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作《夕拾朝花》傾倒眾生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明報專欄再度結集錦心繡口 機鋒處處文藝御風而行,晃蕩翩躚小思、杜杜、陸離、鍾玲玲、鍾曉陽、董啟章 欣然推薦《熱風》是繼《夕拾朝花》之後,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念欣在《明報》世紀版專欄「夕拾朝花」中精選輯錄的第二部文集。題材環繞文學、古籍、文化演藝作品介紹,結合社會時事與作者教研工作所見所聞。書名「熱風」繼續向魯迅致敬,旨在現實與意像並重,針砭與熱誠兼得。好的作家,大概都能在熙來攘往的時代裡,以文化為錨,作品為櫓,找得安心之處,寫下真誠的夢畫夢歌。--〈鳥南飛,鳥南返〉是誰覺得今天「月明星稀」?正是今日良宴會,月上星沉,親愛的烏鵲,你為什麼要與我背道而馳呢?去或留的人,不都覺得這邊風景獨好嗎?去或留,不都總有覺得無可立錐之時,棲棲遑遑,原地在轉?--〈月明星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少時不求甚解,現在細想︰既已逝去,又為何未嘗成為過往?始知中文「往」字之妙,既是「往昔」,也是「前往」,進退之間,二而為一。--〈逝者如斯〉
理論的遊牧 抽象的深情張歷君橫跨二十年文學評論選集王德威:「張歷君是當代中文及比較文學界最獨特的聲音之一。」王德威、黃子平 專文作序李歐梵、李維怡、郭詩詠、楊佳嫻、潘國靈、謝曉虹、鄺可怡 共同推薦本書乃作者二十年(2002-2023)來的文學評論選集,涵蓋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和世界文學等三個領域的評論文章。香港文學部份既包括關於香港文學的外邊思維和香港魯迅閱讀史等議題的討論,亦網羅有關香港不同輩代作家如西西、馬覺和李智良的作品分析;世界文學部份主要探討歐陸現代派作家波德萊爾、卡夫卡和巴塔耶作品的文學理論意涵;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的部份則嘗試將華文作家、思想家和戲劇家如路翎、張東蓀和梅蘭芳等,重新置放在跨文化和跨媒體的視野中進行再解讀,借此展示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緊密聯繫和同步性。本書作者立足香港,致力溝通連結二十世紀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他多年來一直透過各個不同層面的文學評論實踐,探究「香港作為方法」這一命題在理論和方法上的意義,亦即隱含於香港文學和香港文學批評中的「外邊思維」和「視差視野」。這種「香港作為方法」的批評視野貫串全書,構成這本文學評論選集的主要特色。
教育界傳奇人物馮以浤 一針見血、情理兼備見證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教育發展變遷學生為本.師生關係平等.開風氣之先張灼祥:「馮老師二、三十年前寫的教育隨筆,隔了那麼多年再看,道理仍在,論據一點不過時。」陳煒舜:「戰後數十年間的香港風貌乃至風情,正由此而活潑潑地重現於我們眼前。」《春風舊雨--回歸前香港教育論說長短篇》輯錄香港著名教育家馮以浤先生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於各大報章雜誌刊登的關於香港教育問題的文章。全書共分長中短篇三輯,合共七十一篇,上及1974年、下至1994年,內容包括教育政策與發展、學校行政、升學問題、中文與地理教育、課外活動、學生運動等各方面,既有精采紛陳、發人深省的專業論文,也有貼近生活、輕鬆有趣的報刊文字。馮老師投身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間,親身經歷了中文大學成立、小學入學試廢除、九年免費教育開展等一連串大事,這些又與香港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這部書稿所呈現的遠非枯燥乏味的教育史料,而是一位教育家的生命軌跡??戰後數十年間的香港風貌乃至風情,正由此而活潑潑地重現於我們眼前。
