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蓮這片土地上,流轉著一股源遠悠長的生命脈動。原住民族群在這裡世代相傳的不僅僅是農耕技藝,更是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智慧結晶。無論是阿美族、太魯閣族,還是布農族、賽德克族,每個部落的作物都像是珍貴的文化符碼,記載著族人對土地的深刻認知與情感。歷經世代的變遷,這些源於祖先的知識與技術,承載著獨特的地域風貌與文化記憶,是現代農業與生態學無法複製的寶藏。 本書《保種- 花蓮原住民的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繼續從這些部落的深厚根基出發,透過耆老們的口述與田野調查,將一段段土地與生活的記憶重新呈現。這些看似平凡的種子與植物,實則蘊含了族群的生活哲學與生態智慧。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著族人如何依賴土地並尊重自然的本質。從「迎風搖曳的糯米 falinono」到「從牆縫石隙長出的紫背草」, 每一項植物的介紹, 都讓我們體會到族人與自然相融相依的生活方式。
火蔥為月眉部落的重要產業,更是族人們共同的飲食記憶。花蓮農改場近年致力火蔥栽培技術建立,以農業科研力量來解決原鄉亮點產業的關鍵問題。本書以文化的角度切入,透過原創故事繪本,帶出屬於月眉嗆辣滋味,讓讀者更深刻認識傳統作物,以及在部落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本書也以漢語及阿美族語相對照,讓學童能更了解這種獨特的作物,期望能讓這個特別作物的傳統文化與記憶得以延續。
小米是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作物,品種也多達百種以上,在原住民的飲食文化中具有多變的用途,有釀酒專用的小米、婦女坐月子專用的小米等,除食用外,其莖、稈、穀亦可作為養家畜的飼料。在原住民眼中,小米是神聖的作物,在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農耕祭儀都與小米有關,小米酒更是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祭品。有感本土小米種植面積的逐漸萎縮,部落族人近年來興起一股找回傳統小米文化的意識。然而想復育部落的本土小米,卻遭遇重重困難,最麻煩的就是太久沒有種植小米,種原急遽流失且品種混雜退化,加上種子保存不良及病蟲鳥害等問題,都讓部落重新復育小米面臨挑戰。本書以小米復育為例,說明農業部推動「找回原力」綱要計畫,如何以農業科技解決原鄉產業面臨的挑戰,期待更多的原住民特色作物能夠被保存與利用,讓這些作物在原鄉的土地上繼續生長,維護我們的糧食多樣性及多元的傳統飲食文化。
山苦瓜的機能相當多元,除了廣為人知的調節血糖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等。近年研究更發現,部分苦瓜具有抗癌活性,相關研究如抑制腎臟癌、肺癌、大腸癌及乳癌等。本書以山苦瓜產業為例,說明如何以農業科技解決原鄉產業面臨的挑戰,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及農業發展需求,促進在地原民農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
原民部落傳統作物樹豆,受限於人力採收的效率不足與成本過高,欠缺省工機械栽培技術,以及缺乏早熟品種、成熟植株過高等,目前難以擴大面積進入規模化生產。為此花蓮場研究以延後播種方式,來矮化植株的高度,同時進行做畦及不同株距栽培測試,找出樹豆最適合機械採收的生長條件。在導入機械採收及選別後,成本由可從106 元/公斤降至7 元/ 公斤,節省94%,解決部落日益嚴重的缺工問題及增加農民收益,有助於未來推動樹豆產業規模化發展!有機會發展成地方特色農產業,造福在地的原民部落及農村。
山胡椒種子的自然萌芽率低,又以野採方式收集種苗,導致森林中山胡椒數量逐漸減少;而人為的搶採、亂採,也可能造成山林的破壞,甚至加速了山胡椒的消失。因此花蓮區農改場積極投入山胡椒的人工育苗,進行人工催芽技術,並建立完整的育苗標準作業程序。除了在人工育苗著力之外,同時也深入山胡椒的機能性研究,在種苗量產復育的同時,也拓展產品多元性與部落經營面向。本書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生態環境維護及國家農業發展需求,投入科技與研發能量,以達成原鄉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共榮共存的目標。
在政府推動原住民族產業創新,保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延續部落文化發展的政策下,以農業科技為原鄉產業挑戰提供科學解決方案,一直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重要科技施政目標。因此111 年起責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邀集臺東區、高雄區、桃園區、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茶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及法人研究機構等單位,共同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政府科技發展綱要計畫。本綱要計畫與一般原住民委員會的計畫不同,主要差別在著重以農業科研力量來解決原鄉產業的關鍵困境。火蔥這種原民的代表性作物,色彩鮮明、滋味獨特,是阿美族人餐桌上一定要有的嗆辣滋味,也是原鄉的亮點農產品之一。然而火蔥對栽培環境的要求高,除了需要酸性土壤之外,且容易受到肥傷、藥害,加上火蔥以種球來進行無性繁殖,種球易帶有病毒,以上種種原因都讓栽培管理的技術變高,使得產量遲遲無法提升。因此花蓮區農改場積極投入火蔥栽培技術建立,包括火蔥鱗莖繁殖試驗,通過鱗莖切割方式來提高繁殖倍率;進行火蔥病蟲害整合管理(IPM) 模式研究,以提升火蔥生產品質。除了在栽培技術著力之外,也同時深入火蔥的機能性研究,在產量提升的同時,也拓展產品多元性與部落經營面向。本書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生態環境維護及國家農業發展需求,投入科技與研發能量,以達成原鄉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共榮共存的目標。
