了新成員秀拉、 西 涅 克。新印象派是由秀拉開始的,他將筆觸的分割與純色的運用推展得更遠。秀拉的點描派,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執行著科學家謝弗勒的色彩同步對比理論——印象派原本即是受到他的啟發。 〈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後〉喬治.秀拉,1884-1886年。 展出於印象派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展覽,這幅巨畫顯示了秀拉在繪畫上的追尋。分割的筆觸,恪遵謝弗勒分解色彩的科學理論,畫布上的純色小點,最後形成藝術家想要的色調。星期日的水邊休憩活動原本就是印象派的主題,然而造型上的處理,點出新的取向。
一本書讓你融會貫通西洋繪畫史, 學會以專家的眼光觀察細節、掌握背景, 深入領略大師創作精髓,感受名畫藝術之美! 專為喜愛藝術的讀者編寫的西洋繪畫入門圖解,精選大師畫作搭配精簡扼要的解說與圖表, 呈現作品的歷史背景、畫作特徵、作品寓意及作畫技法等鑑賞關鍵, 更針對一般人觀賞作品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放大畫作局部加以說明, 連同畫家的生平故事,讓讀者觀賞名畫時,除了最直接的感官享受,還能學習各種相關知識。 【本書特色】 全書精選37位繪畫大師與85幅代表性畫作: 從文藝復興、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依畫作派別分門別類,輕鬆理解西洋繪畫的傳承脈絡; 人物年代簡明圖解,一次搞懂各時期藝術家; 作品時空背景描述,深入了解畫作背後的創作意涵; 畫作細部放大解析,從微小細節了解畫家欲傳達的隱諱含意。
一本書讓你融會貫通西洋繪畫史, 學會以專家的眼光觀察細節、掌握背景, 深入領略大師創作精髓,感受名畫藝術之美! 專為喜愛藝術的讀者編寫的西洋繪畫入門圖解,精選大師畫作搭配精簡扼要的解說與圖表, 呈現作品的歷史背景、畫作特徵、作品寓意及作畫技法等鑑賞關鍵, 更針對一般人觀賞作品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放大畫作局部加以說明, 連同畫家的生平故事,讓讀者觀賞名畫時,除了最直接的感官享受,還能學習各種相關知識。 【本書特色】 全書精選37位繪畫大師與85幅代表性畫作: 從文藝復興、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依畫作派別分門別類,輕鬆理解西洋繪畫的傳承脈絡; 人物年代簡明圖解,一次搞懂各時期藝術家; 作品時空背景描述,深入了解畫作背後的創作意涵; 畫作細部放大解析,從微小細節了解畫家欲傳達的隱諱含意。
創影史紀錄動畫〈你的名字〉、最新作品〈天氣之子〉背景美術設計、 人氣波蘭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繼《東京老鋪》之後, 這次作者帶著畫筆穿梭在東京夜晚的大街小巷, 以獨特的水彩技法描繪充滿魅惑的「夜東京」! 特別收錄【Mateusz Urbanowicz X 新海 誠 對談】 『雖然我與Mateusz 在不同的國家長大,但觀點相似。』——新海 誠 只有夜暮降臨時才會顯現的表情⋯⋯ 如果是夜晚的東京,或許我會喜歡。 來自波蘭的插畫家Mateusz Urbanowicz,2016年在網路上連載了10 幅「東京老鋪」插畫,受到廣大迴響,並催生出《東京老鋪》。繼第一本作品集之後,這次作者以夜晚的東京為主題,分為五個章節——「都會」、「奇妙的地方」、「橋與電車」、「下雨的東京」、「小巷子」,一共繪製了30幅場景,每篇以「描繪了什麼?」、「如何繪製?」解說每個場景的命定元素,和浪漫邂逅,並重新詮釋對東京這座城市的感受。 原本對東京冰冷的現代建築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寂寞、空虛、孤寂、喜悅、成就⋯⋯,但繪製這本作品集的過程,釐清了心中的想法和情感,現在,似乎更能接受這座城市原本的樣子。 作者使用不適合重現街道氛圍的「水彩」,透過細膩的技巧和廢寢忘食的精神,挑戰描繪暗色的夜景,帶領讀者體驗這座城市給人錯綜複雜的情感。 全書從東京車站、秋葉原、阿美橫町到谷中一帶,沿路探訪附近著名的橋、河和有趣的小路,並繪製散步地圖,讓讀者能跟隨作者的腳步,親身探索和感受。除此之外,也特別捕捉下雨的東京,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被燈光倒影絢爛的夜晚! 本書也特別收錄與新海誠導演的深入對談,從中窺見頂尖創作者是如何產出內容,以及觀看作品時的獨自觀點!文末作者更不藏私的分享《東京夜行》的製作過程和繪畫工具,並詳細解說繪製的技法和心得分享。這是一本滿足對「東京」迷戀,必備的精彩作品集! 「現在,我似乎已經可以接受這座城市原本的樣子。長時間凝視會發現,這座城市就好像在漆黑處回頭望著我的巨人,笨拙又醜陋。然而,仔細探尋又會發現,每一個角落都藏有獨特又令人玩味的生命力,是一座充滿美麗光景且閃閃發亮的城市。」——本書作者Mateusz Urbanowicz (摘自結語)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 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本書片單】(依中文片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一(Yi Yi, 2000) 八百壯士(800 Heroes, 1975)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三個傻瓜(3 Idiots, 2009) 下妻物語(Kamikaze Girls, 2004)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2017) 小爸爸的天空(Out of the Blue, 1984) 小城故事(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 1979) 小逃犯(Teenage Fugitive, 1984)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 1983)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 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6)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 天譴(Aguirre:The Wrath of God, 1972)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 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Memories