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張大春 專序推薦潘天壽、林風眠等大師言傳身教的當代中國水墨藝術課九旬畫翁從藝八十年創作與思考:「所謂清香似舊時,就是日復一日把簡單的事盡力氣去做到好。」精裝布紋燙金封面,160磅半透明描圖紙書衣。內頁為90磅進口羋真微塗紙,手感豐富、紙色溫潤尤適用於水墨畫冊。採用全順絲紙、圓背硬殼水膠裝訂,確保平攤展讀自然伏貼。朱穎人先生,一位年逾九旬、出生於江蘇常熟的藝術家,自謙「寫意水墨花鳥畫的畫畫人」。他的藝術生涯見證了中國繪畫的深厚傳統與創新發展。朱先生深受吳門畫派與浙派繪畫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學院的長期教學中仍堅持創作不懈,其作品氣韻生動,傳統功力深厚,並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清香似舊時》的出版,源於朱穎人先生與其子朱鍔之間的深入交流。這些對話,原本作為其畫冊《一條線——朱穎人的水墨實踐》的引文,逐漸發展成為一本獨立的著作。本書對年輕讀者的啟發尤為顯著。朱穎人先生提倡的「日復一日把簡單的事盡力氣去做到好」的工作哲學,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在生命路上,人還活著,就沒什麽好著急的。緩慢一點,沒什麽不好的。」這些思想對於過度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當代年輕人來說,是一劑溫和的良藥。他鼓勵年輕人要有耐心,對生活保持好奇與熱愛,並在創作中尋找自己的聲音。
茫茫書海,如何發現、如何認識一本書?關於書的一張張海報,無疑是傳遞圖書有效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書的海報,以一本書籍的精髓、一個出版社的理念、一個書店的追求和一場活動的內核為創意核心,觸發受眾內心的共情,架起讀者與書之間的橋樑。2018至2023年榮獲“上海最美書海報”的327幅作品,讓讀者感受書海報的魅力。2018 年開始,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汪耀華開始“最美書海報—上海書業海報” 的徵集、評選活動。他曾表示,“做成了這件事,我自然有點愉快”。這一評選為書業的傳播和審美提供了舞臺,讓書的藝術獲得了光燈,是上海書業的一件大事。汪耀華因為“愉快”而砥礪不懈, 一做就是六年。經過他的鼓與呼,上海書業海報的影響力、美譽度和品牌價值顯著提升,評選的參與面也更加廣泛。
「『荒野』是自然文學中的一個關鍵詞,對荒野的理解堪稱美國自然文學的精華。『尋歸』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走向自然,更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的狀態,而是去尋求自然的造化,讓心靈歸屬於一種像群山、大地、沙漠那般沉靜而擁有定力的狀態。在浮躁不安的現代社會中,或許,我們能夠從自然界中找回這種定力。」這是作者在本書序言中的話。本書初版2001年由三聯書店出版,在初版十五年之後,作者已經成為國內自然文學領域的知名學者,也相繼翻譯了多本相關主題的譯著,對本書主題的理解和詮釋更加深入到位。 隨着「綠色文學」、「生態文學」等領域的升溫,美國自然文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二十年前作者在國內幾乎見不到相關圖書,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多本這一主題的譯著和著作,而本書在同類著作中無疑是最具有開創性的。 本書重點 荒野是有靈性的,甚至是有人性的。 人在荒野,實際上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狀態。 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蘊藏著一種原始的氣質,湧動著一種對荒野的激情。 荒野寄託著一種情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因為心靈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潤。 在人的一生中,他應當同尚在記憶之中的大地有一次傾心的交流。 — N. 斯科特•莫梅迪 隨着「綠色文學」、「生態文學」等領域的升溫,美國自然文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二十年前作者在國內幾乎見不到相關圖書,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多本這一主題的譯著和著作,而本書在同類著作中無疑是最具有開創性的。
《人間等活》,「等活」所指的就是八大地獄之一的「等活地獄」。墮此地獄的人,在地獄受盡百般苦難而死,之後會再復活受苦,故稱等活地獄。動物雖與人類共存,但就一直被剝削、被傷害,世世代代都要與人類角力。對牠們來說,人間就是地獄。 在本書中,會有一系列有關動物和環境的插畫,藉著人類與動物角色顛倒,讓讀者能設身處地代入每一個情景、每一個悲傷的故事;此外,每幅插畫亦配有文字內容,以讓大家了解自私的人類在埋頭發展文明、滿足自身欲望之時,是如何罔顧其他動物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易地而處,真切感受動物們的痛苦和無力感,會有可能改變目前的狀況嗎? 本書重點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
