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國立臺灣美術館以構築林玉山完整創作歷程及藝術特質、成就和畫風發展脈絡為目標,委請學者黃冬富教授以2019年至2022年林玉山家屬捐贈之林玉山水墨、膠彩畫、寫生冊、畫稿等典藏作品為主要研究內容,執行「林玉山藏品研究及撰研計畫」,從國美館林玉山典藏品中,精選出正式作品53件(水墨、膠彩為主軸),手繪稿203件(包括寫生冊中各類型速寫稿件),先針對這256件作品分別進行圖說分析,統整分析結果,進行專文論述;2024年8月完成研究成果,內容包含林玉山藝術生涯簡述、藝術風格特質及其獨到的寫生理念之分析、發展脈絡的梳理,作品創作年代約從1920年至2000年,是林玉山一生創作精華的珍貴畫稿;其筆鋒描寫天地萬物之真實,風格精麗寫實,不論花卉、植物、禽鳥、畜獸、人物及自然景觀等,類材多元、無所不專,呈現豐富的藝術美學及人文底蘊。縱觀林玉山創作橫跨清代傳統繪畫啟蒙、日治現代繪畫洗禮、戰後中原文化滋養,與臺灣歷史脈動息息相關,亦是臺灣美術史發展的縮影。現將研究內容完整彙編成《觀物而審,形神兼備:從國美館館藏林玉山畫作析論其「三知寫生」理念的貫徹》專輯套書出版,以提供學者專家研究之用並呈現本館典藏林玉山作品之內容樣態。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立基於本館長期耕耘的典藏與研究,由館內四位資深研究人員與客座學者聯袂策劃,以時代梳理臺灣美術發展的五大階段:「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從明清書畫中感知早期臺灣拓墾的衝創精神;「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剖析日治時期藝術家在寫實技法與本土題材交會中,逐步建構出的臺灣藝術之現代視覺語彙。「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探索戰後臺灣藝術,如何於多方國際思潮與政治衝擊中創造更多元的藝術內涵;「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則關注解嚴後藝術家如何透過嶄新媒材、行動與觀念藝術,解構傳統體制,開創實驗精神與自由意志;最後,「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則聚焦於當代藝術家如何回應全球化與數位媒體環境,並重新思索臺灣藝術在全球文化發展中的獨特定位。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展覽專輯,內容包含序文、策展概念、展場設計說明、展品介紹、專文及展覽資訊等。本屆展覽由國立成功大學擔任策展團隊,自114年5月10日起至11月23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攝影觀深受音樂、電影與戲劇的許蒼澤(1930-2006),秉持「攝影即是生活紀錄」的理念,力行「紀錄生活」與「玩攝影」的精神,一生持續以寫實風格創作,同時也積極實驗新的風格和技法,作品亦屢屢入選日本攝影雜誌年度賞,深獲各界好評與肯定。許蒼澤的攝影可說是情感的相遇、記錄、傳達、感受的互動媒介,能喚起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繫,並具體呈現在他對家鄉鹿港近半世紀的紀錄上。屋瓦古厝、巷弄人家,許蒼澤畢生或遊走在窄仄的曲巷,或登上自家樓頂,細膩地記錄了鹿港人的變與不變、勞動與休憩、生活與慶典,忠實地見證鹿港的滄海桑田,而這些昔日的吉光片羽,亦成為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與記憶寶庫。
紀實攝影家蔡明德,數十年來不斷地記錄臺灣社會的種種變遷,累積人與土地的真實影像。在《人間》雜誌理念的感召下,他除了奔走於動盪的街頭與混亂的災變現場,按下快門留住政治改革的軌跡、記錄經濟起飛付出的勞工血淚與環境代價,他也義無反顧深入畸零、貧病者的世界,保存了臺灣現代化歷程中社會底層的樣態與光怪陸離的現象。蔡明德的新聞影像,充滿質疑、反思與關懷:對李長榮化工汙染事件的憤慨、對內湖垃圾山改頭換面的肯定,以及對經濟奇蹟背後礦工血汗的悲憫等皆然。他透過攝影讓真相被披露、被看見、被理解,也藉此反映自身的理念、價值觀與社會行動,透過相機堅定地踐履人道精神的核心信念。
作為非直接攝影的倡導者,章光和以「此不曾在」、「無中生有」的數位影像,擺脫了傳統攝影「照單全收」、「複製真實」的宿命,並將之轉換為「創造現實」的另類使命。善於運用電腦軟體、人工智能(AI)等科技產物,章光和大膽地以電腦黑盒取代相機暗箱、以掃描機的「燈光」製造「靈光」等另類技法,形成一種新真實的虛構景觀,顛覆直接攝影的物理性複製所定義的「真實」、挑戰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並賦予「真實」新的涵義。章光和以「暗房終結者」自居,透過撰寫應用電腦影像軟體相關書籍、架設個人網站闡述藝術理念、以行動實踐無相機式的影像創作,而他的「另類攝影」,更為臺灣攝影與數位影像史寫下嶄新的一頁。
