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之舞:覺醒於你真實的自己,了悟頭腦、心以及存在的實相◆ 教導明析有力、直指修行核心 將「開悟」及覺醒後的生活透析得最為分明的一本著作 阿迪亞香提——後禪宗導師,也是美國少數真正開悟的靈性老師 邀請你覺醒於你真實的本質, 打開頭腦、心靈和身體的幸福與解脫的密碼 本書內容涵蓋了一個人和開悟師父共同探討覺醒與解脫的本質及其體現時,會在初期出現的各式主題,例如:純真、敞開、愛、無常、和諧、寧靜、深度以及自由等,同時對於小我、幻相、靈性上癮、一直到慈悲、放下、敞開等等討論議題,提出了簡單明瞭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書中亦描述了阿迪亞香提的直接覺醒經驗,呈現出一個了悟自性者的經驗世界。◆受苦的力量:當你真正看見了痛苦,才有力量放下它◆ 走出受苦的迷霧,找到解除痛苦的力量 適合初踏入靈性之路的人閱讀、又不失深度的好書 一場心與心的傳導,邀請我們找到轉化自己生命的力量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 本書的教導就是提供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向恩典敞開,向那神祕的、那能夠穿透隱微靜謐之時刻的光明元素敞開。這將為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點燃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將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終結許多人日復一日的受苦與爭鬥。 這本書裡的教導不是供頭腦蒐集的資訊,而是必須深入靜心冥思、看看你是否能在自身經驗中發現真理的訊息。你必須願意放慢腳步,甚至停下腳步,好好地徹底消化你所聽到的東西,因為究竟而言,無論是什麼樣的教導,你都永遠無法從它的語言文字裡找到真理。◆覺醒之後:關於開悟的真相,以及如何將靈性覺醒落實在生活實相之中◆ 為什麼經歷了覺醒,卻沒有覺醒的生活? 為什麼體驗了狂喜至福,內心卻還是充滿各種衝突? 本書幫助你從覺醒的陷阱及幻覺中走出, 真正了悟覺醒,並落實在生活實相中! 阿迪亞香提在本書中,探討真正的覺醒是什麼,以及可能會發生的誤解、陷阱,以及幻覺,同時又該如何去經歷初次靈性覺醒經驗之後的這整個後續過程、這一段消融殘餘執念及習氣的旅程,以走向持續性的覺醒,走向一個更清晰且帶來更深刻感知的實相。 覺醒將喚起我們內在與外在生命的蛻變。然而這樣的蛻變不是關於擁有一個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工作、完美的伴侶、完美的婚姻,或完美的友誼。重點不在於完美,而是在於完整。重點不在於讓事物確切地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式進行,而是讓事物確切地如其所是,而當我們允許事物如是存在,有一份和諧會出現,它能以你從未想像過的方式恣意流動,而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帶你去向何方。◆真正的靜心◆ 一種全新的靜坐方式,一種完全無技巧取向的靜心法 「讓一切如其所是的靜心」VS.「靜心式的自我探詢」 開悟導師阿迪亞香提分享覺醒的靜心之道 如果你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可以放下控制,轉而全然擁抱你每一刻升起的經驗呢?經過了十五年的長期禪修,阿迪亞香提發現經驗最豐富的靜心者都曾實踐過「不靠任何方法的終止」。他最終瞭解到的是,只有當你完全放下一切的技巧——甚至包括了你是一名靜心者這樣的想法——你才會向「真正的靜心」敞開,安住在這自然的狀態。《真正的靜心》邀請你加入阿迪亞香提在歷年來的靜修營中所教授的: ◆「讓一切如其所是的靜心」:如何做到「完全放棄努力的努力」,從而讓當下這一刻變得鮮活。 ◆「靜心式的自我探詢」以及「減法之道」:如何問出一個具有靈性力量的問題,同時獲致真實的答案。
人生中真正的戰場,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印度給予世界最深刻的禮物 《薄伽梵歌》與《吠陀經》及《奧義書》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之一。《薄伽梵歌》出自古文明最長史詩《摩訶婆羅多》其中一篇,成為印度最著名的宗教哲學詩篇,廣為傳頌。十八世紀由英國威爾金斯首次翻譯成英文,當時著名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無比推崇《薄伽梵歌》:「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又說:「或許是這個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者。」此後陸續譯成多種西方語言版本,其中英譯文版本更多達上百種。 這部宗教哲學詩,主要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黑天(音譯:克里希納)在向阿周那闡明如何達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脫」的三條道路:業(行動)瑜伽、智(真知)瑜伽及信(虔信)瑜伽;這三條道路相輔相成,阿周那處在是否投身大戰的心理危機時刻,因而黑天著重在向其解說業瑜伽。業瑜伽是指以超然態度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及職責,但不抱有個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計行動的成敗得失;黑天表示,行動是人類的本質,拒絕行動,恐怕連生命也難維繫。停止行動,世界將會走向毀滅,縱然行動難免有缺陷,個人也不該摒棄生來注定的工作。行動本身不構成束縛,是執著行動成果才帶來束縛,只要以超然態度行動,便能解脫。 然而超然態度易導致行動中的消極傾向,因而必須與智瑜伽及信瑜伽相結合。智瑜伽是指透過一切現象,認識到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絕對),達到個人靈魂與梵合一(梵我合一);信瑜伽是指虔信、崇拜黑天。黑天是三位一體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也是宇宙至高存在的化身,只要將一切行動作為對至高存在的獻祭,就能擺脫善惡之果、獲得解脫。 由於《薄伽梵歌》蘊含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及人生哲理,到了近現代仍然對印度社會思想產生深刻影響,著名的精神領䄂維韋卡南達、哲學家提拉克、哲學家及民族主義者奧羅賓多、聖雄甘地、印度前總統拉達克利希南等,都曾透過《薄伽梵歌》闡述自己的哲學及政治思想,是現代印度最普及的宗教哲學經典。本書特色 《薄伽梵歌》梵文原文是以每個詩節兩行四音步、每音部八個音節共三十二個音節的古詩體方式創作,然而目前本地所見的數種譯文版本皆以通俗易懂的敍述為主,傳達了意、但失去了形及精,本譯文則在兼顧閱讀性的同時,盡量保留原本對稱的詩體,更加體現史詩滂礡、流暢的意境。名人推薦 「僅次於但丁《神曲》的最偉大哲學詩。」——詩人 艾略特 「是永恆哲學最清晰、最全面的總結之一。」——小說家 赫胥黎
