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2015年出版之《特別的禮物》油紙傘工藝文化繪本改版再製,在這次的改版中,我們把故事文案加上了注音,讓小讀者可以更容易的閱讀,也加上了客語對照冊及內含華、客、英、日、手語等多種語言的動態影像內容,希望本書能發揮多元學習及近用的功能。
小氣、小炒、花布、桐花編織成當代臺灣客家刻板印象,然而真相就只有這樣嗎?臺灣客家在這片土地上持續地和各族群互動,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不斷調適與改變。因此,在臺灣史的脈絡中,客家其實呈現了多重而活潑的面貌。本展匯集了臺灣公私立博物館、地方文化館與民間收藏家的珍貴典藏,從歷史、生活、信仰、守護、創新、藝術等六個角度,分別以客語命名為「徙saiˋ、靚jiangˊ、敬gin、拚biang、變bien、尋qimˇ」,共筆勾勒出臺灣客家的多重面貌。以「拼.靚」為主題,兼具雙重意義。其一表達客家人堅韌刻苦的精神與生活美學,展現客家文化傳統與創新的力與美;其二本展覽匯聚了重要的公私館藏,彷彿臺灣客家文物之相互競豔。
本書《米食星球危機》描述主角小安在米食星球的歷險故事,透過小安與米食精靈們一同解決米食星球與地球間友情橋樑消失危機的過程,讓讀者一探多彩多姿的客家粄食,也體認到環境與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延伸閱讀則補充了更豐富的粄食文化,帶領讀者更瞭解粄食在客家族群中的重要文化意義。
北埔鄉南外社區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大坪溪、大南坑溪、小南坑溪流經境內,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適合農耕的地方不多。 有些人說,那裡自古以來一直是父不疼、母不愛的新竹縣北埔鄉邊陲棄兒;但也有人說,那是一個小橋流水,蝴蝶飛舞,與世界無爭的樂園,是遠離塵囂,區民和樂,與蝶共餐的世界。到底南外是一個怎麼樣的村莊? 南外社區,在清治時期原為賽夏族與其他平埔族原住民的混居地,其後客家人入墾當地,日治時期繁華一時,而在民國50年代快速沒落,爾後又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原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輔導之下,蛻變成今日一個兼具歷史人文與環保休閒的人間樂土,透過本書,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南外社區的古往今來。
六堆客家人的墾殖路線,可以分為北、中、南三線,其中南線為今新埤、佳冬二鄉,也就是六堆的左堆。南豐村是左堆新埤較早發展的聚落,地理位置在北岸河的南邊,故昔日被稱為「南岸」,因與客家話「難願」諧音相似,故在民國60 年(1971)改名為南豐村,以求村民能年年豐收。南豐村客家族群在不同年代遷入,此地聚落除了南岸本庄還有豬高崙、永興寮、阿發寮,各聚落開墾時間雖有不同,但各具特色,居民都對這片土地有著感恩及熱忱的心。透過在地耆老、熱心民眾的帶路,作者多次田野調查,讓我們可以一窺先民墾拓的過程,以及聚落發展、產業變遷的歷史,同時了解當地的宗教信仰活動與祭品製作技藝是如何傳承至今,為南豐這個文獻紀錄稀少的客庄聚落留下珍貴故事。
內埔鄉新北勢是由豐田與振豐兩村所組成,相對於老北勢而言,是較晚開發的聚落。昔日由於位處交通要道,加上礱穀間林立,以及士紳家族背後撐起聚落秩序的隱形力量,使新北勢在過往的客家聚落中佔有一席之地,最顯著的代表就是巴洛克式建築的豐田老街,這條特殊風格的街道在南部客家地區非常少見。但隨著時代演變,家族規模式微,老街也褪去亮眼的外表,從繁華富麗轉為散發出古意樸實的老建築。可新北勢沒有隨著老街的沒落而凋零,藏身巷弄的古老釀造產業吹起創新風潮,透過行銷與包裝,這項看似快要沒落的傳統產業循著文青風格重新進入市場,新北勢這塊老招牌就此從華麗老街手上傳遞給釀造產業,期能再次光耀下個世紀。
鄭榮興藝術啟蒙於家族長輩的音樂、戲曲表演技藝,自幼成長浸淫於客家採茶戲與客家八音的表演藝術環境間,且如結下永世之緣般,一路以來的生涯志業始終不離客家的傳統音樂、戲曲領域,包括表演、傳承乃至學術研究各種工作範圍。全書詳實記載其畢生從事採茶戲、客家八音、亂彈戲的表演、傳承、創作以及研究。
