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物種民族誌經典全新審訂版★★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RAI) 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得主──安清──經典著作 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穩定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 在人類世的時代,菇類不受控的生命力是禮物,也是指引。 串聯零碎的地景、多重的時間、物種之間的糾纏 反思達爾文式的適者生存、進步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師之作! --------------------------------------------------------------------------------- 我們所處的世界,正處於人類世的危殆狀態。在目睹環境汙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遷後,人類還能承受何種程度的人為擾動?儘管有在討論永續發展,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留下適宜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對此,人類學家安清提出,松茸這個獨特的物種,能讓我們在失調環境中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生存之道。 ---------------------------------------------------------------------------------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松茸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菇類之一。與許多人的認知不同,松茸並非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汙染的原始森林;反而,松茸往往發跡於受到嚴重擾動的森林,並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 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與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類身分。松茸是大眾鍾情的秋天標記,既激發歷史懷舊之情,也是高貴的賀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珍罕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合。 也就是說,松茸是物種互動之間無心插柳的結果。而在殘破地景上生長的松茸,所指引的是一種更廣闊的生活想像,包含了對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關注。 「好奇心可說是在這危殆的時代裡合作生存的首要條件。」 從經濟活動、人類學、生態學三個面向深入,安清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追溯了松茸從生成到消費端的商品供應鏈形成過程。她描寫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採菇者採集,成為買賣雙方高度較勁的競價品,接著在累積層層價值之後經由中間人「轉譯」進入日本,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餽贈物件,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安清細膩地注意到,從單純的被採集物,異化為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商品進入日本,進而成為聯繫人際關係的禮物,松茸的身分轉換實際上反映出的其實是跨越物種、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聚集與創建,是由族群政治、歷史記憶、全球化經濟、政治秩序、科學知識、森林地景、生態互動等一切關係糾纏其中的宏觀圖像。 