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 「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 這個梵,名為真實。」 《奧義書》與《吠陀經》及《薄伽梵歌》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而《奧義書》標誌了印度從崇尚天神的「祭祀之路」,轉向了探討生命究竟奧祕的「知識之路」,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對印度宗教和哲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奧義書》的核心內容是探討世界的究竟之因和人的本質。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梵」(Brahman)和「真實自我」(atman,真我、靈魂)。《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在吠陀頌詩中,確認眾天神主宰一切;而在奧義書中,確認了梵是世界的本源。 印度上古時代也稱吠陀時代(約自西元前二千前始),並形成種姓社會制度,分成四種種姓:第一種姓婆羅門是祭司階級,掌管宗教;第二種姓剎帝利是武士階級,掌管王權;第三種姓吠舍是平民階級,主要從事農、牧、手工和商業;第四種姓首陀羅是低級種姓,主要充當僕役。從四種種姓排列次序就可以看出,婆羅門祭司在社會中居於首要地位。《吠陀經》主要是頌神、祈禱等詩文集,表明了印度吠陀時代是崇拜神祇的時代,熱衷祭祀。 在印度上古初民的心目中,人間一切事業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而婆羅門主導祭祀活動,並在祭祀活動中接受布施和酬金,是最大的實際受益者。祭祀本身成了最高目的。包括天神在內的一切力量都源自祭祀。而婆羅門執掌祭祀,也被提高到等同天神的地位。婆羅門的祭祀理論在吠陀晚期達到鼎盛。 一千多年之後(約自西元前八百年始)到了吠陀晚期,開始出現各種《奧義書》。《奧義書》並不是一部經典,而是當時哲學文獻的總稱,它超越吠陀經典,突破祭祀主義樊籬,可以說是在婆羅門教內部發生的一場思想革命。婆羅門一向壟斷知識,崇拜神祇,推行祭祀主義,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領域中的革故鼎新勢在必行。《奧義書》又被稱為「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展現了對於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種思路。 《奧義書》來自於那些摒棄世俗祭祀、也摒棄世俗生活方式的聖人隱者,他們遠離了城鎮和鄉村隱居在森林裡,並祕密傳授關於生命的真義。這些作者強調內在的或精神的祭祀,以區別於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奧義書》名稱的原義即是「坐在某人身旁」,蘊含「祕傳」之意,表示了「奧義」或「奧祕」,因此《奧義書》也成為研究神祕主義(密契主義,Mysticism)的著作。 現存於世的《奧義書》多達二百多種,有些成書甚至晚至十六世紀。現代研究學者公認與吠陀時代末期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只有十三種,即本書所翻譯出的「十三奧義書」,包括散文體及詩體,產生年代約在西元前七、八世紀至西元初期。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小於米粒,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黍粒,小於黍籽。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這些世界。 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言語,不旁騖。」 在《奧義書》中,「梵」作為世界本源,而「自我」一詞常常用作「梵」的同義詞,也就是說,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或本質。而「自我」一詞既指稱宇宙自我,也指稱人的個體自我,即人的本質或靈魂。梵是宇宙的本源,自然也是人的個體自我的本源。正如《歌者奧義書》中所說:「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 在《奧義書》的創世說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創造出世界萬物。這個「自我」也就是梵。《大森林奧義書》中指出:「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向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出現。」按照《奧義書》的種種描述,梵創造一切,存在於一切中,又超越一切。 與梵和自我的關係相關聯,《奧義書》中也探討宇宙和人的關係。在探討這種關係時,《奧義書》中的常用語是「關於天神」和「關於自我」。「關於天神」指關於宇宙,「關於自我」指關於人體。宇宙和人都是梵的展現,也就是以梵為本源。在《奧義書》的描述中,宇宙中的自然現象與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精神功能具有對應關係。《大森林奧義書》將宇宙中的水、火、風、太陽、方位、月亮、閃電、雷和空間,分別與人的精液、語言、氣息、眼睛、耳朵、思想、精力、聲音和心相對應,並且確認宇宙中的「原人」和人體中的「原人」都是「這自我」,換言之,「這是甘露,這是梵,這是一切」。 《奧義書》將「梵」和「自我」視為最高知識。知道了梵和自我,也就知道一切。認識到「梵我合一」,也就獲得解脫。《歌者奧義書》中說:「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常被「不真實」掩蓋:「正像埋藏的金庫,人們不知道它的地點,一次次踩在上面走過,而毫不察覺。同樣,一切眾生天天走過這個梵界,而毫不察覺,因為他們受到不真實蒙蔽。」因此,《奧義書》自始至終以揭示這個「真實」為己任。《奧義書》確認梵為最高真實,以認知「梵我合一」為人生最高目的。 圍繞梵和自我的中心論題,《奧義書》還涉及其他許多論題,提出不少新觀念。其中包括「業」和「轉生」的觀念。而《奧義書》追求的人生最高目的是認知梵,達到「梵我合一」。人死後,自我進入梵界,擺脫生死輪迴,不再返回,自然是達到「梵我合一」之境。 在《奧義書》之後產生的印度古代哲學中,「吠檀多哲學」是《奧義書》的直接繼承者。而「數論」和「瑜伽」也能在《奧義書》中找到淵源或雛形。在《奧義書》中,數論和瑜伽是作為認知梵的手段或方法。 十九世紀初,法國學者迪佩隆(A. Duperron)依據波斯文譯本,將奧義書翻譯成拉丁文,題名為Oupnekhat,其中含有五十種奧義書。當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讀到這個譯本,給予奧義書極高的評價:「在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他也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推崇奧義書,說道:「我揣測梵文典籍影響的深刻將不亞於十五世紀希臘文藝的復興,所以我說讀者如已接受了遠古印度智慧的洗禮,並已消化了這種智慧,那麽,他也就有了最最好的準備來聽我要對他講述的東西了。」
