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魚鮮百科全書——黃之暘教授從選購、處理、料理到品嚐為你完整解析河鮮海味的心動密碼★★首刷限定!隨書附贈超吸睛 魚鮮造型貼紙~~到此一游★★如果你站在魚攤前會手足無措;如果你對選一筐螺貝沒有自信;如果你面對活生螃蟹亂了手腳;如果你猶豫要怎麼煮花枝海藻;——跟著最會吃魚的教授一起尋美味,吃樂趣!懂魚,也懂得吃魚的水產養殖學系黃之暘老師,在食魚教育推廣不遺餘力,是銜接學術研究與庶民飲食文化的橋梁,繼《怪奇海產店I、II》後最新力作,帶你從觀察挑選、採購打理,到烹飪調味,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分享豐富又美味的水產世界。期許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在吃好吃飽之餘,也能關注風土,以魚蝦蟹貝藻等河鮮海味的飲食日常,用輕鬆但不隨便,節約卻仍充滿隨興自在的方式,從餐桌往產地,因料理而進廚房,為自己與所愛之人,打理以水產為動物性蛋白質優先選項的每一餐,好好吃魚,吃魚好好!「食當令、吃在地,已經成為當代人們感受季節更迭與踏查風土時的必要元素⋯⋯以真實紀錄並充分反映時空更迭美好的各類河鮮海味,絕對可以同時滿足身心靈,並成為無時無刻的滋潤與撫慰。」——黃之暘(本書作者)Q. 水產哪裡買?A. 菜市場、超市、漁獲產地、觀光魚市、海鮮電商,找對地方買好魚!point➊ 在傳統市場看準下手,先訂後拿;在漁獲產地勿任意拍照打卡,勿打擾拍賣活動。point➋ 在觀光魚市先告知店家預算再點餐。吃當季當令,活魚活蝦活蟹淺嚐輒止。Q. 水產怎麼挑?A. 不同種類有不同挑選標準,有神、晶亮、硬挺、無臭,最新鮮!point➊ 魚類應從外觀、氣味、觸感與質地等,進行綜合全面的檢視。point➋ 不食用非市場購買、罕見或未經確認之蟹類,以外觀完整,活力十足且重量沉甸的活蟹優先。Q. 水產如何處理?A. 刮魚鱗、挑蝦腸泥、拆卸螃蟹、處理小卷花枝,樣樣均有訣竅!point➊ 買回來的蝦子,若當天不食用,嚴禁以自來水沖洗,分裝冷凍!point➋ 貝類須靜養於稍具深度的碗盆之中,額外添加鹽分,以利吐沙。Q. 水產有哪些烹飪選擇?A. 生食、汆燙、清蒸、乾煎、油炸、烘烤,水產料理技巧一把通~point➊ 滾沸並產生大量蒸氣後才入鍋清蒸,全程鍋蓋蓋緊緊。point➋ 酥炸時,白肉魚比紅肉魚好,體型小比大塊魚肉好;有甲殼的蝦蟹會比剝了殼的來得具有風味。Q. 有哪些隱藏版,讓水產美味不漏接?A. 魚腸蝦殼,蟹黃蟹膏,龍珠墨囊,跳脫舒適,怪奇珍味饕餮嚐!point➊ 循序漸進感受蟹類美味:下而上、由遠至近、再從裡到外。point➋ 不妨試試看俗稱為「龍珠」的頭足類口球,與胴部內側的墨囊。【本書特色】1. 重點單元,讓教授為你劃重點,水產五顆星星必備知識!2. 專欄單元,分辨保鮮與保存,調味料與蘸醬能怎麼變化!3. 插畫家草間白鳥細膩圖解,簡單明瞭小撇步!4. 第一現場彩圖真實照片,帶你紙上逛選水產!【名人推薦】生活在親海及多樣水產品選擇繁多、上天恩賜之地——臺灣,同種魚隨區域、漁場、季節、養殖捕撈及大小不同,衍生數萬種不同的滋味。光是想著如何烹飪品嚐才會幸福滿滿,怎麼採買搭配才能吃得安全又健康,學會識魚、懂吃魚,便是身為臺灣人值得貫徹一生的功課!——陳建佑|農業部漁業署副署長、(財)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專文推薦你的魚販永遠告訴你「這個加薑絲,煮湯最好」,你還是跟大家搶著買白鯧?紅喉嗎? 現在你只要聽黃老師的話,買這本書,你(和全家人)就會活得更有滋有味!——王嘉平|Solo Pasta 創辦人/主廚(還有在煮)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我不認同這個口號,因為文化除了是生活的共識之外,關鍵在於態度。 