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Tayal Balay 真正的人

山海文化  出版
2023/04/30 出版

以魔幻寫實的筆法,橫跨百年歷史場景,陳述大嵙崁流域的泰雅族人所面對的時代處境與命運。全書分為〈獵人瓦旦〉及〈飛行員瓦旦〉兩部曲,藉由四個「瓦旦」之間生命故事的虛實交錯與對話,跨越過去與現在,來回穿梭於清朝撫墾局、大嵙崁戰役、白色恐怖及至當代的時空,透過多重的疊影與記事,記憶族群的百年哀愁,詰問、解構、反思泰雅族人的生命觀與存在的意義。 到底什麼是Gaga?什麼是真正的泰雅?或正是作者試圖撥開歷史的迷霧,想呈現在這部小說中的追問與思索 本書特色 ●本書獲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 ●泰雅族作家Tumas 多馬斯睽違多年的長篇小說力作 本書是多馬斯多年田野紀錄改寫成的文學作品,強烈想表達出泰雅族當代的樣貌是什麼?泰雅族真正的人所指為何? 是一部針對大嵙崁流域的百年紀事,書寫的軸線橫跨1907年的枕頭山戰役,白色恐怖及現代族群認同等議題,以其擅長的魔幻寫實筆法,勾勒百年來的族群遭遇與歷史。敏銳布局出具象和超寫實的情境,用四個瓦旦的生命史,去省思、形構殖民者的多重寓喻,去拼湊出清朝、日據時期、國民政府時期泰雅族人當代的樣貌,重疊出一種時間與空間後荒誕情節,演繹出一種獨特泰雅族人真實「存在」的意象,暗示殖民處境下的現實對於泰雅族人更為殘酷。除了觸及當代泰雅族人核心價值Gaga省思之外,也深入檢視泰雅族人在後殖民時期下的面貌,試圖形塑泰雅族人的百年孤寂。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米雅的散文與詩:種一朵雲

Miya米雅  著
山海文化  出版
2018/12/20 出版

當時那個小小年紀的我,天真的以為可以像種樹一般,種出一棵長滿雲朵的樹,我每天看著雲飄過的地面,眼睛不斷的搜尋,期待著有那麼一天,那棵雲朵的樹可以在某一處長出來,但卻是常常徒勞無功的失望著。偶然的那麼一天,我和Vuvu坐在大岩石上吃著芋頭,Vuvu說著:「我把一朵雲『種』在妳的心裡,雲朵像是我告訴妳的許多事,是我唱的靈歌,是我們的傳統生活,雲朵是希望也是慾望。」 來自阿美族的米雅,家鄉在排灣族的魯拉克斯部落,30歲以前以漢人身份活著,還好從小跟著魯凱、排灣的Vuvu長大,與大自然為伍,多多少少化解、療癒了生命中的內在衝突。 米雅的作品裡,不論寫著自然山林生命的豐饒活潑,或是記錄Vuvu與族人的溫柔故事,都能透過文字看見一個赤腳踩在土地上,與林野共呼吸、與親友共吟詠的天真孩子面容。時有收斂的省思,時有幽默的自嘲,她的文字有著最真摯的思念與期盼,卻又能輕巧柔軟如風。「種」一朵雲是安頓自己,找到生命安居之所的方式。米雅的作品,就是她獻給萬靈、大自然、Vuvu的靈歌。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火焰中的祖宗容顏

