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4至76年,金門民眾自衛隊連續12年挑選二、三百名男女隊員,接受一個多月嚴格集訓後,派赴臺北參加國慶閱兵大典(其中65年沒有踢正步分列式閱兵,只有軍備車隊展示與花車遊行),展現戰地兒女雄糾糾氣昂昂的威武颯爽英姿,贏得中外觀禮嘉賓讚賞,尤其透過「老三台」電視實況轉播呈現在國人眼前,並傳播到全世界,打響金門名號。 本書訪談年齡53至84歲的閱兵隊員,記述那段「洗冷水戰鬥澡」集訓,到「昂首挺胸閱兵總統府前」的歷史光影
是該出版了!前輩老師諄諄話語仍猶 於 耳 都已經 準備 籌備超過七年了吧 。或許, 唯有 經歷過諸多迂迴的 「 故事 」 ,這本 《 金門 囡仔 神 》 在我心中更能顯得價值非凡 。關於 《 金門 囡仔 神 》 的二三事,初初僅是要點出島嶼所在的地點 罷了 ,爾後,於本人筆尖所流露的,那是種冀望的呼喊,呼喊流浪他鄉的在地人士,呼喊曾來過金門遊玩的旅客,呼喊仍掛在我們心中的,那處、那位、那座,仍存在仙洲浯江的,金門的囡仔。起初會來到金門,是服役水兵期間 (筆者父祖輩曾於 8 23 炮戰擔任海軍艦艇兵) 。第二次來金門,是因為施行計劃的機緣,要來調查離島的現況,猶記得彼時,筆者將離島金門、馬祖和澎湖的風景,譬喻為火 島、霧島以及石島的意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特色。第三次來到金門,總和前兩次的經驗,促使我要來書寫出關於 《 金門 囡仔 神 》 的精氣神,如何透過新詩的文 類來表達出,我對離島這片土地,最深最深的讀後感。《 金門 囡仔神 》 詩集大部分的內容,有得獎的詩篇、有刊在《金門文藝》、《中華日報》、《人間福報》、《幼獅文藝》、《文訊》等報章平台,泰半部分係刊在《金門日報》內,於此 我想向這幾位編輯說聲感謝感恩,感謝你們讓我有發表的空間,可書寫出金門除了戰爭、風獅爺、高粱酒外,內在不一樣的金門風貌。喊曾來過金門遊玩的旅客,呼喊仍掛在我們心中的,那處、那位、那座,仍存在仙洲浯江的,金門的囡仔。起初會來到金門,是服役水兵期間 (筆者父祖輩曾於 8 23 炮戰擔任海軍艦艇兵) 。第二次來金門,是因為施行計劃的機緣,要來調查離島的現況,猶記得彼時,筆者將離島金門、馬祖和澎湖的風景,譬喻為火 島、霧島以及石島的意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特色。第三次來到金門,總和前兩次的經驗,促使我要來書寫出關於 《 金門 囡仔 神 》 的精氣神,如何透過新詩的文 類來表達出,我對離島這片土地,最深最深的讀後感。《 金門 囡仔 神 》 詩集大部分的內容,有得獎的詩篇、有刊在《金門文藝》、《中華日報》、《人間福報》、《幼獅文藝》、《文訊》等報章平台,泰半部分係刊在《金門日報》內,於此 我想向這幾位編輯說聲感謝感恩,感謝你們讓我有發表的空間,可書寫出金門除了戰爭、風獅爺、高粱酒外,內在不一樣的金門風貌。
紀錄金門2021年8月~2022年7月發生的故事,以單元報導的形式寫下這段時間屬於金門島嶼的獨家記憶,其內容包含戰地事蹟、政策發展、社會現象、歷史文化等。瞭解過去歷史足跡,見證當下起伏經歷,讓世界更多人認識金門,引領新一波文化金門浪潮,為地區注入一股經濟活水。
今年或許是我最難忘的一年,我的第十七本書《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終於在111年春天整理完畢,即將出版面世,與讀者們見面了﹗當然,還有一件大囍事,那就是大女兒在即將邁入虎虎生風的虎年前夕,也就是去年農曆牛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終於完成了人生的大事。因男方父母長期居住台灣,對金門的民情風俗不甚瞭解,從覓屋、布置、入住到婚禮的規劃……等等,全由我一手處理。