人生中真正的戰場,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印度給予世界最深刻的禮物 「僅次於但丁《神曲》的最偉大哲學詩。」——詩人 艾略特 「是永恆哲學最清晰、最全面的總結之一。」——小說家 赫胥黎 《薄伽梵歌》與《吠陀經》及《奧義書》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之一。《薄伽梵歌》出自古文明最長史詩《摩訶婆羅多》其中一篇,成為印度最著名的宗教哲學詩篇,廣為傳頌。十八世紀由英國威爾金斯首次翻譯成英文,當時著名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無比推崇《薄伽梵歌》:「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又說:「或許是這個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者。」此後陸續譯成多種西方語言版本,其中英譯文版本更多達上百種。 這部宗教哲學詩,主要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黑天(音譯:克里希納)在向阿周那闡明如何達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脫」的三條道路:業(行動)瑜伽、智(真知)瑜伽及信(虔信)瑜伽;這三條道路相輔相成,阿周那處在是否投身大戰的心理危機時刻,因而黑天著重在向其解說業瑜伽。業瑜伽是指以超然態度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及職責,但不抱有個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計行動的成敗得失;黑天表示,行動是人類的本質,拒絕行動,恐怕連生命也難維繫。停止行動,世界將會走向毀滅,縱然行動難免有缺陷,個人也不該摒棄生來注定的工作。行動本身不構成束縛,是執著行動成果才帶來束縛,只要以超然態度行動,便能解脫。 然而超然態度易導致行動中的消極傾向,因而必須與智瑜伽及信瑜伽相結合。智瑜伽是指透過一切現象,認識到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絕對),達到個人靈魂與梵合一(梵我合一);信瑜伽是指虔信、崇拜黑天。黑天是三位一體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也是宇宙至高存在的化身,只要將一切行動作為對至高存在的獻祭,就能擺脫善惡之果、獲得解脫。 由於《薄伽梵歌》蘊含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及人生哲理,到了近現代仍然對印度社會思想產生深刻影響,著名的精神領䄂維韋卡南達、哲學家提拉克、哲學家及民族主義者奧羅賓多、聖雄甘地、印度前總統拉達克利希南等,都曾透過《薄伽梵歌》闡述自己的哲學及政治思想,是現代印度最普及的宗教哲學經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 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 「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 這個梵,名為真實。」 《奧義書》標誌了印度從崇尚天神的「祭祀之路」,轉向了探討生命究竟奧祕的「知識之路」,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對印度宗教和哲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奧義書》的核心內容是探討世界的究竟之因和人的本質。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梵」(Brahman)和「真實自我」(atman,真我、靈魂)。《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在吠陀頌詩中,確認眾天神主宰一切;而在奧義書中,確認了梵是世界的本源。 印度上古時代也稱吠陀時代(約自西元前二千前始),並形成種姓社會制度,分成四種種姓:第一種姓婆羅門是祭司階級,掌管宗教;第二種姓剎帝利是武士階級,掌管王權;第三種姓吠舍是平民階級,主要從事農、牧、手工和商業;第四種姓首陀羅是低級種姓,主要充當僕役。從四種種姓排列次序就可以看出,婆羅門祭司在社會中居於首要地位。《吠陀經》主要是頌神、祈禱等詩文集,表明了印度吠陀時代是崇拜神祇的時代,熱衷祭祀。 在印度上古初民的心目中,人間一切事業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而婆羅門主導祭祀活動,並在祭祀活動中接受布施和酬金,是最大的實際受益者。祭祀本身成了最高目的。包括天神在內的一切力量都源自祭祀。而婆羅門執掌祭祀,也被提高到等同天神的地位。婆羅門的祭祀理論在吠陀晚期達到鼎盛。 一千多年之後(約自西元前八百年始)到了吠陀晚期,開始出現各種《奧義書》。《奧義書》並不是一部經典,而是當時哲學文獻的總稱,它超越吠陀經典,突破祭祀主義樊籬,可以說是在婆羅門教內部發生的一場思想革命。婆羅門一向壟斷知識,崇拜神祇,推行祭祀主義,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領域中的革故鼎新勢在必行。《奧義書》又被稱為「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展現了對於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種思路。 《奧義書》來自於那些摒棄世俗祭祀、也摒棄世俗生活方式的聖人隱者,他們遠離了城鎮和鄉村隱居在森林裡,並祕密傳授關於生命的真義。這些作者強調內在的或精神的祭祀,以區別於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奧義書》名稱的原義即是「坐在某人身旁」,蘊含「祕傳」之意,表示了「奧義」或「奧祕」,因此《奧義書》也成為研究神祕主義(密契主義,Mysticism)的著作。 現存於世的《奧義書》多達二百多種,有些成書甚至晚至十六世紀。現代研究學者公認與吠陀時代末期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只有十三種,即本書所翻譯出的「十三奧義書」,包括散文體及詩體,產生年代約在西元前七、八世紀至西元初期。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小於米粒,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黍粒,小於黍籽。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這些世界。 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言語,不旁騖。」 在《奧義書》中,「梵」作為世界本源,而「自我」一詞常常用作「梵」的同義詞,也就是說,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或本質。而「自我」一詞既指稱宇宙自我,也指稱人的個體自我,即人的本質或靈魂。梵是宇宙的本源,自然也是人的個體自我的本源。正如《歌者奧義書》中所說:「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 在《奧義書》的創世說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創造出世界萬物。這個「自我」也就是梵。《大森林奧義書》中指出:「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向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出現。」按照《奧義書》的種種描述,梵創造一切,存在於一切中,又超越一切。 與梵和自我的關係相關聯,《奧義書》中也探討宇宙和人的關係。在探討這種關係時,《奧義書》中的常用語是「關於天神」和「關於自我」。「關於天神」指關於宇宙,「關於自我」指關於人體。宇宙和人都是梵的展現,也就是以梵為本源。在《奧義書》的描述中,宇宙中的自然現象與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精神功能具有對應關係。《大森林奧義書》將宇宙中的水、火、風、太陽、方位、月亮、閃電、雷和空間,分別與人的精液、語言、氣息、眼睛、耳朵、思想、精力、聲音和心相對應,並且確認宇宙中的「原人」和人體中的「原人」都是「這自我」,換言之,「這是甘露,這是梵,這是一切」。 《奧義書》將「梵」和「自我」視為最高知識。知道了梵和自我,也就知道一切。認識到「梵我合一」,也就獲得解脫。