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熊式輝日記(1940-1941)[軟精裝]

熊式輝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4/12/01 出版

熊式輝,字天翼,江西安義人,在民國歷史上以擔任江西省主席(1931年12月至1942年1 月)及東北行營主任(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兩項職務而聞名。熊式輝1974年1月21日逝 世於台灣台中,包括日記在內的個人文稿由家屬捐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年取得熊式輝家屬正式授權,進行熊式輝日記手稿判讀作業,出版校訂成果。本卷收錄熊式輝1940年及1941年日記,並附札記及函件等參考資料,以供學界運用。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何橈通先生訪問紀錄[軟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4/11/15 出版

何橈通醫師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歷任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臺北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陽明大學醫學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曾任蔣經國醫療團隊醫官。擔任教研部主任期間,推動且成立各種與醫療相關的重要事務,退休後,仍持續在各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門診,深獲病人信任。何醫師對臺北榮總行政變遷、國內外醫學教育的推動、產學合作、國際交流與研究倫理等醫務,不僅瞭若指掌,且貢獻卓著。這本訪問紀錄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醫學教育研究教材,極具史料價值。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軟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4/08/13 出版

李慶平,1946年生於北平,籍貫廣東,政治大學外交所畢業,曾任職國民黨中央黨部。1975年前往美國華府,從事黨務、留學生組織工作。1986年任駐美代表處文化組組長。1992年5月起,擔任海基會副秘書長,承辦辜汪會談等活動。1998年轉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本訪問紀錄詳述今日朝野爭議不休的「九二共識」之來龍去脈,以及新加坡辜汪會談的籌備與進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95 特價2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戰爭、制度與思想: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興起

蘇聖雄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3/12/28 出版

本書係第一本探討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專書。過去關於中國參謀本部的認識,往往以為中國重人事,輕制度,參謀組織不具重要性。本書指出,在制度上,晚清清廷一度十分重視高層參謀組織,以之為集權中央與掌握軍權的工具;民國初年,參謀本部發展陷入低潮,惟其所屬陸軍大學,成功培養一批軍事菁英,進入繼起政權;國民政府時期,參謀本部重建,凝聚一批「軍事參謀群」,為即將爆發的中日衝突,擬訂國防計畫,進行全盤部署。在思想上,參謀本部所屬陸軍大學為國家兵學最高殿堂,引領戰略戰術;而中國兵學深受全球軍事思想流動的影響,參謀本部國防計畫因之有攻勢防禦、決戰、陣地持久等日德軍事思想背景,左右中日戰爭開戰進程,深遠影響戰局長期演變。透過制度與各個層面的交互探討,本書不僅描繪了一個參謀本部的組織制度史,更是關於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整體軍事發展史。同時,本書也闡述了西方軍事思想如何跨越國界,流傳和移植至中國,與本土現實狀況相適應,從而呈現一個全球性的歷史視野。

7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戰爭、制度與思想: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興起

蘇聖雄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3/12/28 出版

本書係第一本探討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專書。過去關於中國參謀本部的認識,往往以為中國重人事,輕制度,參謀組織不具重要性。本書指出,在制度上,晚清清廷一度十分重視高層參謀組織,以之為集權中央與掌握軍權的工具;民國初年,參謀本部發展陷入低潮,惟其所屬陸軍大學,成功培養一批軍事菁英,進入繼起政權;國民政府時期,參謀本部重建,凝聚一批「軍事參謀群」,為即將爆發的中日衝突,擬訂國防計畫,進行全盤部署。在思想上,參謀本部所屬陸軍大學為國家兵學最高殿堂,引領戰略戰術;而中國兵學深受全球軍事思想流動的影響,參謀本部國防計畫因之有攻勢防禦、決戰、陣地持久等日德軍事思想背景,左右中日戰爭開戰進程,深遠影響戰局長期演變。透過制度與各個層面的交互探討,本書不僅描繪了一個參謀本部的組織制度史,更是關於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整體軍事發展史。同時,本書也闡述了西方軍事思想如何跨越國界,流傳和移植至中國,與本土現實狀況相適應,從而呈現一個全球性的歷史視野。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口述歷史17:戰後臺灣政治史專號

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中國國民黨從中國大陸到臺灣的變遷是一重要脈絡,可稱作「體制內」脈絡;相對於此,體制外的反威權統治運動,亦推進歷史發展,係另一重要脈絡,可稱作「黨外」脈絡。體制內與黨外的人士,有著不同歷史記憶,相互站在對立面。黨外人士多為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批評中國國民黨為外來政權,把持權力,威權統治,白色恐怖,剝削臺灣人民,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體制內人士常經歷從中國大陸到臺灣的艱困,認為國家遭遇危難,有必要加強控制,從穩定中求繁榮進步。本期《口述歷史》收錄4篇文章,黨外、體制內各2篇,恰恰呈現兩種脈絡的歷史記憶。黨外的有李應元、李勝雄,體制內的有王耀華、楊明恆。四位受訪人各為體制內與黨外的人士,生長經驗不同,歷史記憶不同,雖然他們立場各異,為自己的生命與土地努力則相一致,生平事蹟應足為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者參考。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2/01 出版

