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宗教──佛學篇》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系任教多年的赫士唐‧史密斯教授所著,是現代人最好的「佛學入門」及拯救眾生脫離一切苦惱的甘露大法。佛陀是悟者,是覺者,悟道後大轉法輪,以「四聖諦」剖析人生苦的問題,指示眾生以「正的交往」做為修法的基本,以「八正道」為修習步驟。他一生懷抱普度世人的信念。勉勵信眾勤修,自求解脫,本書並告訴我們只要肯奉行修習,功德圓滿之後,一定能福慧雙至。
《密宗傳統觀音觀想修法》是十五世紀西藏一位大成就者檀湯‧嘎爾波所講述的修行法門,用以發展菩薩的悲心和智慧。眾所周知,觀音菩薩在亞洲許多國家中,廣受民眾崇敬和信仰;因為祂悲願深宏,有求必應,靈驗萬分。修習該法,先要具備佛教的禪定(止觀)基礎,最好要有合格上師或善知識指導。擇一清靜場所,面對所供觀音像(或其他佛菩薩像),採蓮花坐姿,將心凝聚繫著於所觀的聖像上。所謂觀想法,就是行者用心力去使得一個冥想的形像,成為具體真實而可以眼見之謂。其次第是:(一)皈依(皈依佛法僧)。(二)觀想觀音菩薩(潔白光明,含笑悲憫眾生)。(三)、(四)冥想我和眾生同在一處祝禱並誦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五)反觀自性,照見三輪體空。(六)起座(起身)。(七)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此書最早係用藏文寫成,後由珍納‧嘎梭譯成英文,復經近代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的顧法嚴居士譯成中文,中、英對照流通。慧炬特放大字體,重新排版,以利信眾閱讀研習。該書印刷精美,五十開本,一七六頁,訂價新台幣150元,購一冊依法修行,必有觀音菩薩感應,而獲人生最大利益。
什麼樣的幸福 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 什麼樣的智慧 可以引導生命的覺醒 讓航運鉅子沈家楨博士為您導航 在自心中,刷取智慧的維碼 在生活裡,覓得幸福的寶藏 .福慧雙修的居士典範:作者早年在美國從事航業致富,經營所得全部投注於佛教事業,先後支持創建菩提精舍、美國佛教會莊嚴寺、大覺寺、駐台譯經院及世界宗教研究院等,不僅如此,更默默護持國內多位法師和大德負笈海外求學有成,並大力支持台灣大專青年學佛活動。此外,作者待人親切和藹,如和風拂煦,並且學養豐富,經常至各地演講,佛學著作等身,令人讚嘆。 .13堂為現代人量身訂做的課:以大眾會碰到的修行問題入手,最貼近現代人的一本書。 .幽默風趣,善譬喻:以現代人能了解的譬喻,讓讀者會心微笑,甚至哈哈大笑,博得大眾喝采。 .經典長銷書:本書受到廣大讀者喜愛,是歷久不衰的長銷書。 美國五大湖區航運鉅子沈家楨將數十年的生命智慧,濃縮為13堂菁華課程!本書集結沈家楨於美國演講與受訪的內容,引領讀者從心開始,一步步尋得超越時空的幸福。 作者將流傳數千年的佛法智慧,透過淺顯巧妙的寓言故事、科學原理、邏輯推理和生命經驗,轉化為人人可以吸收與應用的實用生活指南。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觀察與思考,可以打破我們對人、事、物的慣性思考,達到身心的平衡協調,以及培養利他的良好習慣,開啟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密勒日巴大師是西藏「實踐佛法」的代表,他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生平遭遇為實例,教誨眾生學佛要深信因果,了解宇宙的一切現象和人生的苦樂報應,皆受因果律的支配。他因對因果業報有堅定的信心,決心拋棄世間的一切,終生刻苦修行而得成就。密勒日巴大師的生平像一首動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史詩,他在修持上的成就可謂獨步古今,而他所說的法是人人能懂,直接了當的。我們生活在此災難和痛苦不斷的紛擾世界裡,閱讀本書使我們有醍醐灌頂的受用。
