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感到實際的演練與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有距離?你是否認為正式的音樂教育似乎與達到音樂上的目的沒有直接的關係?將腦海中的旋律哼唱出來是不是很困難?如果你同意以上任一敘述,那艾斯克林博士(Gerald Eskelin)將是你的良師益友。艾斯克林博士以他四十多年的音樂教學及從事音樂工作的經驗,歸納出了為數不少的模糊或錯誤的觀念,這些觀念不斷困惑著追求真理的音樂人。他以輕鬆幽默的筆吻,將心得在這本書中與讀者分享。
Michel Debost是位傑出的長笛家和老師,在他的作品《長笛 From A to Z》中,以極富創意的手法,介紹吹奏長笛的實務演練。作品在法國一上市,旋即受到樂壇的讚揚。本書以英文字母排序,逐一深入介紹與長笛相關的專有名詞,並提供與呼吸、分音和音色等主題的深入見解。除此之外,更探討吹奏長笛時的技巧,例如「移動下顎」、「手指分句」、「小指」等比較複雜、令人困擾的問題。《長笛 From A to Z》這本書詳盡說明實際演練長笛時將碰到的困難,並提供深入淺出的建議。本書中還包括了原創性的練習,例如:「德波斯特的音階遊戲」,對於長笛老師而言,是最好的資源。作者在每一段文字的最後,都以「簡而言之」和 「同時請參考」單元作為總結,使書本更容易閱讀瀏覽,有利讀者反覆參考不同的主題。總而言之,《長笛 From A to Z》以幽默的筆觸,簡單明快的介紹長笛演奏有關的一切技巧,不論您是剛入門的長笛學生、把長笛當作終身職業的音樂家或音樂圖書館,都應該珍藏並經常翻閱這本傑作,作為演奏時的最佳指南。專業推薦:「Debost率直的寫作風格叫人耳目一新,作品內容深入淺出,無論是長笛學生或職業長笛手,都能因他的教誨而獲益良多。」——里翁.拜西(Leone Buyse),美國萊斯大學長笛和室內樂教授、波士頓交響樂團前代理長笛首席「Michel Debost……帶來了長笛學習的新指標,其中蘊含五十多年以來的實務經驗、敏感細緻的觀察能力、豁達的心胸和洞悉世事的大智慧。好學的學生以及經驗豐富的老師絕對會愛上這本書。」——帕胡德(Emmanuel Pahud),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獨奏長笛家
塞基.拉赫曼尼諾夫(1875-1943) 在以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家的一生事業過程中,扮演的是一位極端重隱私、隱遁般的個體。一九五六年當Segei Bertensson和Jay Leyda合著的傳記出版,它揭開了拉赫曼尼諾夫不同生活面向許多不曾為人知的神秘面紗,特別是關於他作品的起源,以及評論們的回應如何的影響他。在這些資料中,我們也發現柴可夫斯基的同輩們,如李姆斯基—科薩可夫、斯克里亞賓、葛拉祖諾夫、斯特拉溫斯基和契可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夏里亞平、福金、霍夫曼以及霍洛維茲。 作者諮詢了許多和拉赫曼尼諾夫熟識的親友們,和他們一同工作,與他們通信。也大量使用從國會圖書館的拉赫曼尼諾夫檔案中尋找到的資料,作者不厭其煩的追蹤與研究私人保存的史料,特別是往返的通信。幾乎是在出版的半世紀之後,這本傳記仍然是最理想精鍊的傳記。
『每位音樂家對自己的身體要有那些了解呢?』就是你正在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專門為音樂家所設計之6小時的課程名稱。這是由一個稱為『安德佛教育者』(Andover Educators)教師聯絡組織網所安排策劃,並且在全美各州教授的課程。這個課程對於在表演的動作過程中,提供了許多有關身體控制的正確訊息,而且教導教師們如何有效率及安全的身體使用,以改善音樂表現及演奏的生涯。 本書內容包含: 1.先將音樂訓練回歸到身體之身心動作教育的基礎上 透過啟發精確及正確的身體結構認知意象來訓練音樂家的動作。 訓練感覺之洞察力及感應力,以及訓練注意力。 2.建構身體中心軸的認知及認識身體各部位之平衡位置 脊椎;頭在脊椎上的平衡;頭和胸腔在腰椎上平衡;軀幹上的平衡; 膝部的平衡;足踝的平衡;腳掌足弓的平衡;以及手臂結構的平衡。 3.建構手臂結構的認知 手臂上的四個關節;從小手指末稍到肩匣骨下角之結構關係;透過中心軸以一種有動力的、延伸的及聚回的軀幹動作特性來支持手臂的動作。 4.呼吸 建構呼吸的結構及呼吸動作的認知,包括中心軸之有動力、延伸及聚回的軀幹動作。 5.建構雙腿結構的認知 腿部的三個關節;肌肉的結構;透過有動力、延伸及聚回的軀幹中心軸來支持腿部動作;提供我們能在步伐中擁有彈動性的反射動作(對音樂家的演奏動作非常有幫助)。 6.如何做 如何利用你的神經系統來訓練或重新訓練動作;如何啟發自己或對他人之感覺的洞察力及感應力及如何訓練或重新訓練全面而流暢的注意力。
