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潛作戰是現代國家海上防衛極為重要的一環,民國55年成立的空軍反潛艇中隊,是我國第一支空中反潛作戰部隊,也是空軍首支使用艦載型飛機的部隊,該部隊的成立開創國軍海空聯合反潛作戰,及空中、水面與水下三度空間遂行任務的新紀元。國軍S-2系列反潛機部隊成軍以來,先後移編海軍及空軍,曾經使用S-2A/E/G/T型機,亦曾部署於屏東、新竹、花蓮及桃園,迄民國106年光役,捍衛臺海半世紀以來,始終堅守反潛最前線,除在各項聯合戰訓操演中展現精準打擊與偵控能力,更在歷次實際反潛作戰任務中,成功遏制水下威脅,為臺灣築起「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寫下海軍及空軍共同守護國家人民的榮耀史章。
第六軍為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及輝煌戰績的國軍部隊,本軍史內容主要就民國15年,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編成,爾後該軍部隊番號與組織雖然幾經更迭變革,至43年6月,第六軍番號被裁撤,在此期間有關第六軍的建軍發展歷程與重要戰績,作一個有系統完整詳實之記載。全書在內容的章節編排上,係以參與革命、討逆安內、對日抗戰、綏靖戡亂、在臺整軍備戰5個時期作為時間斷線,區分為5章,分別敘述上述各時期有關第六軍的番號更迭、組織(編制)遞嬗、重要人事及駐地異動,以及參與各大小會戰、作戰和戰鬥經過。
感測器融合彈藥與自主武器到地面移動目標指示雷達,再到雷射測震儀與人工智慧,由於現代化科技重新形塑21世紀軍方的作戰方式,戰爭武器刻正歷經快速轉型。 《未來軍備革新:21世紀的國防科技與近戰》乙書分析新穎武器系統問世正如何形塑戰場上的風險與契機,本書引用作者深入的實際觀察與實驗,娓娓道出各國軍方為維持競爭力而必須克服的作戰挑戰。 此時北約各國正值提高國防經費,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何謂打一場真正的現代化戰爭的問題,作者不僅檢視可派上用場的武器,並探討如何在戰場上加以應用與發揮,俾在未來戰爭裡存活下來並戰無不勝。
本書以軍事、戰略與經濟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剖析中共「海洋強國」野心的多層面影響,內容自中共海軍的具體行動切入,提供實例與數據分析,強調在全球與區域行動中的角色和戰略意圖。為何中共亟需打造強大的海上力量?從「一帶一路」戰略到海外利益保護,從近海防禦到遠洋護衛,作者梳理中共海軍快速發展的戰略邏輯、實踐步驟與轉型;尤其透過近十年在印度洋的反海盜任務,其已累積了豐富的遠洋經驗。 本書更深入探討其在南海、印度洋的角色定位,以及於臺海潛在衝突中可能扮演的關鍵角色。面對美軍的潛在介入,中共究竟部署了什麼樣的應對戰略?作者以專業視角,為讀者揭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面紗。當今中共已擁有世界第二大遠洋海軍。展望其2035年「世界級」海軍的願景,這支快速成長的海上力量,將如何重塑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本書進一步預測其未來走向,為關注國際戰略與全球安全的讀者,提供精闢的觀察思維。 ...less
民國109年至112年,國人歷經一段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風暴,原本的正常生活全變了樣,國軍秉持「苦民所苦、軍民一體」精神,支援相關防疫任務,包括執行環境清消工作、檢整營區作為檢疫所、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受徵用為防疫專責醫院、國軍醫院支援篩檢及疫苗施打作業、後備部隊投入口罩及快篩試劑國家隊增產任務、派員輪值1922防疫專線接聽人力等,軍人之付出有目共睹,謹以本書記錄並宣慰官兵的辛勞,並向各界為防疫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們致敬。
本書從當前城鎮戰的多種特性切入,分析最近的城鎮戰鬥,探討變遷中的城鎮戰形貌,雖然戰法並非全新,但戰術卻不斷演進,已和以往的城鎮戰全然不同。21世紀最主要的戰鬥都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從摩蘇爾到孟買,再從阿勒坡到馬拉韋,復因假消息、無人戰爭、巨型城市等新發展趨勢,並透過數位化社群媒體與資訊網路將即時戰況傳達給全球各地的閱聽眾,號召旁觀者成為主動的參戰者,戰事因而走向殘酷、激烈,卻節奏緩慢的間歇式圍城戰。
