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會造成許多面向的改變,除了財務上的挑戰,也易失去成就的來源,可能懷疑自我價值,若沒有充分準備與規劃,易適應不良與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本書採訪多位公眾人物及素人朋友,分享退休的歷程與心境,還有多位專家提供度過退休情緒風暴期,及做好退休預備的建議,幫助讀者澄清退休的迷思,與建立退休復原力。 退休,開啟了樂活人生,還是憂鬱風暴? 退休會造成許多面向的改變,若沒有充分準備與規劃, 易適應不良與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 依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線上資料庫的研究指出,平均3或4位退休者中,就有1位有明顯憂鬱症狀。另項研究亦顯示,徹底退休的族群,因為體力活動和社交互動的減少,導致與靈活度、機動性及日常活動有關的困難度增加5〜16%;退休後平均6年內,心理健康狀況下降6~9%。 現今平均壽命已達81歲,若65歲退休,至少還有15年要好好過, 別只是羨慕他人的退休生活,跳脫「做不了」和預設的界線, 讓自己拿回自在生活的主導權! 本書特色 ◆真實案例:多篇退休歷程分享,從他人的經驗受益,為自己創造更有意義和充實的退休生活。 ◆實用建議:多位老年醫學與精神科專家、心理學教授提供如何度過退休情緒風暴期、及做好退休預備的建議。 ◆多元內容:收錄退休會經歷的六期程、對退休的四大迷思、退休準備的檢核表,為你解答關於退休的所有疑慮。 真摯推薦 王小棣(導演) 李龍騰(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林經甫(醫師、FB粉專「時尚老人」) 陳焜耀(合隆毛廠總裁) 劉昭輝(FB「599坐火車慢遊台灣」管理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別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孤軍奮戰! 當孩子深陷憂鬱或焦慮,與其急著找答案、給建議, 他更需要你站在他那邊,陪伴與傾聽。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世界有七分之一的10至19歲兒童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礙。這兩年多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憂鬱、焦慮青少年較疫情前增兩倍。這些數據背後隱藏了青少年無聲的呐喊或是暗自垂淚的孤獨,也提醒我們需要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採取行動。 本書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醫療專業人員,分享陪伴深陷憂鬱與焦慮情緒青少年的經驗,彙整國內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資訊,介紹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作法。 本書特色 ◆真實故事:多篇真實案例,包括有人際交往困擾、無法起床上學、常到校睡覺、一考試就失常、經常覺得身體不舒服、依賴網路使用等情境。以第三人稱方式深刻詮釋有憂鬱或焦慮症狀青少年的罹病歷程與心情。 ◆實用建議:本書採訪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輔導教師等12位專家,每篇案例均有不同領域專家予以建議及回應,讀者可藉此了解不同角度的因應作法。 ◆陪伴力量:本書除了提供覺察辨識青少年憂鬱和焦慮症狀、引導其求助的相關作法外,另有多篇內容提醒陪伴照顧者注意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與養成紓壓習慣。 ◆復原力養成:專章介紹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作法,提供父母相關培養情境及練習技巧的建議。 必讀推薦 宋維村(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創始理事長/資深精神科醫師) 楊俐容(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周天成(羽球國手)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老」,對你來說,是甚麼感受? 從中年高原期漸往下行,「鰥、寡、孤、獨、病、衰」我們終會經歷, 憂鬱、失落、沮喪、恐懼、不安在所難免。 然而,年紀再大都有應對問題的能力。 體察自己的需要,爲「老」做好預備,就能從容自在地享受人生冬景! 