為了賞女兒一個幸福的夙願,除由男方提供喜餅分送給親朋好友外,一切繁文縟節全免。夫妻更砸下百萬籌辦婚禮與歸寧宴,男女雙方親友數百人齊聚一堂,在紅龍餐廳上、下樓層,共同見證歷史的一刻,為女兒獻上永恆的祝福。祝福他們夫妻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當然,還必須早生貴子,讓我與外子早日抱孫,當起人人羨慕的阿公和阿嬤。因為,人生沒有什麼比女兒尋覓到幸福的歸宿更美好的。四個孩子的終身大事,完成了四分之一,還有四分之三待努力。在忙完長女的婚事後,即刻進入新書《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的整理工作。這些年來、我以一年一本書的目標和讀者見面,鍵盤不中斷,只為一個美麗的夢想,在有生之年,好好為島鄉留下一個值得歌頌的紀錄。書寫人物專訪,已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放眼現今,有如此恆心的作者並不多見,慶幸自己還能守著一個不變的理想,而且又有《金門前鋒報》提供版面供我發揮。在這本書即將面世的當下,我必須以一顆誠摯之心,感謝顏恩威社長長年的鼓勵和支持。回顧在去年的新書發表會上,有一位文壇資深美女問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她看我如此一年一本的書寫進度,以一對訝異的眼光問我是否賺了很多﹖我回答她說:很多有意義的事物比金錢重要,尤其是得來不易的名聲與形象,遠遠超過一張張綠油油的鈔票﹗感謝金門這塊土地給我創作的能量,感謝鄉親提供那麼多的故事讓我書寫,往後的人生歲月,我仍然會一步一腳印,往我熱愛的文學境地走下去,直到永遠………。
本書係繼「老兵憶舊」之後,以老兵為主題的作品。當年大撤退時雖多達官顯貴、富商,以及後來飛黃騰達者,但這些都不在本書的記述範圍之內。本創作只為凸顯一群由少年到老年,最基層、最弱勢、最默默無聞的老兵,在與台灣共存亡的悲壯歲月裡,他們也只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就像是過河卒子,聽令行事,經歷過百般劫難,奉獻出寶貴的青春和生命,同樣也是這個時代的犧牲者。
金門歷來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所特具的「宗族文化」,源自儒家孝道思想的宗族文化,一直普受金門人的重視,金門有190座以上的各姓氏大、小宗祠,其中經公告為歷史建築者就有11處;閩南民間信仰的寺廟9處、基督教堂1處,另有4處墓葬,都是家族開基祖或具有功績的地方名人之墓。金門長達四十年以上的「戰地」角色,當然會有一些戰地史蹟,如軍事碉堡、紀念碑等,還有既是教育場所也多少戰地分不開的「軍事教育」場所,這些都是金門最寶貴的文化資產,本書文中主要敘述。如建築物主人與該建造物的生活背景有較特殊或較大關係者,則文首會針對當時的時空背景先作簡單的分析,以幫助讀者了解那段時空與該建築物的關係。
金門歷來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所特具的「宗族文化」,源自儒家孝道思想的宗族文化,一直普受金門人的重視,金門有190座以上的各姓氏大、小宗祠,其中經公告為歷史建築者就有11處;閩南民間信仰的寺廟9處、基督教堂1處,另有4處墓葬,都是家族開基祖或具有功績的地方名人之墓。金門長達四十年以上的「戰地」角色,當然會有一些戰地史蹟,如軍事碉堡、紀念碑等,還有既是教育場所也多少戰地分不開的「軍事教育」場所,這些都是金門最寶貴的文化資產,本書文中主要敘述。如建築物主人與該建造物的生活背景有較特殊或較大關係者,則文首會針對當時的時空背景先作簡單的分析,以幫助讀者了解那段時空與該建築物的關係。