「進步是埋頭往前的行軍隊伍, 硬是將其他性質的時間全拖進它的韻律當中。 若能拋開這個強力的節拍,我們或許能覺察出其他時間模式。」 然而,透過聚焦松茸的生存發展,安清不僅止於拓展我們對已知世界的想像。首先,松茸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無法單獨存在,並總是在物種之內與之間的合作中轉變。她提醒,是經濟學與生態學長期以來將生存簡化為競爭的傾向,讓人們違反事實地幻想,以為人類可以獨自生存。 在此之上,安清進一步點出,在經濟要成長、科學要進步等單線進步的敘事仍深根於人們意識之中的情況下,松茸的故事可以作為回應:如果松茸產銷鏈的存續,取決於層層協調並維持一定的開放程度──她以複音音樂為比喻,揭露當人類不再追求統一協調、單一觀點的音樂形式,嘗試去聆聽獨立卻同時進行的旋律,覺察和諧與不和諧如何共存時,便能跳脫只專注於成長的單一路徑,找到多種抵達未來的方式。 在身處人類世的此刻,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人類如何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需掠奪的關係?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安清串聯起生態、經濟、政治乃至美學的視野,審慎檢視過度粗略的簡化論。本書中提供嶄新原創的觀點,帶領我們尋回對世界的好奇與關注。 獲獎紀錄 ★2016年人文人類學協會(SHA)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書寫(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年度得主 ★2016年文化人類學協會(SCA)葛雷格里・貝特森獎(Gregory Bateson Prize)得主 ★2015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 Higher Education)年度最佳好書 ★2015年美國「Flavorwire」網站評選年度最佳大學出版品 ★2015年《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虛構商業經濟類、科普類好書
前Nexflix全球製作規劃經理人、聯合國婦女署英國代表——蘇菲・威廉斯(Sophie Williams)——以「玻璃懸崖」為主題的TED演講影片觀看數已超過150萬次!╳●女性獲得高階主管的機率比男性低24% ——女性管理者的拔擢,對企業來說是高風險的投資嗎?●73%的女性表示「在工作上面臨日復一日的不平等待遇」 ——發言被打斷、想法被盜取、績效被搶功!變相的微歧視!當女性在職場上突破「玻璃天花板」,獲得升遷與管理職,全球的職場環境就代表真的有改變、擁抱多元嗎?還是性別規範與社會期望,已把女性逼迫至不可能成功的位置,使她踏入名為「玻璃懸崖」的職場陷阱!?=========================●二○○七年十一月,時任摩根士丹利聯席總裁的柔伊.克魯茲被解雇,結束了她長達二十五年的職涯。在此之前,克魯茲曾被評為「全球百大最有權勢女性」……●二○一二年七月,瑪麗莎.梅爾為谷歌效力了十三年後,跳槽成為雅虎的執行長,帶領這家掙扎中的網路巨頭歷經一段動蕩時期,卻在五年後「黯然離去」……許多關於女性職涯發展的文化討論幾乎都停留在「玻璃天花板」的階段,然而,當克魯茲與梅爾這些優秀的女性在職場上突破限制,獲得更高待遇、升遷機會、領導管理職的同時,大環境所提供的條件仍能有效使她們成為企業的領頭羊嗎?又或者使她們誤入「玻璃懸崖」,成為資本博奕下的替罪羊?█「玻璃懸崖」——職場女性突破「玻璃天花板」後的新危機?無論你是否處於領導職位、計劃晉升,或單純在工作上與領導者合作,其實某程度上都會受到「玻璃懸崖」的影響,而你通常毫無意識!那麼,什麼是「玻璃懸崖」(Glass Cliff)呢?「玻璃懸崖」主要出現在預設由男性主導的國家和文化,尤其在職場上。這種「女性經常只在企業表現不佳時,才被聘用擔任領導職位」的現象,使得女性在風險更高的時期獲得晉升,成功的機會變得更低、達成企業目標更加困難,甚至,在尚未任職之前就已被外界貼上注定「失敗」的標籤。作者蘇菲.威廉斯身為專業講師,曾收到大量自信、有成就的女性回覆,她們在擔任了看似夢想中的領導角色後,卻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惡夢。由於以前沒有人指出這個現象,並描述她們的遭遇,這些女性常被外界認為是自身能力不足,甚至陷入自責。因此,要了解「玻璃懸崖」,就得了解表面上被包裝成「個人失敗」,背後卻是「結構性不平等」的核心問題。█性別的助力——女性在危機中的領導表現更為出色!