春風化雨六十載 香港教育界傳奇人物馮以浤教授 回首拔萃男書院崢嶸歲月「拔萃對我最大的影響是︰養成敢想、敢言、敢作、敢為的作風。」拔萃山上 歷盡滄桑百年名校 培育多代人才《春華秋實--拔萃山上的往事》是教育家馮以浤先生的回憶錄,馮以浤先生畢業於拔萃男書院,及後在該校任教,大半生奉獻香港教育界,並曾任教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馮老師一九四八至一九五七年就讀拔萃,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八年在母校任教,千禧年以還又先後編著《施玉麒法政牧師讚頌錄》、《役己道人:香港拔萃男書院校史》二書,母校活動不少皆有參與。與母校前後近八十年的互動,見證了香港社會的滄桑變化,文字在時光的流逝與沉澱中透發著溫情。全書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似水流年」的文章來自馮先生回憶錄《小河淌水》,記載他求學及任教拔萃時期的點滴;第二部「師友憶往」,收錄關於男拔萃校長、老師、同學的回憶文章;第三部「校史雜俎」中,收錄四篇序文,以及一些與拔萃校史相關的珍貴資料;第四部「訪談報導」則收錄了馮先生多年來接受校刊、校史編輯訪問的訪談文章。全書共計四十一篇文章,寫作時間跨越二十餘年,既是個人層面的緬懷,亦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變遷,以及上世紀香港的辦學教育風氣。
說走就走,法國浪遊二馬力汽車、麵包裹腹、逾期居留隨遇而安,就是窮風流陳冠中(作家)、游靜(詩人、學者) 浪蕩推薦七十年代左翼文青浪漫復刻特別收入:黃愛玲早期未結集作品、珍貴舊照「前去法國時,我們年輕,渴望自由,對外面的世界很嚮往,心裡有壓制不住的衝動,老想找個地方闖一闖。」《窮風流》初版於2004年,作者雷競璇回憶七十年代留學法國經歷,在書中流露對求學、生活與家庭各方面的省思,內容平實真摯,令人動容。七十年代的香港大學生,追求理想,經歷火紅年代,而後各有發展。作者在七十年代中毅然與家人前往法國,身無分文,卻自得其樂,靠著窮風流的志氣,明日愁來明日當,將艱難當作樂趣,而這一切則成為往後值得回首的記憶。本書特別收錄作者妻子、已故知名影評人黃愛玲女士未曾結集發表的作品,以及多張珍貴舊照,別具收藏價值。
這是我們感激遇見,並且希望一再遇見的一本書。傳奇之書.鍾玲玲《玫瑰念珠》2024年最新修訂 「並且相信在虛廢的時光中,定必有著珍貴的部份。」 鍾玲玲經典之作《玫瑰念珠》初版於1997年,文字風格獨特,影響多代香港作家。《玫瑰念珠》絕版多年,期間經歷鍾玲玲多次重寫,終於在2024年以最新修訂的容貌呈現讀者眼前。 《玫瑰念珠》寫到的,是青年文生的學習,陽桂枝、汪玫莉的遭遇,和徐良琴的寫作。學習中的文生為幫助還是拯救感到困惑極了,但只要是真的,就是可予辨認和充滿體味的人生。陽桂枝在時光中經歷的是死與變容,汪玫莉在長久的懸念中,但願慈愛與恩典,直至永遠。徐良琴相信文學作為情感教育的一種始終是美好的。 像平整織物的圖案。能夠自每一根線條。追溯花結的枝杆和根部。據說均稱的愉悅源自動亂的創傷。所有曾經在平整織物上留下的點。全部在玫瑰花形長久的嬉戲下。退隱至。圖形的。背面。玫瑰花形與大自然的直接連繫愈是薄弱。暗藏的張力便愈大。在這些短暫而清晰的敲擊聲中。凡事反求諸己。--〈母題和隱喻〉 我認為文學作為情感教育的一種始終是美好的。她的多種多樣教我深信,生命中確有不可窮盡的事物。--〈她的文學志向〉 你們呼喚我的名字,彷彿被囚的僅是肉身,像林中的野獸,發出陣陣的哀鳴。汝勿恐懼,但凡流放的,必在遠處,結束,在廣?的原野上,有重返的,家園。--〈汝勿恐懼〉