《歌者奧義書》中說:「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常被「不真實」掩蓋:「正像埋藏的金庫,人們不知道它的地點,一次次踩在上面走過,而毫不察覺。同樣,一切眾生天天走過這個梵界,而毫不察覺,因為他們受到不真實蒙蔽。」因此,《奧義書》自始至終以揭示這個「真實」為己任。《奧義書》確認梵為最高真實,以認知「梵我合一」為人生最高目的。 圍繞梵和自我的中心論題,《奧義書》還涉及其他許多論題,提出不少新觀念。其中包括「業」和「轉生」的觀念。而《奧義書》追求的人生最高目的是認知梵,達到「梵我合一」。人死後,自我進入梵界,擺脫生死輪迴,不再返回,自然是達到「梵我合一」之境。 在《奧義書》之後產生的印度古代哲學中,「吠檀多哲學」是《奧義書》的直接繼承者。而「數論」和「瑜伽」也能在《奧義書》中找到淵源或雛形。在《奧義書》中,數論和瑜伽是作為認知梵的手段或方法。 十九世紀初,法國學者迪佩隆(A. Duperron)依據波斯文譯本,將奧義書翻譯成拉丁文,題名為Oupnekhat,其中含有五十種奧義書。當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讀到這個譯本,給予奧義書極高的評價:「在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他也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推崇奧義書,說道:「我揣測梵文典籍影響的深刻將不亞於十五世紀希臘文藝的復興,所以我說讀者如已接受了遠古印度智慧的洗禮,並已消化了這種智慧,那麽,他也就有了最最好的準備來聽我要對他講述的東西了。」
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哲學家叔本華 「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 這個梵,名為真實。」 《奧義書》與《吠陀經》及《薄伽梵歌》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而《奧義書》標誌了印度從崇尚天神的「祭祀之路」,轉向了探討生命究竟奧祕的「知識之路」,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對印度宗教和哲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奧義書》的核心內容是探討世界的究竟之因和人的本質。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梵」(Brahman)和「真實自我」(atman,真我、靈魂)。《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在吠陀頌詩中,確認眾天神主宰一切;而在奧義書中,確認了梵是世界的本源。 印度上古時代也稱吠陀時代(約自西元前二千前始),並形成種姓社會制度,分成四種種姓:第一種姓婆羅門是祭司階級,掌管宗教;第二種姓剎帝利是武士階級,掌管王權;第三種姓吠舍是平民階級,主要從事農、牧、手工和商業;第四種姓首陀羅是低級種姓,主要充當僕役。從四種種姓排列次序就可以看出,婆羅門祭司在社會中居於首要地位。《吠陀經》主要是頌神、祈禱等詩文集,表明了印度吠陀時代是崇拜神祇的時代,熱衷祭祀。 在印度上古初民的心目中,人間一切事業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而婆羅門主導祭祀活動,並在祭祀活動中接受布施和酬金,是最大的實際受益者。祭祀本身成了最高目的。包括天神在內的一切力量都源自祭祀。而婆羅門執掌祭祀,也被提高到等同天神的地位。婆羅門的祭祀理論在吠陀晚期達到鼎盛。 一千多年之後(約自西元前八百年始)到了吠陀晚期,開始出現各種《奧義書》。《奧義書》並不是一部經典,而是當時哲學文獻的總稱,它超越吠陀經典,突破祭祀主義樊籬,可以說是在婆羅門教內部發生的一場思想革命。婆羅門一向壟斷知識,崇拜神祇,推行祭祀主義,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領域中的革故鼎新勢在必行。《奧義書》又被稱為「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展現了對於祭祀和人生的另一種思路。 《奧義書》來自於那些摒棄世俗祭祀、也摒棄世俗生活方式的聖人隱者,他們遠離了城鎮和鄉村隱居在森林裡,並祕密傳授關於生命的真義。這些作者強調內在的或精神的祭祀,以區別於外在的或形式的祭祀。《奧義書》名稱的原義即是「坐在某人身旁」,蘊含「祕傳」之意,表示了「奧義」或「奧祕」,因此《奧義書》也成為研究神祕主義(密契主義,Mysticism)的著作。 現存於世的《奧義書》多達二百多種,有些成書甚至晚至十六世紀。現代研究學者公認與吠陀時代末期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只有十三種,即本書所翻譯出的「十三奧義書」,包括散文體及詩體,產生年代約在西元前七、八世紀至西元初期。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小於米粒,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黍粒,小於黍籽。 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這些世界。 包含一切行動,一切願望,一切香,一切味,涵蓋這一切,不言語,不旁騖。」 在《奧義書》中,「梵」作為世界本源,而「自我」一詞常常用作「梵」的同義詞,也就是說,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或本質。而「自我」一詞既指稱宇宙自我,也指稱人的個體自我,即人的本質或靈魂。梵是宇宙的本源,自然也是人的個體自我的本源。正如《歌者奧義書》中所說:「這是我內心的自我。它是梵。」 在《奧義書》的創世說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創造出世界萬物。這個「自我」也就是梵。《大森林奧義書》中指出:「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向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出現。」按照《奧義書》的種種描述,梵創造一切,存在於一切中,又超越一切。 與梵和自我的關係相關聯,《奧義書》中也探討宇宙和人的關係。在探討這種關係時,《奧義書》中的常用語是「關於天神」和「關於自我」。「關於天神」指關於宇宙,「關於自我」指關於人體。宇宙和人都是梵的展現,也就是以梵為本源。在《奧義書》的描述中,宇宙中的自然現象與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精神功能具有對應關係。《大森林奧義書》將宇宙中的水、火、風、太陽、方位、月亮、閃電、雷和空間,分別與人的精液、語言、氣息、眼睛、耳朵、思想、精力、聲音和心相對應,並且確認宇宙中的「原人」和人體中的「原人」都是「這自我」,換言之,「這是甘露,這是梵,這是一切」。 《奧義書》將「梵」和「自我」視為最高知識。知道了梵和自我,也就知道一切。認識到「梵我合一」,也就獲得解脫。《歌者奧義書》中說:「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真實」常被「不真實」掩蓋:「正像埋藏的金庫,人們不知道它的地點,一次次踩在上面走過,而毫不察覺。同樣,一切眾生天天走過這個梵界,而毫不察覺,因為他們受到不真實蒙蔽。」因此,《奧義書》自始至終以揭示這個「真實」為己任。《奧義書》確認梵為最高真實,以認知「梵我合一」為人生最高目的。 圍繞梵和自我的中心論題,《奧義書》還涉及其他許多論題,提出不少新觀念。其中包括「業」和「轉生」的觀念。而《奧義書》追求的人生最高目的是認知梵,達到「梵我合一」。人死後,自我進入梵界,擺脫生死輪迴,不再返回,自然是達到「梵我合一」之境。 在《奧義書》之後產生的印度古代哲學中,「吠檀多哲學」是《奧義書》的直接繼承者。而「數論」和「瑜伽」也能在《奧義書》中找到淵源或雛形。在《奧義書》中,數論和瑜伽是作為認知梵的手段或方法。 十九世紀初,法國學者迪佩隆(A. Duperron)依據波斯文譯本,將奧義書翻譯成拉丁文,題名為Oupnekhat,其中含有五十種奧義書。當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讀到這個譯本,給予奧義書極高的評價:「在整個世界,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他也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推崇奧義書,說道:「我揣測梵文典籍影響的深刻將不亞於十五世紀希臘文藝的復興,所以我說讀者如已接受了遠古印度智慧的洗禮,並已消化了這種智慧,那麽,他也就有了最最好的準備來聽我要對他講述的東西了。」
