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教材主要提供各級學校、社區及團體,作為推展食農教育的教學及活動設計參考,以稻米及雜糧、漁畜產、果品、蔬菜、特用作物等五大類、48個品項的作物。由農業部規劃,農業試驗所、水產試驗所、畜產試驗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全臺各區的農業改良場、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及種苗改良繁殖場等13個單位的研究團隊編撰,並經相關學者專家審閱。每個單元的教材對應食農教育內涵的三大面向—「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以圖文對照的方式完整呈現各個作物的學名、主要特徵、重要品種、生產概況、種植過程,以及營養成分、選購原則、保存方法、烹調方法。
本手冊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進行編撰,首先說明學校推展食農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以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並聚焦國小學習階段,提供多元的課程示例,期望提供教師教學參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
本手冊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進行編撰,首先說明學校推展食農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以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並聚焦國小學習階段,提供多元的課程示例,期望提供教師教學參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
本書將匯集農業部第一期「建構生醫產業動物替代體系及開發關鍵技術」專案的投入與成果,展現跨部會與跨機關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以接軌國際動物替代技術、減少實驗動物使用量為基礎,積極將相關法典與規範納入制度中,推動產業界應用,逐步邁向動物福祉與生醫產業國際化的目標。
主題:日日好農這不僅僅是一本週曆,還是一本「農食曆」,更是一本透過農食滋味來療育人心的溫暖作品。*53週農產主題,為日常注入豐沛養分。*手繪感細緻插畫,每翻一頁都是期待。*週間欄位設計,滿足多數人的實用需求。白露後的文旦圓潤多汁,一瓣一瓣飽滿的果粒,打成文旦冰沙後,柚香更在口中慢慢化開…黃澄澄的金柑在11月後進入產季,撒上糖後漬成蜜金柑,酸酸甜甜的滋味讓人愛不釋手…在農漁民的辛勤努力之下,臺灣農食豐饒,隨著不同的節氣與產季,大地與大海為我們孕育出豐富的在地農作和漁產,精心料理成美食及甜點,擺上餐桌後,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養分。農業部今年成立後,推出2024年的《日日好農》週曆,集結53週的農產主題,描繪臺灣豐富多樣的在地農產,是一本充滿美感的實用文具。2024《日日好農》週曆透過繪師細緻的手繪感插畫,盡可能呈現農作物的輪廓姿態,讓人驚覺日常的食物原型竟是如此獨特,熟悉卻又帶有新鮮感,再加上描繪在地經典的農食料理,使人在翻閱間彷彿嘗到料理的幸福滋味。希望這本週曆的存在,能讓人在視覺的畫面中忘卻生活的庸碌,同時喚醒「農食的美好回憶」。每週的主題編排順序,是配合當季農作物,一方面呼應時間節令的變化;另一方面,期待大家對這片土地上的農產種植有更深刻的體會。週與週之間,多以農作物與其農食料理作為穿插。例如,番茄的隔週是番茄豆腐蛋花湯,草莓的隔週是草莓果醬,檸檬的隔週是西西里咖啡。讓人如身歷其境般地融入,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生活。排版上,正面是農食的插畫特寫,背面則是週間計畫及農食知識小記,放在桌面可以是角落的裝飾點綴,翻過去則是務實的待辦計畫,滿足時效商品美觀及實用的需求。另外背面的農食小記,彷彿是每一個農作物的自我介紹,讓人可以簡單認識每週的在地農食。這是一本全彩插畫的農食週曆,繪製篇幅豐富,農食資訊清楚易懂,週間格式設計實用,溫暖的畫風筆觸更療育人心,誠摯邀請您盡情享用這一年份的視覺饗宴!各週子題:1. 黑珍珠蓮霧2. 蓮霧果醬優格3. 甘藷(台農66號)4. 地瓜圓甜湯5. 櫻花蝦炊飯6. 香水草莓7. 草莓果醬8. 臺灣鯛9. 味噌鯛魚片湯10. 香蕉(台蕉5號)11. 香蕉果昔12. 南瓜13. 南瓜濃湯14. 酒蒸文蛤15. 金鑽鳳梨16. 土鳳梨酥17. 小果番茄18. 番茄豆腐蛋花湯19. 木瓜(台農2號)20. 西瓜(華寶)21. 西瓜刨冰22. 圓筒絲瓜-絲瓜麵線23. 黑葉荔枝24. 荔枝蜂蜜酒25. 網紋洋香瓜26. 洋香瓜冰淇淋27. 高山水蜜桃28. 水蜜桃沙瓦29. 愛文芒果30. 芒果冰31. 巨峰葡萄32. 葡萄果凍33. 檸檬(優利卡)34. 西西里咖啡35. 秋葵沙拉36. 咖啡(台農1號)37. 單品咖啡38. 麻豆文旦39. 文旦冰沙40. 蟳蟹-紅蟳米糕41. 百香果(台農1號)42. 百香果水果茶43. 雞蛋布丁44. 珍珠芭樂-果汁45. 長實金柑46. 蜜金柑47. 乾煎虱目魚肚48. 陽明山山藥-涼拌山藥49. 鯖魚-香煎鯖魚50. 烏魚子炒飯51. 紅豆52. 紅豆湯圓53. 農食總匯