作者也指出,儘管當前的職場環境未必能真正保障和尊重女性領導者,但有力的證據顯示,當女性獲得機會並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領導時,表現確實十分出色——尤其是在危機時刻。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包括台灣、德國、紐西蘭等女性國家領導人面對風險的態度相當有趣,既願意承擔,也懂得規避。她們在「關乎生命的決策上傾向規避風險」,因此比男性領導的國家更早實施封鎖措施,同時,在經濟領域則「更願意承擔風險」。那麼,是否女性更適合在危機時期擔任領導角色?根據研究調查指出,員工在動盪時期更傾向由女性領導,這是因為女性特質易於「啟發與激勵他人」、「有力溝通」、「協作與團隊合作」和「建立關係」。這些「軟技能」有助於重新凝聚經歷艱難時期的團隊。█離性別平等越近,發生「玻璃懸崖」可能性就能減少!本書結合了知名實際案例、突破性的學界研究和作者的實用建議,對女性職業發展和領導力中的系統性危險以及結構性不平等如何被偽裝成個人失敗提供了重要解釋。作者鉅細靡遺引導讀者思考,如何辨識和避免踏入,以及當你發現自己已在其邊緣搖搖欲墜時該如何做,以求讓自己平安著陸。閱讀本書就像一次行動號召,挑戰並激勵我們檢視成功領導所需的條件,為未來的領導者帶來改變的浪潮。一旦理解了何謂「玻璃懸崖」,我們就能夠共同面對它,開始解開許多關於女性領導經驗的錯誤敘述,成為所有女性掌握其職涯進程的助力。
偶像的人設如何建立?又為何容易崩壞?坊間的自我成長課程真的有效嗎?還是單純只是心靈上的操控?在人人企圖包裝自己、呈現個人特質於社群平台的網路時代,真實的自我,是人們渴望選擇與創造、公諸於世的那個自我嗎?人設塑造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又有怎樣的演化歷程?人們又是如何相信「自我塑造」能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神?——一部人類追尋真實自我,不斷嘗試化理想為現實的「人設大歷史」!================從文藝復興時代的貴族,到下班後上健身房、經營社群軟體的現代人,無論是政治家、革命家、發明家、明星名人、IG網紅——每個人做的所有事情都在無形中建立自己的人設!換句話說,處在人設標籤滿天飛的年代,無論是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創新、自我包裝,都是滿足自我成長渴望、建立人設的一環。■人們對自我塑造的迷戀,恰恰反映了過去對專屬於神的力量的迷戀!在現今的AI時代,人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中不僅可以重塑自我,還可以塑造自己想要的一切。本書便闡述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乃至到資本主義與現今大眾社群媒體時代,人類是如何到達當今這個熱衷於個人品牌的時代,並探究人類永不停息地需要包裝、展示自己的原因,以及背後的理論和潛在力量。隨著歷史上對宗教、政治和社會的看法有所改變,人們的自我意識也在改變,個人的重要性逐步凌駕於群體意識之上;從相信上帝在人們一出生就決定好每個人應該扮演的角色,到人們相信自己就是塑造自己的「神」——我們逐漸背棄了造物主/神,於「外在」(out there)創造一切的想法,轉而將神放到自己的「內在」(within)之中。因此,人們對自我塑造的迷戀也是過去對專屬於神的力量的迷戀——也就是說,我們重塑自己與眼前的現實,並不是以神的形象創造,而是以自身欲望的形象去創造的!■我們的身分——我們「到底」是誰,已經成為我們所選擇並商品化的事物!如今自我塑造在現今世界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權、或是天賦異稟者才能辦到,自我塑造已經成為所有人都必須做的事情——「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打造自己的品牌」,已經成為「真實自我」的關鍵。作者認為,我們的念想、我們的欲望、我們渴望自己成為的樣子,或是渴望被他人以特定方式看到的樣子,這些才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部分。父母、社群與整體社會對我們的出身與家境、姓名、期望以及賦予的可能性……這些事情對於我們的真正自我充其量也只是次要的,唯有透過內省,我們才能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進而達成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實現的個人與專業目標。