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指出,全世界60歲以上者20%有心理和神經系統的問題,其中有憂鬱和失智疾患占5~7%。造成年長者自殺、產生身心疾病的高風險因素為「失落」,包括體力、腦力衰退的健康失落;喪偶、喪親、喪友的情感失落;及退休、經濟困難等外在環境引發的失落。 本書採訪多位長者、老年醫學與精神科、社會學、教育、護理、心理學、社工等領域專家,提供本身經歷與建議,讓年長者及陪伴者了解如何預備、因應老後會經歷的各種失落。此外,介紹各國因應高齡社會的策略、各種幫助年長者重新安頓身心、活躍老化的作法,讀者可以從中找到激勵自己積極面對老化與失落的力量。 本書特色 ◆多位長者分享個人經歷身體退化、情感失落等過程與心境,十位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予以回應和建議。 ◆國內外幫助年長者老得健康、活躍與有生產力的方案資訊。 ◆預備與因應老化過程的「BMI幸福心指標」,練習轉念和正向思考,並介紹生命故事記錄紓壓法。
本書彙整了國內外與孤獨有關的文獻、介紹英美日澳等國預防孤獨的策略及活動、提供檢視孤獨的工具與指標,並採訪了心理學專家、精神科醫師及社會學、教育學背景等多位專家,提供如何預防或改善慢性孤獨造成的身心困擾,與提供建立社會連結、人際連結的方式。讀者可以解開所有關於孤獨的疑慮、與身心疾病的關連性,藉此也能反思自己身心處於甚麼狀態之下,是否深受孤獨影響。 當我們有割傷、破皮等微小外傷時,會記得貼上OK繃及做相關急救處理,避免傷口擴大;可是我們對自己心理的傷口,卻經常放置不管。 別讓「孤獨」成為對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重大破壞的傷口,釐清、沉澱、再行動,改變就會發生! 歐美許多研究指出孤獨會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孤獨會提高壓力荷爾蒙,造成身體發炎,因而增加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失智症的機率。另外,孤獨也與憂鬱、焦慮,甚至自殺有高度關聯。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更指出,經常性感到孤獨會縮短26%的壽命。 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為防堵疫情採取的社交隔離策略,讓孤獨與社交孤立的情況遽增,也大為增加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了解孤獨的傷害,練習覺察,並嘗試準備及改變,能幫自己及親友減輕身心傷害。 本書特色 1.提供孤獨與慢性孤獨的檢視指標、檢測量表,可自我檢測,同時也能用來觀察身邊親友是否有孤獨現象,適時予以關懷。 2.清楚簡要的說明孤獨與社交孤立、獨處、孤立等差異和影響,讀者可清楚了解討論孤獨用詞的不同面向,避免錯誤定義。 3.收錄國外相關孤獨的文獻研究,及預防孤獨的策略方案,讀者可獲知最新的孤獨主題資訊同時學習國外的防治經驗。 4.分述不同族群,包括年輕人、長者、上班族、過度使用網路者及男女性別,出現孤獨的原因與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提供擺脫孤獨的多元建議。 5.提供五C建議-concordance和諧一致、companionship陪伴、community社群/社團、custom文化、communion宗教信仰,讀者可學習和自己相處、避免孤獨。 6.每篇皆有短語或引導故事作為開頭,詮釋孤獨感受及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增加閱讀的吸引力。
本書採訪多位在不同情境下陪伴憂鬱症或失智症長者的照顧者,包括照顧沒有病識感且拒絕就醫的媽媽;卡在照顧爸爸和女兒間,左右為難的三明治照顧者;親子關係疏離,努力用理性支撐照顧責任的女兒;沒有親屬關係卻不吝協助的照顧者;需同時照顧生病雙親,手忙腳亂卻轉而珍惜陪伴時光的孝子等,以個人經驗分享陪伴歷程,並由專家針對陪伴者會面臨的問題,從生活及心理照顧層面分別給予建議。 本書蒐集國內外文獻,摘錄近期研究內容,介紹憂鬱症及失智症的症狀、治療方式及促進老年心理健康的建議。同時提醒照顧者覺察身心變化,了解照顧倦怠3個階段可能有的反應,提供數種讓照顧者能自我檢視情緒的工具及求助資源。 ★一本提供給「憂鬱和失智長者照顧者」的指南書★ 台灣60歲以上者約有31萬人罹患憂鬱症,而2018年底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8萬人,為提供照顧者正確資訊、介紹兩種疾病如何辨識、治療與照顧。本書採訪多位照顧者,並由老年醫學與精神科專家、心理學家針對陪伴者會面臨的難題,給予建議及求助資源,讓陪伴者學習在照顧過程保有正向力量、紓解壓力,避免陷入照顧倦怠的漩渦。 本書特色 1.真實案例分享,介紹憂鬱症或失智症長者之照顧者遭遇的難題及需求,由專家解惑。 2.專家提供與罹病長者溝通的技巧,改善照顧時遇到的障礙。 3.提供照顧者壓力自我檢核、憂鬱情緒量表等測量工具,步驟式建議,幫助照顧者檢視情緒、壓力及學習紓壓。 4.收錄國內外近年與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相關的研究,另提供求助資源名單。 5.提供自我照顧的五個方法,照顧者可學習建立自己的喘息時間與空間。 李龍騰(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 唐從聖(全方位藝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譚艾珍(知名資深藝人) 暖心推薦
