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豐富的文獻、深入淺出的內容,重現台灣先民來台開發的故事。黑水溝,為澎湖、廈門的分界處,廣約六、七十里,險冠諸海,其深無底,水黑如墨,湍激悍怒,船隻航行不利,就會人亡船翻。從西元1729年至1838年109年間,清朝官方統計在黑水溝發生船難事件高達85件,民間私船的海難更是難以統計,所以橫渡黑水溝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幾百年前的台灣是一塊禁地,也是一塊寶地。在中國沿海一帶無法生存的百姓,帶著他們的盼望與夢想,偷渡噬人無數的黑水溝,來到台灣這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他們歷經歲月的磨鍊,在逆境中闖出一片天。
邁向現代化是日治時期臺灣歷史的重要特徵之一,日本殖產興業的現代化經驗如何運用在殖民地臺灣,實在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鐵路是現代化設施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日治時期臺灣國有鐵路的發展,一則顯示日本鐵道省經驗的移植,一則反映殖民地鐵路的特殊性。本書利用大量的日治時期檔案資料、官方出版品、報紙、雜誌等第一手史料,重建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的發展實況。一面探究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是如何發展鐵路路線、進行改良事業、運作組織人事、經營客貨運輸。一面究明鐵路如何帶來交通體系的變遷、如何與臺灣社會經濟互動,以及對產業的發展、地區開發、移民事業、城市的興起扮演何種角色。本書特色鐵路是現代化設施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搬運了貨物、聯繫了交通,同時也將臺灣往現代化推進。
台灣社會之於水野遵的存在,猶如台灣之於施琅的重要性;水野的官宦生涯與台灣社會之於日本帝國的價值,兩者緊密相連。不容諱言地,戰後一般提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對台施政的擘畫,自然多與第三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聯想在一起。但從第一任民政長官水野遵的草創期到後藤新平的開創期,台灣總督府對台政策方針基本上可謂是一脈相傳。近代日本的對外關係與國策設計,就在跌跌撞撞、試行錯誤的過程中,造就出水野遵與台灣社會的歷史淵源。但水野遵也因而看到了台灣之於日本帝國與東亞世界的未來。他經常提醒那些對明治日本投注資金於台灣有何利益可言,而感到質疑者,殖民地台灣之於日本的存在,無論是有形、無形,在不知不覺當中將為日本帶來莫大利益,而其中含括了日本之於東亞情勢的國家安全、對南清的經貿關係以及透過佛教等共通文化增進日清友好關係的可能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