因此,透過讓世界看到「我們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的自我塑造,來向世人展現真正的自我,就是人為與真實的交匯點——而這也是人類追尋真實自我,不斷嘗試化理想為現實的歷程。因為「人設」本身就是一個由人類自身提問、接著回答、然後再提問的,關於最根本問題的故事——我,究竟是誰?誠如史上最著名的自我塑造者之一,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留下的名言:「只要一副面具,他就可以告訴你另一個視角的真相。」或許可當成此現象的最佳解答。================●卡戴珊與川普是如何將真實自我成功套上網路人設,逐步建立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他們是過去二十年中最傑出的自我創造者,兩人成功抓住從真人秀轉變成社群媒體時代的機會,成為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們結合了真實與誇大造作網紅的宣傳,成功吸引數百萬美國人的妄想與錢財,也激勵人們嚮往他們的成功。●好萊塢明星為何能結合「天賦特質」與「平凡出身」,讓觀眾為他們目眩神迷?——年輕女明星的成功關鍵不僅在於美貌或演技,而是在於她能向觀眾呈現出某種關於她自身性格的重要真相,某種發自內在的光芒。每個明星都擁有獨特的個人形象,每種形象都與演員本人難以抹滅地聯繫在一起。●愛迪生除了發明,其實更擅長透過盛大發明展與情報外流欺弄媒體,塑造形象!——愛迪生很清楚在美國鍍金時代,自我成就取決於努力以及精心管理大眾的期待。他私底下懂得與信賴的記者維持關係,他們就會撰寫出讚美他的報導,儘管這些報導並非完全可靠。他的發明也許尚未完備,但他的展示會總能震驚大眾。●十九世紀末引領時尚的作家王爾德為何能讓「綠色康乃馨」成為時髦標誌?——1890年代倫敦所有人都在談論綠色康乃馨,一夕之間就成為耀眼的男性時尚標誌。對上流圈子的人而言,他們只知道配戴了綠色康乃馨就能證明自己的品味不是泛泛之輩。然而據說王爾德曾向好友表示,這個標誌本身「其實毫無意義」。●英國浪漫主義時期頂流的花花公子,竟然可以因為王儲打扮「庸俗」,就在派對上出言不遜地嘲笑未來國王是個「胖子」?——號稱花花公子始祖的博.布魯默爾(Beau Brummell)只有平民出身,卻憑藉精雕細琢的打扮掀起貴族子弟的模仿潮。連當時的攝政王(後來的喬治四世)也說道「我一點也不在乎平民百姓的看法,」卻經常感嘆「但我在乎那些花花公子們的眼光。」而那些花花公子們則相當樂於嘲弄貴族,也包括他。
是個人意志的審美標準定義了品味,還是階級地位的高低決定了品味的價值?身分地位與品味之間,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披頭四的拖把頭造型、《慾望城市》凱莉的杯子蛋糕、精品般的沛綠雅氣泡水……一度被視為過於前衛的人事物,如何贏得菁英乃至大眾的喜愛?是什麼決定潮流的歷久不衰、轉瞬即逝,乃至復古回歸?流行文化研究家、《洋風和魂》作者──W‧大衛‧馬克思──最新力作!解讀文化品味與階級身分的交織,深入探索流行變遷的特徵與模式─────────────────────────────潮流來來去去,人類集體接受新事物或風格後再揚棄,原因難以捉摸。起初,微小的風格差異便會引起劇烈的社會摩擦,但很快就被人們乃至最初的反對者所接受。潮流的創始人被吹捧為「傳奇」,而曾經激進的行為則在人們共同的文化遺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比如,披頭四的成員某天決定留瀏海,卻意外創造出一個時代的象徵。1964年,披頭四頂著標誌性的拖把頭造訪美國,前所未有的造型卻帶來道德恐慌。美國家長大多討厭它,亦有大學生組成「消滅披頭四協會」,抗議「非美國風格」的髮型──然而,短短二十年後,拖把頭在美國變得普及,連在保守的美國南方都尋常可見。2019年,《GQ》雜誌指出該造型的經典性,評論它在美學上的雋永。「流行就像人類。它們來了,沒有人知道時間、原因或方式;它們離開了,沒有人知道時間、原因或方式。」──《塊肉餘生記》在本書中,作者大衛‧馬克思延續前作《洋風和魂》對文化潮流的好奇,結合跨學科的研究與流行趨勢觀察,解讀文化偏好的誕生、品味機制的運作。而在統整重要理論與經典個案研究的過程中,他注意到,無論是文化作為系統的運作方式,還是文化隨著時間變遷的方式,人對「地位」的追求是貫穿一切的關鍵概念。長期以來,人們鮮少討論地位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除了將階層區分視為社會的弊病。本書則強調,社會地位會影響長期幸福,因此激勵人們行動,因而人對地位的追求可視為一種基本欲望。