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電影之書

影視聽中心 出版
2024/11/30 出版

《電影之書》於1985 年出版,經歷多次修訂及擴展,本書譯自2007 年的最近期版本。書中呈現多重聲音,從不同觀點辯論電影的歷史、理論與分析,涵蓋好萊塢與全球電影的動態互動,並將其放入更廣泛的文化脈絡中討論,內容分為七大單元:好萊塢與好萊塢之外的電影、明星制度、電影技術、世界電影、電影類型、作者與電影及電影理論的發展,透過多角度視野,重新定義電影的活力與多樣性,被譽為電影研究領域的重要讀本,也是影迷不可或缺的電影指南。

79 特價14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紀錄片當代讀本

影視聽中心 出版
2023/02/15 出版

紀錄片從未像當代這樣如此受到關注。它既給予想像也傳遞真實,同時,它也大力挑戰影像中有關倫理、意識形態、作者論及形式等議題。紀錄片似乎已步向死亡,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未來的希望。由英國權威學者布萊恩.溫斯頓主編,《紀錄片當代讀本》是了解紀錄片當代思潮的重要指南。本書網羅世界各地學者專家所撰寫的精彩文章,從歷史演變、未來預言,到各地紀錄片製作概覽,及其在跨領域學科影響與藝術方面的貢獻,紀錄片何以在這數十年來成為影視研究的重心,本書的作者們提供了深具說服力的證明。

79 特價6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映象之旅

「映像之旅」取自諧音「音像之旅」,為1981至1982年中視所製播的電視紀實性節目,每集約25分鐘,於周二晚間的三台聯播時段(21:00)播出。製作團隊主要由梁光明擔任製作人,阮義忠為執行製作,張照堂(高尚土)與杜可風負責攝影、剪輯與配樂,雷驤擔任旁白撰稿。他們帶著ENG(Electronics News Gathering)攝影機走遍臺灣各地,以極富人文色彩的視角捕捉地方民情、風俗與特色。該系列共約59集,以「旅行」為方式,也以「旅行」為形式,透過影音紀錄和抒情描寫,展開一段段不同的台灣之旅。每一集的片名也以此類推,取名方式著重意象,像是以「水」為觀點,述說地方如何以水土、河流共生共存的《水之旅》;又或是走入鄉間,記錄聚落生活的《鄉之旅》;也有深入礦坑,刻劃礦工生活的《礦之旅》;在《島之旅》中,當地居民甚至以「台語」回答採訪,在當時電視節目中極為罕見,也成了「映像之旅」貼近人民土地與聲音的象徵,其它還有《山之旅》、《驛之旅》、《漁之旅》、《空警之旅》、《阿里山之旅》等等。「映象之旅」在敘事上一反傳統權威式旁白,雖然仍以旁白帶動敘事,但近似散文類型的風格進行,活潑抒情且更接近庶民生活,開啟當時在電視生態中,有別於新聞、深度報導、教化性濃厚的文化教育類節目的另一篇紀實新頁,被認為是台灣紀錄片史上的重要作品。而在過去的訪談文獻中,他們曾提及,大伙在開車時,會看著台灣地圖,討論和尋找有趣的地名,然後前往一探究竟尋找題材。正如他們所描述的,「映像之旅」有許多偏僻鄉鎮的影像與故事,用文學式的旁白配上西方音樂(民謠與搖滾樂),引領觀眾觀賞這些少被主流媒體所注意到的角落。製作人梁光明曾說:「映象之旅希望能激起觀眾對鄉土的關懷。」而由於當時的新聞性節目多必須在攝影棚內拍攝,能走出棚外並到許多鄉鎮取景,對觀眾來說本身就是件新奇的事,也獲得極佳的迴響,奪得1981年金鐘獎最佳文化節目獎。不過根據張照堂回憶:「『映像之旅』系列中的《礦之旅》得獎後,新聞局的人居然跟我們說:『你們怎麼拍那麼破敗、勞動、下層的人們。』」而當時也有觀也投書報紙控訴「映象之旅」的意識型態不健康,進而引來警總的調查。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芬芳寶島

「芬芳寶島」系列電視紀錄片,1975年於中視首播,共約34集。該系列始於作家黃春明的企畫構想,經由不同導演、團隊執行拍攝與詮釋,各自綻放芬芳;由於影片保留了當年台灣的風土民情、工藝與生態,而被認為是台灣重要的「鄉土紀錄片」。本書收錄七篇論述專文,邀請五位學者各以不同角度切入,從政經更迭、鄉土文化運動、動保意識談起,也從影像鏡頭語言微觀,藉由今日的觀點,重新回探「芬芳寶島」系列紀錄片中的觀看。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