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2018.01.08
讓所有彼此關心的關係,都能被溫柔善待
文/劉軒
對於這個議題,心理學界做了相當多的研究和理論,不過這些研究,往往讓人覺得有距離感,充滿了艱澀的術語。其實,理論的出現,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去解釋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的種種現象,為什麼我們反而會覺得無法理解呢?因為理論雖然原生於實際案例的觀察,但是奠基在學術報告的形式,少了實際應用的篇幅。所以我們會覺得距離遙遠,因為這些理論繞過了源頭,也就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場域。
而這也正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周慕姿是一位相當擅長描寫關係的心理學者與作家,她的文筆並不艱澀,而且十分流暢,讀起來平易近人。也因為她多年從事諮商的經驗,讓這本書中的「關係」,是非常立體的,有著血肉和溫度,讓她筆下的場景瞬間活了起來,那些被諮詢者的語言就是珍珠,他們的故事就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故事。所以,即便我已經很了解書中的理論,也看過不少學術論文,但閱讀這本書,我還是能從中獲得一些新知。
打開這本書,你可能會覺得某些場景、某些描述非常熟悉。很可能,你會覺得這些情況曾經發生在你、或你朋友的身上。因為,這些都是活生生、真實的案例,發生在你我週遭。
比如說,書中有一個小章節提到,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碰上「總是講道理的另一半」。這篇實在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我自己,就是那個「總是講道理的另一半」。我喜歡閱讀、也持續地學習,所以往往遇到問題的時候,我都能夠很快地對應到之前讀過的理論或文章,然後心中就會自動彈出幾種解決方法。
但這樣的方法在面對「關係」的時候,往往會遭遇到挫敗。我年輕時,每當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帶著他們的問題來找我分享,我這個「自動跳出解決問題」的機制,總是會在第一時間跑出來,開始建議他們:你要怎麼做比較好啊、該怎麼會比較合適啊、可以參考什麼文章啊等等。
但我得來的總是家人與朋友的埋怨,「你是說我做得不好嗎?」、「你為什麼不好好聽我說?」、「你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
一直到年紀稍長,我才懂得去壓住自己「自動解決問題」的思考迴路,學著去同理對方的感受,了解或許他們需要的只是去傾聽。只是我總還是會覺得有點不安,想要多為他們做點什麼。
直到看到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這樣的不安,來自於我沒有好好劃出「情緒界線」。我們愛對方,但我們不需要為了對方所有的情緒負責。
「情緒界線」其實是「愛對方」的做法,因為我們要懂得好好善待自己。愛自己,才有辦法去愛別人。
為什麼關係會變成黑洞呢?我們彼此有愛,才能夠建立關係,但我們不知道用怎麼樣的方式去「愛」,才會變成一個相互折磨的黑洞。並不是我們彼此不適合,只是我們找不到好的方法,一起去好好培養這段關係。
就如同書中所說的,所有的相愛,其實都是源自於一場奇蹟。而所有的關係,都是這個奇蹟的延伸,非常難得可貴。
但願所有彼此關心的關係,都能被溫柔善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