山海文化  出版
2018/02/25 出版

五○年代連串的政治災厄,破滅了鄒族人對新時代的理想與美夢。 八八災難的奔騰大水,又傷害刻畫著祖先足跡與記憶的土地。 然而,伐依絲未曾忘記幽默與感謝。 「幸好,樂野部落的土壤,從來不受政治力的影響,不論栽種何種作物,都兀自長得風華茂盛,滋味深遠。當年的農業講習所雖然已渺無蹤影,但土地仍有記憶,本土的、外來的、實驗的、創新的,都在季節的更迭下,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她的書寫,彌補了那個時代部落底層歷史的空白。──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 我完全能感受她「鄒族女人的心」那樣深沉的痛,模糊了文字默默陪著書中的她心痛落淚。──作家里慕伊‧阿紀 伐依絲以小女孩童稚之眼,回憶童年與林野坡谷為伍、嘗遍新奇事物的歡快自在,也描繪著族人不理解的政治紛擾,無端將鄒族人捲入太平洋戰爭與白色恐怖,換來無數家庭破碎的時代悲劇。 「國家」何其遙遠,平地都城裡的爭鬥來到阿里山,都成了不明所以的政令與罪行。單純的族人從歡笑、疑惑、恐懼而至噤聲,都是對「國家」與政治的質疑,而緊繃時局下的幽默與笑容,則包含著生命的堅韌與智慧。 時光轉入現代,伐依絲的眼光依舊溫柔。從八八風災至生活瑣事,無處不可見她對土地、萬物、族人、弱勢群體的關懷與愛惜。面對時代與文化的變化更改,伐依絲有孤寂失落,也有坦然釋懷。時代推著鄒族人不得不向前迎接,「但是,流著的鄒的血是一樣的熱,鄒的心也是一樣的堅毅。」她的每一次回望,都是對鄒深切的眷戀與期盼。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再燃庫巴之火:多元視角思考島嶼的弱勢與原住民族群

浦忠成  著
山海文化  出版
2017/12/01 出版

集結《立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的投書文稿 關注台灣原住民與弱勢群體的處境,指出短視近利、歧視異族的社會問題 再次點燃傳承知識與文化的庫巴之火,思索民族的發展與未來 庫巴kuba是鄒族部落男子會所,鄒人不只在此舉行瑪雅士比mayasvi祭典的各種儀式,同時也是年輕男性學習知識、技能、待人處事的場域,集結宗教與文化的意義。庫巴中的火塘終年不熄,代表部落的活力與生命力生生不息。 《再燃庫巴之火》有作者浦忠成對傳承鄒族文化、知識的自我期許與勉勵,也包含為台灣整體社會所提出的改進之道。 本書不只對主流社會、政府部門的發展偏斜與族群歧視提出批判與建言,同時也反思原住民部落的自我限制與困境。作者以犀利眼光,從族群自治、語言傳承、觀光產業、生態保育、自然主權、傳統領域劃設、轉型正義等面向切入,持續省思、丟出觀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除了批判性的政論文字,本書也可看浦忠成對小人物、弱勢族群的關懷。作者以從不停止觀察的雙眼,看見社會每個角落裡的故事,為台灣綿長的歷史與多元族群的社會留下更飽滿的記錄。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

山海文化  出版
2015/03/05 出版

從開始寫作至今,乜寇走過復名後的幽谷,走過都市漂流的荒蕪,重返自己成長的土地,在族群文化中,找到認同與歸屬,他以「文學」為自己點燃一把火,有如帶著火把行走的人。   ──許素蘭/台灣文學研究者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祖居地‧部落‧人

山海文化  出版
2014/08/08 出版

Asang在當代族人習慣稱為為「部落」,在一般的概念中部落的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通常佔據於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以及語言上的同質性。根 據海樹兒.犮剌拉菲從bahusaz tu asang(蜜蜂的窩)、敵人的聚落為pais tu asang,說明asang可以是「生活圈的中心」、「基地」、「活動棲息地」、「聚落地」「古老根據地」等。 遷移到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族人,就在這片領域中,一步一步建立起部落。族人因為某些因素,可能是獵場、天氣、異族侵入、農作物等問題,而遷移到其他的地 方。而遷移前的部落,會在asang加前綴mai,表示為以前的、過去的、舊的、古老的意思,所以Mai-asang可以指為舊部落,以前居住過的部落。

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單‧自

山海文化  出版
2013/08/30 出版

本書集結作者2001年到2013年的新詩創作作品,2001-2004年的作品為閱讀大量詩作後的模仿,常常是一種飄忽不定的形式。2005-2008年回到部落擔任教職,血脈族群的衝擊如排山倒海而來,而能面對現實環境說出異於先前的作品,也寫了許多女性觀點的情感詩詞。2009-2012年離開自己的部落遷職於台東,新的環境擴展了視野,原住民族群文化的融合也激發了更深沉的心靈,此時作品雖少,但也是自己沉澱意象與情景、精神與物質、抽象與具體這些個似乎是相反卻同生的等等。2013年是消弱許多的紊亂,而有方向的激情,並開始感受生命。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山海文化  出版
2011/07/06 出版