密勒日巴大師是西藏「實踐佛法」的代表,他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生平遭遇為實例,教誨眾生學佛要深信因果,了解宇宙的一切現象和人生的苦樂報應,皆受因果律的支配。他因對因果業報有堅定的信心,決心拋棄世間的一切,終生刻苦修行而得成就。密勒日巴大師的生平像一首動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史詩,他在修持上的成就可謂獨步古今,而他所說的法是人人能懂,直接了當的。我們生活在此災難和痛苦不斷的紛擾世界裡,閱讀本書使我們有醍醐灌頂的受用。
本書可說是日慧法師的一部論文及札記,內容豐富,如讀《智度論》〈僧叡序〉校註,實為閱讀此序的南針。又如對《智度論》中難解的「道智」、「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等問題提出深層的探討,而與《智度論》思想體系中道次第有關的「菩薩頂墮」、「三乘共地」及「住菩薩地」等,都有精湛的論述。又,作者熟諳《中論》、《俱舍論》,對前者有導讀的指標作用,對後者的心、心所法,揭發前人所未見及的問題,具研究價值。總之,這是一部非常值得讀者探玄窺祕的書。
《學醫與學佛— —人性化的醫療》一書是陳榮基教授結集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而完成之著作。作者自幼隨母學佛,及長專心學醫,學成行醫修佛,一甲子如一日。他倡導以佛手、悲心解除病人諸苦,維護病人應有的尊嚴,積極幫助臨終者勇敢把握當下,在佛號聲中,走完無憾而完美的人生,瀟灑往生西方極樂。本書分為五大篇,<師長的訓勉與自我的期許>顯示作者英姿煥發、卓然不群的作略。<宗教與生命倫理篇>以感性的筆觸,描述作者參與創立台大晨曦學社、慧炬機構、蓮花基金會……等公益團體的因緣,菩薩心腸躍然紙上。<法律與醫療糾紛篇>超越醫學的象牙塔,試圖在醫病關係中找尋最合理的平衡點。<安寧緩和醫療篇>見證安寧緩和療護的歷史,頗具學術價值,對於臨終關懷,更見婆心,人道精神直透紙背。<醫療服務篇>寓永恆的佛行事業於剎那的懸壺人生,益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學醫與學佛— —人性化的醫療》一書是陳榮基教授結集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而完成之著作。作者自幼隨母學佛,及長專心學醫,學成行醫修佛,一甲子如一日。他倡導以佛手、悲心解除病人諸苦,維護病人應有的尊嚴,積極幫助臨終者勇敢把握當下,在佛號聲中,走完無憾而完美的人生,瀟灑往生西方極樂。本書分為五大篇,<師長的訓勉與自我的期許>顯示作者英姿煥發、卓然不群的作略。<宗教與生命倫理篇>以感性的筆觸,描述作者參與創立台大晨曦學社、慧炬機構、蓮花基金會……等公益團體的因緣,菩薩心腸躍然紙上。<法律與醫療糾紛篇>超越醫學的象牙塔,試圖在醫病關係中找尋最合理的平衡點。<安寧緩和醫療篇>見證安寧緩和療護的歷史,頗具學術價值,對於臨終關懷,更見婆心,人道精神直透紙背。<醫療服務篇>寓永恆的佛行事業於剎那的懸壺人生,益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心如熾火》是鄭振煌居士繼《人生錦囊》、《西藏生死書》等十餘書之後,又一精心譯作。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摘要——以自在無礙的覺醒……解脫。第二部分為論述,包括緒言及四個章節——(一)此火已經熄滅……它從此處去到何處?(二)取則火燒,不取則火滅。(三)四十車的木頭。(四)我拿起針,挑出燈心。原作者指稱:早期佛教從「火」的工作中借得兩個中心名相,一是「取」,一是「涅槃」。「取」指讓火持續燃燒的燃料和攀緣執著,「涅槃」是修行的目標,則指火的熄滅。譯者更在序文中點出,大乘經典喻火為此岸——三界火宅,凡夫在煩惱世界不能解脫,故「心如熾火」;修行的聖哲則是「心如釋火」,自在清涼。譯者最後認為:「細細品嘗本書,將能體會四聖諦之修行次第:知熾火之苦,斷熾火之集,修釋火之道,證釋火之滅。」--原著大量引用巴利經文,而譯作兼具信達雅,是認識原始佛教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