怎樣的餐桌態度才有海洋文化的觀點?之暘兄這本書便以知味、品味和玩味的架構,說清楚講明白了。——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黃之暘是海大水產養殖系教授,他身體力行「有魚不吃肉」的飲食習慣,並把他對各種魚、蝦、蟹、貝、藻的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從選購、處理到烹飪的方法,以至於食物里程、永續漁業的理念,讓我們感受在臺灣吃魚是何等幸福之事。——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臺灣靠海吃海,之暘老師可說是臺灣的食魚行動百科,從實際採買到烹煮,從野生到養殖、從常見經濟型到隱藏版水產,本書集老師過去食魚之大全,和大海相聚的美好時刻,從好好吃魚開始!——黃紋綺|「洄遊吧FISH BAR」摸魚長海島子民怎麼可以不懂海鮮,魚蝦蟹貝藻,哪裡產?又要到哪裡買?更重要的是連嚐來如何都先試過了,從裡到外此書都幫你準備好!這是一本臺灣米其林餐廳必須要放進員工訓練的指南,更是生活在臺灣必備的一本書。——郭庭瑋|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我很喜歡吃魚卻不懂魚,記得和老師第一次半夜到魚市場見學時,除了佩服老師滿滿的學識,更感動於他和在地魚販的互動及產業脈絡的見解。在外食為主及氣候緊急的年代,我們的餐桌已經變得不一樣。這本書將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海味並開始有意識的消費。——蘇小真|家樂福永續長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番紅花|飲食作家韓良憶|飲食生活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做伙來食魚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一個把逗笑大家當生平志業的喜劇人,如何抵抗強光和輿論,在歡樂的舞台背後,留給自己一個寧靜的角落? 這些年,黃豪平忙著主持、忙著錄音、忙著講段子和想點子。為什麼把自己弄得這麼忙?因為他比誰都知道,只有足夠堅實強悍的內在系統,才得以撐起那豐富多變、創意不絕的幽默人設。在對觀眾說話、對家人說話、對女友說話、對貓咪說話、對世界說話的同時,他也不忘對自己說話。 喜劇演員就像月球,用正面反射燦爛的笑容,至於沒有人看到的背面,則以回望和內省,撐起面對未來與世界的力量。 為了記錄一路走來腳邊和眼前的風景,黃豪平決定用一本書,跟自己促膝長談。從玩票到出道、從跑龍套到舞台中央、從紅不起來的阿斗到三屆金鐘獎紅毯主持人,每一次的轉折都像是命運的安排,也是思考後的選擇。他不考慮「如果當時那樣做會怎樣」,只考慮「哪些時刻的選擇積累出現在的我」。 你可能看過黃豪平的月球正面,但少了鎂光燈照耀的背面,同樣歡迎你來探訪。在真實的哭與笑,以及哭笑不得之中,欣賞黃豪平想呈現給你的美麗星空。 好評推薦 太多閃閃發光的金句,都盡在這一本好書當中。讀完後才了解,原來黃豪平演出時的雲淡風輕,背後有風起雲湧的奮鬥故事。邀請朋友們一起閱讀這本好書。相信我,一翻開,你就風馳雲走,停不下來,而且也一定會和我一樣,愛上黃豪平,並期待他之後所有的文字。——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蔡淇華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想過,喜劇竟也可以是如此熱血的夢想,更可以是一個偉大的信念。因為豪平深信,幽默不僅能啟發人心,更有推倒高牆的力量。如他所說,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你如何變成一位好笑的人或是一位喜劇演員,而是要帶你透過一位喜劇演員的視角來看這世界。