根據美國一家監控網路騷擾和仇恨言論的組織L1ght指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網路霸凌的現象增加了70%。它的蔓延和新冠病毒疫情一樣,目前沒辦法停止其發生,每個人都可能遭受。董氏基金會多年來從事憂鬱防治宣導的經驗可以證實,提供正確的認知教育,是防治網路霸凌的基礎。 本書採訪多位處理過網路霸凌事件、深具輔導與諮商經驗的專業人員,由他們不同的角度、接觸的案例,提供專業建議,加上國外內研究文獻與資料的佐證。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真實的網路霸凌例子,透過故事陳述,輔以插圖,深入介紹網路霸凌相關資訊,讀者可以用輕鬆的方式閱讀此沉重的議題,也能對網路社交媒體使用的潛在危機有進一步的認識。 網路霸凌可分為10種類型,如釣魚詐騙、挑釁、排擠……2019年衛福部統計,近三年,每天平均有兩名未成年人的不雅照,因網路誘騙而外流,連小學生都受害,這些人終日活在擔心與害怕中,復原之路漫長而崎嶇。這種在網路上先獲取對方信任,再藉與對方共享個人信息,或誘使對方洩露祕密、照片或私密資訊,然後將其轉發的行為,稱為「詭詐/爆料(Trickery/Outing)」。 書中深入介紹每種網路霸凌類型的特徵,一一提供詳細案例及提供應對建議:哪些是孩子可能遭受網路霸凌的信號?若家長發現孩子是網路霸凌加害者該怎麼做?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交媒體及網路使用平台,能防止孩子被網路霸凌嗎?父母與教育者可應用本書資訊,學習如何引導與陪伴孩子更安全的使用網路,避免網路霸凌傷害。 網路霸凌是直接、惡意、持續地貶抑、排擠、羞辱、嘲笑受害者,受害者可能陷入負面的思考中,腦海中持續出現霸凌者所發送的訊息,產生「我是失敗者」、「沒有人喜歡我」、「我很笨、我不應該存在」 等想法,進而影響情緒、自尊降低、甚至出現自殺想法。書中特別介紹認知行為療法,提供家長老師們一步步協助被霸凌的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學習自我保護。本書也提供完整的網路霸凌防治知識及諮詢資訊,提醒容易發生網路霸凌的社交媒體、網路流行用語,以及求助資源。 本書特色 ★一本提供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破解網路霸凌迷思的指南書★ ★提供步驟性協助孩子避免網路霸凌傷害的做法★ 一、以個案故事為引,輔以插圖,深入介紹10大網路霸凌類型、霸凌者的人格特質與動機,遭受網路霸凌者會受到的心理傷害等,讀者可用輕鬆的方式閱讀此沉重的議題,同時全面性認識網路霸凌相關資訊。 二、4個步驟,8道題目,5個行動,還有網路霸凌檢核表,詳盡實用的做法協助孩子避免網路霸凌傷害。 三、收錄青少年與父母師長對網路霸凌的提問,專業醫師、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清楚解惑,提供應對建議。 四、特別介紹「認知行為療法」,從改變想法著手,一步步協助被霸凌的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面對網路世界的種種聲音時,情緒能不隨之起舞,學習自我保護。 五、收錄求助資源,推文、留言、評論之常用網路用語、民眾常用的社交媒體名單等,讓讀者對網路社交媒體使用的潛在危機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可應用求助資源名單,適時求助。 陳質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審訂 必讀推薦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 彭政閔(前職棒球星) 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
