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保署已陪伴許多農漁村踏上能源自主之路,更從中察覺在地資源與需求、場域條件限制、再生能源類型與營運主體的多元化,其牽涉的相關法令及場域評估方式因而各有不同,導致絕大多數的農漁村茫然無措、望之卻步。因此,特於民國112年將能源自主應具備的基本理念、場域建置的推動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彙編成第一版推動指南,啟發許多農漁村新夥伴開始投入,而因應政策調整、法規修正、躉購費率調整等資訊更新,於今年度推出第二版推動指南,藉以作為農漁村推動能源自主場域最實用的參考資訊,期盼協助更多農漁村一起攜手邁向淨零永續的農村新未來。
此為預購商品,將於3/5到貨後依訂單順序安排出貨。 《旅讀農村》系列手冊精選全臺農村環境營造成果,分類活力好生活、生態共欣榮、文化新風采、悠遊農村趣等特色主題。並透過「旅人走讀」視角,帶領讀者按圖索驥、走進臺灣農漁村,細看在地社區、設計團隊等單位如何攜手合作創造感動,以生活、生產及生態等面向為核心,結合綠色照顧、食農教育等理念,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永續新農村。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記載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之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策略與成果,其中包括災前整備、災中應變、災後復原及各項防災科技的應用與創新,並詳細記載國內外交流活動及相關重大土砂災情等資訊。此外,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中也彙整了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救業務人員教育訓練與自主防災社區的推展成果,讓國人瞭解歷年來政府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工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與成效。
本署在過去水土保持局階段,以水土保持、土石流與大規模崩塌防減災及農村再生為工作重點,不僅努力保存臺灣這片土地,也為臺灣的水土保持記錄下每一個重要時刻。本署升格改制後,組織擴大為6 個組,除針對山坡地水土保持、大規模崩塌、不安定土砂等,加強推動防災應變與監測,打造韌性農村與防災科技創新施政新動能以外,另因應農村發展需求,以農村三生發展為規劃主軸,整合農村輔導資源,協助產業發展與發揮休閒產業特色,促進農村活化與再生;同時建構農村典範、深化輔導培植農村產業及人力,逐步實現綠色、韌性、文化與創新的永續發展新農村,更是本署重中之重的業務挑戰。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每年持續記載水土保持局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策略與成果,其中包括災前整備、災中應變、災後復原及各項防災科技的應用與創新,並詳細記載國內外交流活動及相關重大土砂災情等資訊。此外,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中也彙整了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救業務人員教育訓練與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的推展成果,並更新疏散避難計畫,讓國人瞭解歷年來政府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工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與成效。
水土保持局將111年度重要工作成果彙編成冊,各章節內容標題包含:壹、重要施政成果與措施: 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 坡地防災與應變、大規模崩塌防治與監測 、推動農村再生、 水土保持管理與監督 、教育宣導與行銷 、科技研發與資訊整合運用、國際交流與新南向貳、一般行政:人事行政、預決算編製、國會聯繫、文書及檔案管理 、 廉政服務參、優質服務團隊肆、大事紀:重大事件回顧、重要事紀伍、重要出版品陸、附錄:優質效率資訊系統、行動應用軟體服務APP、互動式服務臉書(FaceBook)、國際交流活動
台灣農村文化的底藴豐富多元,除了傳統技藝、建築外,還有在地飲食,那一桌「家常菜」不只是家的味道,更藴含了一方水土、節氣和產業變化,牽繫了我們與土地的集體記憶,不過在社會變遷中,這種集體記憶正面臨急速流失的危機,我們走訪19個代表性農村,記錄這個島嶼從山到海的飲食文化、烹調手法和風土特性,繪製成書,傳承記憶中的味道,並期待創新的種子萌芽。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每年持續記載本局年度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策略與成果,其中包括災前整備、災中應變、災後復原及各項防災科技的應用與創新,並詳細記載國內外交流活動及相關重大土砂災情等資訊。此外,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年報中也彙整了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救業務人員教育訓練與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的推展成果,並更新疏散避難計畫,讓國人瞭解歷年來政府在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防災工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與成效。
水土保持局將109年度重要工作成果彙編成冊,各章節內容標題包含:壹、重要施政成果與措施: 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 坡地防災與應變、大規模崩塌防治與監測 、推動農村再生、 水土保持管理與監督 、教育宣導與行銷 、科技研發與資訊整合運用、國際交流與新南向貳、一般行政:人事行政、預決算編製、國會聯繫、文書及檔案管理 、 廉政服務參、優質服務團隊肆、大事紀:重大事件回顧、重要事紀伍、重要出版品陸、附錄:優質效率資訊系統、行動應用軟體服務APP、互動式服務臉書(FaceBook)、國際交流活動
你知我行•里山倡議 繪本套書由四座農村、四個故事組成。 《高台上的水源地》 闡述台中豐原區公老坪社區,從溪流的整治到到整個山頭的橘實纍纍,如 何牽起二代與土地的親緣關係 《農村事業無限公司》 則是真實存在於新北市三芝區共榮社區,以里山的感動為志業,胼手胝足、 孜孜不倦而創立的友善環境事業 《海梯田的藍色家書》 展開了國際最美的里山地景,在花蓮豐濱鄉復興部落與新社部落的高齡耆 老,以編織的手藝延續了部落文化的未來,並攜手新世代打造海梯田地景, 向家園的山海遞出一封愛的家書 《銀閃閃的香草村》 透過銀髮族與香氛記憶,娓娓道初台東東河鄉尚德社區,二代青年循著兒 時的記憶返鄉,恢復昔日與生態共好的香草山村。
There are four books in the set, about four rural communities in Taiwan. First, The Spring on the Highland explains how two generations of farmers in Gonglaoping, Fengyuan District, Taichung enjoy the fruits of kinship with the land following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pring on the highland. Second, Farming Village Co. Unlimited is about a Satoyama-inspired enterprise based on crop diversification and creative local produce marketing in Gongrong, Sanzhi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Third, Letters the Blue Sea Wrote to the Land of Coastal Terraces is about a Satoyama-style landscape in Fuxing and Xinshe, Fengbin Township, Hualien, where senior citizens are reinventing their traditional knitting culture and where their children are restoring the coastal terraces – ancient paddy fields. Fourth, Shining Herb Village is about nostalgic children of farmers who have come home to Shangde, Donghe Township, Taitung in search of childhood memories of fragrant shining herbs and in the hopes of helping silver-haired old-timers restore the local landscape.
透過60週年重要事件盤整及小故事,展現水土保持記憶與傳承。臺灣山多平地少,國土保育一直視國家的施政重點之一,自民國40年代起,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即開始著手水土保持工作,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促使省政府於民國50年4月11日成立「農林廳山地農牧局」;接續於民國78年,因水土保持及治山防災工作日顯重要,而改制為「農林廳水土保持局」,民國88年因精省而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抱持局」到民國96年水土保持局組織法公布。隨著環境變化及社會需求,歷經三次改制,執掌業務從農地水土抱持、農牧經營輔導,至今以整體性治山防災、土石流防災。山坡地監督管理及農村發展等為業務主軸、均見證了水土保持工作於臺灣坡地管理上的重要性,並陸續建立相關制度與典範。
為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 護,以保育水土資源,涵養水源,減 免災害,促進土地合理利用,增進國 民福祉,特制定本法。 水土保持,依本法之規定;本法 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水土保持守護大地轟隆隆大魔王來搗蛋了!它帶著黑暗石兵準備來襲擊山水王國。水保小勇士英勇的帶著他的夥伴,在旅途中尋找能夠打敗轟隆隆大魔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