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跨學科領域的對話與案例研究,重新審視海岸聚落的價值與意義,分「海岸聚落與永續治理」、「海岸連線與行動實踐」、「海岸歷史與文化意象」三章。無論是從治理模式的創新、地方行動的實踐,還是歷史文化的保存,我們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而多元的視角,啟發對海岸聚落的深刻思考與永續行動。期待這本書能成為連結知識與實踐的重要平台,為海岸聚落的未來開啟更多可能性。
本書以日本新安保法制與海洋政策為主軸,探討日本海洋安保政策的常與變、中國海上勢力擴張的應對分析,以及日本的海上防衛與印太經略等關鍵議題。在印太海域局勢瞬息萬變的今日,本書所提及的地緣理論、海洋安全保障、日本新安保法制、中國灰色地帶策略、日美安保體制、日本印太戰略等內容,不僅具有歷史縱深,亦兼顧現代局勢發展趨勢。無論在學術研究還是政策研析,均具高度參考價值。而台灣與日本同屬印太海域的海洋國家,讀者亦可透過本書的觀點,反思台灣的海洋安全議題,進一步落實國民的海洋安全意識。
海,是生計所在,是希望的寄託。 礁岩上,漁人們總依著四季變換,尋覓海物蹤跡。當海螺聲響起時,是給沙岸漁村牽罟人家的動員訊號。或在黑夜,形單影隻的漁人,總佇立在冷冽海水中,欲一搏鰻金。有時天色未明,一艘舢舨船、一套網具,緩緩出港,航向的是未知,也是對富饒海洋的期望。他們依海、懂海,與海共生,因而也形塑出「漁海共生」的日常生活。 本書是以海岸礁石地名與漁法調研成果為基底,以溫暖的筆觸,書寫出從石門老梅至南方澳的漁村故事,同時也呈現漁人日常與海洋文化。
本書分為三大主題:「海洋產業創新與發展」、「海洋生態保育與永續」及「海洋公民參與與影響」。這些主題不僅涵蓋了海洋事務的核心領域,也反映了當前臺灣各大專院校在海洋研究、教育及服務上的多樣性與深度。我們特別邀請全台11所大專院校的教師,分享各校在海洋領域中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這些分享不僅展示了各校的專業能量,也提供與聯合國海洋十年白皮書指標相對應的策略,期望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海洋議題,如氣候變遷、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等挑戰。
本論文集主題橫跨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法學等多個領域,相當多元,讀者可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在海洋領域的成功經驗,更能夠為臺灣在海洋事務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啟示和建議。本次學術研討會是一場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盛會,而論文集的出版更為我們打開了解海洋國家建構與海洋素養討論的大門。
海派,是台灣討海人性格直率且不拘小節的形象。但在爽朗的笑聲背後,隱藏的卻是向海「搏命」的艱苦心酸。 向海拚搏,是依海之人的宿命,也是天職。在逐浪觀潮的日常裡,漁民追尋魚群和海物所帶來的生機:海上各式漁法的應用,是索求魚群的手段;沿岸一礁一石的地名,是尋覓海物的足跡。 本書以海岸礁石的調研成果作為基礎,講述一個個漁村故事,並藉此引領讀者從龜山島、粉鳥林開始,一路往北漫步九個村落,細細品味看似相仿,實則各具特色的海派漁村。
本論文集為《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學術研討會之論文集。2023年國家海洋研究院敦請學術顧問張淑英教授組織「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學術研討會,以「西班牙黃金世紀時期」(十六、十七世紀)為主軸,探討西班牙時代的「美麗島」(艾爾摩莎),除了是臺灣史研究較為罕見的「西班牙文史料與視野」議題探討之外,也是因為近期臺灣學界在基隆和平島關於西班牙時代的遺址有了「嶄新的發現和深耕的研究」。
今年(2023)年六月舉辦「國家海洋人才培育論壇」綜整「船舶建造/維修」、「海洋能源/工程」、「海洋/海岸治理」、「海洋生態/生技」、「海洋資訊/監測」、「海洋科普/素養」六大重點海洋產業領域專家學者觀點,出版《海洋事務專書2-海洋產業人才培育篇》,有別於《海洋事務專書1-海洋守護篇篇》模式,本書彙整六大主題18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觀點,希望藉由本書出版提供國家海洋政策制定參考,並讓更多國人了解海洋產業人才培育現況與未來發展,達成提升全民海洋素養以及培育海洋人力資源之目標。
為加強我國船舶建造領域之專業技術與建造理論之研究與發展,國家海洋研究院綜合規劃及人力培訓中心致力於各海洋領域之教材、課程與培訓機制之研究與發展,以符合海洋國家各海洋領域發展所需之人才培訓,結合海洋委員會盤點各項海洋業務發展與所需之人力資源,配合我國船舶建造之國艦國造政策,有必要發展系統性之專業領域課程與教材,並邀請國內船舶建造領域之權威專家、頂尖實務之工作者將其研究成果、實務心得、未來趨勢等,傾囊相授與傳承其所學、所知、所聞,供後學者慢慢汲取其養分、吸收其精華