人生中真正的戰場,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印度給予世界最深刻的禮物 《薄伽梵歌》與《吠陀經》及《奧義書》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之一。《薄伽梵歌》出自古文明最長史詩《摩訶婆羅多》其中一篇,成為印度最著名的宗教哲學詩篇,廣為傳頌。十八世紀由英國威爾金斯首次翻譯成英文,當時著名的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無比推崇《薄伽梵歌》:「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又說:「或許是這個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者。」此後陸續譯成多種西方語言版本,其中英譯文版本更多達上百種。 這部宗教哲學詩,主要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黑天(音譯:克里希納)在向阿周那闡明如何達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脫」的三條道路:業(行動)瑜伽、智(真知)瑜伽及信(虔信)瑜伽;這三條道路相輔相成,阿周那處在是否投身大戰的心理危機時刻,因而黑天著重在向其解說業瑜伽。業瑜伽是指以超然態度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及職責,但不抱有個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計行動的成敗得失;黑天表示,行動是人類的本質,拒絕行動,恐怕連生命也難維繫。停止行動,世界將會走向毀滅,縱然行動難免有缺陷,個人也不該摒棄生來注定的工作。行動本身不構成束縛,是執著行動成果才帶來束縛,只要以超然態度行動,便能解脫。 然而超然態度易導致行動中的消極傾向,因而必須與智瑜伽及信瑜伽相結合。智瑜伽是指透過一切現象,認識到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絕對),達到個人靈魂與梵合一(梵我合一);信瑜伽是指虔信、崇拜黑天。黑天是三位一體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也是宇宙至高存在的化身,只要將一切行動作為對至高存在的獻祭,就能擺脫善惡之果、獲得解脫。 由於《薄伽梵歌》蘊含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及人生哲理,到了近現代仍然對印度社會思想產生深刻影響,著名的精神領䄂維韋卡南達、哲學家提拉克、哲學家及民族主義者奧羅賓多、聖雄甘地、印度前總統拉達克利希南等,都曾透過《薄伽梵歌》闡述自己的哲學及政治思想,是現代印度最普及的宗教哲學經典。本書特色 《薄伽梵歌》梵文原文是以每個詩節兩行四音步、每音部八個音節共三十二個音節的古詩體方式創作,然而目前本地所見的數種譯文版本皆以通俗易懂的敍述為主,傳達了意、但失去了形及精,本譯文則在兼顧閱讀性的同時,盡量保留原本對稱的詩體,更加體現史詩滂礡、流暢的意境。名人推薦 「僅次於但丁《神曲》的最偉大哲學詩。」——詩人 艾略特 「是永恆哲學最清晰、最全面的總結之一。」——小說家 赫胥黎
20世紀對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禪學著作影響《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愛的藝術》作者佛洛姆與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的「世界禪者」探索內心平靜,解鎖禪學智慧用跨越東西方的哲思,重新找回內在平靜、覺醒靈魂著名心理學家和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專文作序◤在繁忙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我們不知所措,累積壓力。許多人發現,僅靠物質的豐富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開始尋求更深層次的滿足感和平靜。這時,禪學成為了指引我們回歸內心的智慧之燈。《禪學入門》正是一本能夠幫助現代人緩解焦慮、找到生活平衡的指引之書。◤融合東西方思想,深入淺出◢禪學大師鈴木大拙學貫中西,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禪宗這一深奧的東方智慧用現代語言表達,即使是無基礎者也能輕鬆理解,讓禪學成為全球都能共鳴的心靈修行方式,使禪學在現代背景下更具有普世性和實用性,讓讀者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禪的力量。◤簡單易懂易行,直指人心◢《禪學入門》以精鍊的語言呈現禪學的精髓。書中引用許多公案故事,並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描繪出禪學「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精神,所有的觀念都建立在樸實的經驗之上。這樣的寫作方式讓讀者能輕易地看穿事物的表象,達到茅塞頓開的境界。正因為書中的文字和理論門檻低,讀者更容易打破執著,體驗到「頓悟成佛」的瞬間智慧。◤探索心靈深處的智慧,應對現代挑戰◢面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挑戰,《禪學入門》提供了一種平衡身心的有效途徑。無論您是剛接觸禪學,還是希望在生活中實踐禪的精神,這本書都將成為您探索心靈深處、尋找內在平靜的必備指南。翻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禪的世界,體驗那份源自心靈的寧靜與智慧,在這混沌時代找到清明的自我。榮格:「鈴木大拙的禪宗著作是近幾十年來對現存佛教知識貢獻最大的作品之一。我們對作者的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五十年來最佳禪學入門書籍★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禪學入門聖經★ 一本「初心」的使用說明書 帶你踏上靈魂尋覓之旅的萬能金鑰! 禪修的心即是初心。第一次探問「我是什麼?」的質樸純真,在禪修的過程中不可或缺。初學者的心是空的,沒有禪修老手的種種習慣,初心隨時願意接受、提出懷疑,並且對各種可能性敞開心胸。這是能夠看清事物本質的心,一步一腳印慢慢接近,然後瞬間領悟萬事萬物的初始本質。 ◤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時,就來打坐吧!◥ ◣坐禪就是身心安定的祕訣!◢ 「坐禪能直接表現你的真實本性。嚴格說來,對人類而言,這是修行的不二法門,沒有其他;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沒有其他。」──鈴木俊隆禪師 坐正、抬頭挺胸、深深呼吸,將手臂自然垂下,擺放。光是這麼做,你就能回到正確的心靈狀態,只有如此,你才能保有自己。 書中的每個段落都將直接或間接討論如何在打坐冥想與行立坐臥中秉持初心。這些古老的教誨,鈴木俊隆大師都用最簡單的語言和日常情境來說明。 ◤讓心安靜,回歸初心◥ ◣即使不打坐,也能一直在「坐禪」的狀態裡◢ 本書希望帶給各位初入禪境的讀者最質樸、原初的體驗,讓讀者帶著「初心」,重新探尋自我,深入挖掘靈性。
