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畫册記載於宜蘭美術館辦理「時光旅者—鐘永和臺灣影像展」展覽情形。本次展覽呈現攝影家鐘永和40多年來透過鏡頭留下臺灣各個角落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他的攝影風格自然樸實,像是穿梭於時光的旅者,以紀實影像呈現流逝中的人事物,也以正在發展中的手機影像刻劃想像未來。
本畫册記載於宜蘭美術館辦理「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展覽情形。本次展覽呈現林萬士多年來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省思與回顧,將探討其作品向繪畫歷史所提出的諸多問題,包括視覺性與石頭圖像的聯繫與思辨,內容除了著重藝術家每個當下的創作思維外,也涵蓋對生活的所知、所感與想像,展出作品計有平面繪畫與裝置藝術,配合作品的寧靜人文調性,展場成為一個沉思冥想的空間。
攝影學者張蒼松書寫阮義忠的生命歲月與他為了攝影進行的寫作、教學、展覽、出版與國際交流等面向,不僅經常與阮義忠會面討論,並一同實地走訪阮老師出生地,和其家人詳談,也逐一整理了年表和「阮義忠臺灣故事館跨領域雙個展」資料,內容詳實豐富,是報導文學與口述歷史的融合。
「道隱無名」即源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藝術家以禪學作為底蘊的心象抒發,天地大美,靈犀會心俯拾皆是,延伸出的「大道隱匿,不可名狀,卻善於始生,又善於完成。」最能代表其所追求自在理想主義的精神境界。藝術家林章湖的藝術道路從傳統邁向現代,也認為唯有開放自我胸襟,才能筆墨當隨時代,拓展出自我的藝術境地。歷年來舉辦多次個人書畫展,積累了為數不少的主題系列,大多是徜徉於自在本心,追尋理想,其中包含了田園雪衣的鷺鷥,逆境求生的游魚,關渡櫛沐的風情,馳騁千里的山河,難得糊塗的解構,憧憬故事的物語,退休歲月的抒懷,禪法詩意的書藝篆刻等系列作品。
藝術家沈東榮至今已從事油畫創作30年,其繪畫發展已逐漸臻於成熟,並自對油彩的探索轉化成美學的關照。本次展覽邀請其大學同窗,目前擔任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系主任的李思賢教授策劃,梳理出沈東榮的藝術歷程。此次共展示70餘件作品,並分為五個子題:「山林」、「荷塘」、「靜物」、「色彩」、「家園」,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和多元的表現手法。經由物我之間,深入觀看沈東榮對自然風景的演繹,在油彩媒材的演練,及相同主題的演變。
作者去來台灣多地,現落腳宜蘭;書中所寫除地理行跡,亦多心跡。全書以河流為名,隱喻蹤跡,說明水體為一生所繫,從家人到土地,莫不與水相關。是水孕育了這名孩子,呼應著體內百分之七十的汩動,過濾、沉積體內各種故事。
集結第七屆蘭陽文學獎散文、小說、民間故事以及傳統詩各組得獎作品和評審評語,為蘭陽文學留下紀錄,並延續宜蘭地區的人文風景。
鍾文音多次造訪宜蘭,或講課,或旅居,或尋友,並將其所見、所感、所知寫進這本《宜山宜海 山去海回》;她從宜蘭的山路寫到平原,從火車旅行寫到夜市散步,寫偶遇的畫家和深交的友人,感傷溫柔、充滿許多寫實細節,如一幅圍繞宜蘭展開的鮮豔禪繞畫……
黃德河先生為宜蘭縣傳統藝術-紙屬工藝-蓪草花藝術之保存者,本書除欣賞黃德河先生生前,手作蓪草紙花作品外、也介紹蓪草紙花與臺灣產業之淵源,並透過黃德河先生的口述訪談,瞭解到宜蘭舊城從日據時期、光復之後,居民生活及蓪草紙花產業發展之過程。
宜蘭城漫遊深度導覽手冊呈現不同面向的宜蘭舊城文化,本書設計四條慢遊路線:蘭城百工與懷舊慢遊、巷弄體驗與藝術再造、傳統市集與道地小吃、舊城寺廟巡禮。透過導覽手冊遊客親身體驗走訪宜蘭舊城,了解當地人如何珍惜和努力對自己家鄉的情懷。這本導覽書,希望能達到深入簡出的效果,能拉近縣民及外地遊客對宜蘭舊城的瞭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