本書《書寫六堆300—從歷史出發的多元族群共榮》,論文主要來自2021年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辦理「從歷史出發的多元族群共榮—2021六堆3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後將經過審查、修訂的13篇精彩論文,包含有1篇專題演講及12篇專論,集結付梓成書。其中專題演講收錄渡邊欣雄教授於1979年在臺灣南部竹田鄉頭崙村所進行新年節的民族誌調查及分析的全文及簡報資料,12篇論文則依內容分為「文化資產與歷史記憶」、「文化認同與跨境流動」、「性別、儀式與文化實踐」、「語言與客家書寫」及「六堆客庄產業發展」等五個主題。
本作將「客家認同」問題置於全球脈絡下,基於全球化、移民遷徙、族群認同三大議題來探討。過往的客家研究大多以局部性的客家社群為研究主體,也順應族群歷史的脈絡來理解客家認同。因此以全球性的視角來認識客家族群,是本作的創新之處。
本作為作者書寫的自傳/傳記文學,特殊之處在於,本作內容以極短篇的散文敘事組成,娓娓道來。將她的成長經歷故事大多以「飲食」為篇名,作為敘事主軸串聯起每一段「記憶」。由個人擴展至家族成員,其自身的遷徙軌跡: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受到「新客」父親影響、移民美國在英美文學上取得成就,個人的重要時間節點於書中並無明確的分野。
《The Hakka Cookbook, Chinese Soul Food from around the World》係作者琳達·劉·安努薩薩納恩(Linda Lau Anusasananan)尋找世界各地的客家聚落,並訪談了多位來自臺灣、美國、秘魯、馬來西亞、新加坡、牙買加、千里達、印度與加拿大的客家人。紀錄了他們的故事、他們的食譜,品嚐了他們的食物。本書獻給與作者一樣想要了解客家歷史與飲食文化的人,中文版出版後,更能觸及世界各地更多的客家人。
從《流傳全球的客家食譜》中文譯本,延伸到《客家飲食的寰宇分佈》的團隊書寫,客家飲食從北美、中南美洲、大洋洲、非洲、亞洲,再聚焦臺灣,及客家菜和客家飲食現象的觀察,運用穿越時空的北美大數據資料分析,輔以一手臺灣實地的田野資料與調查訪問,二手文獻資料的運用,爬梳客家飲食的變遷與區域差異,開啟我們認識飲食、族群與邊界的流動與根著,也進一步理解客家飲食的國際化與在地性,地域化與再地域化。
本中心於109年度辦理「1895年乙未戰爭-茄苳腳戰役調查研究計畫」挖掘、紀錄乙未戰爭屏東境內路線並探討戰爭對於客家族群之影響,同時保存客家重要歷史記憶,而為讓研究成果得以廣為文化推廣與加值應用之目的,特辦理出版印製計畫,以利推廣閱讀。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開館迄今已走過第一個10年。回顧過去一年來,面對全球疫情持續挑戰與當代博物館思潮的精進創新,客發中心透過多元、多面向以及多單位的合作方式,一方面打造嶄新的專業博物館團隊,一方面積極與國內外相關博物館與機構聯繫交流,努力實踐博物館的各項目標。《2022 年報》賡續蒐整2022年本中心兩園區之研究出版、文資典藏、展演藝術、文化推廣、公共服務等業務內容及成果,並採中英文版方式出版。
本書為2012年完成的六堆舊聚落調查,依循著《臺南東粵義民誌》中所羅列的各堆聚落,進行以聚落為主體的踏查和紀錄,並透過古今地圖的比對,從聚落的形成、地名沿革、聚落發展與變遷,以及地方特色等內容書寫。而書名《山傍水濱–六堆舊聚落的發展》,「山傍水濱」出自於鍾理和在《笠山農場》裡提到「在山崗之傍,在曲水之濱,…」描寫與世無爭的田家,百年聚落亦是如此。本書因時間的關係可能與現況稍有落差,但書中呈現重要踏查和紀錄,對於想要進行六堆地方研究、村史調查等仍是頗具參考價值的資料。
