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慣於瞻前顧後,是左鄰右舍的眼光,是昨日爽約的老友、大後天未必成行的雨。㊣ 哲學講師、專欄作家,繼《電玩哲學》後的「醒」腦新作!點一盞思考光明燈,穩固而漸進強化你的邏輯核心肌群,哲學新力量——朱家安以哲學論趨勢,透析生活裡的微渺大局!㊣ 五大生活提問,三十種無解腦炸時刻,用哲學預防議題謀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你被詐騙,因為貪心?」「厭女就是討厭女性?」「言論自由也會傷害言論自由?」……善用邏輯力,難關都是假議題!親切無門檻,哲學濾鏡下的世界,讓人相對寬心!╞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道德乘以慣性加矛盾加成見減愛除以存在,有些問題關乎定義、有些問題太情緒化、有些問題沒人在乎、有些問題攸關生死、有些問題未免太左……安安!這裡很多問題!!╞我們沒理由認為道德價值已經進展到終點道德價值需要時間進展,許多現在的普世價值,像是「自由」和「平等」,在過去並不普世。人類的道德觀在歷史上不斷變動,我們有把握現在已經走到完滿終點嗎?說不定我們的看法在一百年後的人類眼中,依然非常落後。就像我們看過去的人類裹小腳那樣。╞我們沒理由認為我們已經看見了所有錯誤人類的認知能力還在進展中,意味著社會上現存的錯誤我們雖然察覺得越來越多,但尚未窮盡。……要主張人類社會已經達至道德終點,我們得要認為自己已經辨認出社會上的所有錯誤並且加以改進。我們真的有自信能嗎?■迎戰生活的哲學思辨∣不同於科學或數學,哲學無以藉由公式或實驗求解,而是在生活的縫隙裡,不斷堆疊提問,透過各種詮釋脈絡,尋求心中的良善,促進我們想要的社會,避免成為不期不待的人。哲學非食材,卻處處入味、越陳越香;哲學亦非律法,道德的罪,總有討論空間。我們每天睜眼即是哲學。哲學是一塊冰、一棵樹,無處不在,無所不是,哲學題讓人如臨大敵,我們持續對生命製造迷霧,迷霧鎖住眾多子題,時間一久問題越積越大,終究返回內心。不設法求索,止不了知識的癢。朱家安從日常子題推動論述,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生活,探究不同提問形成之因果,從自我與人際關係延展至社會面,談權利義務、價值觀、歧視、道德難題、言論自由等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文義與例證,見微知著,推敲難以規避的哲學命題及其出路。
「楊猛的書有《史記》遺風。」——楊繼繩,《墓碑》作者、史迪格.拉森獎得主飢荒、內亂與外患構成了四○、五○年代以降的中國敘事,在歷史洪流中被逐次掏洗的人性,最後如何與命運和解、共生?中國從來不缺乏精彩故事,而是缺少對於歷史的忠實記錄。睽違十年,楊猛又一中國觀察力作,盡現非虛構寫作名家風範——跟隨楊猛的記者行跡走訪中國,一探這座龐大迷宮的詭密與真相。===========================本書是楊猛以記者分身行走中國,三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從上海孤兒的尋親迷宮,到白修德筆下的昔日中國,最後再進入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楊猛以獨特視角發揮記者筆工,以步行丈量中國,書寫出對過往中國隱藏於表象的人性面,真實而令人悚慄。【輯Ⅰ_上海迷宮】這是關於隱姓埋名的群體歷史,一段發生於五○年代,國家的孩子追尋血緣身世的悲劇。揭開五○年代中國以「國家的孩子」包裝上海孤兒們的殘酷祕聞。有這麼一群在時代悲劇中迷失自我的人,年華老去之後試圖尋找落葉歸根之地。