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未至的晦暗時刻,即使前途不明, 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人翁, 最詳實深刻的文字記錄。 許金玉,一個養女出身,從女工蛻變成為工運領袖的覺醒女性。 辜金良,一個拒絕在殖民教育體制下成長,自學從商的嘉義子弟。 穿越時代裂隙,走過風雲洶湧的歲月,他們歷盡煎熬與折磨才終於得以在槍口下倖存。然而倖存之後的人生,卻是看不見邊際的桎梏,還有更加深沉的瘖啞與噤聲。用餘生相濡以沫的兩個人,在平凡卻不得平靜的日子裡,依舊堅持著他們的信念,透過一切的可能去實現心目中的進步價值。 以掇拾白色恐怖民眾口述生命史為己任的藍博洲,再次將手中的筆化為鏡頭,把歷史現場還原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見政治受難者在磨難之後,堅毅求生的掙扎,以及對自我信念的不懈追求。 已經走過的道途縱使布滿了荊棘和血淚,未來的路仍將繼續延伸,伸向那令人期待的春天。
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悲壯的台灣近現代史黑暗歷史侵奪下,一家三口的悲劇故事從「楊揚之死」的悲劇根源開始說起,藍博洲再以報導文學之筆,從歷史的積土中,挖掘五○年代白色恐怖下犧牲者的群像,訴說一個時代悲悽悵然。日本殖民地台灣回歸中國以後,中共在台灣的地下黨的組織、活動與潰敗,恰恰是從張志忠抵達台灣而展開,並以張志忠的犧牲為結束,整整長達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鬥爭史。關於張志忠的傳奇及其妻兒季澐與小羊的悲劇故事,從「楊揚之死」一封留予柏楊的遺書開始說起……張志忠與季澐一家三口被捕的經過,官方檔案有種種不同的紀錄乃至相互矛盾的說法,兩人先後被槍決後,關於小羊及其妹妹的下落,也一直有著那樣不切實際的傳說,要理解小羊自殺的真正原因,歷史的澄清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嘉南平原的野風繼續吹著,火紅的落日已經掛在遙遠的西邊田野的地平線上了,寂寞荒塚裡一家三口長埋地下竟至教世人所遺忘了。紀錄這個故事,為了忘卻的紀念,只盼將來總有人記起他們吧!
呂赫若、郭琇琮和許強之外,最後一位「台灣四大才子」,回返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的傳奇人物吳思漢的故事。 「祖國啊,請你看我一眼,你的台灣兒子回來了!」吳思漢在鴨綠江邊呼喚。 「每個台灣人尋找祖國的經歷,都是一部千萬行的敘事詩。」李純青因吳思漢的愛國熱忱而感嘆地說。 「其過程一關比一關難闖難越,其曲折驚險,有如希臘神話英雄尤里西斯還鄉記。」李純青比喻吳思漢尋找祖國三千里的過程。 「字字動人,語語驚心,不禁使人泫然……」李萬居發表對吳思漢〈歸國記〉的讀後感。 「像吳思漢這等腦袋,不知十年是否能有一個? 那是大量生產才子的年代,可你若要他們走路,一顆子彈就夠了。」 「當年,他只是憑著一顆熾熱的愛國心,不計個人前途,冒著生命危險,忍饑受寒,苦苦地尋找祖國三千里。為什麼當權者寧可讓這顆心停止跳動,卻不緊緊地抓住它呢!」 顏世鴻醫師萬分惋惜。 全書內容分為三輯,〈尋找祖國三千里──殖民地台灣青年吳思漢的身份認同之旅〉為呂赫若、郭琇琮和許強之外,最後一位「台灣四大才子」,回返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的傳奇人物吳思漢的故事。〈尋找林如堉的青春之歌〉則是赴祖國求學,參加國民黨對日抗戰,回台組織熱血青年串連,高唱過歡喜的青春之歌的一代人的歷史。〈尋找註仔與黑仔的下落〉講述李中志、張金海兩兄弟從在日本苦學到參軍,至回台加入地下黨的革命活動歷程。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起,一連七天,《台灣新生報》日文版刊載了一篇題為〈思慕祖國不遠千里── 一台灣青年的歸國記〉的文章,作者署名吳思漢。 通過這篇報導,吳思漢報告自己為了參加祖國的抗日戰爭,不惜放棄京都帝大醫學部學業,隻身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再突破前線封鎖,深入內地,最後終於抵達重慶的艱難而曲折的過程。 在光復不久,對祖國的熱情猶未冷卻的台灣,吳思漢的經歷感動了無以數計的讀者;尤其是在青年知識分子之間,他那尋找祖國三千里的故事隨即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一則時代傳奇。吳思漢也成了當時的傳奇人物。 然而,五年不到,一九五○ 年十一月廿九日,二、二八後改組易名的《新生報》卻刊載了一則題為「不法叛逆危害黨國十四匪諜槍決」的報導;這一次,吳思漢成為「匪黨支部書記」,而於前一天的清晨六時,與同案郭琇琮、許強等醫界菁英,在馬場町刑場「明正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