——暢銷心理學作家/Podcast主持人 劉軒 看完這本書,我對喜劇演員完全改觀,謝謝他們這麼努力的讓這個世界變得有趣,讓人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能夠因為他們的表演開懷大笑,忘卻一切煩憂。這是一本很棒的人生故事,它沒有教我如何成為喜劇演員,而是告訴我專注努力在夢想,有一天終會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長樂國小教師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當投資遇上科技成長股 投資人該怎樣一目了然? 曲博用三個問題 點破最重要的產業觀念 教你搞懂投資新賽道的底層邏輯 ★曲博第一本深入講解科技與投資邏輯的雜誌書 ★電動車、AI、元宇宙、半導體、新能源,最熱門的賽道,一個都不缺席 ★面對投資,理解產業技術邏輯,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2023年,當升息見頂,景氣見底,許多中長期投資者已經磨拳擦掌,準備重新進入市場。投資人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一定是: ■這麼多科技成長股,該關注哪一些? 疫情後,影響科技股尤為深厚。許多科技的新應用儼然冒出頭來,科技股正站在一個新時代和新生態的分水嶺上。不管是光達、AI、自動駕駛、晶片的極致化、擴增實境、NFT、邊緣運算、人造太陽……新一輪改變世界的浪潮正在到來! 但是,許多投資人不夠懂這塊,原因是大多投資人熱衷於「財報分析」與「技術分析」上,對「產業分析」非常陌生,又大多是從新聞中獲取知識,一知半解,要是遇到拼湊式的新聞內容,更是容易被誤導,損失了許多時間跟金錢。 ■該是把產業研究這塊拼圖拼起來了! 如果在投資上,放棄學習「產業分析」,等於投資研究方法缺了一角,實在非常可惜。 於是,我們請到在科技產業中,最能深入淺出的曲博,來開啟新手投資者在產業分析上的初階學習,我們挑出四大領域:電動車、矽晶圓、元宇宙、新能源,一一向你解析。每一個領域,都會以三個問題,分享一種思路,展開一個視角。 你很忙,但知識從不慌亂。願你從「三個問題」開始,對投資世界,多一分認識,少一份擔心。 ‧本書特色 1.曲博第一本深入講解科技與投資的書 2.只說重點 投資不是做學問,科技不用全部都懂,讓曲博來告訴你最該懂的是什麼 3.記得住 脈絡是最重要的,曲博講話不拐彎抹角,聽得懂,自然記得起來
一段探索美、發現光,發現自我的藝術之旅 「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放進畫布裡,這個畫布就變成一個畫面。透過有限的畫布,去呈現你眼睛看到的無限。」——旅英原住民藝術家/優席夫 來自花蓮馬太林部落的孩子,如何掙脫社會成見、追隨內心渴望的道路? 曾經的樂團歌手,為何失意離鄉,又如何以享譽國際的畫家身分重返故鄉? 臺灣知名藝術家優席夫,成長於阿美族部落,發跡於英國愛丁堡,往來於倫敦、紐約、柏林畫廊與各大藝術節。他的創作經常表現鮮豔飽滿的色調,而在歡快的畫布背後,隱含對社會批判、環境關懷,以及族群關係的探討。 優席夫的創作土壤,來自獵人父親、原住民基因、玉里金針花海,也來自愛丁堡的自由光輝、藝術氣息、貴人提攜。他用畫筆,調合世間矛盾的色調;他從自然,挖掘激發靈感的色彩;所以他相信,每個人都能從藝術裡,找到自我本色。 本書從孕育他的部落文化開始,展開這位藝術家曲折而戲劇化的生命歷程,訴說他由徬徨困頓、遠走他鄉,直到撕下社會標籤、確定身分認同,最後全然接納自我,回鄉引進藝術教育、發揚部落文化價值,在創作中發現真實自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