她是醫師,也是公共衛生學者。 打出「健康是您的權利、保健是您的責任」的口號! 曾任衛生署長達七年三個月,展現「我用的人,我負責」的魄力。 一手防疫∣一手辦健保∣首創許多「第一」的政策與制度 民國79年,衛生署迎來了第一位歷經市長、立法委員選戰洗禮的女性首長。 全民健保開辦、小兒麻痺疫苗全面施打、菸害防制立法、愛滋防治、反毒、 兒童氟水漱口計畫、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B肝防治計畫、騎機車戴安全帽…… 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制度與法規 幕後推手及催生,就是這位任期最長的衛生署署長張博雅! 2019年底,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臺灣原被列為位於高危險地區, 卻靠著超前部署及科技防疫有效控制疫情,讓全球刮目相看。 其中,她任內籌設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適時扮演著科技防疫的重要角色, 舉凡新冠病毒之快篩檢驗試劑、新冠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合成製造、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製造,都對國人的健康維護、安定心理與防止恐慌,產生莫大貢獻。 而儲將練兵於未用之時,培育感染症專科醫師、腫瘤專科醫師訓練計畫, 亦提升臨床醫療水準,打造醫療的世紀新貌。 她任內通過了27種法案,修增訂74種子法規, 讓我國公衛醫療水準能與世界各先進國家接軌。 《那些年那些事》讓你更認識張博雅這位傑出的時代女性, 瞭解台灣醫療衛生一段蓬勃發展、令人驕傲的歷史。 ★ 張博雅──擔任過台灣省防癆局主治醫師、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教授兼主任,後來繼承母志,當選嘉義市市長,從此步入政壇,由地方到中央,歷任多項公職,長達三十六年;她在行政院衛生署服務長達七年三個月,是任期最久的衛生署署長。
台灣曾是瘧疾、甲狀腺腫、烏腳病、小兒麻痺、B型肝炎等病猖狂的瘴癘之地, 因為陳拱北等公衛前輩的帶領,民眾揮別了怪病的夢靨。 本書帶您了解有遠見的十大公衛計畫,如何創造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 台灣的經濟奇蹟舉世矚目,但沒有公衛計畫的扎根,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基石。 本書藉由介紹台灣十大公共衛生的成就, 帶你了解有遠見的公衛政策如何遏止傳染病威脅、 守護國民身心健康、扭轉人口結構,讓臺灣得以蛻變成長,傲視全球。 「公衛教育」是一種軟性、潛移默化的行為,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的。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一直在做公衛教育的宣導及公衛研究的補助,再版本書,除了向「台灣公衛之父」――陳拱北老師致意,也希望能傳承老師播種的精神,把公衛的種子埋進後輩的心裡,繼續為台灣的未來注入穩定的力量!――葉金川(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理事長)
上了年紀的他/她,經常抱怨身體疼痛、悶悶不樂、看什麼都不順眼、原來有興趣的活動,都不感興趣了! 容易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沒食慾、體重減輕、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 當心,這不是老化,是老年憂鬱症警訊! 在台灣,約有31萬名老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常以無精打采、不愛說話、意興闌珊、不愛出門等症狀來呈現,因而常被忽視或誤解為老化、失智,若未及早就醫,易造成失能,甚至出現自殺行為……察覺身邊的長者需要協助,給予正確的處置與陪伴,可避免憾事發生及享受樂齡生活。 ◎讓陪伴者更懂得憂鬱長者的需求 當家中長者失去活力、出現憂鬱情緒時,該如何照顧、與其互動?本書透過各式案例,訪問專家提供建議,也有康復者及陪伴者的告白。讓陪伴者更懂得憂鬱者的需求,拉近照護的距離。內容完整、合乎需求,值得仔細閱讀。 ◎協助讀者做好準備,預約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本書期望幫助長者走出藍色風暴,也希望讓還未踏入銀髮階段的讀者,明白自己有一天也可能面臨老年憂鬱症的威脅,理解只有盡早做好身心準備和預防,才能替自己預約一個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本書特色 ◎難得一見的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工具書 本書共分六大篇章,說明老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列舉危險因子、與易混淆的失智症做區隔、提醒退休是引發憂鬱的危險因子、說明現有的治療方式,並有照顧者必看的陪伴祕笈、溝通方法。最後,還有康復者分享走出憂鬱症的心路歷程,是難得一見的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工具書!