本書討論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各宗教教派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各宗教教派對於五四的看法與回應。全書除導論外,共有18章,分別討論佛教、道教、孔教、民間教派、天主教、基督教、中國伊斯蘭教的情形,以及知識分子的宗教觀。

7 特價49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精)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12/01 出版

本書討論五四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各宗教教派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各宗教教派對於五四的看法與回應。全書除導論外,共有18章,分別討論佛教、道教、孔教、民間教派、天主教、基督教、中國伊斯蘭教的情形,以及知識分子的宗教觀。

95 特價6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精裝]

陳耀煌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9/01 出版

副業與市場活動的收入,在中國農家生計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如何管理零散的農村副業與市場活動,卻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從清末至1960年代,特別是在共產黨政權下,中國政府管理農村副業與市場時所採取的政策,以及面臨的困境。For peasants living in rural China, income from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place activiti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livelihoods. However, from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regulating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s in rural areas presented a great challenge. This book explores state policies towards rural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 activities from the late imperial era until the 1960s in China, and especially under the Communist regime, focusing on specific programs and the dilemmas they faced.

95 特價6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中國農村的副業、市場與共產革命,1900-1965

陳耀煌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9/01 出版

副業與市場活動的收入,在中國農家生計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對於政府來說,如何管理零散的農村副業與市場活動,卻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本書將探討從清末至1960年代,特別是在共產黨政權下,中國政府管理農村副業與市場時所採取的政策,以及面臨的困境。For peasants living in rural China, income from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place activiti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livelihoods. However, from the government’s perspective, regulating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s in rural areas presented a great challenge. This book explores state policies towards rural side businesses and market activities from the late imperial era until the 1960s in China, and especially under the Communist regime, focusing on specific programs and the dilemmas they faced.

7 特價49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臺灣的社會轉型與福利制度改革─羅紀女士訪問紀錄(口述歷史叢書106)(軟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8/01 出版

1995年,臺灣開辦了全世界第一個單一體制的全民健康保險;2008年開辦國民年金,以相同條件投保的人,國民年金的福利比勞保年金少40%;2026年之前,預計勞工保險基金累積餘額將用完,制度面臨破產;2017年臺灣不健康平均餘命,男、女性分別為8.3年、9.8年,且持續增加中;老人的長期照顧應採稅收制或保險制?人口老化、少子化、經濟成長減緩等因素促成社會轉型,對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何影響?要如何因應調整?羅紀琼女士從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就親身參與規劃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及相關社會福利政策三十年的經驗,說明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提出宏觀視野的改革方案。The world’s first integrated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 was born in Taiwan in 1995. By 2008, the National Pension Insurance was set in place for those with weak economic ability, yet its benefit is 40% lower than those who had begun at the same starting point under the Labor Insurance. In 2026, it is forecasted that the estimated pension reserve of the Labor Insurance will run down to zero, pushing the system into bankruptcy. In 2017, the u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was 8.3 years for males and 9.8 years for females and is still rising. A few questions arise: Which long-term care (LTC) system is better for Taiwan, tax-financed or insurance? Rapid aging, fewer children, and slower economic growth have resulted in Taiwa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how do these changes affect its social welfare systems and how should the systems be reform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Professor Lo has helped to establish the NHI financing system, evaluated the public pension systems,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LTC insurance. She will explain in greater detail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n economist on why Taiwan is encountering such problems and where we should be going by rendering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welfare systems.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口述歷史第十五期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3/01 出版

本期主題是「跨界」。帝國邊界移動與隨之而來的人群遷徙,是二十世紀的歷史特色,芸芸眾生在時代潮流的推移下,展演出各自的人生。七篇訪問紀錄共分為三個主題。一、滿州生活經驗:土屋洸子和張喜榮回憶早年在滿州渡過的歲月。二、現代專業人士:夏霽春和吳金璞分別是來臺行醫的女中醫和傳授日本劍道的教練。三、臺獨運動相關人物:陳立宗、冬聰凜、楊宗昌分別見證美國的臺灣人社團、美麗島事件、張炎憲在美病逝等。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臺灣科技政策發展[精裝]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20/01/01 出版

1978年年底適逢臺美斷交,李國鼎先生協助孫運璿院長擬定〈科學技術發展方案〉,成立科技顧問組,並擔任召集人,推動八項重點科技,包括能源、材料、資訊、自動化、光電、生物、肝炎防治、食品;具體措施包括成立資訊工業策進會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李國鼎先生是臺灣產業轉型最重要的推手,從農業到工業、從勞力密集到技術密集產業,特別重視人才培育和扶植高科技產業。他利用開發基金進行創業投資,取代過去以國營事業推動工業發展的策略,半導體產業的台積電公司就是最成功的案例。

95 特價4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精裝]