作者跟隨他們的腳步踏上尋親路,步入一段歷史與現實光怪陸離所交織的時光隧道。【輯Ⅱ_白修德之路】楊猛記者生涯最壯闊的行旅,現實與故聞雙線交錯,與白修德共譜穿越時空的歷史追索。重走美國記者白修德於四○年代走訪中國的旅行路線,以途中見聞重溫逝去的新聞生涯,對照前人筆下所給予的故土震撼與人性試煉,記錄一段宛如野史般不被承認、卻又賦予抒情意義的個人意見。【輯Ⅲ_薩爾溫江的戰士】中國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宛如野蠻生長的國度,金錢利益與家族版圖的穩固是唯一法則。本次貼身採訪堪稱是最危險的職涯見聞,楊猛遊走於西南邊境,記錄下沿途被視為禁忌與不見天日的人與事。在看似無序和混亂的邊緣地帶,有條理地爬梳當地金與權至上的家族對立,展現歷史敘事的多重視角。===========================這本書記錄的人性滅絕和人性復歸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時代的歷史。這種方式寫下的歷史,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楊繼繩(記者、作家,著有《墓碑》、《天地翻覆》)●這一群孤兒的命運,折射出時代、社會、人性的方方面面。但詳細瞭解他們過去與現在的存在方式,殊為不易。經過艱難曲折的努力,楊猛做到了。——雷頤(歷史學家)●孤兒的尋親常常是徒勞的,但徒勞不等於沒有意義。楊猛先生耐心地將孤兒的努力與無力一一呈現出來,尋找親人的過程讓人絕望,也只有尋找可以緩解絕望。——王曉漁(文化學者)
書寫植物之餘,以美學與知識為文字上妝。百餘張圖鑑與引人入勝的植物研究史記述,近七百年來的植物插畫流變,十五世紀至今的植物藝術歷史,藝術性、科學性與印刷技術的交流與整合。❶植物分類工作者暨彭鏡毅博士紀念獎得主——林哲緯 審定➋植物插畫家 王錦堯.字耕農 古碧玲.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政道.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暨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 胡哲明.野花亭植物繪畫 粉專版主 紀瑋婷.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生態插畫家暨作家 黃瀚嶢.生物繪圖師 葉書謹.植物學家 董景生.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楊智凱.生態藝術繪者 鄭杏倩.作家 劉克襄——驚艷推薦每位藝術家的選擇和妥協都反映了他們所處的時代、觀眾和科學假設:「植物插圖、是過渡點,插圖畫家是生物體與我們所認為的對該生物體的了解之間的過濾器。」❁❉✤「《妝花》有著引人入勝且精心挑選的植物插畫,並巧妙地結合了明晰易讀的植物學研究及科學分析。作者哈里斯在剖析藝術、科學和出版之間的關聯時有獨特的優勢,他的書涵蓋了過去五百年來大家知之甚詳的領域,也觸及讀者並不熟悉的範圍。本書內容豐富,將吸引各類讀者,無論他們關心的是植物、花園、歷史或這些主題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馬克.內斯比特(Mark Nesbitt),邱園(Kew Garden)—英國皇家植物園跨領域研究的資深研究主管⚘「引人入勝、研究細緻,全面考察了植物插圖透過藝術和科學的歷史歷程。哈里斯使用罕見圖像,憑藉對主題的深刻理解,清楚展示了他對植物的熱愛。」 ——瓦萊麗.