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很深的民主,需要很厚的共同體:兼論「民主人」的養成

林秀幸  著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4/01/22 出版

民主的深化連結於社群性的建構,一個有厚度,以及兼具各種尺度的社群性建構,而在地或是面對面社群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社群性」不等於「集體性」,而是「人」如何走向「社群我」的社會與文化過程。缺乏「社群我」養成的群體容易被單一概念綁架――不管是以公領域「理性」為名,還是以「民族主義」為名――造成某種集體性制約。經由社群建構之社會與文化過程,我們才能從對立和同一的矛盾中轉化為「社群我」。 過程或許繁複多變,就像各種文化為基底的樂章或是詩篇。不是每一次都要詮釋出完整的宇宙論意識,而是體會到文化根基的精髓,經由個人的實踐轉化為各種載體,不管是遊戲、文學、藝術、音樂、論述……象徵在某個起點開始,切合當下時空的脈絡,上下左右移位,引導人們進行「我」的轉換與質變,一個永不懈怠也永難完成的文化之旅。 這是「民主人」養成的真意,一個以人為主的民主政治。――林秀幸   如果民主不只是選舉,那還會是什麼?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貧富差距、民粹、不平等,一躍而為熱門討論的關鍵字,在知識份子慨嘆全球民主倒退、紛紛提問「民主為何失敗」的此時此刻,台灣也無法規避民主深化的任務。 本書以霍布斯、盧梭、涂爾幹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個人意識與公共意志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衍出:「在民主政治下,社群與個人並重。」今日民主發展的困境之一,在於單一面向地強調個人主義、個人權益的維護,而忽略了整體社群的能力,包括人民互相溝通照顧的能力、以群體為思考框架的能力。 人民的權益,需要以社群整體的能量來維護。民主的深化,需要建構一個有厚度的共同體。 本書也透過再詮釋克里特島山村的偷羊、日本的武士道、峇里島的鬥雞,以及北台灣客家地區的宇宙論、閹雞競賽等象徵建構過程,說明民主淺層化的弊病、後果與可能的對治之道。並進一步剖析台灣的民主危機與生機,探討民主人的養成之道,企盼未來我們能建構一個不失去象徵能量、以人為主的民主政治。   專文推薦 江旻諺/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客座研究員,《如水》編輯委員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 邱星崴/地方工作者 張淑惠/小民參政歐桑聯盟創黨召集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莊程洋/任職於民間倡議組織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東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島國前進基金會董事長 劉維人/獨立研究者,社科譯者 戴興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理事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揭開中資滲透台灣的假面:經民連與泛中國政商集團的搏鬥

抵抗中資入侵,是一場攸關國家安全的攻防戰!和經民連一起關掉中資水龍頭,全方位守護台灣!經濟戰、科技戰、資訊戰,不見砲火的新型態戰爭對這個世界造成了更嚴重的傷害。我們需要汲取更多的知識、學習更多的工具,來面對這場艱巨的生存戰。中國的崛起伴隨著強烈的野心,帶來巨大的威脅,敲響了全球民主國家的警鐘。如何對抗中國在各領域無孔不入的滲透,是世界各國的重要課題。從中資對台灣科技業與非科技業的各種經濟滲透案例中,可以發現投資監管制度、技術輸出方面的諸多法規漏洞。歷年來,經民連揭開了中資滲透台灣經濟的重重黑幕與各項結構性問題,台灣在中國的滲透下正面臨巨大的挑戰,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和國家一起面對的問題。本書深入論述中國在台灣的經濟滲透,以及中國來台投資、台灣赴中投資與技術輸出的監理漏洞。書中談個案,談法規漏洞,也談法規漏洞的結構性因素,並借鏡美日經驗,提出亡羊補牢、規範重整的倡議地圖。守護台灣,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一同成為關掉中資水龍頭的那股力量。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如水:世界與香港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2/07/31 出版