國軍歷史文物館於民國50年10月31日啟用,旨在傳揚國軍光榮史蹟及守土衛國使命,走過一甲子歲月,於110年12月31日完成任務閉館。本書透過史料文獻與相關照片影像蒐整,輔以相關人物訪談,輯錄該館自籌建、開館、營運、修繕、轉型及承辦重大專案等事略,梳理其歷史源頭與發展脈絡。期盼藉由本書喚起讀者對該館的關注與歸屬感,並將此轉化為籌建國家軍事博物館的活水源頭。
美「中」關係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兩者總是遊走在競爭與合作的光譜之中,「競合」是為人常見定義彼此的特徵。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下,提出「競爭式互賴」概念,希冀作為理解美「中」關係的新框架,也就是美「中」關係為競爭屬性,但兩者之間的互賴將無法避免,因為錯綜複雜的各領域網絡將彼此綁在一起,導致對一方之傷害也將造成自身傷害。美國應專注於拒止挑戰美國利益的中共戰略目標,不需要直接與中共進行全面性對抗,美國最嚴峻挑戰不是對抗中共崛起威脅,這種鼓吹威脅論的論述,不僅不會在盟邦之間得到效果,反而暴露美國擔憂自身被超越的弱點,正確戰略做法是透過提升自我能力來戰勝中共,這種認知在過往歷史已得到驗證,時至今日依然正確。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前身最早源自民初廣東省地方武裝民團「福軍」,為孫中山先生領導廣州軍政府的基本武力之一,之後改編為「建國粵軍第三軍」。民國14年8月,建國粵軍第三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李福林擔任軍長,此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正式建軍的開始。18年1月,依據「國軍編遣會議」,第五軍番號裁撤。爾後因應中央討逆、剿共及對日作戰等戰事之需要,第五軍番號屢次臨時復編,旋又裁撤。至28年2月,因應對日抗戰需要,國軍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第五軍編成。第五軍為國民革命軍安內攘外之精銳勁旅;舉凡統一廣東、北伐、討逆、剿共、抗戰及綏靖戡亂等重要戰役,第五軍幾乎無役不與,且功績卓著,其中以對日抗戰桂南會戰,締造威震南疆之「崑崙關大捷」最為著名。民國3 8年1月,第五軍於徐蚌會戰失利,2月在江蘇吳縣重建,9月由大陸轉進金門,之後擔任捍衛臺海安全之任務。43年7月,第五軍與第十九軍併編成立第四軍,至此番號裁撤,走入歷史。
從海底電纜竊聽到破壞地下核武,從大停電到資料庫入侵,再從駭入銀行盜取數十億美元到介入選舉,駭客入侵衝擊了各國的金融、科技、健保體系與民主政治運作,不動聲色地重塑國安優先順序,改變諜報密技與治國之道,而地緣政治優勢競逐也邁入網路空間。本書根據訪談、解密檔案與公司報告分析彙集而成的內幕情資,探討數位時代的地緣政治角逐,分析在殘酷的優勢競逐中,中共、俄羅斯、北韓、英國與美國的政府駭客發起的刺探與欺敵、攻擊與反制、製造動盪與伺機報復等無止境競逐。美國與其盟邦已不復以往地坐擁壓倒性優勢,最擅長駭客入侵的國家才是贏家。
大國競爭再起是今日地緣政治的主要趨勢,從外交至軍事領域均須更新思考,本書匯集當今大國(美、「中」、俄)議題之頂尖內容,為新時代國家安全提供縝密分析,作者群涵蓋當今最具創意的國安專家,書中充滿活力十足的深刻見解,不僅探究大國對抗之歷史、科技、地緣政治面向,更提醒政策制定者非零和競爭下的「致勝」意義,同時評估新冠疫情對大國競爭趨勢的影響。
民國70年間,我國應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之邀,由國防部責成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聯勤第四Ο一廠負責成立輿光案,並由海軍總司令部、海軍海洋測量局及中正理工學院協辦,派遣國軍測量製圖人員組成輿光隊,遠赴中東協助沙國建立軍事測繪機構與作業能量,同時在臺開設專班代訓沙國軍士官測繪專業學能。輿光案執行18年期間,歷經中、沙斷交及波灣戰火威脅,全體駐沙測繪健兒以犧牲、團結、負責之精神,處變不驚,堅守崗位,圓滿完成任務,鑴刻出國軍以優異的軍事科技,協助友邦國防及民生建設,增進國家邦誼的軍事外交合作史章。