奧克斯利(Valerie Oxley),謝菲爾德植物園(Sheffield's Botanical Gardens)植物學學會主席⚘「本書具有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和驚人的範圍,是一部植物插畫史,具備經典參考書的所有要素。」——克麗斯坦.芮比(Kristen Rabe),「foreword review」⚘「科學植物插畫在文藝復興時期蓬勃發展,在十八世紀欣欣向榮,在十九世紀因攝影術興起而式微。如今,植物插畫普遍被視為藝術的一環,但牛津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哈里斯認為它依舊是『有科學用途的藝術』,其存在是為了記錄、展示和傳遞植物的科學資料。這本有關植物學歷史的著作點綴著了專業文獻以外並不常見的精緻插畫,將藝術和科學巧妙整合在一起。」——《自然》(Nature)期刊⚘「哈里斯是傑出的文字匠人,他寫作充滿知識、智慧和熱情。本書除了對主題極其博學和全面的描述之外,還帶給人一種愛的勞動的感覺……《妝花》是對植物插圖藝術和科學的一次迷人、真實的植物學探索。」——《Plant Cuttings》⚘「科學植物插圖是藝術家、科學家和出版商之間的合作。本書探討了自十五世紀中葉以來它們的演變、它們如何被用來傳達有關植物的科學思想以及人們對植物圖像的看法如何變化。」———《Garden Answers》❁❉✤妝花∣人們對於圖像的解讀會隨時間而改變,但植物插畫作為一種準確觀察和記錄而來的資料,可以是永存不朽的科學紀錄。然而,植物插畫演進歷程與科學觀念之間的互動豐富、複雜且微妙。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工作都會受到當下時空環境所影響。透過十五世紀中期至今的植物插畫,本書探討科學和藝術之間的交流,揭示植物插畫如何用於傳遞與植物相關的資訊,以及人們對植物學圖像的看法如何發生改變。從探討繪師和印刷師在呈現科學資料與理論時運用的手法,乃至近東地區的植物插畫起源,以及寫實畫作與理想形象的差距、繪師先備知識的作用,圖像與文字的整合。繼之為植物學簡史,著眼於插畫如何在植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理學和實驗以及演化和遺傳方面呈現重要觀察結果。不一樣的繪師與野外實察方式,對於發掘生物亦有多樣性貢獻。最終,將之用於教育,提升植物插畫在植物科學理論傳播中的角色。書中收錄的圖像凸顯植物插畫的科學用途,挑戰將植物插畫視為一門美學的既定觀念。不同時期的植物插畫繪師都積極運用當下的技術優勢,例如,光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更清晰的視野,化學技術的進步催生了新的顏料,而工程技術的突破則與新的印刷工藝有關。如今在全球課題中,植物圖像和植物本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不斷膨脹的糧食需求、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保存以及環境韌性的培養。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植物插畫繪師與共事的科學家而言,他們的考驗是要結合傳統插畫和攝影技術的優勢,以便在捕捉和儲存資料時發揮加乘效果,成功將精確的植物資訊傳達給形形色色的受眾。