香港人所熟知的國際舞台是一個由大國主導的舞台,亦習慣以國家的視野去看這個世界。舞台的一方是中俄等極權國及並其附庸國,而另一方則是由美國所主導的自由國家。這個舞台固然沒有非國家的組織或民族的位置,也容不下在國家框架以外的想像。若然每一個國家都是由其國家利益所主導,香港人等沒有國家的民族該如何自處?向大國進行倡議工作,是我們未來惟一一個戰場嗎?烏俄戰爭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又對香港人有什麼啟示? 如水第六期的文章嘗試由不同的視野出發去看這個世界,希望通過不同視野之間的踫撞,幫助香港人找出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如水:後國安法的公民社會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2/03/30 出版

公民社會是個人與集體間重要的連結,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元素。不過,在後國安法時代港共政權一步步瓦解香港的公民社會。在日趨狹小的公共空間中,《如水》雜誌Vol. 5 從公民社會的個體出發,藉與《時代革命》導演周冠威及NBA中最敢言球星Enes Freedom的專訪,一同了解他們堅持良善,追求公義的行動信念。 〈後國安法的公民社會〉希望與你探討在威權統治下公民連結及行動的可能。儘管國安法的閉門審訊切斷了受審及在囚者與外界的連結,但只要我們拒絕成為政權營造恐怖的一部份,牆外的人就仍有堅守價值的能量。揭開亂世,新型態的能量亦在各式各樣的娛樂載體中展現,扣連彼此的,除了對家園的愛與共同的苦難,本地文化也同在再建我們的綠洲。 國安法後的海外港人也在世界各處提供支援,本期《如水》邀請到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委員Luke de Pulford 撰文反思現時海外港人公民社會的發展,亦有在愛沙尼亞的香港人希望從同屬帝國邊陲的歷史中尋找反抗意志的出路,更有協助海外港人創業以發連結海外港商的網絡正從非典型的途徑壯大公民社會。

“Don’t just talk about it, be about it” ——Enes Freedom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如水:國際線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1/12/30 出版

世界多處的國際線在香港民主運動上擔當重要的角色,本期《如水》雜誌「國際線」訪問了多個位處北美、挪威和日本的港人組織,從了解海外港人組織成立的緣起,到探討其人際關係、資源及意識型態之爭等挑戰。本期亦有收納讀者投稿的文學作品及《大國攤牌》的書評,以多樣方式去分析國際情勢。這次更邀請到沈旭暉教授撰文去預測海外港人的出路,究竟香港人到咗海外,又如何一齊行落去?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北歐不是神話:一套打造永續幸福國度的方法

劉維人  著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1/10/02 出版

機會平等X福利國家X經濟成長 超越左右派的意識形態X互信互助的共同體 完整呈現北歐成功打造幸福國家的祕訣 年年在「全球最幸福國家」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有著令人欽羨的好福利、短工時、高所得。經濟充滿活力,卻不犧牲社會平等。愛護地球、保護環境,不僅與經濟成長不衝突,反而成為創新動能。他們是怎麼辦到的?臺灣是否可能借鏡北歐經驗,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成功模式? 如今各國稱頌的北歐模式,旨在守護並增進個人自由,讓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社會上每位公民的自由都與彼此息息相關。在擁有知識、收入、健康的前提下,人們才能做出明智而負責的選擇,並能在深思熟慮後投下真正展現民主意志的一票。貧窮,以及深層的不平等,都會嚴重妨礙個人自由。因此,優質的社會必須處理人們自由程度的落差,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基本社會服務。 無論如何,北歐模式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難以企及的烏托邦,他們只是掌握了民主政治的最核心信念:人人平等。為實現真正的民主,所以必須打造福利國家,保障每個人擁有平等的社會公民權,以及自我實現的自由。然而,福利國家不是請客吃飯,而是個人與社會彼此互相支持,也因此同時打造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群合作文化與共同體意識。由於擁有這些制度條件,使得凝聚共識以因應科學新知與時代挑戰這件事,在北歐就顯得相對容易且快速。換言之,調適力成為北歐迎戰全球化的最佳利器。 這樣的社會光靠市場經濟不夠,北歐國家的經驗顯示,理性、民主、協商的政治模式,可以打造一個有效率的大政府,滿足人民需要的基本生活條件。北歐打造出機會平等、性別平等的全民福利國家,盡力保障每個人不受貧窮、健康惡化、市場意外波動的重大影響,藉此形成一個互信互助的共同體。這套被稱為「社會民主」的制度、政治、與文化,才是北歐人幸福生活的祕密! 《北歐不是神話》簡介北歐社會民主的起源,並論述北歐如何應對當前與未來將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例如福利國家是否可以永續、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環保、社會如何對待移民以及國內不同族群、全球化和大眾政治的衰落等。三位作者發現,二十世紀有許多人認為福利國家與社會民主模式撐不過全球化,但二十一世紀初的結果顯示,北歐模式其實比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模式更穩定、更有競爭力。 北歐模式不是神話故事,也不是難以企及的烏托邦,他們是在一步一腳印的過程中,逐一解決整個社會所遭遇的難題,發展出現在的模式,未來,他們也會秉持一貫的態度,每當發生問題,就共同討論並提出解方。那麼臺灣呢?我們又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目前國內正遭遇的難題?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軌跡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1/08/30 出版