張寧著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為了探究文化移轉時可能發生的諸多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歷史動力,本書以「異國事物的轉譯」為題進行探討,且另闢蹊徑將考察重心由文化的複製與移植,移至其間「看似相同、實則有異」的曖昧轉變,希望藉由近代中國的案例,探索文化與文化互動時的若干原則。全書主要以當時日正當中的大英帝國與力圖振作的中國為載體,以中西往來頻繁的上海為地理空間,藉檢視具有豐富文化意涵的跑馬、跑狗、回力球等三項西式運動,來分析文化移轉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本書特色在於將過去「次殖民地」的說法去政治化,正面檢視上海殖民社會的特性。藉著將大英帝國具體化,書中深入論述運動與殖民之間的複雜關係;而讀者也會發現,跑馬、跑狗、回力球賽這些賭博性質濃厚的「異國事物」進入中國後,不僅出現顧此失彼、甚至暗渡陳倉的情況,其原有的運動意義也無可避免地被重新解釋。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

張寧著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2/01 出版

為了探究文化移轉時可能發生的諸多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歷史動力,本書以「異國事物的轉譯」為題進行探討,且另闢蹊徑將考察重心由文化的複製與移植,移至其間「看似相同、實則有異」的曖昧轉變,希望藉由近代中國的案例,探索文化與文化互動時的若干原則。全書主要以當時日正當中的大英帝國與力圖振作的中國為載體,以中西往來頻繁的上海為地理空間,藉檢視具有豐富文化意涵的跑馬、跑狗、回力球等三項西式運動,來分析文化移轉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本書特色在於將過去「次殖民地」的說法去政治化,正面檢視上海殖民社會的特性。藉著將大英帝國具體化,書中深入論述運動與殖民之間的複雜關係;而讀者也會發現,跑馬、跑狗、回力球賽這些賭博性質濃厚的「異國事物」進入中國後,不僅出現顧此失彼、甚至暗渡陳倉的情況,其原有的運動意義也無可避免地被重新解釋。

7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七--三十八年

傅秉常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1/01 出版

傅秉常 (1896-1965),廣東佛山人,香港聖士提反男子中學 (St. Stephen’s College) 畢業,香港大學工學士、榮譽法學博士。曾任軍政府總務廳印鑄科長、上海滬杭鐵路局職員、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秘書、瓊海關監督、廣東特派交涉員暨粵海關監督、廣州大本營外交部秘書、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關務署長兼外交部顧問。北伐完成後,任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暨外交委員會委員兼民法修訂委員會召集人。1932年1月一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不久,任第二屆立法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會主稿委員。1941年7月再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1942年1月任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1949年4月卸任後取道香港,旅居法國。1956年5月蔣中正總統聘為國策顧問,旋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兼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本書為傅秉常出任駐蘇大使第五年全年及第六年部份日記,當時國共軍事衝突更趨激烈,國內政局處於緊張狀態,傅秉常與外交部頻繁往來電文,日記中多有收錄。此時歐洲局勢亦欠穩定,日記不乏傅氏與各國駐莫斯科外交官交換意見的記載。

95 特價2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傅秉常日記:民國五十一-五十四年[精裝]

傅秉常  著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11/01 出版

傅秉常 (1896-1965),廣東佛山人,香港聖士提反男子中學 (St. Stephen’s College) 畢業,香港大學工學士、榮譽法學博士。曾任軍政府總務廳印鑄科長、上海滬杭鐵路局職員、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秘書、瓊海關監督、廣東特派交涉員暨粵海關監督、廣州大本營外交部秘書、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關務署長兼外交部顧問。北伐完成後,任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暨外交委員會委員兼民法修訂委員會召集人。1932年1月一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不久,任第二屆立法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會主稿委員。1941年7月再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1942年1月任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1949年4月卸任後取道香港,旅居法國。1956年5月蔣中正總統聘為國策顧問,旋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兼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本書為傅秉常在世的最後四年日記,這段期間,雖有陳誠副總統的去世,但在蔣中正的第三任總統任期內,國內政局頗為穩定。日記中除了例行事務的記載,傅氏對國際局勢極為關切,經常閱讀新聞雜誌,並予摘記。

95 特價71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研院在南港:口述歷史訪談錄 (精)

中央研究院 出版
2019/07/01 出版

中研院座落於臺北南港的四分溪畔,平日除了研究人員還有眾多助理與行政人員,數千人朝夕工作、生活於斯,大至院區的發展及運作,小至日常生活的交通與飲食,皆與地方有密切關係,早已融入成為南港社區的一分子。本書共有12位受訪者,包括(一)資深研究同仁:陳仲玉、瞿海源、劉益昌、陳宗憲,(二)管理階層:李遠哲、翁啟惠、陶英惠、鄔宏潘,(三)街坊鄰居:李丕成、潘正吉、陳傳忠夫婦、鄭旭凱夫婦等,包含所謂上層菁英與基層庶民的生活經驗,有助於吾人瞭解當代台灣的一個學術社群――中研院在南港的院區變遷、內部研究單位沿革、研究人員的社會關懷,以及與地方居民的互動狀況等。

95 特價3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看全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