實際上,地位與文化緊密交織──在追求地位的過程中,人們最終會集體採納某些風俗、傳統乃至潮流,以滿足自身對地位的渴望。舉例來說,當新富階級擁抱顯而易見、繁複且奢華的服裝風格,舊富階級便轉而走向簡約優雅,漫不經心地展現好品味,以此區別兩種階級的不同,使得極簡主義的出現並非對抗物欲,反而是特權的象徵。一旦我們理解地位,文化變遷便不再神祕,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網路時代下的新問題:當擁抱復古與追求更新事物的兩股力量同時存在,是否將使文化陷入停滯?當人們被鼓勵平等尊重乃至接受所有的品味,「好」品味與「壞」品味如何被決定?品味是否仍舊重要?「人不過是自己塑造出來的東西。」──沙特「我們必須將自己創造成一件藝術品。」──傅柯本書企圖建立地位與文化的基本概念架構,而藉由解構地位的本質,解讀在人際互動背後的地位宣告與評估,便能發現品味不只關乎美學價值,更標示身分差異,體現了選擇背後的思維限制與突破。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人就有行動的動機,去追求或鞏固地位。是如此動機,建構了我們的行為、形塑了我們的品味,並最終塑造了我們是怎樣的人。因此,本書在解讀文化品味與階級身分的交織時也提醒,否認地位對文化的影響固然天真,但若僅僅將文化貶為政治工具,卻否認了人性。
料理既是一場味覺饗宴,也是一門政治與技術; 跨越山海與帝國疆界,料理如何隨著文明發展而演化?演化關鍵為何? 料理之道的演化關鍵就是「料理哲學」── 每一個新烹飪法的創造,都源於新的料理哲學, 而新的料理哲學,則來自新的思想和價值觀。 帝國發展與料理偏好╳食材交換與傳播 不同民族的飲食想像╳社會階級的變動 回溯世界主要菜系的傳播過程,剖析帝國擴張與料理傳播之間的互動關係 建立連結烹飪技術、科學哲學與社會史的跨學科思維 ======================= 本書以全球為視角,從智人學會烹煮穀物說起,一路談到二十一世紀,詳盡解讀料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過程。結合科技史、科學哲學與社會史的跨學科思維,本書是一部探索每一種料理方式對全球飲食文化的貢獻的經典之作。 書中,作者勞丹把從古至今的料理歸類為古代、神權、近代、中階等類別,各有相異的哲學理念,發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也對應不同的食材與社會脈絡。例如,龐貝城有幅壁畫文字曾總結非公民的定義為:「我不跟哪個人吃飯,那人對我來說就是野蠻人。」十九世紀法國美食家薩瓦蘭也曾指出:「一個民族的命運,取決於他們如何被餵養。」藉此,勞丹提醒,料理與人類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體系,以及我們自身的健康狀況,甚至道德和宗教的信念息息相關。 ●──全球料理的演化過程為何? 烹飪的歷史自西元前兩萬年就開始發展。西元前三千年,穀物料理為主流飲食,嚴格遵守神與人之間的獻祭協議與社會中的階級原則;人們相信,身分地位與所吃的料理之間有因果關聯,使得高級料理與粗茶淡飯之間的分野隨之出現,並隨城市與國家興起而益發明顯。 西元三世紀後,當各大帝國逐步放棄國家祭典,轉向接受提供通往救贖與開悟之道的普世宗教,三大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衍生出神權的飲食體系,誕生為宗教服務的全新料理傳統。這些料理傳統隨帝國傳播至全球各地,也在當地發展出不同版本,形成近代料理的根柢。 到了十八世紀,民族國家開枝散葉。當自由民主等政治理論出現、營養科學逐步建立、宗教改革強調個人選擇與家庭共餐的重要性,近代料理的發展便開啟新一輪的飲食革命。隨著傳統社會的階級原則式微、食品加工業發展,「中階料理」隨之出現,在世界各地為更多人提供更豐富且營養的飲食選擇,打破千年來料理壁壘造成的不平等問題。 ●──全球料理的演化關鍵,就是「料理哲學」的發展! 透過追尋文明發展的各階段中誕生的料理傳統,勞丹試圖理出其中的潛在規則。在爬梳全球料理流變的過程中,她強調「料理哲學」是料理演化的最大關鍵:每一個新烹飪法的創造,都源於新的料理哲學,而新的料理哲學則來自新的思想和價值觀。換句話說,每一道料理的創造都受時代下的哲學、政治經濟背景及當地文化影響,而高級料理與粗茶淡飯在此過程中的分流、交互激盪與重新調整,就一次次翻轉了料理的價值與內涵。 今天,人們無論吃哪種食物,大多與個人選擇相關;但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料理曾有著等級劃分,規範人們的飲食選擇。本書透過回顧五千年全球料理的發展史,帶領讀者認識、也重新思索我們自身對於飲食的看法與選擇。 得獎紀錄 ★2014年國際烹飪專業協會最佳食物史書籍獎(IACP Cookbook Award Best Book in Culinary History)