第三期《如水》標題定為「軌跡」,回應香港社會尚缺乏深度討論的「去留議題」:在國安法的背景下,海外運動已經必然出現;本地香港人必須面對去留的掙扎,而海外的香港人則必須面對自己的選擇、並同時回應理解海外運動的呼召。海外港人與本地港人是否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割裂的命運、劃出不同的軌跡?而離開或是留在香港的決定,又應如何被衡量?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似水年華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1/05/30 出版

第二期《如水》繼續一貫作風,為本地和海外香港存留討論香港時政的空間。本期主題為「似水年華」為主題,探討時間和消失的議題,希望藉探討香港的過去、記憶、時間、歷史,試圖重構香港個別時刻的點滴片段,以重現「香港」的過去,甚或「香港」在時代浪潮中的無限可能和歷史際遇,在官方敘事的框架以外記載我們的故事、開拓我們的想像。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1/03/01 出版

怎樣的制度,才能真的讓人在工作中獲得自由? 怎樣的制度,讓國家可以在快速變遷的世界, 保持產業競爭力,同時維持平等? 怎樣的制度,能夠利用資本主義,來逐漸實現進步價值? 凱薩琳.瑟倫(Kathleen Thelen)針對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演化,跨國比較政治經濟,分析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西方三種資本主義: 自由放任式 —— 如美國,獨厚資方,工作風險由個人自行承擔 協商式 —— 如歐陸德國,照顧核心製造業的利益,犧牲服務業的工作者,形成貴族工會與邊緣勞工的兩極分化 平等式 —— 如北歐丹麥,國家大力投資個人與家庭,協助青年與婦女取得好工作 並且進一步的探討,人類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該如何有效結合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 現下這個時代,新自由主義的浪潮無法抵擋,每個人都得擔心工作被別國的人用更低的價格搶走;父母一輩穩定的鐵飯碗愈來愈少,低薪的外包和兼職、不穩定的斜槓和接案,都成為如今的就業常態;即便有專業能力可以賺取高薪,面對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也很難無往不利。當眾人不再圍繞圓桌平等相談,自然也就難有團結與共的心思。 這些都是美國,還有學習美國的台灣所遭遇的困境。 雖然工作的選擇變得自由了,但有多少工作能讓人安心生活呢?「人人上大學」的願景允許大家自由探索,但萬一失敗或是走錯了路,和「一試定終身」又有多少差別?探索職涯的時間太久,會不會就此淘汰出局? 本書作者凱薩琳.瑟倫爬梳美國、德國、丹麥、瑞典、荷蘭五個國家的歷史和制度,帶我們看見各國如何面對經濟彈性化的潮流: ➤ 美國撒手不再管制市場,隨人在焱焱日頭下自顧性命; ➤ 德國和瑞典堅守既有的安定體制,慢慢付出社會走向二元對立的代價; ➤ 丹麥和荷蘭則擺脫對過去好日子的留戀,發展出一套讓企業得到彈性、勞工擁有保障的新制度。 在凱薩琳.瑟倫的筆下,我們看見一個平等而團結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除了滿足產業需求,更重視每個人對生涯的想像。教育是為了培養「帶著走的能力」,系統提供個人不同工作所需專業技能的終身學習資源與管道。沒有人需要擔心選錯科系,因為社會隨時準備著幫人回歸不斷變化的職場。兼職也不是廉價的補充人力,而是福利相當的工作夥伴。 這本書將揭示,從上世紀初即致力實踐人人平等的北歐資本主義,如何戰勝全球化,以創新永續、福利國家模式,在時代浪頭上發光發熱。 這不是空想的烏托邦,而是人們面對挑戰、共同建立的合作體制。事實上,形塑資本主義面貌的,始終是共同體政治下的社會核心價值。市場經濟如同一匹烈馬,究竟是奔向善或惡的境地,端視我們決定讓它為誰服務。 本書與作者獲獎紀錄 ◆ 美國政治學會《公共政策研究重大貢獻獎》(Aaron Wildavsky Enduring Contribution Award, 2019) ◇ 德國柏林公共治理學院(Hertie School)《學術研究具有重大公共政策意涵年度卓越獎》(Michael Endres Research Award, 2019) ◆ 美國社會學會(ASA)《比較歷史社會研究年度最佳書獎》(The Barrington Moore Book Prize, 2015) ◇ 歐洲政治研究學會(ECPR)《比較研究年度最佳書獎》(Mattei Dogan Foundation Prize, 2006) ◆ 美國政治學會《年度最佳著作獎》(Woodrow Wilson Foundation Award of the APSA, 2005) ◇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年度最佳研究獎》(Max Planck Research Award, 2003)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1/01/01 出版