☞「在工作的這些年、這些餐廳裡,我學習到一件事:客人會記得,不是食物,而是人。」☜──《大熊餐廳》(The Bear)餐廳不是民主社會,外場生活充滿威脅。★亞馬遜編輯選書、外場版《安東尼.波登之廚房機密檔案》、熱門劇集《大熊餐廳》表哥角色的現實呈現,在美食與腐臭人性的參雜氣味下的真實職業生存法則,一冊來自世界餐飲一級戰區的暗黑心靈雞湯,紐約高級餐廳總領班生動又坦率地記錄了極具啟發的餐飲職涯──餐廳內部的狂歡,充斥著性愛、毒品、酒精,偶有美食佳餚……文字生動、鉅細靡遺、毫無保留。美食與腐臭人性參雜氣味下的生存法則,在尊嚴、成癮、酒精甚至藥物中調和的身心平衡,來自世界餐飲超級戰區的暗黑心靈雞湯,暢快又具啟發的餐廳外場紀實。㊙㊙㊙㊙㊙㊙㊙㊙這個產業裡充滿邊緣人、廢柴、藝術家、酒鬼、令人屏息的美女、被欺壓的毒蟲、你此生遇過最貪婪、最自戀的人,但同時也有一些世界上最慷慨、最有愛、最勤奮、最有創意的人來平衡——我們這些開創、身處餐飲業其中並為之帶來生命的人。㊙㊙㊙㊙㊙㊙㊙㊙這個產業讓我有錢可以付帳單,讓我身邊充滿酒精、藥物和女人,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最有錢、最有權、最有名的演員、設計師、政客、國家元首、實業家、股票經濟人、妓女、成人片女星、酒鬼、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我曾和這些人一起喝醉和遊玩,和她們一起慶祝,上過他們一些人,和他們分享一些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是,接納他們原本的樣子——擁有相同的欲望、動力、渴望和問題的人類。㊙㊙㊙㊙㊙㊙㊙㊙您的桌位已準備好∣一名紐約餐廳領班如何從表演夢步入現實?如何從蘇活區帶有誘人夜店氛圍的勞烏小館的過渡心態,到崇尚菁英服務的水上咖啡廳、優雅的河邊咖啡廳,到布穀餐館榮獲象徵餐飲業奧斯卡的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s, JBFA)的肯定?如何在一級戰區裡,面對餐廳有六成機率在首年倒閉、八成在五年後倒閉的競爭裡,建立外場服務三十餘年的使命感與歸屬感?「營運良好的餐廳就像一門藝術、一齣芭蕾舞。」餐飲業資深總領班徹奇-亞佐立納如是說。作者的電話號碼流傳在趨炎附勢之人手中幾十年,只為了隨時有一張用餐桌位。從喧鬧貪婪的一九八○年代至後疫情時代,他對餐飲業生活的敘述明快,對服務細節描述得鉅細靡遺,毫不掩飾其中充斥著性愛、毒品、酒精、黑道衝突……以輕鬆幽默(有時帶著懊悔)的口吻,引領讀者進入粗鄙又充滿魅力與勇氣的產業,也坦白產業的種種陋習以及走向正當化的漫長旅程,極具啟發性。他們穿梭在高壓力、高張力的地獄與目眩人迷的華麗秀場之間,應付同事與客人的需求。書中解構了餐廳運作模式,以及老闆和員工的關係維繫,持續留在餐飲業工作的專業人士是一群很特別、很堅強的人。本書為了從事過服務業的人而寫,待過餐飲業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種團結,無論需要多少腎上腺素和專業技能,才足夠度過一天、雖然不斷有客人對餐廳員工的無禮行徑、毒品和酒精對員工的影響、管理層和主廚的暴力行徑……好的、壞的、醜陋的事,永遠遮蔽不了那些閃閃發光的成功時刻與食物的藝術,特別當他們以一杯好酒平息客人怒氣,進而展現足以改變用餐體驗的優秀服務品質之時。