有鑑於演奏和理論分析不能分家,作者搜集了有關貝多芬32首奏鳴曲及數首其他鋼琴作品演奏詮釋上的教導和指示。德雷克教授大量採用作曲家本人的話語,及其門生和同儕的文字——主要包括Czerny、Schindler、Moscheles和Ries——而創下此項精彩之先例。首章介紹貝多芬的養成教育,與門生的關係及其所寫作的鋼琴之特性。其後論速度、力度、朗誦風格、踏瓣及裝飾音的各篇章內,作者詳盡探究奏鳴曲中各項特定的問題,以近350個譜例,指出貝多芬自己的解決方法。結論中則討論今日之鋼琴家演奏這些不朽之作的態度和著手處。作者完成了其「令貝多芬的思想重新活在我們的音樂世界」的目標,令人讚歎。
這是一本關於如何用身體彈琴的書 作者Thomas Mark仔細觀察了鋼琴、管風琴、大鍵琴和電子琴等鍵盤演奏家的需要,採用Barbara Conable及William Conable所創的身體構圖概念(Body Mapping),在書中呈現解剖學的實貌,詳細的繪圖以及精湛的解說。 本書的訊息能增進音樂家對身體的覺察力,建立較佳的動作品質,達到更進步自由的彈奏。 本書同時能夠幫助讀者避免彈奏傷害,或在不需要傳統醫療的情況下,讓受傷獲得痊癒。管風琴家Roberta Gary和Thom Miles並針對管風琴家的特別需要,在腳、腿、臀部、手臂和手掌的使用上貢獻了他們的見解。所以,本書對對管風琴家和鋼琴家一樣重要。 書中的基本重點具有讓音樂家蛻變的力量,幫助音樂家做到沒有酸痛且有效率彈奏動作,讓他們的技巧和才華發光發亮。
各年齡層愛好唱歌者之寶典 飆高音,唱長音--------誰不愛歌唱? 歌唱與其他所有知識活動一樣,是一項經由學習而獲得的技能。 人聲天賴的運作是抽象的生理反應?!亦或是實際的物理映像?! 依歌唱教學的範疇所設計的90項練習活動,循序漸進地開啟 呼吸運息,發聲成音,共鳴聲響,語韻措辭,及表情詮釋等 成就優美歌唱的知識寶庫,歌唱生理解剖學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 如肌肉軟骨,氣動力學,振動頻率等再也不那麼艱澀了。 每項活動練習均賦予一個好記易解的名稱, 如「熱狗喘息」、「累狗喘息」、「酷酷的跳音」等, 不僅適用於青年學子,愛唱歌的男女老少一定能從中得到新意。 星光班出谷黃鶯,英國蘇珊大嬸,義大利飆九個high C的帕華洛帝 就等著您來挑戰囉!!!
Mozart KV.314常常被國際比賽、樂團考試第一輪、入學甄試選定為指定演奏曲。台灣音樂教育深耕50餘年,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紛紛在世界各地深造,更在許多國際比賽嶄露頭角,他們豐富的參賽經驗與世界好手觀摩切磋的演奏心得,能夠收錄下來與大家分享實在是一件很棒的事。 演奏教學經歷豐富的留法長笛演奏家Hsiao-Pei Iris MA馬曉珮副教授,邀請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長笛演奏家珈妏Chia-Wen OU(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 é 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 與德國薩爾高等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長笛演奏家林于斐 Yu-Fei LIN(Hochschule f ü r Musik Saar , Konzertexamen) 一同編輯全新版本並分享珍貴的裝飾奏,為長笛作品再添一筆的可貴紀錄。樂團改編成鋼琴譜的部分由留美鋼琴博士黃楚涵Chu-Han Huang(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D.M.A.)將多年鋼琴合作上的經驗與研究集合編輯收錄在這本樂譜中。 這些優秀的音樂家們各個都是台灣之光,藉由此次出版紀錄傳承讓這首經典的作品有更廣闊的視角並注入新時代的生命力。 名人推薦 莫札特的長笛協奏曲KV314可謂曠世經典,能夠有台灣頂尖長笛演奏家所編譯的版本,藉由樂譜中編譯者所譜寫的種種記號,讓讀者深刻理解演奏家對於此曲的詮釋,實在是一大福音!-德國紐倫堡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前香港小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洪健鈞 莫札特協奏曲KV314是長笛、雙簧管學子必修的重要曲目。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莫札特也將其戲劇創作中的機智幽默展現在質量均豐的氣樂曲中。這次新編的版本,為莘莘學子提供編者自身寶貴的經驗與全新的視野。期待愛樂者能重新享受學習這首永垂不朽的經典。