如何認識太魯閣族的歷史印記、樂舞風采與族群面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之完成,是為太魯閣族人說故事的起點。此書從三個向度道出了太魯閣族群歷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家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了太魯閣族歷史想像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了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並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並反思歷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家之探訪,了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回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回.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台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盪下,觸動了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合作之下,將田調資料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折與心路歷程。原民會主委孫大川於序文中表示,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所綜合集結而成的巨構,是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如果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視為原住民以第一人稱主體身分贏回本族人文化,並深化其歷史解釋權的一部作品,值得肯定與期待,若從傳記的角度來看,太魯閣族也將藉由此書留下生命的精彩。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

山海文化  出版
2011/03/11 出版

2009年7月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在山與海的懷抱下,正式成立。該筆會的成員包括原漢族群的作家、文化工作者、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齊唱「原」聲,從中匯聚眾人的力量,共同思索原住民文學的未來。《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即為2010年台灣原住民文學作家筆會文選,內容包括會員們在新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作品評論方面的共襄盛舉。在文章的向度上,有作者們對生命的點滴體會、部落記憶,亦有書寫者面對自然生態、社會變遷的深刻反省,諸如孫大川、浦忠成對莫拉克八八風災事件的感觸。此外,選集中原漢之間互為映照的身影,也令人激賞,如詩人林梵共感布農族的精神、羊子喬觸動了西拉雅族的歷史情境,作品中展現外界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與尊敬;又或是董恕明的「無」系列,敘寫對父親無止盡的想念、林志興的詩作中傳達跨地域的愛情因緣,這些無關原漢,是人性的共同情懷,亦為創作之靈魂。除了族群的多層次身影,選集亦匯聚了不同年齡層的作者群,有資深作家的文化鄉愁,新世代寫手的另類題材、時代感懷,亦有作家作品評論的多方視角。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議題的激盪,使得筆會年度文學選集,成為台灣原住民文學史中的重要見證。正如同該選集的書名《我在圖書館找一本酒》,圖書館書本浩瀚,作者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味道的一本酒,酒香濃郁,期待與讀者你一起分享。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追浪的老人

謝永泉  著
山海文化  出版
2010/10/05 出版

這是達悟人第一本為父親寫的書,藉由作者與父親彼此生命經歷的相互對照,呈現了Syapen Sorong看似平凡但具傳奇的人生,描述了作者自己繼任傳教員的生命寫照與故事。追浪的老人Syapen Sorong……是一個划著傳統拼板舟,乘風逐浪追捕飛魚的達悟人;是一個受西方信仰訓練,宣講耶穌基督福音的傳道人;是一個參與地方政治事務,為族人爭取權益的鄉民代表。更是一個活出傳統達悟價值,契入基督信仰的天主跟隨者。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復刻增訂版】

孫大川  著
山海文化  出版
2010/09/30 出版

二十年前,因對母親的生命反省,引發孫大川先生一連串有關原住民和台灣歷史意識的檢視,因而有了《久久酒一次》中對族群命運的思索。《久久酒一次》是孫大川先生於八○年代初出版的第一本書。內容深刻地描繪其徘徊於黃昏處境的憂思與期待,所提出的諸多觀點:黃昏意識、活出歷史、「山」的自然回歸、「久久酒一次」的生命美感、山服觀點……等,相當程度地牽動當時文化的脈動,形成一股原住民的思潮,一方面深深地撼動台灣社會對原住民世界的刻板理解,搭起了社會大眾與原住民之間善意的回應與認識,一方面以原住民的主體述說,反映了「番刀出鞘」的態勢,介入台灣歷史,為族群的存有找尋生命的實踐根基。大致反映了一九九○年代中期前後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內在需求與整體處境。事隔近二十年,將《久久酒一次》增訂出版,增加幾篇作品,重新包裝,新瓶舊酒,承載、品味的仍舊是孫大川先生思索自我、原住民文化、歷史的最原初心境,以及與時俱增所陳釀出的真摯醇熟,延續的依然是其對族群命運不捨的陪伴與無悔的承諾,歷久而彌新。就時代意義而言,是回顧,也是紀念,再次地從心靈的回音中,提供後代一種聆聽的方式,傳達一段屬於記憶,屬於族群,屬於歷史的存在與軌跡,作為提醒、省思原住民未來的線索與根據,坦然面對歷史,回應新時代,展望新契機,共同守護台灣歷史的母親。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