阿美族傳統醃豬肉(Siraw) 具有特殊風味及文化情感連結,部落不論是在婚、喪、喜、慶的哪種聚會,是歡樂或悲傷的氛圍,都會以Siraw 來共食分享、互相安慰,可以說,餐桌上不管有多少菜,只要出現Siraw,就會變成一場豐盛的饗宴。然而Siraw 的製作有很多注意事項跟禁忌,高達20% 的人是「不對的手」會讓Siraw 腐壞。為了協助部落特色產業發展,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立Siraw 基本加工SOP,解決高達20% 的族人製作Siraw 會失敗的問題,並在花蓮光復鄉太巴塱部落辦理「Siraw 基本加工SOP 課程」,教導學員100% 製作成功的方法,協助部落把不對的手變好手,也為遊客及消費者的食安把關,降低原民傳統食材的食安風險。本書期望透過原鄉產業輔導的成功案例,帶領大眾認識原住民農產業之發展,回應原鄉部落的期待及農業發展需求,促進在地原民農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轄區內的宜蘭、花蓮兩縣,擁有好山好水與咸少工業發展的優勢,民國83年在花蓮富里設置水稻有機試作田,開啟宜花有機農產業的推動。經過20餘年的時光,有機農業這顆種子在宜花地區播種、萌芽、生根並逐漸茁壯,現今宜花有機之栽培面積已佔全台近3成,有機水稻面積更達4成以上,已是台灣有機農業重要的生產地。然而,有機並不止於農業生產,更應該照顧自然生態、落實於平日生活,秉持著「想讓更多人看見有機農業的與眾不同,生物多樣性是關鍵」理念,在民國102年開始跨入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議題。並於104年偕同林務局、農村發展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會合辦台灣第一場結合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國際研討會,105年更正式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 IPSI),是為台灣第一個政府部門的會員。 花蓮農改場努力將生態農業研究成果與技術,落實到宜、花兩縣場域,105年成立的「森 -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即是花蓮農改場為了協助花蓮新社部落與復興部落的農產業發展,與相關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及綠色企業等共 21 個單位共組的項目,藉由生態農業技術的導入,與在地作物保種與食農教育推動,至今已成功輔導部落水梯田的復耕。此外,也在屬於平原聚落的宜蘭三星行健村,以及農業型育樂場所的宜蘭頭城農場,具體落實生態服務系統、里山棲地環境營造等技術,例如魚茭共生、綠籬與野花植生毯等等,都可見到花蓮農改場在技術資源上的輸出與介入。 本書是花蓮農改場為了推廣生態農業及里山棲地環境營造技術,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合作,研發成四套可供專業環境人員與一般民眾操作的教案,讓想嘗試推行生態農業與營造里山棲地的人員與業者,獲得一份為台灣環境量身打造的里山製作指南。 本書內容將從何謂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談起,完備一般人員對於相關概念的知識,並特別針對台灣場域研發適合入門者操作的四套教案,讓有志於推廣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老師、導覽員與民眾,可依循場域的特定條件,選擇適合實行的方案。最後則帶領讀者走訪花蓮農改場輔導過的四個場域,從平原聚落的三星行健村,到花蓮豐濱鄉新社村的復興部落與新社部落,以及位於充滿育樂精神的宜蘭頭城農場,看看這幾個努力落實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場域,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又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農業與人類的飲食生活息息相關,也間接型塑了族群的文化特色,本場繼去年出版「族人的廚房」一書後,與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又再合辦廚房深度文化體驗活動,帶領遊客探索不同族群的特色農遊之餘,也繼續記錄與探討花蓮的撒奇萊雅族、七腳川社、客家及大陳等族群的飲食文化與遷徙的歷史背景,進而集結成為本書。 撒奇萊雅族與海洋及河流關係密切,以捕魚為生,發展出獨特的捕魚方式,善用海水為食物增添風味,而且每年都會舉辦捕魚祭。七腳川社是一支特別剽悍的阿美族群,日治時期發生七腳川事件,造成族人四處逃散,躲到山區,採集山林植物的嫩心部位為食。客家族群傳承祖先在偏遠地區遷徙與生活的刻苦耐勞,利用鹽醃、紅糟、製粄等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產醃漬加工物。大陳是中國浙江省沿海的小島,居民跟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也將島上的海產食用習慣帶過來,如魚麵、鰻魚旗等。 臺灣東部蘊含了前述這些豐富多樣的人文特色,加上好山好水及少汙染的生產環境,因此本場致力於推動結合轄區的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與三級休閒旅遊,兼顧生產與生態,朝向六級化發展,期建立東部特色的農產業,透過本書出版,邀請大家一起來深入認識這塊美麗的土地!
本書收錄了花蓮農改場近20年的水稻育種、稻米品種、栽培、地區品牌發展等小故事,有些是有機關正式文章明文記載,有些則是從現任或是退休研究人員的腦海中挖掘出來。 本書主要介紹6個大宗食用品種,為了方便讀者了解各品種在在口感上硬、黏度等資料,特整理出特性方塊,以及建議搭配料理。另外3個特色品種,猶於多用 於特殊用途,如加工或稻田彩繪等,故無完整口感特性。雖然品種各異,且農民栽種方式也會影響其特性表現,因此在這裡只是參考值,同樣的,在推薦搭配料理之 外,可以根據自己經驗及喜好,作出更好的搭配。
為推廣多年來致力於蘭科作物之研發成果,並介紹東部地區有別於西部的蘭花產業面向,故舉辦本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就蘭花繁殖量產技術建立、蘭花科技研發與蘭花的景觀及多元產業應用等主題進行專題報告;同時邀集實際從事蘭花生產且執產業牛耳的蘭花業者共同參與,針對蘭花育種的趨勢及蘭花創新商品開發與產業脈動發表豐碩成果和經驗分享,內容精彩豐富,特編印成本專刊,供有關人員參考,盼能有助於本區開創蘭花產業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