走出受苦的迷霧,找到解除痛苦的力量 透過身體的痛及內心的苦,轉化為生命提昇的道路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 對人類來說,痛苦像是生命的樂譜上從不休止的弦律,苦痛深深烙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讓一些人為之上癮。 但事實上,心裡上的痛苦,和身體的疼痛一樣,都是內在的呼求,要求我們去看見生命中、生活上需要被看見的部分,要求我們伸出願意和好的那雙手,迎接自己的內在。因而真正能療癒我們的,不是心理醫師、不是內外科醫師,而是我們自己願意被看見、被療癒所產生的治癒力量。 然而對於痛苦的執著、不願意放手,也同樣是使人一再受苦的根源之一。使人感受痛苦的事件早已逝去多年了,但記憶像是結了繭般深深地攫住頭腦,不斷重覆播放、不斷陷入苦痛之中。 《受苦的力量》(二版;初版書名:在生命的盛放處)現在邀請你,不用盤坐冥思、不透過各式的靜心法門,只要種下意願,靈性的曙光便會灌注其上。苦痛不需要去逃避、抗拒,逃避抗拒只會使痛苦更加強大;苦痛是生命的邀請、內在和解力量的源頭,生命的艱難處境其實最能夠開啟我們的心靈與思想。我們會費盡心機避開這樣的時刻,但事實上,這些深具挑戰性的時刻,正是自我成長與意識轉化的最佳契機。 本書的教導就是提供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向恩典敞開,向那神祕的、那能夠穿透隱微靜謐之時刻的光明元素敞開。這將為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點燃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將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終結許多人日復一日的受苦與爭鬥。
教導明析有力、直指修行核心 將「開悟」及覺醒後的生活透析得最為分明的一本著作 阿迪亞香提——後禪宗導師,也是美國少數真正開悟的靈性老師 邀請你覺醒於你真實的本質, 打開頭腦、心靈和身體的幸福與解脫的密碼 禪裡有種說法:「當了悟是深刻的,你的整個存在都會翩然起舞。」 要讓了悟自性能夠完整,必須經過:腦、心、腹,三個層次的實現。 如果你只擁有一個非常清楚、開悟的頭腦,你的存在依然不會跳舞。 只有當你的心隨著頭腦一樣敞開的時候,你的存在才會開始跳舞。 那時候,一切都將變得生氣煥發。 而當你的腹部也敞開了,一種深到無法度量的安定會出現, 而你,就像是消逝在那份透明裡。 你跳舞,也是那空性在跳舞。 ——阿迪亞香提 「你身上有某種比太陽更燦爛、比夜空更神祕的東西。你一定曾暗自懷疑過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你是否曾經沉潛至你那充滿奧祕的本質呢? 本書為你而寫,談論的也是你,它是關於你的覺醒、關於你如何憶起什麼是真實的你。讓它開啟你的眼或你的心,從而接觸你無限本性裡一切的不可思議。但是容我先告訴你,靈性覺醒並非如你所想像。」 當你不再想著自己的存在時,你是誰?正在閱讀這些話語的那雙眼睛背後的,是誰?《空性之舞》一書中,阿迪亞香提邀請你,透過自然地敞開頭腦、心靈、與身體那持有幸福與解脫的密碼,覺醒於你真實的本質。 本書內容涵蓋了一個人和開悟師父共同探討覺醒與解脫的本質及其體現時,會在初期出現的各式主題,例如:純真、敞開、愛、無常、和諧、寧靜、深度以及自由等,同時對於小我、幻相、靈性上癮、一直到慈悲、放下、敞開等等討論議題,提出了簡單明瞭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書中亦描述了阿迪亞香提的直接覺醒經驗,呈現出一個了悟自性者的經驗世界。 他的話語是內在深邃寧靜的流露,也是真理的美好反映,因表達出真正的我們是什麼而與我們的心深深共鳴。它們是真理對真理的說話,源頭為源頭揭露出它的奧祕。這份共鳴有一股力量,能中斷我們思想與情感反應的慣性模式,有助於讓我們解除自我中心的催眠狀態,並瞥見藏在生命底下的實相。這樣的認知確實能使我們的世界整個翻轉,將我們摔出頭腦的幻相而獲得自由。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沒有人知道自己如何影響事件的發生。在我們的世俗生活裡,這製造出痛苦,也製造出許多意料之外的事。但是對靈性生活而言,這成了我們的恩典。當我們有能力在每一刻安歇於「不知」這個我們存在中最深的真理時,便是允許那自發的升起並且喚醒我們。阿迪亞不斷告訴學生,不要固守於任何概念、不要相信他對他們說的任何話,而且不要執著於任何經驗。 靈性教誨能夠安撫智性頭腦,帶來智識上的理解,但是當覺性透過一位真正的老師的話語和存在而流動,覺性本身或許能燃起心中的火焰,讓意識朝著了悟自性的方向前進。終究,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與真理的連結。你就是道路,道路會動,完全致力於揭露它自己。它會喚醒你對真實本性的認識。靜靜地坐著,一個人不必做些什麼,只要允許那自然的覺性生起。真正的老師是那個完全明白這件事的人。 雖然你無法從書中直接找到真理,但阿迪亞香提從自己的經驗中也肯定,透過閱讀,有時候能為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敞開,甚至在靈性覺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本書能夠傳遞作者的意識或臨在,對那些感到與內容深深相應、產生共鳴的人而言,傳遞力量是最強的。在正確的時間讀到正確的書,它會激發出某些不是來自你頭腦、而是洞見層次的東西。當洞見出現的時候,你的整個身體都會唱歌,就那樣的意義而言,語言文字能夠將無意識的東西帶出來、進入意識之光當中。而當然,一旦潛能醒過來了,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轉化負起責任,因為沒有任何老師或書本能代替我們做這件事,你自己必須照顧那道火光。
覺醒之後,為什麼生活並沒有從此高枕無憂? 卻伴隨著一種無所適從? 本書幫助你從覺醒的陷阱及幻覺中走出, 真正了悟生活其實是我們覺醒後一面最重要的鏡子! 越來越多出身不同文化與宗教背景的人開始將「靈性覺醒」視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蛻變,這種覺醒是一種無可撼動的了悟,明白真正的我們是生命的合一。而過去幾年來,靈性覺醒已不再是精英修行者獨享的領域了,而是突然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唾手可及的東西。 一開始,人們就對「靈性覺醒」一詞有著不同的詮釋,此外,隨著靈性覺醒的議題日益受到大眾的歡迎,有些人會從小我的觀點談論自己的覺醒,宣稱覺醒就是比其他人感覺更好或「更清醒」。他們實際上是以覺醒之名在疏離自己每一刻所擁有的經驗。 阿迪亞香提在本書中,談論初次的靈性覺醒經驗之後可能會發生的誤解、陷阱,以及幻覺。對於那些有過初次的靈性覺醒經驗,想要了解這個過程如何繼續、如何開展的人來說,他們能取得的資源非常少。這本書能為這場最偉大的冒險提供有益的指引與進一步的催化作用。