京都的時間暫停之術,遙遠而來一支流浪的演歌,鴨川之水帶去季節,留下你與此處的祕戀。㊕ 旅人陳彧馨的最新自由旅行書寫,詳述長期試探拘謹古都之樂與怒,從京都的「慢」裡,揀選其「快」:季節替換時萬物線條之異動、偶然與巧合裡情緒的瞬變、旅人的各種偏執與在地人的真脾性。卸下旅遊規劃的壓力,慢遊京都知其快,讓讀者重新定義下一趟京都的理由。㊔ 京料理、神社百院、職人技藝、山野林脈之外,手握足夠京都時數才能擁有的「美好的浪費」:無所事事的雨中午後、一杯喝不完的京咖啡、靜靜面對內心的錢湯、空等銀杏墜落的轟鳴……四季為序,緩慢鋪陳京都旅情,春櫻起始,經夏涼與秋靜,抵達冬日雪,每一環節交疊不同場域和瑣事之雜感,無論獨攬、共享,歡快與思愁……或許觀景、或許啖食、或許老巷一角……這是萬千情緒凝結成的100種京都面貌。町家、錢湯、枯山水、新綠之森……對你而言,京都是什麼樣的城市?對京都而言,定居或旅居的人分別是何種存在?春櫻起始,經夏涼與秋靜,抵達冬日雪,記憶與人情在此匯成川流,百種京都時態。從京都的「慢」裡,揀選其「快」:季節替換時萬物線條之異動、偶然與巧合裡情緒的瞬變、旅人的各種偏執與在地人的真脾性。ιξ㇏㇏㇂㇂㇂㇏㇏㇃㇃㇃ せーの───ⓀⓎⓄⓉⓄ﹗﹗㋖㋵㋒㋣﹗﹗きょうと﹗﹗﹗100種京都∣沒有人能真正留住京都,每個人也都有專屬的京都記憶。說是城,更像一處被我們各自描繪而成的居心地,慢、淨、寂、無(也有如作者談及之躁、睏、寡、漠)。一旦交換去處,甚至記不住神社大名,但形容裡滿是氣氛、想不起町與通的脈絡,途經之櫻樹輪廓卻異常清晰、一家再也繞不到的食堂,怎麼也忘不了漬物爽脆米飯紮實湯品濃郁……彷彿一時間暫止幻境,作者淡筆速寫了古都的片刻與切面。「在不屬於自己的城市裡留下生活軌跡,何嘗不是浪漫?」書中循季節而行,十數年體驗,一百種情懷,成就筆下的清明、透徹,這座城市不打算讓你奢望或盡情,一切是它所賦予的──氣候、靈性、食材與景致。在此旅行宛如放任命運一搏,神在之城,上路即哲學,每一步伐都在尋找日與夜的祝福。
★榮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蕭雅全電影《老狐狸》幕後攝製紀實 ★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蕭雅全的拍攝手札與創作歷程訪談 ★未刪減版原著劇本與主創團隊拍攝現場回顧 一部充滿回音的電影, 一則無法讀完的寓言, 回望過去,看見未來。 第60屆金馬獎四項大獎作品幕後摘錄: 籌備階段的舉步維艱→攝製現場的狀況排除→面對大眾的不安忐忑 台灣中生代電影導演蕭雅全與幕後團隊的默契創作, 撬開觀眾各自不同的時光門,打造影像新語境。 善惡、貧富、立場、階級……劇情充斥拉扯與矛盾, 返回現實,你知道對自己最合理的選擇嗎? 「這是發生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年間,一個十一歲小男孩的故事。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台股從兩千點膨脹到一萬兩千點,地價飆漲超過四倍,貧富差距擴大。我目睹我家因不擅競爭,從窮變成更窮。至今母親與我道別,仍說:『祝你成功。』究竟怎樣才算成功?如果不能兩全,是『寧可傷人也要贏』,或『與其傷人不如輸』?我遇過很多跟我母親一樣,不被視為成功的人,但我知道他們沒爭奪,不是沒能力,而是怕傷人。我想講這種人的故事,在我心裡,他們充滿同理心,從不是失敗者。但我也自問同理是否有相對性?『寧可人負我,毋寧我負人』對我來說是可貴的嗎?」──蕭雅全 蕭雅全的電影裡,善於營造兩難的處境。兩難不僅是善惡、黑白,而是角色內心一層一層的抉擇,世界非單一性,命運亦然,人的每一次判斷都在學習歸納自己,往哪一價值觀靠近。十年、八年、五年……蕭雅全暌違已久的電影長片,回溯了解嚴後經濟狂飆的年代,貧富階級對立,社會充斥不公。那是集體回憶,更是今日世界的寓言。故事裡的小男孩廖界與父親廖泰來相依為命,一心想存錢完成一家人的夢、母親的夢,卻沒發現世界正在改變,來不及應對。本書完整側記台灣中生代重要導演最新作品的幕後工作記錄,從故事發想起始、腳本與實際拍攝異同,到工作團隊的深度訪談與導演意志的傳遞,藉由書籍與電影互為表裡,完整呈現一部電影製作的表裡。