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念香港人的舊》、《感情・感悟・感覺》,香港人出版再度為廣大讀者帶來何藩更多珍藏作品 – 《街頭攝影叢談》。《街頭攝影叢談》 Thoughts on Street Photography 是何藩1959年的著作,記述作者對數十幀照片的攝影心得,並探討街頭攝影藝術的理論與實踐。此書共有十六篇,加上自序,在當年《海光半月刊》Hai Kwang Fortnightly 中圖文並茂連載後合編成冊,更附上小自傳及重新整理,當中有著名的得獎作品,也有從未出版過的圖像,全書插圖共64 幀,其中9 幀在當時已是國際得獎作品。本書圖文兼備,窺看大師創作心路歷程,對攝影、創作、生活的獨到見解,也可從一幀幀紀錄香港不同人文風貌的攝影作品,感受昔日純樸真摯的⺠風,今天看來,彌足珍貴,實在不容錯過。真正的好相片不在相機,而是在你本身,是在你的眼,在你的腦,在你的心,不是在於冷冰冰的機器。——何藩
改編自原著小說的電視劇「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絲絲」剛剛播放完畢,劇情引起廣泛討論,觀眾網民反應熱烈,再掀起一股瑪嘉烈與大衛的追看潮。「瑪嘉烈與大衛的」系列的第五本,故事延續自《瑪嘉烈與大衛的綠豆》。瑪嘉烈和大衛分開了,他們都知道對方不是和自己走下去的人,倒不如還對方自由。分開後,大衛繼續做他的的士司機,只是乘客再沒有瑪嘉烈。消失了的Diamond再度出現,兩個同受愛情重傷的人互相扶持,為自己也為對方,學習如何重新過生活。主角瑪嘉烈與大衛已漸為人所熟悉,不少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論感情上還是生活上,總有觸動之處,瑪嘉烈與大衛他們代表的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此系列作品稱得上是現今流行文化的代表作。
《Dr. Matty 脊椎健康教室》涵蓋脊⾻神經痛疾病成因、治療及紓緩運動三⼤範疇,內容依序為頸椎、腰椎、脊椎及其他共四⼤篇章,是註冊脊醫王鳳恩30年⾏醫⽣涯的臨床診症⼿記。書中除了深入淺出講述各種脊椎病症,值得⼀提的是,⼤部分⽂章均撰有真實個案分享,藉由分析及治療各式各樣的脊椎神經痛病況,可窺⾒作者陪伴無數患者走過脊椎神經痛症的記實;也透露出她殷切的期盼—希望⼤眾對脊⾻健康有基本認識,並建立及早防治、儘快求醫,避免脊椎病惡化的觀念。王鳳恩醫⽣近年積極製作短⽚,Youtube頻道訂⼾12萬以上,超過1200萬觀看次數,讀者可以⽤⼿機掃書中每篇的⼆維碼,連接觀看有關的示範動作及實錄講解。靜態⽂字配合動態影⽚,完整照顧讀者的脊椎健康,⽽這正是作者出版本書的初⼼。
本書以疫下香港的攝影佳作為經,以⼈物故事為緯,交織出⼀幕幕情真意切的疫下即景。「⼼影薈」 主辦的「『疫』境⼼影.『港』⼼情」 相片徵集活動中, 疫情 3 年來集了巿⺠數千張作品, 精選出⼀張張的⽣活照, 訴說出⼀幕幕感⼈⾄深、 扣⼈⼼弦的故事; 並由香港熱⼼的精神科專科醫⽣, ⼼理學家和資深社⼯, 在表述真實個案的同時, 製作出⼗個「護⼼錦囊」, 希望⼈⼈能做到「 縱有『疫情』,⼼境『亦晴』」。10 個⼈物故事,取材真實個案,隱現你我他的影⼦:淪為失業⼤軍、老友記⼼靈困鎖、雙職⺟親在家⼯作苦樂、醫護前線傾情盡責、風暴下進隔離營、網課困擾少年⼼、遙距送別⾄親之痛、「沙⼠」患者抗疫記、疫下 BB 成長路,以⾄話題⼈物「投訴王」安仔的我思我說。往事並不如煙,新冠疫情導致⼤眾積壓種種情緒隱患,必須正視、調整。本書正值復常初階推出,以深入淺出、圖⽂互配的⽅式,與你既怡然、亦聚焦的回顧經歷,重整情緒,抖擻精神,⾯向未來。
李元元是全港最年輕的網紅,以 5 歲之齡已經在 IG 擁有接近 40 萬的 followers ,只因為她真情流露。本書收錄了 Lucy 從未曝光相片,配以李老母 (李元元母親)的生動描述 ,將一個小朋友在成長路上的跌跌撞撞、哭哭笑笑,跟全世界分享。相片中的 Lucy 真情流露,哭得淚涕交零、笑得人仰馬翻、嬲得怒髮衝冠都零掩飾呈現;這種純粹的純真,在煩擾紛紛的現實世界,猶如一股清泉。Lucy 的笑臉、哭臉、撒嬌臉、憤怒臉,每一個表情都那麼療癒。不修飾、不保留、不怕醜是 Lucy 的特色,其實也是一種如何能磊落做人的道理,一點也不高深,拿著這本書,希望所有大小朋友們都可以從中找到快樂的泉源。
本攝影集介紹給讀者文化氣息豐富的香港後巷,剖析和探討香港人的生活真相。香港的後巷並不單純是為方便途人游走市內的捷徑,更不是為收藏雜物和垃圾而設的空間,它其實有獨特的個性。攝影大師吳爾夫這本新攝影集肯定能帶給讀者意外的收獲,他沒有拍攝宏偉的城市建築,反而沿用了一貫的手法,漫不經意的把看似平平無奇的影像,引導讀者去細看香港的尋常巷陌,尋回似曾相識的生活感覺。他衝破卷軸研究的框框,走訪大里小巷,循人類學的角度用攝影機去捕捉香港城市面貌含蓄的一面。經過精挑細選,攝影集收錄了這個大城小巷裡各式各樣的生活片段,例如給小職員忙裏偷閒的後門,等待着主人回來小休的空椅,珍藏着各式各樣雜物的空隙。 