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一位事業有成的金融家,亟思以最有價值的方式回饋社會,於是以個人財力,成立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開啟一段很不尋常的NPO之旅。 喜瑪拉雅基金會開張之初,特去請教台灣非營利組織先驅蕭新煌先生。他提出建議:「做台灣基金會中的基金會吧。」 這是橋樑、後盾角色,建立平台,聯結各基金會、NPO團體,讓它們交流分享;也提供資源幫助基金會、NPO團體成長,促進NPO界的發展。 蕭新煌對台灣NPO研究精深,知道缺少這樣的角色。「要當基金會中的基金會,必須資金雄厚,但沒有私心、無意做山頭。」喜瑪拉雅完全符合這些條件,也欣然接受這樣的定位。 自此,喜瑪奉行「無私、無名、無我」原則,定位「基金會中的基金會」,盡心當台灣基金會後盾,力促台灣與國際NGO接軌。出錢出力出人,不沽名不張揚不搶功。本書記錄它20餘年足跡,也見證台灣非營利組織艱辛成長的軌跡。
1970年代,台塑首次借到一筆免抵押貸款,自此打通「免抵押品」關卡,資金活水源源而來。王永慶對居間的關鍵人物韓效忠,一直感念在心。他在過世前3年,還特別盛宴邀韓,召集重要幹部作陪。席間王重提當年300萬美金助台塑財務脫胎換骨的往事,再次向他致謝。 不僅台塑,受到「歐洲美元之父」詹巴納基斯(Minos Zombanakis)啟發的韓效忠,一心將歐洲美元(存放在美國境外銀行、不受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監管的美元)引進台灣,挹注島內經濟。因為當時台灣工商業勃興,需要大量資金和外匯,以擴充設備、進口能源和各種原料。 韓效忠爭取到香港多家歐洲銀行信賴,組成歐洲銀行團,在台灣尋覓合適貸放對象。台塑是第一家。接著如新光吳火獅、寶成蔡其瑞、肯尼士羅光男等,甚至國營企業台灣電力公司、中國石油公司,相繼成為其客戶。 為引進國內陌生的歐洲美元,韓效忠費盡苦心。南北奔波各家工廠之餘,從演講到投稿,不憚其煩宣導這股新活水。此外當時台灣採固定利率,而國際上已普遍採浮動利率。保守做法不利引進新資金,他也極力疏通,終讓利率政策轉向。 台灣自1951年接受美援,是社會安定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該計畫至1965年6月結束,15年間的美援總額約15億美金,相當於每年1億美金。而韓效忠在23年間,引進歐洲美元約50億美金,堪稱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