生命中最大的遺憾,常是人們沒有勇氣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不管現在幾歲,希望你都能有勇氣實踐夢想! 「圓夢」跟能力、金錢、夢想的大小無關, 只要開始規畫及準備,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充滿色彩! ★ 尋找生命中的驚奇吧! 「環遊世界」曾是多少人年輕時的夢想, 但後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 如果後來發現做不到,難道就不能懷抱夢想嗎? 老後不應該只是找事做,把日子、時間填滿而已, 不管你現在幾歲,希望你都能有勇氣, 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過著其他人期望的人生。 做一些讓自己感動的事,讓每一天都充滿期待吧! ★ 幸福長者的武功祕笈 了解身心退化的歷程、醫療照護的現況和極限, 及早規劃退休生活,才能當個身體硬朗的樂齡族, 過得自在喜悅,享受精彩人生,沒有遺憾。
想擁有快樂,無憂的第二人生? 想要「懂老」、「防老」?老後人生如何規劃? 透過名人的精彩故事,為你提供老年生活的藍圖參考。 人生,愈老愈有味!12個來自各界的名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從年輕到老後,一樣可以自在、有夢想,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本書透過各界名人,包括:孫越、謝孟雄、黑幼龍、沈燕士、陶傳正、張金堅、楊志良、陳益世、林靜芸、葉金川、譚艾珍及陳焜耀等人物的精彩人生故事,分享自在生活、豐富生命、老而無憂及老而自得的人生思維。 本書是高年級必須的人生課,也是適合各世代閱讀的好書 ①已退休的長者或準備退休的上班族閱讀,可以學得提升熟齡生活品質的經驗。 ②年輕世代閱讀,提早「懂老」,更能將心比心,尊重身旁長者有「被需要」的感覺。
藜麥、香椿、蒟蒻、杏鮑菇等養生食材,如何創意入菜,煮出美食? 天然蔬食也能吃出異國風?熟齡飲食如何兼顧美味? 學會書中食譜,你也能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輕鬆料理上桌! ★本書為2015年暢銷書《蔬食好料理》的姊妹作,第一本練基本功,這本學如何創意搭配養生食材!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最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快樂動手做,讓蔬食美味上桌! ◎本書為「藜麥」設計出沙拉、飯糰、湯品及輕食食譜,透過創意的料理,多元變化,吃到營養。 ◎樂齡族,該如何吃進營養?本書選擇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入菜,並設計好咀嚼、無負擔,食材不單一的食譜,運用小吃手法,吃巧又吃好!
他的人生經歷臺灣近代史的滄桑轉變, 從醫生涯就如近代精神醫學的發展演進! 簡錦標教授是臺灣精神科醫學的權威,曾任臺北市立療養院院長、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臺灣第一個精神官能症病友團體生活調適愛心會即為他所創立,也帶起臺灣團體治療的趨勢。 本書從他的成長到罹癌的重生,敘說精彩的人生故事。書中呈現一個精神科醫師對生命的思考、人生的體悟,以及面對癌症的勇氣!