面對政治寒冬,香港人要靈活如水,還要剛強如冰,以不屈的姿態,力求破除中國夢魘。當政權嘗試將一切公共辯論空間抹殺,作為一班流散在外的香港人以及深愛香港的人,我們絕不選擇沉默。我們決定利用在海外的自由空間,建構並保存一個公共議論香港的媒介,為在香港內外的人整合各種有關香港政治、歷史、社會和文化面向的論述。通過歷史論述、理論框架以及對未來路線的思考,我們希望連結每位參與這場光復運動的香港兒女,為他們作思想充權。我們要在人類歷史中弘揚香港人追求自由之聲,要讓世界看見香港。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主權獨立的人間條件:台灣如何成為一個自由平等、團結永續的新國家?

林秀幸  著
經濟民主連 出版
2020/03/20 出版

凝視台灣因素: 主權獨立的事實如何昇華為一個道德主體? 帝國主義者已經出牌,冷戰期安全舒適的歷史夾縫已經消失, 如今我們必須選擇:台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國家?   如今台灣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之中,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心中的「現狀」早已不復存在。無論是中共的併吞野心、大國之間的博弈、還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經濟、社會、族群問題,都讓台灣被迫正視現狀,決定要走向怎樣的未來。 台灣必須決定要以怎樣的價值,建構怎樣的文化與社會,擁有怎樣的經濟模式,保障哪些生活權益,如何處理族群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國際之間拓出新路,如何讓國家與人民緊密連結,如何讓社會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這些條件如果沒有一個自主的主權國家,沒有人民對自身生活、價值、以及整體國家的獨立想像,都不可能實現。 本書的11位學者,分別從自身的專業角度提出台灣決定自身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希望為關心台灣未來的讀者打開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時局已經大亂,它既是殘酷的巨浪也是機會的窗口。不決定自身者終將被他人決定,透過進步價值的實踐強化主權獨立已成為在世間存活的必要條件。 本書特色 11位學者從政治獨立、勞動議題、經濟轉型、社會安全、多元族群、國際外交、文學文化主體性、地方與社群學的角度,探討為何主權獨立只是國家建構的起點,台灣在主權獨立的事實之上必須著力哪些面向,方能持續深化民主、團結社會。本書希望以嶄新的觀念,讓讀者在既有的政治經濟社會立場以外,產生新的想像。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