「本書對日本的理解比日本人更深刻。」 ──《POPEYE》前總編輯木下孝浩 牛仔褲如何在日本蔚為風潮?雜誌街拍從何時開始?裏原宿文化如何崛起? 從模仿、實驗到出類拔萃,風格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 全面解讀美式傳統風格在戰後日本的六十年發展! 探索日系時尚的風格根源,翻轉精神的「Ametora」必讀經典! ★★全新收錄2023年新版作者後記★★ ───────────────────────────── 從完美復刻的MA-1飛行夾克,到成為無價收藏的經典501牛仔褲,日本製的美式服裝可說是青出於藍、樣貌更勝美國。如今的日本不僅重新詮釋美式風格,也進一步向全世界反向輸出自己專屬的類型──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縮寫為Ametora,是經過細微變化而帶有豐富文化的衣著傳統。 本書以六十年的時間跨度,詳盡解讀經典美式風格在日本如何落地生根、成長茁壯,繼而發展出獨屬日本的樣貌。書中強調,美國在二戰後擔起重建日本的責任,自然促使日本時尚「美國化」;但在當時,穿衣打扮卻不存在於日本人的字典之中。那麼,日本人如何取經美國文化,開始追求個人風格的展現?這一切改變,又是如何翻轉日本社會,進而影響全球時尚? ▋「我不開創潮流, 我想創造新風俗。」──石津謙介,日本時尚之父 日本經濟在一九五〇年代快速成長,人們終於開始拋棄戰時服裝、翻新衣櫃。但當時的日本社會風氣保守,愛打扮的年輕人往往被視為叛逆的異端分子,百貨公司裡也只找得到童裝與訂製西裝,根本沒有銷售給年輕男性的服裝。 在現實需求與傳統相衝突之下,來自岡山的石津謙介透過推廣成衣、媒體行銷,逐步撬開了守舊的日本。石津戰前便仰慕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生的打扮,他創立品牌「VAN」,將「常春藤風格」引入日本;把傳統西裝雜誌《男の服飾》改造為今日仍持續發行的《Men’s Club》;除了出版穿搭指南,甚至花費高昂行銷支出,派團隊赴美拍下《Take Ivy》──最早的街拍攝影集、今日的美式風格聖經。 石津謙介希望藉由這些傳遞他的信念:常春藤風格並非稍縱即逝的產業風潮,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有著品牌塑造大師美譽的他,不止步於創造年輕人喜歡的時尚,而是更進階地思考如何讓全日本人接受美式時尚。 ▋「炸豬排原本是德國菜,現在卻成為日本料理的一部分。 我想,常春藤風格就跟炸豬排一樣,雖然源自美國, 但發展六十年後,它已變得更適合我們。」──黑須敏之,《Men’s Club》編輯 歷史與經濟因素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時尚,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那些和石津謙介一樣將美式風格與概念引進日本的人物。這些人往往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服裝設計師,而是企業家、雜誌編輯、插畫家、音樂工作者。在資訊、技術知識與貨源等方面都面對艱鉅挑戰的時代,這些開路先驅發揮想像,在「複製品」上精益求精,成為重視品質、重新詮釋細節而自成一派的大師。 因此,本書每一章在爬梳美式風格的演變時,都由時代下的潮流人物談起,講述其反抗傳統思維與主流市場的努力。 我們將看到:如果《Men’s Club》的黑須敏之沒有拼湊出美式風格的適當穿法,編輯木滑良久、插畫家小林泰彥等人可能難以大膽推出收錄千種美國商品的雜誌《Made in U.S.A.》;如果BIG JOHN沒有下定決心生產正統牛仔褲,並且倉敷紡織沒有拿丹寧布做實驗,日本本土丹寧品牌EVISU就不可能誕生;如果《POPEYE》沒能掀起結合滑板運動的時尚風潮,那麼NIGO®可能也難以發想結合嘻哈與運動服飾的原創品牌A BATHING APE。 簡言之,沒有這些開路先驅改變日本大眾對於美式風格的認識,我們熟知的UNIQLO和BEAMS,可能就不會像今日一樣擴張至全球、舉世聞名。 ▋「在日本向全球提供其版本的美式傳統風格之餘, 當其他國家也開始輸出它們自己版本的Ametora到日本, 我們必須等著看日本如何反應。」