本書告訴你如何防範攝護腺癌,並且接受適當檢查和治療。 如果不幸罹癌,並非末日,本書有詳盡的治療方法與照護的解析, 幫你正確抗癌,對抗這個無聲殺手。 男性生殖器官的癌症,九成以上都發生在攝護腺。 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容易發現。本書解答你對攝護腺癌的治療疑惑! .該怎麼面對,家屬如何安慰? .攝護腺癌不用怕,解析未轉移癌、轉移性癌的最新療法 .如何判斷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參加免費的新藥臨床試驗,會不會變白老鼠?該注意什麼? .解析9大治療攝護腺癌常見問題 .當治療告一段落,學會與癌共處 本書特色 ◎專業泌尿科權威、名醫,審訂推薦 本書由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泌尿科教授蒲永孝審訂,臺灣楓城泌尿學會協助採訪。 諮詢專業名醫:臺大醫院泌尿部呂育全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醫師、三軍總醫院副院長暨泌尿外科查岱龍教授、臺大醫院泌尿部姜宜妮醫師、臺大醫院泌尿部陳忠信醫師、陽明大學泌尿外科學系副教授張延驊、臺大醫院泌尿部葉亭均醫師、臺大醫院泌尿部暨臺大醫學院泌尿科教授蒲永孝主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蔡佳芬醫師(依筆畫順序排列)。 ◎治療攝護腺癌必備用書 本書文字敘述易懂,詳盡說明各種診斷方式、最新療法及家屬如何幫助患者調適情緒。各篇章亦穿插圖表,可解決患病及家屬關於攝護腺癌的治療疑惑。
你是攝護腺肥大高危險群嗎?趕快翻閱本書檢視! 別以為攝護腺肥大只會造成頻尿、夜尿等生活中的小困擾,若延誤治療,到後期恐引起尿毒症而要洗腎! 攝護腺肥大除了與年齡增加、荷爾蒙變化、攝取過多脂肪有關之外,與工作環境也大有關係。像是司機、廚師、老師等需久坐久站、常憋尿的職業就得當心,因為久坐或憋尿都可能惡化攝護腺疾病引發的排尿困難。 常盯著電腦的上班族,也要盡量避免久坐,否則會使骨盆腔充血,出現更嚴重的排尿困難。 ※本書介紹預防及改善攝護腺肥大的最新研究及觀念,在治療及溝通就醫上,亦提供專業建議。 本書特色 ◎專業泌尿科權威、名醫,審訂推薦 本書由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泌尿科教授蒲永孝審訂,臺灣楓城泌尿學會協助採訪。 諮詢專業名醫:臺大醫院泌尿部呂育全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醫師、三軍總醫院副院長暨泌尿外科查岱龍教授、臺大醫院泌尿部姜宜妮醫師、臺大醫院泌尿部陳忠信醫師、陽明大學泌尿外科學系副教授張延驊、臺大醫院泌尿部葉亭均醫師、臺大醫院泌尿部暨臺大醫學院泌尿科教授蒲永孝主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蔡佳芬醫師(依筆畫順序排列)。 ◎男人健康必備專書,攝護腺肥大全防治 頻尿、夜尿不是小困擾,面對難以啟口的毛病,本書從預防到診斷,針對擾人的攝護腺肥大問題,全面有系統地帶讀者認識。
本書以攝影家的運鏡,文史家的宏觀, 用「心」帶你看到布拉格的絕美、卡羅維瓦利迷人的溫泉景緻、克魯姆洛夫保留的世遺風貌,以及庫特納霍拉變化萬千的人骨教堂…… 謝孟雄董事長有如達文西,是位不折不扣的「文藝復興人」,身兼醫學理性與藝術浪漫。對喜愛攝影的他而言,整個布拉格從早到晚都是一個理想的拍照場所。身為醫生的謝董事長,用醫生的銳利眼光去觀察這座城市,卻用藝術家的心懷去感受這座城市,以至於閱讀他的文字與圖像,可以感受到一股澎湃的浪漫熱情。──李清志(建築作家) 捷克,浪漫迷人的波希米亞風情,幾經歷史洗禮、文化淬鍊,造就今日擁有12處世界文化遺產。 謝孟雄實地走訪捷克6次,把人文的實踐運用在旅行上,帶你進入這個百塔林立、各式建築並陳、文風鼎盛,令人著迷的絕色國度。 