當數息、觀息、持咒、唸佛、冥想全都不管用時…… 一種放下一切技巧的全新靜坐方式 讓你全然打開內在世界,發現純粹的覺知 「如其所是」的靜心 VS. 「自我探問」的靜心 開悟導師阿迪亞香提分享覺醒的靜心之道 如果你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可以放下控制,轉而全然擁抱你每一刻升起的經驗呢?經過了十五年的長期禪修,阿迪亞香提發現了經驗最豐富的靜心者都曾實踐過「不靠任何方法的終止」。他最終瞭解到的是,只有當你完全放下一切的技巧——甚至包括了你是一名靜心者這樣的想法——你才會向「真正的靜心」敞開,安住在這自然的狀態。《真正的靜心》邀請你加入阿迪亞香提在歷年來的靜修營中所教授的: ◆「如其所是的靜心」:如何做到「完全放棄努力的努力」,從而讓當下這一刻變得鮮活。 ◆「自我探問的靜心」以及「減法之道」:如何問出一個具有靈性力量的問題,同時獲致真實的答案。 作者表示,我們都被教導說,覺醒是困難的,要從分離的幻相中醒來,需要花下多年時間。但實際上它所需要的,就只是在當下願意深入去探查你一己經驗。《真正的靜心》帶給你一個真正看清靜心最原初目的的機會,同時打開進入存在的自由這道無門之門。
教導明析有力、直指修行核心 將「開悟」及覺醒後的生活透析得最為分明的一本著作 阿迪亞香提——後禪宗導師,也是美國少數真正開悟的靈性老師 邀請你覺醒於你真實的本質, 打開頭腦、心靈和身體的幸福與解脫的密碼 禪裡有種說法:「當了悟是深刻的,你的整個存在都會翩然起舞。」 要讓了悟自性能夠完整,必須經過:腦、心、腹,三個層次的實現。 如果你只擁有一個非常清楚、開悟的頭腦,你的存在依然不會跳舞。 只有當你的心隨著頭腦一樣敞開的時候,你的存在才會開始跳舞。 那時候,一切都將變得生氣煥發。 而當你的腹部也敞開了,一種深到無法度量的安定會出現, 而你,就像是消逝在那份透明裡。 你跳舞,也是那空性在跳舞。 ——阿迪亞香提 「你身上有某種比太陽更燦爛、比夜空更神祕的東西。你一定曾暗自懷疑過這種東西的存在,但是你是否曾經沉潛至你那充滿奧祕的本質呢? 本書為你而寫,談論的也是你,它是關於你的覺醒、關於你如何憶起什麼是真實的你。讓它開啟你的眼或你的心,從而接觸你無限本性裡一切的不可思議。但是容我先告訴你,靈性覺醒並非如你所想像。」 當你不再想著自己的存在時,你是誰?正在閱讀這些話語的那雙眼睛背後的,是誰?《空性之舞》一書中,阿迪亞香提邀請你,透過自然地敞開頭腦、心靈、與身體那持有幸福與解脫的密碼,覺醒於你真實的本質。 本書內容涵蓋了一個人和開悟師父共同探討覺醒與解脫的本質及其體現時,會在初期出現的各式主題,例如:純真、敞開、愛、無常、和諧、寧靜、深度以及自由等,同時對於小我、幻相、靈性上癮、一直到慈悲、放下、敞開等等討論議題,提出了簡單明瞭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書中亦描述了阿迪亞香提的直接覺醒經驗,呈現出一個了悟自性者的經驗世界。 他的話語是內在深邃寧靜的流露,也是真理的美好反映,因表達出真正的我們是什麼而與我們的心深深共鳴。它們是真理對真理的說話,源頭為源頭揭露出它的奧祕。這份共鳴有一股力量,能中斷我們思想與情感反應的慣性模式,有助於讓我們解除自我中心的催眠狀態,並瞥見藏在生命底下的實相。這樣的認知確實能使我們的世界整個翻轉,將我們摔出頭腦的幻相而獲得自由。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沒有人知道自己如何影響事件的發生。在我們的世俗生活裡,這製造出痛苦,也製造出許多意料之外的事。但是對靈性生活而言,這成了我們的恩典。當我們有能力在每一刻安歇於「不知」這個我們存在中最深的真理時,便是允許那自發的升起並且喚醒我們。阿迪亞不斷告訴學生,不要固守於任何概念、不要相信他對他們說的任何話,而且不要執著於任何經驗。 靈性教誨能夠安撫智性頭腦,帶來智識上的理解,但是當覺性透過一位真正的老師的話語和存在而流動,覺性本身或許能燃起心中的火焰,讓意識朝著了悟自性的方向前進。終究,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與真理的連結。你就是道路,道路會動,完全致力於揭露它自己。它會喚醒你對真實本性的認識。靜靜地坐著,一個人不必做些什麼,只要允許那自然的覺性生起。真正的老師是那個完全明白這件事的人。 雖然你無法從書中直接找到真理,但阿迪亞香提從自己的經驗中也肯定,透過閱讀,有時候能為我們帶來非常重要的敞開,甚至在靈性覺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本書能夠傳遞作者的意識或臨在,對那些感到與內容深深相應、產生共鳴的人而言,傳遞力量是最強的。在正確的時間讀到正確的書,它會激發出某些不是來自你頭腦、而是洞見層次的東西。當洞見出現的時候,你的整個身體都會唱歌,就那樣的意義而言,語言文字能夠將無意識的東西帶出來、進入意識之光當中。而當然,一旦潛能醒過來了,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轉化負起責任,因為沒有任何老師或書本能代替我們做這件事,你自己必須照顧那道火光。
當數息、觀息、持咒、唸佛、冥想全都不管用時…… 一種放下一切技巧的全新靜坐方式 讓你全然打開內在世界,發現純粹的覺知 「如其所是」的靜心 VS. 「自我探問」的靜心 開悟導師阿迪亞香提分享覺醒的靜心之道 如果你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你可以放下控制,轉而全然擁抱你每一刻升起的經驗呢?經過了十五年的長期禪修,阿迪亞香提發現了經驗最豐富的靜心者都曾實踐過「不靠任何方法的終止」。他最終瞭解到的是,只有當你完全放下一切的技巧——甚至包括了你是一名靜心者這樣的想法——你才會向「真正的靜心」敞開,安住在這自然的狀態。《真正的靜心》邀請你加入阿迪亞香提在歷年來的靜修營中所教授的: ◆「如其所是的靜心」:如何做到「完全放棄努力的努力」,從而讓當下這一刻變得鮮活。 ◆「自我探問的靜心」以及「減法之道」:如何問出一個具有靈性力量的問題,同時獲致真實的答案。 作者表示,我們都被教導說,覺醒是困難的,要從分離的幻相中醒來,需要花下多年時間。但實際上它所需要的,就只是在當下願意深入去探查你一己經驗。《真正的靜心》帶給你一個真正看清靜心最原初目的的機會,同時打開進入存在的自由這道無門之門。
走出受苦的迷霧,找到解除痛苦的力量 透過身體的痛及內心的苦,轉化為生命提昇的道路 亞馬遜書店五顆星推薦! 對人類來說,痛苦像是生命的樂譜上從不休止的弦律,苦痛深深烙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讓一些人為之上癮。 但事實上,心裡上的痛苦,和身體的疼痛一樣,都是內在的呼求,要求我們去看見生命中、生活上需要被看見的部分,要求我們伸出願意和好的那雙手,迎接自己的內在。因而真正能療癒我們的,不是心理醫師、不是內外科醫師,而是我們自己願意被看見、被療癒所產生的治癒力量。 然而對於痛苦的執著、不願意放手,也同樣是使人一再受苦的根源之一。使人感受痛苦的事件早已逝去多年了,但記憶像是結了繭般深深地攫住頭腦,不斷重覆播放、不斷陷入苦痛之中。 《受苦的力量》(二版;初版書名:在生命的盛放處)現在邀請你,不用盤坐冥思、不透過各式的靜心法門,只要種下意願,靈性的曙光便會灌注其上。苦痛不需要去逃避、抗拒,逃避抗拒只會使痛苦更加強大;苦痛是生命的邀請、內在和解力量的源頭,生命的艱難處境其實最能夠開啟我們的心靈與思想。我們會費盡心機避開這樣的時刻,但事實上,這些深具挑戰性的時刻,正是自我成長與意識轉化的最佳契機。 本書的教導就是提供簡單的方法,讓我們得以向恩典敞開,向那神祕的、那能夠穿透隱微靜謐之時刻的光明元素敞開。這將為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點燃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將能夠大大地幫助我們終結許多人日復一日的受苦與爭鬥。