蕭雅全從「《范保德》大幻影(美感一百金馬獎項零賣座差)」後歷經工作室改組、低潮到省思必須試圖有限度的面向觀眾,創作者如何調整平衡感,折衷或妥協,或樂觀視作新嘗試?好看、易懂是否為創作本念?抽象、隱喻會否是該排除的阻礙?蕭雅全的《老狐狸》正打造一個魔幻語境,更讓人感同身受,導演蕭雅全說:「同理心是一種跨線理解對方的態度,不敢說『同理心』是消弭階級衝突的方案,但我相信,失去同理心絕對是階級衝突日日擴大的關鍵原因。」這是蕭雅全與自己孩子對話的作品,亦是他與社會溝通的方式。從劇情、製作、影像、美學、表演到一環扣一環的技術細節,其間團隊必須耗費多少力氣去沉澱與調整觀點?本書有你不知道的事,將之說破了、更讓電影堆疊了新的韻味。
★榮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蕭雅全電影《老狐狸》幕後攝製紀實 ★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蕭雅全的拍攝手札與創作歷程訪談 ★未刪減版原著劇本與主創團隊拍攝現場回顧 一部充滿回音的電影, 一則無法讀完的寓言, 回望過去,看見未來。 第60屆金馬獎四項大獎作品幕後摘錄: 籌備階段的舉步維艱→攝製現場的狀況排除→面對大眾的不安忐忑 台灣中生代電影導演蕭雅全與幕後團隊的默契創作, 撬開觀眾各自不同的時光門,打造影像新語境。 善惡、貧富、立場、階級……劇情充斥拉扯與矛盾, 返回現實,你知道對自己最合理的選擇嗎? 「這是發生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年間,一個十一歲小男孩的故事。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台股從兩千點膨脹到一萬兩千點,地價飆漲超過四倍,貧富差距擴大。我目睹我家因不擅競爭,從窮變成更窮。至今母親與我道別,仍說:『祝你成功。』究竟怎樣才算成功?如果不能兩全,是『寧可傷人也要贏』,或『與其傷人不如輸』?我遇過很多跟我母親一樣,不被視為成功的人,但我知道他們沒爭奪,不是沒能力,而是怕傷人。我想講這種人的故事,在我心裡,他們充滿同理心,從不是失敗者。但我也自問同理是否有相對性?『寧可人負我,毋寧我負人』對我來說是可貴的嗎?」──蕭雅全 蕭雅全的電影裡,善於營造兩難的處境。兩難不僅是善惡、黑白,而是角色內心一層一層的抉擇,世界非單一性,命運亦然,人的每一次判斷都在學習歸納自己,往哪一價值觀靠近。十年、八年、五年……蕭雅全暌違已久的電影長片,回溯了解嚴後經濟狂飆的年代,貧富階級對立,社會充斥不公。那是集體回憶,更是今日世界的寓言。故事裡的小男孩廖界與父親廖泰來相依為命,一心想存錢完成一家人的夢、母親的夢,卻沒發現世界正在改變,來不及應對。本書完整側記台灣中生代重要導演最新作品的幕後工作記錄,從故事發想起始、腳本與實際拍攝異同,到工作團隊的深度訪談與導演意志的傳遞,藉由書籍與電影互為表裡,完整呈現一部電影製作的表裡。蕭雅全從「《范保德》大幻影(美感一百金馬獎項零賣座差)」後歷經工作室改組、低潮到省思必須試圖有限度的面向觀眾,創作者如何調整平衡感,折衷或妥協,或樂觀視作新嘗試?好看、易懂是否為創作本念?抽象、隱喻會否是該排除的阻礙?蕭雅全的《老狐狸》正打造一個魔幻語境,更讓人感同身受,導演蕭雅全說:「同理心是一種跨線理解對方的態度,不敢說『同理心』是消弭階級衝突的方案,但我相信,失去同理心絕對是階級衝突日日擴大的關鍵原因。」這是蕭雅全與自己孩子對話的作品,亦是他與社會溝通的方式。從劇情、製作、影像、美學、表演到一環扣一環的技術細節,其間團隊必須耗費多少力氣去沉澱與調整觀點?本書有你不知道的事,將之說破了、更讓電影堆疊了新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