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必須從孩提時期開始扎根,從小讓孩童接觸不同領域的讀物,可協助兒童從閱讀到瞭解,從了解到欣賞,從欣賞到感動,進而發自內心去關心、認同不同文化,培養出具備文化知識涵養的未來公民。為增進孩子對本館之認識,本書內容以童趣、想像為故事發想,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十三行文化,編織適合親子共同閱讀之繪本,相信能使博物館教育落實於孩子們的成長。
本書源自2008年十三行博物館的「八里第一」特展,也是八里文史調查研究工作的一個小小註腳。不少來八里的旅人不太清楚這片美麗土地的輝煌過去,多數的八里人不太瞭解家鄉的現在與未來,這是很可惜的。這本書列舉的第一,是八里坌過去輝煌歷史的一些點滴記錄。曾經是第一名,其實並不太值得大肆吹捧,因為「第一」很快就會被別人超越。只有找到「唯一」:獨一無二的特色,才是最值得驕傲的。八里的「唯一」是什麼?也許是火山、大河與海洋交會的地理特性;也許是幾千年來的歷史深度,換言之,可能是在這些「第一」背後所隱藏的人文與歷史特色。本書以八里景點為軸線,八里第一事情為焦點,為縱覽八里輝煌的過往、對比今日變化之最佳導覽,文中許多照片極具參考價值。
建國百年黃金博物館舉辦「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有亮眼成績,其豐碩成果有三:其一即參賽件數高達569件,在單一競賽類別實屬難得;其二為邀集國內外金工領域之專業人士參與,讓專業的聲音在教育性質的博物館場域中得以發聲;其三則為邀集國外重要金工專業人士參與評審並進行金工交流,暨接軌國際水平,更為臺灣後續金工交流鋪路。賽後並舉辦「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成果展」,亦將大賽之精采成果匯集成冊,並以「無限-當代金工潮流」名之,對映出當代金工潮流的無限創意與本屆金工大賽豐碩成果。成果專輯共收錄52件獲獎作品及17件評審老師及金工藝術家之創作,將當代金工的一時之選精采呈現。
<p> 以鐵鎚代替畫筆、廢鐵片當作顏料,回憶如果可以定格,九份釘畫家胡達華想一鎚一釘地為記憶中的故鄉風貌釘格。</p> <p> 獨創藝術兼顧環保與創意,胡達華的釘畫為礦山昔日生活場景做了最佳見證。</p> <p> 漆黑的屋頂、灰白的石牆、通天的曲徑;金九該傳承下的,不應只是這些,應該還有「五番坑口」、還有「屋頂曬被」,這些,都在胡達華的釘畫作品裡感動呈現。</p>
「他不是要把攝影做成畫,而是把攝影做成攝影。你看他切入大自然的方式和一般沙龍攝影多不同!他衝著一堆廢草,幾堆黃土就拍下去了,他體現攝影的本質,排除攝影向繪畫學習,排除攝影向社會訴說的意見,讓攝影還原到純粹的攝影。但他並不是排除美,而是在攝影本質下創作美。看柯錫杰的作品,讓人意識到攝影與繪畫是兩種各自獨立的藝術,甚至攝影有繪畫無法替代的表現」柯錫杰攝影大師受福特汽車公司之託,拍攝一系列八里人文生態風景的攝影作品,透過柯老師獨特的心靈式攝影手法,將平日大家熟悉的八里風光,轉化成一幅幅極具人文風味的照片,讓民眾透過柯老師的攝影眼,窺看全然不同的八里之美。
內容中以撰寫「水筆仔娘娘過生日」童謠故事為軸線,敘述水筆仔娘娘要過生日了,濕地裡的成員,包括:蟹將軍、魚元帥、文蛤夫人、鸕鶿尊王等,快樂地準備賀禮,非常生動有趣。
本書是一本非常有質感的導覽手冊,書中介紹了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發掘經過及博物館的誕生。這棟建築更得到「台灣建築獎首獎」,其特殊建築理念及特色,都可透過此書的圖文引導到答案。對於館內典藏品的認識,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本書內容有三種性質 第一,這是一本詳實的考察報告。作者依靠著本身的行政及博物館工作經驗,看到日本人在文化財,埋藏文化材方面的保存與管理,資料收集特別用心。帶回國來,還與國內的文化資產保存的規章制度加以比較,經過分析、研究,寫出這樣一份報告。為了使大家清楚的了解,在每一章的後面,附有「埋藏文化財小百科」,等於行文中使用名詞的詳細註解。 第二,這是一本日本遺址博物館的導覽手冊。在有效的安排下,參觀了日本十幾座重要的遺址博物館。他介紹每一座,都把相關資料,舉凡交通路線、內部動線、主要展品等級都印出來。然後把該遺址歷史的來龍去脈,保存與研究的過程,建館的計畫,分析一一說明。第三,這也是一本遊記。既然是「田野手記」,當然免不了紀錄一些考察時的感懷及旅遊中的趣事。比如在參觀九州「大宰府」時的「貧窮旅遊」,遇到一位退休老師的故事,就頗引人入勝。一方面介紹了日本志工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同時也是對於人情味的回憶。
十三行博物館為了推廣考古教育及加強十三行文化認識,因此特別針對兒童推出童書系列。而《走回從前-十三行人的生活》正為兒童系列叢書中的第一本書。透過可愛人物繪本,在三位十三行小朋友帶領下,讓現代的小朋友能夠穿越時空,看看過去十三行人的食衣住行以及他們的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