大航海時代開啟了全球化的趨勢,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家急速拓展殖民區域。其中為了中南美洲的建設與經濟發展,這些國家從亞洲各地招募大量華人進行拓墾,眾多客家人也隨之移入中南美洲。聚焦於這樣的時代背景,著者針對17至20世紀移民至中南美洲的華人與客家人進行調查研究,透過蒐集並分析文獻、口述訪問及海外調查,逐步勾勒出客家中南美洲移民史,並描繪出移民者們在當地的生活圖像。除此之外,著者亦整理出與移民者交織的網絡關係,如:與原鄉政府的關係、當地政府的態度、移民者之間的連結等。本書匯集了著者調查研究的精華,除了細緻梳理出客家中南美洲移民史,也詳細敘述移民過程、在當地的生活景況。並使用大量圖表清楚呈現研究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數據,讓人一目瞭然,同時以該資料為基底進行論述,使讀者更加清楚了解其研究成果。客家人隨著時代洪流遍布世界各地,移民足跡廣泛而複雜,在著者的梳理下,華人與客家人前往中南美洲的歷程顯得清晰可辨。不論是對於華人研究者或是客家研究者而言,本書所具備的豐富資料數據與詳細論述,皆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
清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隔年,清國即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清媾和條約),以2億兩賠款與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為條件,換取和平。1895年5月8日,日清雙方完成條約批准互換,臺灣依法為日本所有。同年5月底,日軍自基隆澳底登臺進行接收,臺人成立臺灣民主國並組織民兵抗日,自始全臺大小戰役不斷,史稱「乙未戰役」。本書根據日軍戰鬥詳報的紀錄、古今地圖的對照與戰線的重繪、文學作品的描繪,重現臺日兩軍在臺中市、彰化縣境內的攻防戰歷程;並透過探查乙未戰役在中彰境內所遺留的歷史文化景觀,帶領讀者重回過去的戰鬥路徑與現場。
本書《故鄉心.故鄉情》文字敘述部分由身兼臺灣文學作家、臺美文學作家黃娟女士口述其一生的經歷及創作動機和作品內涵。另附有紀錄片光碟,內容為其家人敘述戰時的家庭生活、學者對黃娟的作品評論及分析,以及黃娟女士的自述等。黃娟女士一共創作十七本書,並曾獲得數次文學獎,以書寫短篇小說為主,另兩本長篇小說,及一部大河小說《楊梅三部曲》,為臺灣客家女性第一位書寫大河小說的作家。
風水對客家文化來說相當重要,研究風水不失為認識客家的途徑之一。作者渡邊欣雄教授,自1978年開始到臺灣實地考察,並在屏東六堆客家地區展開長時間的田野工作。除此之外,渡邊教授同樣於東亞各地進行長時間的社會人類學田野調查,調查地點包含日本、沖繩與中國大陸等。將在各地區蒐羅到的田野踏查資料,結合其多年深入研究「風水」的成果,於2001年出版《風水の社会人類学:中国とその周辺比較》一書。當時由於「風水熱」的興起,不斷產生對風水的誤解,風水知識無法被正確理解,因此渡邊教授期望透過本作論述,致力於消弭這些誤解,並完整展現出風水的真實樣貌。本作依序探討風水定義、風水研究史與風水理論等面向。亦介紹大量作者所蒐集與採集的資料,包含風水意識相關的統計數據、田野調查個案等。藉由實際探訪的地區、村落以及數十位訪談對象,仔細呈現出「風水」與相關風俗文化。《風水的社會人類學》是認識風水、探究風水的重要著作,不僅止於文本上的探討,更有實地踏查的足跡。期待透過翻譯,將這些珍貴的學術探究、調查成果,推展到華語圈之研究領域。
羅香林等學者的客家研究途徑,即「中原起源說」,是客家研究的一大觀點,也是眾多客家人自身的族群認同。但日本學者中川學透過諸多文獻與辯證,對當時普遍的客家認同進行再思考,並提出「真實」與「事實」兩種概念,清楚說明其觀點。生成於心理與意識層面的現實,稱為「真實」;相對於此,任何學術領域裡經過規則程序驗證的現實,稱為「事實」。本書即依此為基礎,針對客家精神,追尋「真實」與「事實」的關係與異同。本書以中川學的〈客家中國人的政治經濟歷史像〉為主幹,從客家的政治經濟史像、原籍問題、崇正精神、社會經濟組織等方面展開論述,從各個角度分別探究「事實」與「真實」,並仔細挖掘兩者之間的連結,最終描繪出「客家論的現代構圖」。此外,本書亦收錄戴國煇、橋本萬太郎、林耕等學者的作品,透過不同學者、不同面向的作品,為當時的客家研究開啟新領域的大門。在匯集客家研究重要論著的同時,展現出學者間的豐富觀點,為後續研究建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