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軍前身最早源自民初護法戰爭時期的「援閩粵軍」,為孫中山先生領導廣州軍政府的基本武力之一,之後改編為「建國粵軍」。民國14年8月,建國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琛擔任軍長,此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正式建軍的開始。17年8月,依據「國軍編遣會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縮編改番號為陸軍第四師,並撤銷第四軍番號。19年1月,張發奎為因應「護黨戰爭」戰事之需要,以第四師為基幹,恢復第四軍番號。第四軍自成軍後,為國民革命軍安內攘外之精銳勁旅;舉凡統一廣東、北伐、討逆、剿共、抗戰及綏靖戡亂等重要戰役,第四軍幾乎無役不與,且功績卓著,被譽有「鐵軍」之稱。民國39年5月,第四軍由海南島轉進臺灣,來臺後單位幾經變革,54年9月,與海軍陸戰隊第一旅併編成立「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即今日海軍陸戰隊第九十九旅之前身。本軍史內容係敘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軍參與國民革命、北伐戰爭、討逆剿共、對日抗戰及綏靖戡亂等各時期,有關第四軍的組織(編制)遞嬗、重要人事、駐地異動,以及參與各大小作戰。期將第四軍建軍的歷程與重要戰績,完整詳實地記錄下來,除保存本軍史料外,並彰顯先賢先烈們為捍衛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之犧牲與奉獻。
國軍官兵以保國衛民為天職,為因應敵情威脅,官兵持續從事建軍備戰工作,嚇阻敵人進犯,以捍衛國土安全,保障人民福祉。為肆應近年複合式災害及大規模傳染病等非傳統安全挑戰,國軍所肩負任務較以往更為多元,軍醫人員之職責亦與時俱進,除提供軍民專業醫療照顧及積極投入各種救災防疫工作,更秉持「健軍衛國」核心價值,持續強化軍陣醫學能量,發揚軍醫使命,維護國軍戰力。為彰顯軍醫人員繼往開來、犧牲奉獻及博愛忠真之精神,特編纂本書,藉訪問軍醫前賢,記錄其從軍行醫經歷,期勉全體官兵應效法軍醫人員「仁慈濟世」胸襟及「以人為本」價值,莫忘從軍初衷,戮力戰訓本務,持續精進個人本職學能以追求卓越,使國軍成為國家永續發展最堅實的後盾。
本書對於中共在數位時代的存活提出一個有力的反直覺解釋,並揭露國家、網路營運者及網民在網路言論限制下的互動情形,同時主張國家審查雖然已適應網路言論的環境,但卻無法對其完全掌控。然而,網路言論經證實比預期較不具威脅性,原因在於受到不同的信念、認同及價值觀所影響。不管是國家資助或是自發性親政府的網路評論員,都已在中共網路空間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些人詆毀異議人士並質疑反對政府的聲音。本書循序漸進地解釋關於威權韌性的各項假設,同時提出對於網路民主化力量的質疑觀點。
國防部依國防法第31條,國防部應於每任總統就職後十個月內,向立法院公開提出「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本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是蔡英文總統任內的第2次公布,過去四年多以來,在政府政策與持續增加國防預算的支持下,國軍在武器裝備籌獲、戰力加速提升、兵役制度轉型、機艦自主研製等方面,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績,讓國人及外界清楚看見國軍的努力與改變。
本書涉及廣泛領域,係因研究主題使然:中共運用貿易、投資、政治運作與軍事手段等不同程度作為,探索從能源到礦產,從土地到水源各種資源。因此,本書取名為《中共資源探尋牽動全球地緣政治》。儘管本書涵蓋層面甚廣,但並非無所不包,筆者並不逐一細究中共探索的礦產,或是與中共交手的各個國家,而是以幾 個代表性案例作為本書的鑽研主軸。另外,除非中國大陸內部所消 耗或生產的資源,直接衝擊中共海外資源的取得,否則本書不予探 討。這樣一來終究會將許多中國大陸內部對全球環境構成嚴重影響的活動排除在外,最值關注的是燃煤及其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相反地,中國大陸境內確保水源的作為(影響下游國家的流量與取水量),通常符合本書對「資源探尋」的定義,因此列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