本書以中英文書面及8國語言 (中、英、法、西、日、印尼、泰及越等語言) 之影片介紹臺灣農業發展現況,內容涵蓋地理環境、四季物產、政策革新、農民成就、智慧創新、安全卓越、永續傳承、國際合作及全球鏈結等面向。盼透過此多媒體簡介讓各國更認識臺灣農業,進而創造無限之合作與鏈結。
本手冊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進行編撰,首先說明食農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內涵與創新策略,以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並提出國中階段的課程示例,期望提供教師教學的參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成就每個孩子的美好生活實踐。
本手冊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進行編撰,首先說明食農教育的基本理念、學習目標、學習內涵與創新策略,以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礎,並提出高中階段的課程示例,期望提供教師教學的參考,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成就每個孩子的美好生活實踐。
《蘿蔔、芥菜大變身-傳統智慧的美味》是本結合在地農產-蘿蔔與芥菜及手做醃漬品為內容的繪本。醃漬品的食材多以盛產農產為主,代際相傳的製作手法,既延長了農產的賞味期限,也多少填補了對「家」的思念。伴隨著惜食與全食物利用觀念的推廣,各家農會體驗式活動篷勃發展,豐富了你我餐桌上的日常,串起了與產地的連結,也希望重拾與土地的連結。
本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辦理編印之「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管理運用法規彙編」,內容集結科學技術基本法、政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等相關法規及行政規則。
本專輯內容 概分為(一)產 肉動物疾病、(二)伴侶動 物疾病及(三)野生、水生、實驗動物疾病等三大部分,由 許聰文副所長擔任總編輯、張仁杰副研究員擔任執行編輯, 共收錄28個病例,著重動物病例之病理診斷,多數病例是 當年度或近年曾發生的病例,部分病例是少見但病變相當典 型,均值得透過本專輯發行為臺灣獸醫病理工作留下具代表 性的紀錄。
在地食材健康購,吃當令蔬果漁產最安心。一本收錄常見及常食用的食材,以插畫擬真繽紛色彩呈現臺灣在地農產品,當令蔬果、漁產、產地的桌上週曆,週週呈現臺灣當令之各地蔬果農漁產,並附上農村文化及農產品小知識,讓民眾進一步認識臺灣農漁產的豐富性以及產地來源,讓民眾食的安心、吃得健康。是一本結合食農教育達成寓教於樂並推廣臺灣農漁產之特色週(桌)曆。規格尺寸21*14.8
農業生態系之長期生態研究(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計畫於2006年開始進行,農業試驗所與臺南區、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及茶業改良場等陸續在臺灣中部成立6處研究站,展開長期跨領域之多時間與空間資料收集,瞭解生態系之結構、組成、交互作用等研究之後,於2020年再擴及於農村/社區進行農作物產量、生態與環境變遷及其韌性相關研究。
臺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溫熱潮濕,且內陸多2,000公尺以上高山,是蕨類植物繁衍最佳場所,故擁有北極圈以南的寒帶、溫帶、熱帶及亞熱帶的多樣蕨類物種,已知蕨類植物多達600種以上,原生蕨類資源非常豐富。目前長葉腎蕨除野外採集外,本場已建立相關繁殖及應用技術且已技術移轉至花卉業者。本文將介紹其繁殖、栽培技術、肥培及病蟲害管理乃至實際應用等,希望未來能將臺灣「蕨類王國」的美譽,落實於國人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