海洋事務中的多元性,涉及多項專業領域,而參與其中的各項工作,不是只有教條與課本所傳授的知識,它是需要有熱情、有喜愛、有動力,甚至是需要有感情的聯繫,深具影響力,對國家社會有個具體的貢獻。當「船長」不再是男性專利,家族企業女力接掌的現象逐漸普及,當職涯的選擇不再因為性別而有所區隔,在海洋事務工作領域中也注入了女力柔性之美。本輯的女麗們不論是專業或個人生命,都呈現不受限的開拓精神,展現女性在職涯發展與學習態度上交織的各種可能,展現「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一葦以航」的職人精神。從文中了解到女性船艦駕駛員、船長、遊艇企業接班人、風電管理人、養殖產業經營者、海洋教育培訓師等,分享她們築夢踏實的歷程與執業點滴,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及經驗,期待透過本輯女麗專刊,讓更多女麗們得以一覽這些勇於跳脫思維、豐富經驗化成文字,充沛能量的職涯故事,完成的不只是一本實體書,藉由故事引導自身的能量,突破性別框架,拓展職涯選擇的視野,迎向多元性別平等的就業機會,培育海洋事務新女麗的加入,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女麗參與海洋事務之決策。
本專書具備傳承與推廣的任務,迄今已邁向第3個年度,收錄內容均與臺灣周邊海洋事務工作息息相關,從第1輯到現在的專家、學者們默默為我國海上作業而努力,這些作者不論在海洋意識、海域執法、海洋環境保護或是海難搜救到醫療救護等議題均有所深厚貢獻,他們不藏私的分享自身實務經驗、海上生活歷練、海權發展與國際視野,讓我們得以透過其堅實且溫厚的文字感同身受。
本書《海洋漂流動物– 碧波藍海下的精靈》的出版為配合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鼓勵人民「知海」( 知道海洋) 、「近海」( 親近海洋) 及「進海」( 進入海洋),並增進國人瞭解水母等有毒生物及其他形態多采多姿的海洋漂浮動物,用以提升國人用海知識。國家海洋研究院為深耕海洋研究及推廣海洋科普知識,110 年起本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著手海洋漂浮動物之專書編輯,目標為提供國內海域觀光遊憩熱區的漂浮動物與環境動態資訊,有利於增進民眾遊憩安全,對海洋留下美好記憶。
浮游動物的組成非常廣泛,包含有孔蟲、放射蟲等單細胞生物,到大型的水母、仔稚魚及蟹類幼生等,物種鑑定上極具挑戰性。本書《浮游動物–顯微鏡下的小宇宙》,主要以圖鑑的形式,介紹人眼無法輕易看見、須透過顯微鏡才能觀察的海洋浮游動物,總計收錄17個動物門,超過250篇圖文、800張原色照片,帶領大家一窺微觀下的海洋。本書《海洋漂流動物– 碧波藍海下的精靈》的出版為配合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鼓勵人民「知海」( 知道海洋) 、「近海」( 親近海洋) 及「進海」( 進入海洋),並增進國人瞭解水母等有毒生物及其他形態多采多姿的海洋漂浮動物,用以提升國人用海知識。國家海洋研究院為深耕海洋研究及推廣海洋科普知識,110 年起本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著手海洋漂浮動物之專書編輯,目標為提供國內海域觀光遊憩熱區的漂浮動物與環境動態資訊,有利於增進民眾遊憩安全,對海洋留下美好記憶。
浮游動物的組成非常廣泛,包含有孔蟲、放射蟲等單細胞生物,到大型的水母、仔稚魚及蟹類幼生等,物種鑑定上極具挑戰性。本書《浮游動物–顯微鏡下的小宇宙》,主要以圖鑑的形式,介紹人眼無法輕易看見、須透過顯微鏡才能觀察的海洋浮游動物,總計收錄17個動物門,超過250篇圖文、800張原色照片,帶領大家一窺微觀下的海洋。
無論船舶是靜止在水上或遭遇到風浪侵襲時,在一定的船重與船速下,船與風浪中交互作用產生時結構受力的狀態,在不同海域,不同風浪作用下,所遭遇相互作用力之不同等級的模式,探討船在一定結構強度等級下,能夠使用多久?會不會有疲勞問題?腐蝕問題?隨著船齡增加,耐浪等級是不是跟著遞減!
12位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及院內2位同仁合力編著《海事處置專書》,文中14篇分享各類海洋事務處理的經驗談、危機應變處理智識與涉外談判技巧,藉由自身實務經驗並輔以個別案例研析,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書中各文從籌辦海洋界之國際會議(研討會)到代表國家出席國際會議為我國發聲;從海上執行勤務的治安防護到人船遇危難之第一線處置行為;從跨國追緝海上油汙事件到海上非法駁油查緝取締;從海上船舶碰撞因應處理到認知船舶保險的重要性等,篇篇論著見解精闢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