本圖像詩集《虛實交晃》,是作者結合新詩與影像創作的集結,收錄了近十年間陸續發表或的詩與影像作品。全書分三輯,每首詩搭配一幀影像,完整傳達作者所展現的創作概念。輯一⟨這時候誰還談論鄉愁⟩,以海島金門為創作題材,緬懷金門家鄉的記憶種種 ; 輯二⟨來到不插電的邊界⟩抒懷時間、生命與生活,作為現階段生命進程的紀錄 ; 輯三⟨虛虛實實沿途的風景⟩,為作者旅行海外故處,藉景懷詩,隨拍隨記隨想之集錦。
戀戀浯島-遊子看金門,是作者在金門這地方工作閒暇之餘,以相機記錄了他所看所聞而依不同鄉鎮與特色所寫下的一本書,2023年1月來到金門工作,也開啟了另一個不同的外島生活,來到不同的地方總要給自已一個不一樣的驚喜,透過金門縣文化局的「獎助個人徵選出版計畫」,讓我有了寫下「戀戀浯島-遊子看金門」這本書。
《金門采風3:研討會論文集》為金門文史專家,林麗寬、楊易淳、楊天厚等三學者,整編近年有關金門文史、宗教、寺廟建築、編聯文化、傳統禮俗等議題之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專述。詳實完整的紀錄了金門傳統文化之精彩論文、見解與研究,為研究傳統金門文化極為珍貴的學術紀錄。
202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與金門大學兩地舉辦,宣揚金門學「根植金門,放眼國際」的宗旨,合計發表兩篇主題演講、二十幾篇學術論文與兩場綜合座談。主題除了延續既有的文學、教育、歷史、建築、移民、僑鄉、宗族、觀光、生態等領域,為了順應當今社會高齡化趨勢,特別增加高齡照護和外籍移工等相關議題,體現金門學與時俱進的特性,繼續為金門學開創多元視野。
自「碧湖」(湖前)第五世添滿公遷徙至本村現址為開端,二十一個世代、六百余年,全書撰述的内容,主要呈現本村村民的活動歷程,一座千古不變的「赤山」(赤後山),伴隨著一個蜕變中的「赤後」(塔后),訴說「常」與「變」的法則。述往古、思來者,從先民建構的一磚一瓦之中,重新帶來心靈 的做示。 陳氏宗祠約位於整個大社區的中心地帶,一座古老的祠堂,象徵本村傳統的歷史文化。感念歷代先民替後人開疆關土、建立家園,留下豐沛的文化資產。本村村民確實有義務善盡歷史傳承的責任,並讓海外的族人在尋根之旅中找到「心靈故鄉」。現今的塔后大社區,正處於展現豐沛活力的族群融合階段。圍繞在赤後山四周的山腳下,祈願融合文化、文明和傳統、創新,致力於保保存原本的文化資產,以積極的態度建構新一代的社區營造思維,攜手共創未來。
蔡厝:為一個以「蔡」氏為主的單性聚落,位於太武山的北麓,村前有汶水溪流過,宋朝末年時開基祖蔡一郎從同安的「蔡厝」來到金門定居於此,剛開始以「山兜」為村名,後來改稱為「蔡厝」,表示不忘祖居地。明清科舉時代,村內文風興盛,民國三十八年(1949)以後,因附近為軍事重地,駐有重兵,村內百貨、撞球、小吃、水果等商店應運而興,因而發展出「蔡厝街」。 民享:以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中的「民享」為名的社區,位於太武山北麓,原與蔡厝之間有一道牆壁隔開,圍牆拆除後,遂形成蔡厝民享社區。建立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為安置戰區拆遷戶及義胞,參考美國一般農莊的格局,共十六棟(三十二戶),每戶有一間客廳、一間臥房及一間廚房,兩戶雙拼成一棟,為金門規劃設立的第一個社區。
中蘭村位於金門島的蜂腰處,地處東西半島的交通要沖,自古即有官道(大路)經過。如節孝坊、觀瀾橋、觀德橋為重要景點。早期頂蘭、中蘭原本都是王氏居住地,但「有山無海」並沒有海權,而住在下蘭的蔡氏,則擁有鹽埕。其中之「版串執照」作為歷史留存下來的實體文獻,兼具文物與文獻價值,對當時社會歷史和經濟文化提供重要的佐證。 明初尚不見有中蘭村,僅有蘭厝,後因風災村民陸續搬至頂蘭 、中蘭,因該村地勢由高而低而分成頂蘭、中蘭、下蘭。目前 所稱呼的中蘭,實則包括了中蘭與下蘭,而頂蘭已無人居,只 剩一座象山金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