書寫有著莊嚴的寂靜。在分散的短句中,有聽得見的沉默,看得見的空虛。我一邊說著,一邊棄絕說過的話。」 鍾玲玲生命筆記.《生而為人》+《2018》結集重版 《無所屬之玫瑰》結集鍾玲玲分別於2014及2018年隨文學雜誌《字花》附送的《生而為人》及《玫瑰念珠2018》(本為沒有名字的書)。《無所屬之玫瑰》思考生命、愛、家族與命運等命題。全書分為三部份,分別是寫於2008年的〈自由的幻影〉;2014年的〈生而為人〉;及2018年的〈A君的來信〉、〈愛菲愛上帝愛到死〉、〈那深深的腥紅〉及〈無所屬無所屬之玫瑰〉。 「一九四八年秋,我出生了。但生而為人這個事實,卻不是由我決定的。事實是每個人的出生,都是身不由己的。這一年的秋天,我便六十四歲了。人活到這個年紀難免會感慨萬千,思想著到底該慶幸能夠到這世上一回呢,還是慨嘆著說,要是從未生而為人便好了。現在我是這樣想的,要是從未生而為人便好了。」 「那麼,該重新開始呢,還是就此結束呢。據說自敘事宣告無效以後,我們步入的是新的抒情年代。在這兒重要的不再是弄明白,而是活著吧。」 「安娜知道她的存在不過是自由的幻影。她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奔赴這個世界的。」 「在越出自身界限的神魂顛倒中仿似置身和聲的中心,並真心相信,即便愛的對象是虛幻的,但愛的感覺是真實的。這充實的感覺在不敘述、不描繪、不論證的情況下得以體現情感的特徵,因而情感的語言不是書面的,而是全面的。」
淡泊美好、細微深情的失敗者歌謠經典香港詩集.書寫本土日常景物「如果說蟬鳴是香港的聲音,他確是。時而溫婉細膩,時而尖銳睿智,並且堅持不絕。」--黃楚喬香港重要作家、詩人梁秉鈞(也斯),1978年出版詩集《雷聲與蟬鳴》,旋即成為香港文學經典。梁秉鈞熱愛香港,也熱愛生活,是書寫本土生活詩的先行者,以平白淺淡的語言,發掘日常事物的尋常之美,寫出七十年代香港生活的獨特節奏,影響多代香港作家。《雷聲與蟬鳴》共分七輯,梁秉鈞的足跡由本土延展至兩岸三地,詩作展現香港人永遠在途上的獨特視角。是次復刻獲也斯同代人兼好友黃楚喬作序,攝影藝術家李家昇提供封面攝影作品,意義非凡。
永恆叛逆,無價珍藏淮遠絕版三十年散文集經典復刻盞鬼率性的旅遊書寫「淮遠散文的兩大正字商標--細節迷戀和奇特連結--在《懶鬼出門》中有金針示人的展露。」--樊善標香港作家淮遠1991年出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懶鬼出門》,收錄他1981年至1990年期間撰寫的多篇旅遊散文,足跡遍佈中、歐、非洲多個國家,以其率性得來略帶尖酸的筆鋒,記錄下那些質感強烈然而瑣屑零碎的細節,作家樊善標在專文序中形容淮遠的散文「並非僅僅過癮自娛,而是隱含對現實的重新體察」,而《懶鬼出門》正正就是淮遠散文美學的入口:短小、精準、銳利、幽默。面向古今中外,本書在旅行散文書寫中亦是獨樹一幟,別無分號。駱深夜到機場接我。她劈頭就說:「你不該在這裡,你是個走掉了的人。」我不知道自己事實上有沒有走掉,是不是原地跑,也不知道自己該在甚麼地方。--〈原地跑〉事實上,有些人喜歡工作,有些人喜歡旅行,誰也不能說誰懶。--〈懶鬼出門〉
《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為大學哲學講師、《哲學有偈傾》主持李敬恒(大師兄Roger)文論集,收錄他於《明報》、《立場新聞》哲學版撰寫的文章及其個人散文隨筆,內容涵蓋生活、文藝、哲學等不同範疇,同時亦緊貼時事熱話,如科技、AI、後人類、追星文化,以生動有趣的角度反思習以為常的事,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提供哲學入門路徑,內容深入淺出,適合文學藝術哲學愛好者。
《文學看得開(作品篇)》請來不同本地作家、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淺白易明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不同文學經典作品、類型,期望能夠開啟各位對文學及閱讀的興趣。本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不同作者嚴選十五大東西經典名作,如司馬遷《史記》、曹雪芹《紅樓夢》、卡繆《鼠疫》、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等,並詳細剖析這些作品與時代當下的連繫;第二部分則由文類入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析各類文學體裁(新舊體詩、傳記文學、日記體、報導文學等),務求做到縱橫兼備,為廣大讀者打開文學大門。