To many people, back alleys are dark and dirty places that draw neither fascination nor inspiration. But not to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German Photographer Michael Wolf, who has been fascinated and inspired by the happenings in Hong Kong’s back alleys. His new book Informal Solutions: Observations and Around Hong Kong’s Back Alleys (2016) is a documentation of his discoveries through his past 13 years of exploration.Born in Germany and worked as a former photojournalist in Europe and the US, Michael Wolf has sinc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capturing the overlooked qualities of big cities. In particular, his fascination with the city of Hong Kong–where he is based since 1994 – has produced many photographic artworks that are collected by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museums and galleries, includin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rooklyn Museum, San Jose Museum of Art, and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in Chicago.In his new book, Michael Wolf presents the many manifestations of culture and life in Hong Kong’s back alley, where spaces are utilized in the most imaginative and unexpected ways. Through his discerning eyes, objects captured in photographs appear to transcend from their humble utilitarian origin to magnificent works of urban installation art.
大量的證據證實了早期溫哥華普遍存在種族歧視以及華裔居民因此所受的磨難。然而,這段歷史其實也滿載了人們站起來爭取平等待遇的故事,例如華裔退伍軍人爭取並重獲公民權,華裔足球隊挑戰種族界線在球場上公平競爭,還有 Vivian Jung 和她的同學在 Crystal Pool 抗議種族隔離,這些故事提醒了我們,華人在克服對己身的種族歧視的同時,也幫助了加拿大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 加拿大及美國等新興移民國家在 19 世紀時用白人至上主義建立新政權,而唐人街就是這種政治環境下形成的直接產物。為反擊這種全球的合法種族主義,受歧視者進行了有組織且長期的抗爭去挑戰各種形式的歧視,這場抗爭最終在 20 世紀中葉造成同樣具全球性的歷史進程,瓦解了白人至上主義。溫哥華的唐人街因為社區完整以及其持續發展的活文化遺產,是一個講述如此不屈不撓且充滿希望的故事的最佳地點。
「鹹蝦燦之味」不只是一本食譜書,而是一本充滿了人、情、味的書。中葡混血兒John Rocha在烹飪界出道短短一年的時間,已經在其社交媒體平台吸引了過萬的粉絲,料理班舉辦了接近200場。其簡單易做的葡萄牙/澳葡料理菜式深受歡迎。全書分為三個章節:昨日、今日和明日。昨日部分記述了John 兒時成長的片段,食物與他的關係;今日部分敍述了John 從一名料理導師的眼中所看到的人和事;明日部分寫下了從料理導師變成為KOL的過程及感受。書中介紹了40款部分已失傳的土生澳葡菜食譜和葡萄牙菜食譜,包括了馬介休薯球、非洲雞、西洋一品鍋和焗蕃薯糕等等。他每一道菜都藏著一種情,親情、友情、愛情包羅其中,讀者看的時候除了看到色香味,也會看到人情味。
《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是他們的第一章,《瑪嘉烈與大衛的蒼蠅》是他們的溝通,故事繼續發展之前,先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看看瑪嘉烈和大衛在遇上對方之前,愛了甚麼人、害了甚麼人、撒過甚麼謊,躺在別人懷裏的故事。 《瑪嘉烈與大衛的前度》全書分為兩部份「瑪嘉烈的往事」、「大衛的過去」,兩個人的獨立愛情故事,似是各不相干,卻有無形牽繫。或許,那個對的人,我們曾經遇過千百次,只是當時無法知道那路人才是你的命運。 作者繼續以短篇形式說故事,一如《 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內容加入香港流行文化的元素;過去的偶像、過去的時代、過去的感情,一併回味,讓讀者共鳴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