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背景的Hard-boiled,宗教與民族之間的衝突更加深冷硬的味道。
一段架空的歷史:美國1940年提出的King-Havenner法案通過後,許多在歐洲遭迫害的猶太人被安置在阿拉斯加的席卡城,加上以色列在1948年就被周邊勢力給搞得殘破不堪,全球猶太人紛紛湧入席卡,與當地印第安原住民競爭生存空間,直到六十年後,該特區才交回美國州政府全權管轄。
上述背景當然是虛構的,也是《消逝的六芒星》的故事經緯,然而作者自始至終從未明說這段劇情架構,而選擇將設定打散,隱藏在字裡行間,待讀者自行挖掘、建置。也正因為如此「精巧」的寫法,將Hard-boiled的某項趣味做了最大的延伸。
源自美國的冷硬派小說,故事往往從一樁平凡的案件(或失蹤、或死亡)開始,聚焦於一位私探型角色上,透過其走訪查案的過程,帶出其生活環境的殘酷、人性的孤獨,以鋒利的角度切開「都市」這個犯罪溫床。讀者透過閱讀感受到的不是謎團的魅力,不是機關與智巧,也不是千迴百折、急轉直下的案情發展,而是藉由「犯罪」觀察主角身處的街道巷弄、都市、社會、國家,以及生活於其中的人們。
這其實有種「外行看熱鬧」的意味。試想若不是在紐約生活過的人,要完全對卜洛克筆下馬修‧史卡德的舞台心有戚戚焉,似乎不太可能,但藉由書中的描述,也大致能在腦中描繪出一幅紐約的犯罪藍圖,這種對故事舞台「由外而內」的認識過程,便成了冷硬派閱讀樂趣的一環。
《消逝的六芒星》很明顯屬於該類──因為作者套上了現實沒有的歷史脈絡,讀者必須撿拾故事的吉光片羽,自行在腦中建構這樣的背景社會。
主角藍茲曼警官服務於席卡警局,在該區行政權即將歸還美國的前兩個月,他寄宿的旅館有一名房客遭槍殺,他為了追查該案,一路走訪了整個席卡,足跡甚至深入「宗教黑道」溫床的特拉夫島,以及鄰近的原住民保留區。作者強大而有趣的架空設定,也在他探訪的過程中,一一被讀者挖掘出來。
我們從藍茲曼的表弟兼搭檔──謝梅茲與舅舅賀茨的身世延伸出去,可以看見猶太人與原住民特林吉(Tlingit)人的紛爭與恩怨;透過特拉夫人與猶太拉比的行為和言語,以及「義人」梅納臣的種種傳聞,我們可以觀察到猶太人的風俗(如安息日),以及回到「應許之地」和見到彌賽亞的渴望;甚至最後經由調查,得知案子與國際間的黑幕有關,我們更可以體會在如此的時空背景下,在席卡猶太人的心靈裡,阿拉斯加與耶路撒冷的距離比實際上還要遙遠。
上述幾點都強化了冷硬派的訴求之一「地域特色」,至於人物特色,麥可.謝朋的描寫更是細膩,充分凸顯主角tough guy的特質──行政權即將轉移,該案被身為上司的前妻註銷,甚至被沒收手槍與警徽,自己卻仍死命追查,期間還數度受重傷──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信念,加上酒精纏身的頹廢反差,活脫脫就是冷硬偵探的典型。
然而本作最令人嘆服的地方,並非在於冷硬元素的精彩表現,而是書中每樣「地域」與「人物」的特色,歸根究底說來,都可以說是從「生活在席卡的猶太人」這個假想的背景設定而生。可以這麼說:沒有這個虛構的歷史,那些獨具特色的冷硬元素便不會存在,故事也將失去意義。
私認為如此「科幻」與「冷硬」的結合,才是最為可觀之處啊。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09.06.15
Nostalgiabyrinth
文/寵物先生
至於部落格名「Nostalgiabyrinth」,很明顯是從Nostalgia(鄉愁)+Labyrinth(迷宮)而來的,「因為我對鄉愁、懷舊的氛圍情有獨鍾,也對於『迷宮』,就是刺激大腦思考之物相當喜歡,這兩個名詞一個感性、一個理性,結合起來便成了我部落格的名字囉。」這似乎也謀合了他本身是軟體工程師,但卻又十分熱愛小說創作,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兩面吧!
寵物先生自曝,其實小時候是不愛看文字很多的書籍,但唯獨推理小說例外,這也是他至今最常看的小說類型,「總覺得能被裡頭那種奇妙的氛圍吸引,直到出社會後,才開始大量閱讀。」之後更為了可以節省買書所花費的開銷,所以開始參與試讀活動。最近看過的兩本好書分別是《密室犯罪學教程》(皇冠)與《穿越時空的少女》(獨步)。《密室犯罪學教程》是日本推理資深前輩的「密室殺人」教學,分為理論篇的教學部分,和實踐篇的創作部分,對於想寫密室題材的推理小說創作者相當有助益。此外《穿越時空的少女》是筒井康隆經由電影和動畫不斷被傳頌的名作,結合科幻、青春、戀愛的要素,原作的情節比較陽春就是了。
除了看書之外,職業棒球和電玩也是他生活的兩大消遣,此外,為了激發創作靈感,他也會不時去看電影。「我自認不是個活潑好動的人,熱衷的事物都比較靜態,唯一持續在運動的部位就是大腦,經常會胡思亂想,就連入睡前都是,企盼能因此想出令人稱奇的題材。」這就是?物先生,一個熱愛推理小說及推理創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