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藝家粱晊瑋,創作呼應樹漆特性,應用隨四季變化的自然有機塗料,以連續堆疊的精緻質感,結合金屬與陶瓷等各種媒材,展現沉穩內斂的典雅氣質。以獨特的原創風格及奔放的色彩表現於漆藝,以舞動豪情的細膩感在工藝界開創一方天地;寄情言語心象,以漆暢述自我,自然風情躍然而生,將臺灣文化意涵一表無遺。
第三屆藝術家接力展水墨作品集。水墨畫家陳佑端,融合現代水墨與傳統技法,貫通東西方媒介技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體驗及感受重組後,透過水墨細膩而豐富的層次,表現生活中的點滴意念。在藝術創作、美術教育與推廣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現,廣獲讚譽。於水墨創作則法古出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且善用多元新法,兼容中西藝術,使傳統與現代融合兼具,用筆墨傳達關懷自然與人文的獨特藝術風格。
雕刻家劉昌宏,性喜天馬行空、自由神往,認為萬事萬物皆有情,常在凝視木頭,沉思生活感觸過程中,創造出生活畫的藝術品。堅持師法自然,選擇自然材質,洞悉素材個性,以童趣、花卉、鄉土、詩情畫意,與充滿臺灣鄉土情愫之題材,融合中國固有文化之詩詞歌賦,交織個人刀法,共鳴尺幅。
第三屆臺中市接力展篆刻作品集。雕刻家鄞美淑,宗秦法漢,擅於利用線條輕重與空間錯落,呈現印面斑駁的古意及銅璽鑄蝕的變化。將生活的感受、美好的記憶,以刀代筆記錄在小小的方寸之間。讓篆刻不只是古老的傳統,更能融入現代的生活當中。值此展覽專及附梓之際,感謝評審委員及參展藝術家之熱誠參與,第3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方得圓滿順利展出。
50餘件油畫作品,涵蓋薩克斯風狂想曲(2007→2009年),戲說.偶戲(2008→2009年),秋荷.記事(2009→2011年),自然.物語(2010→2012年),流浪貓之歌(2011→2012年)胡美華老師的抽象繪畫,一直是她的創作形式,日常生活的體驗豐富她創作的內容她喜歡畫自己感動的象物,透過情感將物體形式的美感和所帶來的渲染力,以主觀的色彩,流動自由的線條,留下一幅幅深刻且真實的心靈地圖。
本書特將本中心於2010年辦理「纖維.時尚、綠工藝~2010臺中編織藝術節」,邀集國內編織藝界,包括張憲平、陳景林、顏名宏、天染工坊、野桐工坊、石壁部落工坊、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愛藺學會、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等,共同籌劃了這場兼具環保、設計、文化、生活與時尚之成果彙集出版
寫字、刻章,它十分淺顯,人人都能體會學習,它又十分深奧,雖僅方寸天地,實則無限宏觀,正所謂「納須彌於芥子」是為善喻。生活與藝術牽動了創作的靈感,虛實疏密的文字佈局鋪排,讓風貌變化萬千,完成之佳作,確實耐人尋味。本作品收錄林滄池老師篆刻作品約60件。由本書能帶給愛好□刻藝術的朋友一場心靈饗宴。
羅慧珍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經驗、藝術素養、個人氣質、及對宇宙、對自然所產生的一種關懷,更可能是對自我意識的追求。在其對宗教的體會上,轉化成為審美的體驗,並且進入一種無限可能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在審美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從對生命、對自然、甚至對宇宙的觀照中,獲得了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美感經驗。尤其是對自然界,是在「觀物觀心」的過程中,除去一切的表象和意識,使人直歸本心,與自然合而為一。這是透過自我的內心觀照,與自然界之間獲得最大的和諧,並達到精神上的超脫與寧靜。在這種心境下,羅慧珍常藉著欣賞自然而產生情境的交融,激發了其主觀的深層意識,並藉由作品來表現其內心的安恬與和諧。
這次邱泰洋展出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石雕,少部分是不繡鋼和燒陶,都是亙古性的材質。雕塑除了視覺性外,它也是一種觸覺性的藝術。因為手可以觸摸,所以講究材質的堅固性和美感性,這種美感不只是來自於視覺的感官,最重要的觸覺的感受,如質感的粗細變化,冰深或溫潤的手感,這樣經過觸摸而增進觀賞者和作品的距離,甚至直接對話,體會雕塑特殊的語彙和美感。
美術家接力展由台中縣政府辦理22屆,共170位美術家獲選,為臺中的美術史寫下豐實的篇章,縣市合併後台中市有更多美術家共同灌溉這片美術園地,原地更碩壯是可期待地。第1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計有溫宗益、王世慈、劉素如、黃吉正、邱泰洋、羅慧珍、林滄池等七位藝術家獲選,創作類別包括油畫、書法、工藝、雕塑、膠彩、篆刻等,每一位美術家的作品都是精心的創作,他們的藝術作品,透過展陳與專集之流通,能帶給愛好藝術的朋友一場心靈的饗宴。
作者試圖扭轉自己的視角,撞擊既有的思考模式,甚至以近乎實驗的方式讓自己回歸,觀看自然,自然的觀看,在物我關係中剔除慣性,嘗試讓每一次的互動,回歸自然,而然自在。每幅畫作都是一次次的探索與考驗,每一筆油彩都是真實面對自我的精神倒影,創作迷人之處,莫過於此。
此次展出作品,其內容包括讀書偶得、佳句和現代詩等等;而書寫字體涵蓋了□、隸、楷、行、草以及創意書法;畫面格式亦趨於多元表現,顯見作者對於各種章法,長久以來,不斷地嘗試各種可能。觀其作品整體表現風格,除了有著二王的神韻為筆墨精粹,再加上她長期來對於宋四家尺牘的多所揣摩,自有其特殊典雅特色。如:在〈王勃 登城春望〉作品中,可清楚看到米芾的風采,在〈李白 古朗月行〉一作中,又有些黃庭堅線條遒勁的樣貌,此外在〈趙子昂 論書選〉作品中所呈現的詩□形式,又別有所造。此次作者受邀參加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看得出其心中難掩興奮與光采,但也帶著些許緊張。但作者將會繼續展現她筆下墨色飛舞的豐沛生命力。
藝術是一條既孤獨又寂寞的道路,它就像是人生的修行,像暮鼓晨鐘,可以進洗滌人空虛與苦悶的心靈,培養人類高尚的情操,造就安樂與和祥的社會。藝術的美也是超越種族宗教與文化,健康的人心,仍然需要一種寧靜致遠的藝術品作為滋養,調和社會上過度偏離人性的混亂價值。當藝術和人類相遇的瞬間,它更具有穿透心靈的力量,引領我們充分感受自然的樸實與人性的真善美。一幅劃就像一首詩,道盡人生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繪畫是畫家對大自然的感受,也是宇宙間一剎那的真實。藝術與一切藝術品的首要作用,就是再現自然和生活,並且探索畫家內在的本質。它也是一種生活的歷練、生活的洗禮與生活智慧的累積。繪畫最動人之處,在於畫中流洩出畫家內心的夢幻世界,並且以畫筆來感染觀眾的情感,藝術也更因真誠而高貴不朽,先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能悠遊於寫實和抽象繪畫之間,實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這一次的展出,創作足跡「高雄橋仔頭糖廠」、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美國、加拿大、日本、回到臺灣,他是直覺創作一路演變的集結,這些不同階段的作品或是抽象或是意有所指,看似有所區隔,其實彼此之間透露出相互的指引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