本書以身體、疾病及社會為主題,從作者身患罕見疾病的經驗出發,記錄了在醫院中接受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對人、事、物的觀察與思考。但,這本書遠遠不止是一個治癒式的勵志故事。而是一次從自我出發發現世界的過程。 作者兼具人類學研究的背景,將身體作為自省式田野調查的對象,以身體與疾病為原點,討論兩者所帶有的生物與社會特性。此外,還深入身體知覺、器官、性別、死亡、中西醫療、科技等相關問題的討論當中,儼然一曲跳躍又和諧的複調。作者以人類學的洞察直面真實,深刻地指出社會中慣有秩序對病人的種種規訓。這是一個生命體在疾病的陰影之下身體與精神對話以抗擊痛苦之旅,也是一個思考的迷宮,處處都是入口,處處都能帶領讀者走向新的世界。 本書特色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
百多年前,正當戰火瀰漫搖搖欲墜的中國,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徐徐展開。記錄這段歷史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歷史遺存、照片、文字,其中不能忽視的,便是西方人對於這些事件所進行的圖像報導。 從1891年開始,法國的《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在封面和封底增加彩印圖片,圖文並茂,生動性、故事性與藝術性並存。那個時候,正值西方對中國覬覦之心強烈膨脹的時期,這種關注,直接表現在西方報紙對於中國報導題材與內容的增多上:刺殺德國公使克林德、德國水兵火燒總理衙門、義和拳起義、八國聯軍從塘沽登岸直逼北京等等。這些圖像中,既有與事件發生密切相關的重大人物,例如慈禧太后;也有普通的事件參與者,例如義和拳民;既有記載重大歷史節點的故事,也有埋沒在浩大聲勢中渺小的片段。但無論它們以何種狀態呈現,都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本書作者兩度遠赴巴黎,到處尋訪,收集了近80張報導了中國話題的《小日報》,為大家解讀圖像中的歷史。 本書重點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
二○○六年的五月七月,我們收到了單程證,可以移民香港與爸爸團聚了。那年我十七歲,差不多完成了高中一年級的課程。 十多年累積的朋友與生活,一切將重頭再來。一家人四口從鄉下的大房子搬到一間百多呎的房間,沒有熟悉的朋友與同學,重新找學校,重新適應新課程。父母或許比我更茫然,他們忙於改善新的生活環境,而我要獨自面對排斥,與新生活接軌。 在等待永久居民身份的這七年,也是自我定位的關鍵七年,當初父母的移民決定打開了我的世界。我在徬徨、迷茫、尋找與掙扎之間,漸漸明白父母所在之處便是我的家。香港,是我紮根之所,也是我須維護的家。 蘇伊與嘉利由二○○六年分別移民來港,二○一三年,她們終於由一個新移民變為了香港永久居民。在這短短的七年裡,她們經歷了離鄉別井,適應,迷茫,尋找和抉擇,也要面對著中港矛盾加劇時的身份認同。 此書記錄嘉利在這七年的成長生活中的故事,心路歷程以及價值觀的轉變。並非所有的新移民都是入侵者,她們跟隨命運的腳步來到此城,或被動或主動地開始了與這座城互動,努力成為真正的香港人,為此城付出,同時要面對此城對他們的排斥力量;而她們的成長及所遇到的青春故事也是一代人的縮影。 本書重點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
荒誕中略帶誇張的畫面描繪岀一個終生未婚且極度潔癖的胖女人,一個阿怪。她用自己獨特的角度顛覆著我們對常規的定義。 我們或許都是阿怪。那些早已被我們忽視的細節,或是某些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又何嘗不是一種怪呢? 阿怪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亦或者就住在你的心裡。你找到你的阿怪了麼? 本書特色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
生活值得過的地方,就在於「事在人為」, 有些事情是可以改變的,比如親人朋友的態度; 有的事情不管你怎麼隱瞞逃避都不會改變,比如你的性取向。 「現在如果有人再問我,你是嗎?我會毫不猶豫、堅定地告訴他,是的,我是。昨天是,今天是,明天醒來也還是。 親愛的,世界已經變了,你為甚麼還不敢活得更像自己?」 七十二歲、五十八歲、三十三歲、十八歲,不管哪個世代都存在的同性愛戀故事,這不是一種病態或是社會風氣污物,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使然。 這是一本記錄中國男同性戀人群生活和情感狀態的書,作者歷時六年,採訪了中國十五位十八歲到七十八歲之間的男同性戀。 他們當中有三次因同性戀傾向被勞教的的老人「巴黎先生」;有為了追尋夢想從陝西農村來到北京漂泊的同性戀民間剪紙藝術家西亞蝶;有同性戀中的「熊猴戀」、「虐戀」者的代表同時也是國家公務員光子;有一輩子都隱藏在與異性婚姻當中從未暴露身份的古稀老人「白大姐」;有年輕的同性戀紀錄片導演範坡坡以及中國同志運動之父美籍華人「星星」。 作者用冷靜、紀實的筆調勾勒出一個多元的、不為普通人所知的男同性戀的情感世界,文字引人入勝,讀來令人唏噓。 本書重點 三聯書店今年再度與新鴻基地產攜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請來兩岸四地十位星級評審為年輕人作出一對一指導,協助有志者實現出書夢。兩年一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今年已來到第五屆,更首次將範圍擴大至台灣和澳門。優勝作品將出版成繁體及簡體版書,於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發行。 今屆的主題為「發現」,評審包括來自香港的朱力行、黃修平、廖偉棠;內地的毛尖、田沁鑫、鄧康延;澳門的李峻一,以及台灣的張艾嘉、黃子欽、鄒駿昇。 經過一年時間選拔及指導之後,8位作家的著作終於誕生。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那個下午你在舊居燒信——我的復刻青春 疾病王國中的身體生活 世界已經變了 七年 飛魚神的信差 阿怪 人間等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