──W‧大衛‧馬克思 從模仿、實驗到出類拔萃,風格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美式時尚來到日本,是透過渴望改變與事業成功、卻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那些人之手,在戰後經濟起飛、泡沫年代乃至全球化的背景下,結合日本大眾藉由媒體系統性地學習不同美式風格的消費行為,最終讓日本坐擁最多關於美式風格的集體知識。 現今流行於全球的日系時尚,雜揉原有的美國根源,又有日本的詮釋和創新,兩者高度交纏,成就一套隨時都在變化、移動與適應的服裝「系統」──也就是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所謂的「Ametora」,並且持續和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對話、融合。由此可知,本書不僅記錄戰後日本的時尚發展史,在精神層面上更能體現日本自身文化辯證的成果。
走路──可以是詩意的行動、與大自然的結合、身體的喜悅…… 只需要享受當下,我們不必當某個人,不必擁有名字或過去 步伐的快慢緊弛、全讓身體按自己的韻律前進 當你不帶目的走路,不期待從出門獲得任何利益 走路就能成為垂手可得的美妙時刻,讓我們享受比遠行更完整的自由 走路──不僅僅是走路,也是一種生活哲學 ★★──暢銷十年,全新典藏最優雅的法式生活──★★ ★★──啟發上萬名讀者、療癒現代人的心靈之書──★★ ============================= 一個現代人在大部分時間裡,比起旅行和運動,都更需要走路。走路已經不只是一種實際需求,不是銜接兩地之間最簡單的交通方式,而是一種轉換、一種召喚。 在本書中,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哲學教授葛霍,以嚮導之姿帶領我們邁出步伐,從文學、歷史與哲學中尋找「走路」帶來的啟發,以充滿哲思的散文,給每一個壓力過大、焦慮緊張、精神疲憊的現代人,提供簡單的生活解方。 走路也是一種哲學。因為走路從來不僅僅是走路。走路可以是詩意的行動、與大自然的結合、身體的喜悅、欣賞風景的美妙時光── ║讓雙腳成為指引,化作療癒自我的生活智慧║ #快樂地離去,縱情於遁逃的自由 走路喚醒我們內心那個叛逆和古老的部分。當我們走路時,事實上是要連身分認同都褪去。行走中的軀體沒有故事,我們只是一隻往前行進的雙足動物,只是一股純粹的力量,只是一聲吶喊。 #慢下來,每一秒鐘都獲得呼吸的機會 慢慢走路的日子更加悠長,讓人活得更長久。要完美地貼合時間,直到分分秒秒宛如沙漏低流,像小雨般滴滴答答地敲打在石頭上。風景是一盒滋味、色彩與氣味,我們讓遠處事物益發堅決地在體內蔓延。 #身體與心靈展開對話,走路的人從不孤獨 一旦邁開步伐,我們就已經形影雙雙。心靈是身體的見證。當膝蓋感受到重力壓迫,我們就更能聽到心靈的聲音;每踏出蹣跚一步,它彷彿都在我們耳邊呼喚:「很好,很好,很好……」走路的時候,分享與對話必然出現。 #赤腳行走更貼近大地,更深入地思考、更鮮活地感受 美洲原住民寧可在大地上赤腳走路,因為大地從不乾涸,是原初的母親、人類的保姆。人躺在大地上可以充分休息,坐在大地上商討事務可以得到更多智慧。走路時,大地的力量透過雙腿蔓延到整個身軀,並透過循環作用流遍全身。 ── ║當思緒受阻,只需要身體躍起;心靈受到衝激,思路隨之重新啟動║ #像是漫遊者──在城市裡拾起日常之美 漫遊是種休閒的技術,也是一種重新創造。探尋人類繽紛多元的舉止和樣貌,並且敞開自己。在自己生活的街區裡漫步,是你應該做的一件奢侈事。不要為自己賦予明確的任務,忽然感覺到城市為你悄然展開、綻放容顏:色彩、細節、形狀。 #像是朝聖者──在朝聖之路上重新認識自己 過程、目的地及目的性都有清楚定義。終日暴露在外,忍受風雨、嚴寒或灼熱的陽光,雙腳成為無底洞般的苦難之源:化膿的傷口、疼痛的裂縫。這樣走路,消弭了傲氣、淨化了心靈,祈禱也更為澄淨透明。 #像是哲學家──在散步途中為人生煩惱找尋出口 /尼采型的走路,是為解決頭痛、嘔吐的身體困擾。他敞開來走路,把腳趾頭豎起來傾聽,接受外在萬物的邀請,寫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康德型的走路,是每天下午五點都準時完成走路的日常工作,猶如儀式,單調、規律、必然。那是透過紀律和意志,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型的走路:意志就是命運。 /盧梭型的走路,是對追求社會所認同的成功的逃離,不再算計敵人、評量朋友。遠離此處,前往彼方──與萬物間流浪的靈魂取得共鳴,尋找那個最初的、最原始版本的自己。 人類也許只有憑藉雙腳,才能在科技喧囂的時代,擁有真正的思考。邁出步伐,走出穩健的韻律。走路讓身體和心都靈動了起來。 ◎本書曾於2015年以《走路,也是一種哲學》為書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