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認為,從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立場來看,孫中山思想乃是一套國家發展的思想體系,所以,應該透過和當代國家發展研究的相關理論彼此對話,才能見出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本書分別從國家發展研究中,社會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和民族主義演變的三條脈絡,來印證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民權主義、和民族主義,並以海峽兩岸的發展經驗作為詮釋孫中山思想時代意義的佐證。本書作者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家發展的事實演進和理論推陳顯示,孫中山思想不僅對於後進國家的發展建設有參考價值,甚至於對先進國家的摸索未來也有啟發作用,尤其對於海峽兩岸更有立足本土的時代意義。從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切入,結合國際之間與海峽兩岸的經驗事實,來印證和闡揚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是一塊值得長期耕耘的學術園地。
反身性是研究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更是研究者得以成功詮釋研究內容,與獲得深具洞察力結論所必須具備的特質。反身性要求研究者進行哲學上的反思,並對自己在理論預設、資料詮釋以及與經驗材料的互動上,必須有警覺性地察覺問題,並仔細謹慎地處理它。為此,本書透過回顧一些重要的理論傳統,深入探討在從事經驗研究時會面臨的問題與可能性,並嘗試提出一套確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讓研究者在研究時可以有跡可循。在各個章節中,兩位作者就紮根理論、俗民方法論、民族誌、詮釋學、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論述分析、系譜學以及女性主義等重要學派的論點,提出精湛、不偏頗的評析,在他們引人入勝的陳述中,逐步描繪出反身性方法論的藍圖。本書清楚地串起經驗研究中所使用的技術,與不同研究傳統之間的聯繫,並為質性方法提供了一個富含理論學養的取徑,也讓理論架構與經驗研究之間,找到一種更為開放且具創意的互動方式。更令人激賞的是,本書自二○○○年問世以來,幾乎每年都再刷,就一本學術性如此之高的專著而言,其受歡迎程度早已無庸置疑。因此,對任何一個想深入瞭解質性方法或反身性方法論的學子或研究者而言,應該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拒絕讓本書佔領自己書櫃上的某一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