-現任職德國福士愛樂(Würth Philharmoniker)首席短笛、維也納愛樂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館史上首位亞裔長笛協演團員 謝佩珊 儘管莫札特的「D大調長笛協奏曲KV314」是他出於急迫而從雙簧管協奏曲移調完成的,這首曲子的價值仍然影響不了後世音樂家們對於「如何詮釋此作品」的熱切追求。在缺乏完整手稿的情況下,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檔案室裡的十八世紀抄本似乎讓真理出現在眼前;然而閱讀古老樂譜就像閱讀古文一樣,也需要更多專業的訓練—因此,三位優秀老師在尋找真理幽暗的道路上提供了一盞明燈,更嘗試摸索創作出個人華彩裝飾奏—這些過程,定能提供更多詮釋靈感。首先向各位前輩同儕的用心表達敬意,更祝福各位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莫札特」!-奧地利音樂藝術家樂團長笛首席、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兼任教師 陳廷威 全世界的演奏家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莫札特音樂的真、善、美,曉珮老師把積累的演奏和教學經驗,歷練成最珍貴的音樂語言,記錄下來與我們分享,如此善念將造福全人類並賦予這部經典作品新的藝術價值。-胡志瑋
學音樂的過程裡,你是不是被每天練琴、背譜這些事情降低了對音樂的熱愛與興趣?法國知名薩克斯風演奏家Christophe BOIS用一般人從未想過的角度帶領音樂學子們透析練琴、記憶與效率的黃金三要點。書中包含許多實用的練習技巧與範例,如果你也有練習效率上的困擾,本書絕對是一帖服用後強身健腦的良藥!
長笛演奏家兼作曲家金塔,2018年創作出具有爵士俏皮風格的《第一號長笛奏鳴曲》,同年也完成充滿塞外民族風格的第二號長笛奏鳴曲《蒙古》。這首樂曲創作靈感來自於蒙古達斡爾族的父親,金塔從小在北京長大,兒時父親的蒙古朋友時常到家裡作客,他們豪邁爽朗的談笑聲,還有經常談論對故鄉的思念,使得金塔對這個不曾去過地方充滿無限的嚮往,因此他把心中對那片土地的想像,用音符譜寫出《蒙古》長笛奏鳴曲。 《蒙古》首演於2019年二月「貴陽國際音樂節」,由長笛家金塔(即作曲家本人)與鋼琴家黃柔菁擔任演出。 此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草原》 一開始由鋼琴奏出導奏,由遠到近的聲響引出長笛的主題,揭開蒙古大草原的神秘面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的影像在樂曲中慢慢展開。作曲家利用段落的轉換,巧妙的切換不同的畫面及映象,其中運用如馬蹄般的節奏、或是不和諧的旋律如同老鷹一般,畫過天際,這些素材將蒙古大草原刻畫的栩栩如生。 第二樂章《蒙古包》 相較於第一樂章描寫的是白日的草原風光,第二樂章是黃昏的景象,篝火和蒙古包散落在深綠色的草原上。樂曲開頭長笛獨自演奏,寧靜而遙遠,鋼琴隨後回應,營造出日落晚霞恬靜的氛圍。接著長笛開使奏出主題,像畫筆一般的勾勒出遊牧民族的生活,充滿情感的旋律線條,慢慢鋪陳,最後作曲家借鑿了近似蒙古民歌的旋律並夾雜著即興呼麥(喉音唱法)於其中,嘹亮的聲響就像在廣大的草原吶喊一樣,民族風的樂感深植人心。 第三樂章《英雄與歷史》 眾所周知,蒙古人引以自豪的英雄就是成吉思汗和他所向披靡的軍隊。長笛以響亮的高音和快速移動的三連音展開了主题,鋼琴步步緊隨其後。作曲家在這個樂章,以相當複雜的長笛技巧,以及鋼琴豐富多變的音型聲響,營造出成吉思汗帶兵出征壯闊的戰爭場面,刺激且扣人心弦。
「探討西方近代政治經濟思想在大轉型過程中,執著狂熱與功利追求在不同時空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浮士德作為一個代表,一個象徵,其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如是觀之,這部作品的啟發也就不僅只是與音樂藝術相關,而是更寬闊的世界與人生。」 ─ 高承恕教授 「浮士德這個傳說故事在十六世紀被出版且廣為流傳,相關的文學與戲劇作品不計其數,音樂作品抑是,光是大型歌劇也超過十部以此為主題。原笙國際的出版不只在編制上創新,更結合高承恕教授的社會學思想做跨領域的出版,讓我們在聆聽或演奏這熟悉的音樂時,能有更多的畫面與更深的體會。」─ 蔡佳芬 「『李斯特魔鬼圓舞曲第一號』對鋼琴的演奏技巧體現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對於演奏者來說是莫大的挑戰,此次改編的室內樂版本,以長笛、單簧管、鋼琴相互較勁且剛柔並濟,賦予了『李斯特魔鬼圓舞曲第一號』全新的風貌,更是室內樂作品上具有難度且適合音樂會演奏的好作品。」─ 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