of Matsuko, 2006) 冬冬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 1984) 玉卿嫂(Jade Love, 1984) 生命的訊息(Signs of Life, 1968) 白色酢漿草(Edelweiss, 1987) 光陰的故事(In Our Time, 1982) 全境擴散(Contagion, 2011) 同班同學(Tong Ban Tong Xue, 1981 因為愛你(Carol, 2015) 地久天長(So Long, My Son, 2019) 成功嶺上(Off To Success, 1978) 早安,臺北(Good Morning, Taipei, 1979) 竹劍少年(Kendo Kinds, 1983) 老師有問題(Sir, Tell Me Why, 1988) 色,戒(Lust, Caution, 2007) 血戰大二膽(The Battle of Erdan, 1982) 你只欠我一個道歉(The Insult, 2017) 告白(Confessions , 2010) 我的少女時代(Our Times, 2015)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Reunion, 1986) 我這樣過了一生(Kuei-mei, a Woman, 1985) 我辦事,你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 2000)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The War of the Sexes, 1978) 辛亥雙十(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1)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2011) 里斯本夜車(Nachtzug nach Lissabon, 2013) 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1983) 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 2016) 東邊晴時西邊雨(Come Rain or Come Shine, 1974) 油麻菜籽(Ah Fei, 1984) 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1991) 青梅竹馬(Taipei Story, 1985)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 看海的日子(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英烈千秋(Everlasting Glory, 1974)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恐怖分子(Terrorizers, 1986) 恐懼吞噬心靈(Ali:Fear Eats the Soul, 1974) 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 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 2015)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3) 真寵(The Favourite, 2018)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 國中女生(School Girl
★「臺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首次公開四十年編劇心法, 科學方法直指核心,突破框架激發潛能。★ 編劇是可以教的嗎?說故事有沒有通則? 故事大綱要寫多長?劇本有所謂的「格式」嗎? 正邪對抗、角色轉變是鐵律?導演期待看到什麼? 文學電影和電影小說有什麼不一樣?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物從二十個變成兩百個;「三廳電影」帶來錢潮,也帶來局限;《成功嶺上》扭轉了僵化的愛國主義,學生電影一再翻新。田野調查只是基本功課,故事的選擇要像顯微切片一樣精準。創作關乎思想,技術只能輔助;故事和風格都是為了描繪主題,角色之間的關係隨時都像化學變化一般質變,情緒節奏帶來如力學原理般的力量,劇情發展發展簡直像是一場考古發掘的過程。劇本結構是用來表達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和形式。 被稱為「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重要推手」的作家小野,第一次公開從七○年代初入電影圈沉澱至今的心路歷程,並以特殊的「科學/文學」斜槓背景,帶來一套難忘的「野式編劇法則」,用第一手經驗帶領讀者認識電影劇本,然後,超越電影劇本。 於臺灣電影產業起飛、沉寂,又再度興盛的四十年間,小野曾身為電影的企劃、編劇、製片、原著作者、版權銷售和劇本改編,甚至行銷等角色,也歷經兩家電視台在變革時的重要角色。近四年更擔任台北影視音實驗敎育機構的校長及教授編劇實作課。 本書中,小野首度把電影圈如此豐富的實戰經驗轉化為文字,並透過八十部經典電影賞析,佐以珍貴的部分劇本原稿,傾囊相授獨門心法,深入淺出趣味十足。若你是電影工作者、學生,或喜愛電影的人,亦或是電影研究者、評論者或是相關內容製造者,本書都將帶給你全然不同的觀點。 「我們得充滿真摯的情感,有一種非說不可的慾望,一切才可以開始。」──小野 【PART 1 我就這樣開始寫劇本】 在中央電影公司,我陸續遇到了一些天才型的編劇和導演,和一堆正要燃燒熱情的電影人。八年來他們天天坐在你的對面,天天到你家來煩你,天天談的都是劇本,當然也會發些牢騷,傾吐祕密。當一起得奬時在臺上相互擁抱流下眼淚。其實和那麼多的天才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並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因為和天才在一起,學不到什麼東西,他們在創作過程渾然天成,你看不到什麼具體技巧,更糟糕的是,你會越來越自卑。我扛著一大袋自己寫的企業書、行銷計劃、票房紀錄和劇本回家,告訴自己暫時安靜下來,把這些非常難得的經驗寫成一本「工具書」。而這本書的構想,一放就放了三十年。 【PART 2編劇的六種科學方法】 對我而言,要替電影編劇找到一套可以教授的方法,是不太可能的。可是在我自己編劇的過程中,卻不斷的冒出一些自創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卻是一些科學方法。所謂的科學方法,是從科學知識中找到一個最接近劇本創作的思考及運作方式,所以最终仍然是要依靠人腦。