最重要靈性導師奧修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十四堂身心靈療癒課 最切合現代人實際需求的靜心指導 「我的方法被描述為進入心的途徑,但這並不是真的。 心會帶給你各種不同的想像、幻象、錯覺與甜蜜的夢 -─卻不能給你真理。 真理隱藏在心與頭腦的背後: 它就在你的意識覺知之中,既不在頭腦也不在心。」 想像雙眼輕闔的靜心者,他以蓮花坐姿盤坐,優雅的身軀傳遞著寧靜與放鬆……這是每一位被工作、家庭、瑣事煩擾的現代人夢想中的畫面。但是靜心大師——奧修明白地告訴你,這種靜心法對大腦常常被五百個念頭抓住的現代人不管用,只會帶來挫折與失望。 首先,現代人承受太多的壓力及強烈情緒:憤怒、失望、傷心、寂寞、恐懼和不安全感……當這些情緒及壓力沒有適當地被抒發出來時,它們就會被迫深埋在「身體—頭腦」的結構,受到壓抑的情緒也會阻礙了我們真正覺知的能力、主宰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把靜坐這門簡單的藝術變成折磨! 奧修說,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挑戰與世界的問題這方面,頭腦擁有巨大的創造性潛能。然而,我們不把頭腦當作幫助我們的僕人,反而讓它成為生命的主宰。日日夜夜,大腦的野心、信仰系統與詮釋統治著我們。我們因此與其他異於自己的頭腦產生衝突,到了夜晚仍重溫衝突,或是計劃明天的衝突,擾亂睡眠與夢境。人人都希望有一個關閉大腦、讓它好好休息的方法! 本書中,奧修教導提出適合步調快速、深受壓力的現代科學性法門,更符合現代人的真正需求,讓你即刻得到轉化! 身體常常和頭腦不同調,讓人覺得身體懸在那裡,必須攜帶著它,好像變成一個創傷。本書教導的方法則是讓你在進入真正的「如如不動」(inaction)之前,以「動」(action)作為開端!像是急速的呼吸法、有意識的宣泄、扭動、舞蹈……這時真正的放鬆才會自然發生。 靜心,就是關閉頭腦的開關。頭腦的開關不是強迫,也不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儀式,而是了解、警覺,以及健康的幽默感。靜心能帶來更敏銳、放鬆、富有創造力的頭腦,將獨一無二的才智發揮到極致。 奧修對內在蛻變科學做出革命性貢獻,他提出的靜心方法特別切合當代生活的快速步調。本書將介紹為了初步釋放身心累積的壓力而設計的「奧修活躍式靜心」,靜心者可以更容易地將寂靜、無念、放鬆的經驗融入日常生活。
★當今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之一★ 回顧一行禪師初識禪修的沙彌時光 找回純樸之心,輕鬆體悟生活禪 「在艱難的修行之路上,人人是否一樣堅穩?」 當一行禪師還是個小沙彌,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他如何修習佛法?佛法又是如何在他心中萌芽? 讓我們跟著禪師一起重回慈孝寺,領略生活的處處禪意,讓自己反璞歸真。 ▌平凡的日常本就是一種修習 「若專注於某一事物,心就不再散亂;因為不散亂,便得以發展定力。」 一行禪師分享青澀的寺院生活,在放牛、挑水、料理、供佛中,他找到安寧,也找到生活禪的修習法則。 ▌戰爭時期的頓悟與悲憫 青年時期,一行禪師經歷戰爭,親眼看到死亡。他從中領略眾生大愛,並向有緣人宣傳佛法,溫暖傷痕累累的靈魂。 ▌十則清淨寓言,溫暖疲憊的心 禪師分享了珍貴的回憶,以及讓他感動的人、事、物。 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世人,只要重拾素樸之心,人人都能學習正念,體悟生活禪。 ※※※ ▌精選正念悟語 「我們進入寺院後不會那麼快就開始學習參禪。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我們得去放牛、收集柴火或幼嫩的枝葉、挑水、或搗米……這些不是考驗,它們本身就是修習。」 「出家是為了自覺和覺他。……出家人的修行是訓練自己的正念和覺醒,先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然後幫助別人解脫。」 「在修行的路上,我得到了最神聖的愛,這種純粹的愛滋養著我,溫柔而寬廣,使我多年的訓練和修行志向變得芬芳。」
★當今國際社會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導師之一★ 回顧一行禪師初識禪修的沙彌時光 找回純樸之心,輕鬆體悟生活禪 「在艱難的修行之路上,人人是否一樣堅穩?」 當一行禪師還是個小沙彌,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他如何修習佛法?佛法又是如何在他心中萌芽? 讓我們跟著禪師一起重回慈孝寺,領略生活的處處禪意,讓自己反璞歸真。 ▌平凡的日常本就是一種修習 「若專注於某一事物,心就不再散亂;因為不散亂,便得以發展定力。」 一行禪師分享青澀的寺院生活,在放牛、挑水、料理、供佛中,他找到安寧,也找到生活禪的修習法則。 ▌戰爭時期的頓悟與悲憫 青年時期,一行禪師經歷戰爭,親眼看到死亡。他從中領略眾生大愛,並向有緣人宣傳佛法,溫暖傷痕累累的靈魂。 ▌十則清淨寓言,溫暖疲憊的心 禪師分享了珍貴的回憶,以及讓他感動的人、事、物。 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世人,只要重拾素樸之心,人人都能學習正念,體悟生活禪。 ※※※ ▌精選正念悟語 「我們進入寺院後不會那麼快就開始學習參禪。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我們得去放牛、收集柴火或幼嫩的枝葉、挑水、或搗米……這些不是考驗,它們本身就是修習。」 「出家是為了自覺和覺他。……出家人的修行是訓練自己的正念和覺醒,先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然後幫助別人解脫。」 「在修行的路上,我得到了最神聖的愛,這種純粹的愛滋養著我,溫柔而寬廣,使我多年的訓練和修行志向變得芬芳。」
村上春樹激賞摯愛小說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選書 入選美國現代圖書《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席捲全美的「麥卡勒斯」讀書潮,歐普拉、歐巴馬……等名人推崇的經典作家 ◆二十世紀天才作家震撼文壇的出道作,村上春樹念念不忘的摯愛小說 「我個人很喜愛麥卡勒斯的《心是孤獨的獵手》,她以敏銳的觀察和筆觸來描寫這個悲傷的世界。我一直把這部作品小心地保管在心中,留到最後才著手翻譯。」――村上春樹 人人都是懸在天上的星星, 因為相似的孤獨而看見彼此, 卻無力改變命運。 1930年代美國南方小鎮,啞巴辛格被迫與摯友分離,因此搬到旅舍居住,日日在咖啡館解決三餐。辛格溫和安靜,總是掛著善意微笑,好像能撫慰任何心靈傷口,他因此成為居民們傾訴的對象。 音樂天賦極高的叛逆少女、工人革命家、一生致力於民權運動的黑人醫生,和看似冷漠的咖啡館老闆……為了逃離生活的窒悶,這些孤獨的靈魂紛紛在辛格身上尋求慰藉。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梵谷畫作中憂鬱色調的具象化,以民謠般的節奏娓娓吟唱「孤獨」。 麥卡勒斯筆下的美國南方小鎮鮮活卻哀傷,在紛亂的經濟大蕭條時代,種族不平等、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每個角色都代表了社會邊緣的特殊典型人物,他們渴望脫離牢籠,渴望打破不合理制度和舊有思想,但仍難以超越階級、種族,與思想的鴻溝。透過主角的內心世界,我們看見了生命本質的孤獨,明白「人與人之間無法相互理解」,想傾訴,卻苦無知音……
★鏟屎官必備筆記★ ★愛貓,就要照護牠的健康★ 健康貓生最重要的一本書! 完整解析貓咪照顧及疾病,讓愛貓輕鬆活到二十歲! 讓你的貓徹底遠離泌尿問題、腎衰竭、糖尿病、 炎症性腸病及各種過敏的威脅。 【注意!喵星人常見疾病!】 .泌尿道問題?檢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貓咪過胖?小心脂肪肝! .炎症性腸病?回歸天然貓食! .貓癌症?注意每一個早期症狀! 本書扭轉傳統的照顧方法,引領貓奴從幼貓探索到老貓,完整剖析貓咪照護和致命的貓科疾病。作者伊莉莎白.哈吉肯斯是獸醫、營養學家、免疫學家和內科醫生,也曾在寵物食品製造商、寵物健保業任職。書中,她代表全世界的貓,深入淺出地教育鏟屎官如何預防貓咪患病,過胖、營養不良、某些養育方法等,都是常見疾病的起因。她也希望,人們閱讀此書後,會淘汰乾飼料,不再相信過度接種疫苗的迷思。若改變照顧貓的方法,改變提供的貓糧,便可讓貓咪遠離疾病、省下醫藥費、延長貓的壽命,主人也能和貓咪共度更多愉快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