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荷蘭公共數據實驗室(Public Data Lab)與美國非營利組織初稿(First Draft)合作的結晶,對於假新聞如何傳播及辨識極有助益。目的在透過此一快速演變和高度爭議的議題,促進民眾討論以及催化集體研究,並投入與假新聞和其他虛構訊息流通有關的平台和政策、法律和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和標準的重塑過程。
一個提案可以改變我們的社會一個贊助可以改變我們的國家屬於新聞業的人人時代已經到來!本書探索正在全球實驗與開展中的公眾委製或群眾資助新聞模式,包括它的生成背景、發展歷程、運作型態、社會意義,以及目前的成果與挑戰。針對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群眾資助新聞平台weReport,本書更從多個角度進行第一手的分析與探討。同時選輯創辦第一年的非影音類報導作品,讓讀者可以在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亦能採取行動,加入公民參與新聞業的嶄新時代。
新聞業是否出現危機? 新聞業如何能夠重建? 以上兩個問題,已經在全球科技先進與經濟富裕國家激起熱烈討論,並引發政策效應。同樣面臨此一重大課題的台灣,我們的討論與行動在哪裡? 本書從三個部分掌握全球有關思辨的最新動態,藉而省思台灣新聞業的重建走向。第一部份是國內外報業的產業現況,以及有關報業/新聞業前途的相關論述與政策可能。第二部分是兩位美國知名報人與學者李奧納‧小唐尼(Leonard Downie, Jr.)和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的專論。第三部分是國內傳媒產官學界及社區、公民和族群媒體的實踐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台灣報業/新聞業前途與政策選擇的紀錄。 這些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產官學界人士(依姓氏筆畫序)包括卜大中、王健壯、吳國城、何吉森、何其慧、何國華、呂東熹、林意玲、林麗雲、邱家宜、俞國基、孫窮理、陳世敏、陳順孝、莊豐嘉、張正、張崇仁、項國寧、黃清龍、楊偉中、謝立德與蘇正平等22位。
以系統性的架構,深入探討公民新聞運動的發展趨勢,介紹十四個國家或地區,總數超過50 個的公民媒體/另類新聞實踐的例證。從它們的成立沿革、創辦宗旨、服務內容、編輯流程與營運模式,皆有清楚扼要的介紹,相信將會是關心公民媒體與新媒體未來的人樂於捧讀的一本書。本書的實用性無庸置疑,可以當作隨時方便查考的工具書,而其學術性也不在話下,論述內涵展現了極高的原創性和細膩度。本書特色第一本介紹全球公民媒體運動的中文著作,公民媒體是本世紀的新興產物,其發展速度之快、面貌變化之多,已成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媒體現象,深入探討公民新聞運動的發展趨勢,個案檢視全球公民媒體的運作模式,共計介紹14個國家與地區的57個公民與另類媒體,不僅為此一領域最新亦最完整的中文著作,其對全球公民媒體的大規模掃瞄,亦為外文出版世界所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