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6.12.18
貓頭鷹2016科普出版編輯室年度報告:『生命』
文/不睡覺貓頭鷹科普編輯
身為一個科普為重點之一的出版社,我們決定回到科學的最初,也就是對這個世界提問:為什麼。
在種種為什麼的背後,有一個最根本的為什麼,即是:為什麼生命會誕生?
這一個問題有許多的推衍,生命為何會誕生,其實也是一個對我們人類自身存在的質問,為什麼我們會出現?我們出現有什麼意義?在宇宙之中,我們有什麼價值,或者我們只是一個地球生命的偶然?
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起步之時,薛丁格在一九四四年首先針對「生命是什麼」發表了一系列的演講,以物理學和化學的觀點去釐清和理解,什麼是活著?生命需要符合哪一些物理和化學條件?這個演講集後來集結他的個人自傳,成為《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不僅是薛丁格生前所留下唯一的科普作品,甚至成為研究DNA遺傳物質的濫觴(薛丁格在書中猜測,有一種多晶體分子以乘載遺傳物質,發現DNA結構的華生和克里克本人就表示受到這本書的啟發甚多)。這一本書的重新出版,表示曠世經典的回顧不可偏廢,我們才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頭望去,知道人類的知識進展累積到哪一個地步,也正好揭示了我們今年的生命主題。
然而,就在我們對於生命需要符合什麼樣的物理與化學條件後,我們仍然想更進一步知道,生命如何從這些條件中演化而來?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榮譽教授,尼克連恩的兩本作品即為這一命題的最佳導航。他的啟蒙之作《2013620007890》,抽絲剝繭,列舉出生命史上的十大關鍵,包括生命誕生的環境、DNA、光合作用、性、死亡等等。在我們過去所學的中學生物中,對於這一些基本卻又舉足輕重的議題,通常只是兩三語潦草帶過,我們對於生命起源之初的認知幾乎都還停留在太古濃湯理論,地球初始的環境加上暴雷,自然而然海洋就合成了胺基酸,生命似乎就如此產生了。但,生物課沒有教的是,這個理論早已被推翻,其一是當時的大氣組成和海洋成分組成和此理論中的假設完全不同,再者,胺基酸的合成需要高濃度且不會被潮汐與風等影響的封閉區域才有可能實現。尼克連恩在其中,藉由各種不同的科學證據推敲與推導,告訴我們生命誕生的條件是什麼,讓我們看到生命個種極致的可能。這本書每一篇都是一個論證,集合起來,也是對於「生命」這個主題的最大論述。
在《2013620007890》中沒有談到精髓的問題:「演化生物學是否有如同物理學和化學一般,普世的理論,放到宇宙四處皆成是?」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問法則是:如果我們是在別的星球上演化出來,是否也會是我們現在的面貌?這個問題再簡單一些:為什麼我們會是長現在這個樣子,有這樣的細胞型態?
歷時十年,尼克連恩又交出這本大作《生命之源:能量、演化與複雜生命的起源》。這本書就是深入揭示複雜生命如何從四十億年這麼長的時光中演化而來,又為何是現今我們所見得的複雜生命的樣子。若是將我們人類的細胞與一朵香菇的細胞,一齊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除了香菇有細胞壁之外,其餘幾乎一模一樣,無法輕細區分出兩者。尼克連恩便從這邊提出這個問題,若是演化符合所有棲位可以被不同的演化型態給占領(譬如說飛行這個功能,就演化出各種不同的形式,包括鳥類的翅膀、昆蟲的翅膀、飛鼠的滑翔、蝙蝠的手臂等等),為什麼細胞,尤其是複雜生命的細胞不會是各式各樣都有,一定是細胞核、線粒體等的形式呢?這本書被比爾蓋茲譽為會改變你對生物的思考,也是今年我們的重點大作,更邀請到古生物學家程延年老師以及演化生物學家顏聖紘老師為此書審定和導讀專寫,程延年老師的文章紮實絕美,不可不讀。
在各種生命型態中,我們最感到困惑的,便是人類。人類為何而生?人類為何會有思考演化的存在?
謝伯讓教授的《2013940011683》便是從最前沿的科學研究當中,幫我們回顧大腦在四十億演化史中的發展歷程。如簡史般壯闊地介紹大腦發展的各種千鈞一髮,其本身就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好故事,更甚,謝伯讓還藉此推衍出他想提出的論證,也就是副書名:「大腦是否已超脫基因的掌控?」
我們認為,從生物學類的鼻祖《物種起源》,到尼克連恩的最新作品,所有最棒的科普書其實都是一本論證集。而謝伯讓的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絕佳的論證集,層層堆積,將所有可能的證據攤開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跟隨謝伯讓的腳步達到大腦演化的頂峰,之後謝伯讓更指出了未來人類大腦的演化可能,台灣頂尖研究學者藉由書寫回饋,這本書在在標示了中文科普書本土寫作的高度!書末與各頂尖學者的討論也是這本書的絕大亮點。
但是,為什麼大腦會產生意識呢?這也是現今生命議題中的一大疑團,或許沒有人可以準確地回答,但是一些研究顯示,意識可能不會獨立於大腦而存在。
葛詹尼加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也是他的裂腦研究得到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將左右腦的連結切斷後,左右腦竟然各自獨立出自己的意識。《2013940011133》這本書是美國亞馬遜年度選書,藉由葛詹尼加自己半自傳的行文,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科的誕生,以及這個學科中各種驚人的時刻,和葛詹尼加自己對於「大腦意識」是什麼的思索,在這些思索之下,是一名科學家,要求自己成為科學家的專業態度。驚人發現其實都不是運氣,而是每一個時刻的累積,葛詹尼加在其中提出更重要的一點:辨識出研究的驚人度,這是實力。
今年的一開頭,我們以《薛丁格生命物理學講義:生命是什麼?》中對於遺傳密碼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初探為始,這個二十五歲生日也以遺傳密碼為結尾。《2013630011993》是病毒學家奈莎卡雷歷經十多年製藥生技廠第一線研發經驗之後的第一本科普書,也是全世界以及台灣第一本專門在談「表觀遺傳學」的科普鉅作。當人類發現基因之後,以為基因掌管了一個人發展的所有條件,但是,遺傳生物學在山中伸彌因為幹細胞的回溯勇奪諾貝爾生醫獎之後,各方的研究陸陸續續告訴我們:不是。基因其實只是一個腳本,各種外在荷爾蒙、物理條件等,都會影響到基因性狀的表現,我們怎麼培育一個人,一個人就有如何的可能跳脫原本的限制,展現出絕多的形貌。這個學科還很新,我們擔心從國外引進到台灣上市,此學科已大幅躍進,為讓讀者一起站在此學科的最前沿,我們也特邀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徐明達教授為本書做專書審定,並且提供最新科學報告!或許我們對於所有的基因密碼都還在探索,至少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台,告訴我們,請別妄自菲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還有無限的開關,也有無限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們今年的科普大書。回頭質問生命的為什麼,為什麼有生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其實也剛好就是二十五歲,準備面對這個大千世界的當口,重新回顧自己,紮根自己後開始面對下一個二十五年,即生命最輝煌的壯年時期的最好慶祝。
希望您與我們一起沉醉在這些「為什麼」當中,微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