「壯遊」(Grand Tour)原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貴族子弟進行的一種歐洲傳統旅行,後來也擴展到中歐、義大利、西班牙的中產階層。謝孟雄6次至捷克的旅遊,像是文藝復興的實踐,是胸懷壯志的遊歷,他用攝影記錄壯遊,捕捉剎那間的永恆。 謝孟雄曾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的攝影展,攝影題材多元,從表演藝術的芭蕾、探戈到世界人文地理、風土民情、城鄉風貌、名畫、雕刻等,呈現藝術美學的極致。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平裝版」與「典藏版」。「平裝本」在書封裝幀與「典藏版」的精裝方式不同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書本以攝影家的運鏡,文史家的宏觀, 用「心」帶你看到布拉格的絕美、卡羅維瓦利迷人的溫泉景緻、克魯姆洛夫保留的世遺風貌,以及庫特納霍拉變化萬千的人骨教堂…… 謝孟雄董事長有如達文西,是位不折不扣的「文藝復興人」,身兼醫學理性與藝術浪漫。對喜愛攝影的他而言,整個布拉格從早到晚都是一個理想的拍照場所。身為醫生的謝董事長,用醫生的銳利眼光去觀察這座城市,卻用藝術家的心懷去感受這座城市,以至於閱讀他的文字與圖像,可以感受到一股澎湃的浪漫熱情。──李清志(建築作家) 捷克,浪漫迷人的波希米亞風情,幾經歷史洗禮、文化淬鍊,造就今日擁有12處世界文化遺產。 謝孟雄實地走訪捷克6次,把人文的實踐運用在旅行上,帶你進入這個百塔林立、各式建築並陳、文風鼎盛,令人著迷的絕色國度。 「壯遊」(Grand Tour)原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歐洲貴族子弟進行的一種歐洲傳統旅行,後來也擴展到中歐、義大利、西班牙的中產階層。謝孟雄6次至捷克的旅遊,像是文藝復興的實踐,是胸懷壯志的遊歷,他用攝影記錄壯遊,捕捉剎那間的永恆。 謝孟雄曾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的攝影展,攝影題材多元,從表演藝術的芭蕾、探戈到世界人文地理、風土民情、城鄉風貌、名畫、雕刻等,呈現藝術美學的極致。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平裝版」與「典藏版」。「平裝本」在書封裝幀與「典藏版」的精裝方式不同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想排毒養生前,不再吃進毒,才是重要關鍵! 本書教你懂得全方位防毒,實踐無毒的健康新生活! 7個排毒養生的觀念,你知道嗎? 1.怎麼解身體的毒? 哪些食物對護肝有幫助?蒸氣浴排毒怎麼做才有效? 2.健康食材如何挑選? 上市場買菜,如何觀察比較?「魚鰓紅」就代表魚新鮮嗎? 3.烹煮工具怎麼選擇? 新鍋如何開鍋?鐵鍋如何保養?使用氣炸鍋、壓力鍋、不沾鍋、鋁鍋要注意什麼?才不會吃進毒。 4.如何防範居家生活的毒害? 有哪些環境毒物要知道?常用的餐具安全嗎?怎麼避免吃進重金屬?天然清潔劑如何動手做? 5.外食怎麼挑,才能顧到健康?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元氣早餐?自助餐、夜市小吃、路邊攤、便利商店,點餐技巧在哪? 6.保健食品有哪些服用禁忌? 如何挑對營養補充品?維他命如何補充才對? 7.生機飲食才健康? 哪些人不宜吃生菜?除了用對油,還要當心反式脂肪! ※趕快翻閱本書,為你完整解答排毒養生的疑問! 本書內容特色 ◎想排毒養生,就要從避免吃進毒開始。本書教你挑選食材的袐訣,無毒的採買術,同時提醒留意烹煮的鍋具,不要把毒吃下肚。 ◎教你懂得居家防毒,防範生活中的毒素,包括室內空氣污染物、環境荷爾蒙等。最後,釐清養生觀念及迷思,為身體存出健康力! ◎本書穿插圖片及圖表編輯,使你閱讀更清楚明瞭!