這些方法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像是靈感一樣忽然跳出來,本身也像是另一種創作。終於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我把這些科學方法公開。在公開之前,我陸續在一些大學的編劇工作坊試著告訴學生,像是找到一種新藥,做人體實驗,效果不錯。 【PART 3文學如何改編成電影】 我不斷把文學作品引進電影和電視,除了想讓更多人藉由大衆傳播媒體認識文學作品外,更貪心的希望能因此促進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而言,浸淫在大量的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寶貴經驗中,終於也發現到一些奇妙的東西,一些過去不曾思考過的問題。於是我決定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同時也覺得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是給初學者最好的方法之一。讀一本好的小說,看一部好的電影,如果能夠找到改編的方式,我想你會距離「寫劇本」又更接近了一些。試試看你的潛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本書片單】(依中文片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 一(Yi Yi, 2000) 八百壯士(800 Heroes, 1975) 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三個傻瓜(3 Idiots, 2009) 下妻物語(Kamikaze Girls, 2004)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 2017) 小爸爸的天空(Out of the Blue, 1984) 小城故事(The Story of A Small Town, 1979) 小逃犯(Teenage Fugitive, 1984)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 1983)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 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6)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 天譴(Aguirre:The Wrath of God, 1972)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 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Memories of Matsuko, 2006) 冬冬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 1984) 玉卿嫂(Jade Love, 1984) 生命的訊息(Signs of Life, 1968) 白色酢漿草(Edelweiss, 1987) 光陰的故事(In Our Time, 1982) 全境擴散(Contagion, 2011) 同班同學(Tong Ban Tong Xue, 1981 因為愛你(Carol, 2015) 地久天長(So Long, My Son, 2019) 成功嶺上(Off To Success, 1978) 早安,臺北(Good Morning, Taipei, 1979) 竹劍少年(Kendo Kinds, 1983) 老師有問題(Sir, Tell Me Why, 1988) 色,戒(Lust, Caution, 2007) 血戰大二膽(The Battle of Erdan, 1982) 你只欠我一個道歉(The Insult, 2017) 告白(Confessions , 2010) 我的少女時代(Our Times, 2015)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Reunion, 1986) 我這樣過了一生(Kuei-mei, a Woman, 1985) 我辦事,你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 2000)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The War of the Sexes, 1978) 辛亥雙十(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81)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2011) 里斯本夜車(Nachtzug nach Lissabon, 2013) 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1983) 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 2016) 東邊晴時西邊雨(Come Rain or Come Shine, 1974) 油麻菜籽(Ah Fei, 1984) 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1991) 青梅竹馬(Taipei Story, 1985)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 看海的日子(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英烈千秋(Everlasting Glory, 1974)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恐怖分子(Terrorizers, 1986) 恐懼吞噬心靈(Ali:Fear Eats the Soul, 1974) 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 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 2015)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3) 真寵(The Favourite, 2018)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 國中女生(School 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