本書為介紹中華民國第40屆版印年畫競賽展之展覽專輯,內容包含委託創作2件、首獎6件、優選10件、佳作20件及入選50件,共88件作品,同時策畫「蛇彩繽紛–蛇年年畫特展」,承接歷屆版畫創作者的活力與成果,期迎來更具生機、在地特色的年畫藝術創作及年節氛圍。
本專輯為「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紀錄,內容包括有館長序、策展專文、35位藝術家作品圖版、放映計畫介紹、藝術家簡歷等。本雙年展自2007年起,國立臺灣美術館以臺灣為據點,輻射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已成為探索亞洲文化與激發思辨的國際平台,屬當代藝術類型。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委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陳永賢教授策劃,選展50位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以創作者的自我身影為展覽核心,以平面輸出與數位錄像的方式,呈現日治時期至當代時空之不同創作者的自我意識與個人形象探索,進一步探討自我反思所指涉之社會面貌。
本展自1983年開始辦理第一屆以來,迄今辦理至第21屆。本屆共有來自全球82國1215位藝術家報名參賽,經過初審及複審評審團審慎的挑選,遴選出163件入選以上得獎作品。本展匯聚來自不同文化底蘊下,對社會、生命、時空、自然等諸多議題的多元觀點。作品主題的多樣性、技法應用的豐富度、傳統與創新的兼容並蓄,以及創作者們豐沛的創作能量,涵融了本展作為國際性版畫創作交流平台的多元風貌。
本展整理了李重重超過一甲子以來的代表作:除早期速寫、油畫、素描、文獻照片外,還把她的水墨創作分期整理。回顧1960年代以來的臺灣美術史,她獨樹一格、色彩優雅又帶有抽象塊面的水墨創作,在男性所主導的水墨領域裡,扮演了一個獨立且堅定的角色。
「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目光之外」為題,聚焦社會意識的變遷與反思,透過觀看光影流動來啟發觀者的自我對話,探索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本書為「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展覽專輯,內容收錄本展覽策展論述、參展藝術家及作品介紹、國際論壇與工作坊活動紀錄。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奠基於國家藝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面呈現國立臺灣美術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展現美術館於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藝術文獻紀錄與整飭、藝術知識的研究與策展等內容,呈現藝術發展、藝術資產與知識體系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了解自身歷史的多重面向,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被譽為「臺灣攝影獨行俠」的黃則修(1930-2014),亦為專題攝影的先驅。他以細膩敏銳的觀察,對龍山寺進行長達十年的寫實攝影,賦予美學視角的人文意涵,呈現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的美好情誼,表達傳統社會裡含蓄而安逸的古老情感。而野柳系列作為自然景觀方面的專題攝影,黃則修展現電影鏡頭的特性,掌握「純粹攝影」的表現方式,將野柳的奇岩異石之造形,與大自然之鬼斧神工表現得淋漓盡致。黃則修除了攝影的成就之外,在臺灣報業的彩色平版印刷及分色技術上厥功甚偉,「臺灣報紙.彩印教父」之稱可謂當之無愧。
資深媒體記者潘小俠(1954-2023),於從業初期便透過攝影積極展現他對臺灣政治、歷史、人文與土地的關懷與實踐。潘小俠創作題材觸角極廣,曾深入當年治安不佳的艋舺一帶,走入茶室近身拍攝萬華夜生活的樣貌,因而深諳市井文化,時常遊走在底層生活的晝夜與巷弄之中。此外,潘小俠也用光陰捕捉蘭嶼真實動人的面貌,他以鏡頭為畫筆,描繪交織於土地、人民、生活、祭儀的島民與海洋文化,斧刻達悟族現代化過程中流動的人文圖像。他並以其美術專長與人權理念,長期記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美術家與文學家,為臺灣本土的歷史重建工程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