「原來我都跑錯了,難怪傷膝又瘦不下來!」 「想跑步,但總無法持續3個月,原來是我的方法用錯了!」 「跑步後痠痛感很難消除,原來是我不懂得緩解!」 本書教你用對方法跑步,做好運動前後該做的事,讓你輕鬆自在玩跑步! 你不必再受限坊間書籍強調的標準姿勢跑法,本書告訴你,只要找到身體的協調性,你也能跑出節奏和步調,享受屬於自己的跑步生活! ■喜歡跑步的你,有這些疑惑嗎? .怎麼跑,才能不受傷,遠離膝蓋、腿部的痠痛? .怎麼跑,才能真正跑出健康,跑得持久? .想要享受路跑的樂趣,想要挑戰馬拉松,該如何練習? ■如果不幸已跑出疼痛和傷害,本書告訴你有效的止痛方法: .怎麼按壓穴道或利用泡棉滾筒按摩,避免「鐵腿」 .什麼情況,適合注射類固醇或玻尿酸止痛 .韌帶受傷、肌腱炎、膝痛,不想開刀,有什麼新的治療方法 ■如果舊傷一直好不了,本書告訴你怎麼復健或做運動治療: .腳痛揮之不去,何時復健最有用 .針對不同部位的疼痛,如何選對超音波、向量干擾波、雷射等物理治療 .如何進行運動治療與調整運動力道,最能預防舊傷復發 ※本書完整解答許多困擾跑者的疑問,讓你真正享受跑步,快樂健康動起來! 本書特色 ◎新知識好讀易懂,適合各階段的跑者 不用刻意照著「標準跑姿」去跑,本書告訴你「身體協調性」最重要,無論你是剛接觸跑步、已是進階的跑者,或是想要參加路跑、挑戰馬拉松比賽,都適合閱讀這本新知識的跑步書! ◎想跑得持久健康,就要先避開運動傷害 本書完整告訴你跑步前後該懂的事,例如:跑步前,要先鍛練好核心肌群,留意跑者膝、避免阿基里斯腱中風及常見的運動傷害;跑步後,要及時用5招緩解急性疼痛,學會利用按壓穴道、泡棉滾筒等器具輔助,消除痠痛不適。若不幸受傷,懂得用對方法治療及復健。 ◎實用伸展操示範,輕鬆避免運動傷害 為了增加肌肉的延展性,避免傷害,跑步前後該如何做完整的伸展操?本書請專家示範,跟著步驟練習,簡單就能學會。 ◎教跑者好方法,讓跑步變得安全又有趣 一般新手慢跑者,跑步運動多半無法持續超過3個月,本書教跑者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樂趣,並提醒短中長距離的路跑、夜跑該注意的安全事項,讓跑者維持好的跑步習慣。
你知道哪些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卻會增加罹癌機率嗎? 你知道如何聰明吃,才不會將癌症吃進肚? 本書為你一次解答,你最想知道的「吃什麼防癌」最有效?抗癌該怎麼吃? 教你了解身體警訊,降低發炎機會,全方位打造防癌力! 吃錯、喝錯,癌症真的會上身! 10大癌症中,有8大癌症與不良飲食習慣及肥胖有關,如果習慣重鹹口味,常三餐在外的人,怎麼避免吃進過多膽固醇及致癌物? 本書教你5招聰明飲食方法:1.肉量減半,蔬果加半。2.減少外食,在家進食。3.學會慢食,不急食熱飲。4.菸酒要分家,檳榔要戒掉。5.重口味靠邊站,清淡是主角。書中還有更多外食族、應酬族的飲食防癌妙招! 抗癌食物怎麼吃才對? 有10種抗氧自由基能力特別強,可延緩衰老、抵抗疾病的食物,如果正確食用,不但可強身健體,還能預防多種疾病…… 本書告訴你這10種食物的來源,還有如何吃,更好吸收的方法! 慢性發炎不能輕忽!如何改善發炎體質? 癌症是健康頭號殺手,有人說:長期慢性發炎會變癌症?兩者真有密切關聯嗎?又該如何增強免疫力? 如果免疫系統出錯,當心「發炎」像失控的火勢蔓延全身!本書告訴你輕鬆抗發炎的習慣,遠離發炎體質。 本書特色 ◎實踐最有效的防癌力 習慣喝熱茶?喜歡吃紅肉嗎?本書點出民眾習以為常的一些飲食習慣,卻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提出正確的飲食觀念和聰明吃的飲食方法,只要從今天開始努力實踐,就能調好體質,遠離癌症。 ◎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加分 不少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癌症與慢性發炎關係密切,本書在預防醫學的觀點下,更全面的告訴你,如何避免發炎體質,增強免疫力。 ◎吃什麼防癌?本書詳盡解答 哪些是抗癌食物?如何吃最能吸收營養?本書詳列超級好食物,解析其中的寶貴成分,說明該怎麼料理,才能發揮最大抗氧化功效。另外,坊間一些保健食品或是防癌偏方,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能亂食用,本書有詳盡分析。 ◎圖表整理,問答淺顯易懂 本書文字敘述易懂,各個篇章亦有運用圖解、Q&A問答、小常識的整理,讓你輕鬆掌握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