《文學看得開(作家篇增訂版)》請來六位本地作家、大學講師、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古今中外,超過三十位文學大家的生平及其作品。作為香港少數文學入門書籍,為緊貼時代脈搏,每篇文章開首皆特設欄目說明在現今世代仍要閱讀這位作家的理由,並附有豐富配圖貫穿全文,文末亦設有各類延伸閱讀書目,旨在以淺白易明的方式普及文學,並向廣大讀者推廣優秀的文學作品。我們希望讀者能以此入門書為踏腳石,開啟各位對文學及讀書的興趣。
《飲食魔幻錄(增訂版)》結集了杜杜在《明報》專欄發表的短篇文章,增訂版新增兩篇文章,暢談飲食及菜色、由食物所衍生的想像和藝術,探討它們在日常生活與藝術世界中的角色。全書大量地引經據典,提及不少飲食相關的小說、散文,甚至附上一些小食譜。內容多樣又精彩豐富,插圖精美吸引。本書為香港文學館的香港文學經典復刻書系之一。
《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為作家、大學客席講師、本地資深哲普工作者岑朗天的文章結集,收錄其十數年來發表於不同文化刊物的哲普文字,本書精選其中十七篇詳述當世最具影響力哲學家的文章,包括鮑曼(Zygmunt Bauman)、大衛.哈維(David Harvey)、齊澤克(Slavoj Žižek)、巴特勒(Judith Butler)等哲學大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各人生平、思想源流、所關注課題及各家關鍵論述。作為香港少數以哲學普及為定位的哲學思想入門書,本書強調各思想家與時代當下的連繫,致力通過各家論述,思考在現今全球化、後期資本主義、後現代、後真相文化宰制下的出路。作者融匯貫通,消化各家理論,並靈活地將其置入香港的文化、社會語境中,配合現實事例,令讀者容易進入、理解理論內容。期望讀者能以此書為踏腳石,開啟各位對哲學及思考的興趣,具有哲學基礎者亦可透過本書溫故知新,對各家論述、關注課題有更深刻了解。
《參差杪》為香港小說家張婉雯散文結集。本書收錄的作品,其寫作年期橫跨兩個世紀,歷二十餘年,見證了時代之更迭。首章「動物的夢」寫貓、寫鼠,寫城市裡動物的生存空間,盡見作者對牠們的遺憾與補償;「口吻是小說家唯一的劍」以社會經驗漫談文學,以所讀所思引申聯想,慧眼獨具;「在自由的路上踽踽而行」以作者與父輩、師兄相處時光為重心——橫跨歲月,各篇互相參照,流露思念;「將殘的燈火」重新回憶過去的人和事,豐富的人物描寫,盡見小說的運筆;終章「在離散的時代裡她們尚有彼此」,回應當下所身處的時代,寄語完整。作者期望藉著散文書寫,重構記憶與生命、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種種連結。本書分成五個部分,包括青春的觀照、對故人的思念、社區生活的日常,和對文學的體會;以此構成作者的人生觀照,回應當下的變遷。在本書中,作者探索散文寫作的各種可能,包括散文在抒情、評論與記敘上的面貌;或強烈或淡雅的筆觸。作者希望建立紛紜而獨特的散文寫法,開拓本地散文寫作的風格。書中文章篇幅不一,故名「參差」;即使是枝葉末節,也寄望能如大樹樹椏伸向廣闊天空,故曰「杪」——盡見她感受生命的矛盾與反思,細緻豐富。
《一個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為青年作家蘇苑姍對抗癌日誌。2018年6月她證實患癌,經常出入手術室。即使連簡單的閱讀書寫也十分困難,但她仍然堅持寫作,完成這份六萬多字的文稿。全書分五章,提及療程種種細節、癌症與公義,帶著沉重意志,寄語希望。她的文字平實而精煉,處處透出對生命深沉的思考與堅持。雖然面對沉重與殘酷,但她更再展示想與更大的世界連結的意志——一種迎向命運而又不斷反抗的意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