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8.05.28
現實解不開的,就交給虛構來吧
文/大塊文化編輯部
創作者都不是憑空而來,一般都有其「創作履歷」,可能是因為看了什麼而開始創作,可能是受誰或某作品影響。這種影響力累積了,可能就會產生創作思潮,文化史上各式某某主義,大部分就是彼此影響受時代氛圍聚攏在一起的創作者的整體樣貌。這類的影響大部分是從作品來,但有時候是從制度來,產生了有意思的效果。台灣從一九七○年代起便有文學獎的影響,許多後來持續創作的文學作者,都有文學獎得獎的履歷,特別是在一九九○年代以後,各縣市政府文化局、文化中心開始舉辦各地的文學獎,影響了不少有志創作的人開始創作。這不僅影響台灣的創作者,也影響了中國大陸的創作者。今天要分享的《飛行家》作者雙雪濤,本來是個銀行員,二○一○年參加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得了首獎,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翅鬼》,從此開啟創作之路。接著雙雪濤又得了台北文學獎的創作年金,可以說這位被視為中國大陸當前最受矚目的小說家,創作之路是從台灣的文學獎開始的。
《飛行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裡面的虛實映照。但這個虛實映照所說的「實」並非我們當下的現實,而是作者寫的小說裡,有一個現實背景,然後再拉出另外一個相對於故事裡的現實來說是虛構的空間,用這虛構的空間來處理現實的問題。比如說書裡一篇名為〈光明堂〉的故事,敘述一對被父母遺棄的表兄妹,偶然在大雪夜裡發現趕路人的蹤跡,懷疑就是剛剛牧師刺殺兇案的兇手在跑路,便追了上去。最後三個人要穿越冰封的湖面時,腳底下的冰裂開個窟窿,落了下去。之後在敘事者的意識裡卻變成了在一個房間裡的審問場景,用了很魔幻的手法交代故事裡彼此的恩怨,將跨越幾十年的來龍去脈給收攏。
一些評論者會覺得這手法有點像是村上春樹,但我覺得根本上是不同的。村上春樹作品裡的非寫實性,不管是東京地底下的大洞穴,或是看到兩個月亮,或是海豚飯店裡的神秘樓層,是當作合理寫實來描述的:人就是會遇到井裡面的莫名空間,就是會碰到下蛞蝓的雨,裡面的角色不覺得奇怪。而雙雪濤的寫法是,在小說裡描述的現實狀況碰到無法解開的難題時,虛構的故事就進來了,幫忙解開現實無法解開的結。故事裡的角色也知道那是虛構的,但卻解決了事件。
讀了《飛行家》,覺得這是一本對虛構、對小說、對文學的讚嘆之歌,讓人體驗到文學的想像力如何幫人解開現實無法解開的死結,像是對現實的心理治療。《飛行家》裡面我非常非常喜愛的作品是〈刺殺小說家〉,這故事裡的男人被交付了一個很奇怪的工作,要去刺殺一位小說家。那小說家也不是什麼著名的作者,只是小說家正在寫的一篇小說,居然都變成了現實狀況影響到雇主,所以那位雇主要找人去把小說家刺殺,以免最後寫出什麼傷及他性命的情節。男人找到了小說家,跟他混熟了,聽他談了正在寫的小說,結果男人愛上了這篇小說情節,而且,小說裡有個跟男人走失了的女兒同年紀同名字的小女孩……這篇故事最後是拋棄了現實,以故事裡的小說當作結尾的,但卻不會因此而顯得逃避,反而非常動人,扣人心弦。
另一篇深深打動我的小說〈寬吻〉,剛好將虛實對換。這是一則要去解救被海洋公園圈養的海豚的故事,都在小說的現實裡面呈現,但這篇小說卻對應到我們(讀者)的現實世界,對應到英年早逝的詩人海子。當讀者發現這件事的時候,會覺得這篇小說想要解救的是現實生活裡被圈養的我們,整篇小說的視野被拉得非常大,像是我們也被寫進小說裡,極度感人。
台灣是一個非常有現實感的社會,而越是在面對經濟成長停滯的年代,大家越往現實層面去尋求解套。但可能我們都錯了,現實的很多死結是侷限在現實裡面解不開的,難以跳出來。若用非現實的方式來看,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解法。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的文化創作力那麼蓬勃,但到了兩千年之後卻相對萎縮。一般我們都以經濟力的支撐或者市場大小來解釋,但越解釋就覺得出路困難,而這也無法解釋比台灣人口更少的國家卻有更高的文化創造力。在現實裡面找不到的、無法解決的,也許應該換個方向,從虛構裡探尋,從小說裡來找。創造力不僅只是現實物質的層面,還有精神向度的。呃,好像說太遠了,但這也是《飛行家》讀來最有趣、最動人的所在。也許當虛構性的創作再普遍受歡迎,而不執迷於現實層面的事務時,我們遇到的結就解開了。
PS. 《飛行家》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的故事彼此獨立,但卻又隱隱相關,可以看作是一個「飛行家宇宙」。XD
推薦可以先閱讀〈刺殺小說家〉、〈寬吻〉、〈北方化為烏有〉、〈間距〉這幾篇,應該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前文所講的虛構的魅力。
《飛行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裡面的虛實映照。但這個虛實映照所說的「實」並非我們當下的現實,而是作者寫的小說裡,有一個現實背景,然後再拉出另外一個相對於故事裡的現實來說是虛構的空間,用這虛構的空間來處理現實的問題。比如說書裡一篇名為〈光明堂〉的故事,敘述一對被父母遺棄的表兄妹,偶然在大雪夜裡發現趕路人的蹤跡,懷疑就是剛剛牧師刺殺兇案的兇手在跑路,便追了上去。最後三個人要穿越冰封的湖面時,腳底下的冰裂開個窟窿,落了下去。之後在敘事者的意識裡卻變成了在一個房間裡的審問場景,用了很魔幻的手法交代故事裡彼此的恩怨,將跨越幾十年的來龍去脈給收攏。
一些評論者會覺得這手法有點像是村上春樹,但我覺得根本上是不同的。村上春樹作品裡的非寫實性,不管是東京地底下的大洞穴,或是看到兩個月亮,或是海豚飯店裡的神秘樓層,是當作合理寫實來描述的:人就是會遇到井裡面的莫名空間,就是會碰到下蛞蝓的雨,裡面的角色不覺得奇怪。而雙雪濤的寫法是,在小說裡描述的現實狀況碰到無法解開的難題時,虛構的故事就進來了,幫忙解開現實無法解開的結。故事裡的角色也知道那是虛構的,但卻解決了事件。
讀了《飛行家》,覺得這是一本對虛構、對小說、對文學的讚嘆之歌,讓人體驗到文學的想像力如何幫人解開現實無法解開的死結,像是對現實的心理治療。《飛行家》裡面我非常非常喜愛的作品是〈刺殺小說家〉,這故事裡的男人被交付了一個很奇怪的工作,要去刺殺一位小說家。那小說家也不是什麼著名的作者,只是小說家正在寫的一篇小說,居然都變成了現實狀況影響到雇主,所以那位雇主要找人去把小說家刺殺,以免最後寫出什麼傷及他性命的情節。男人找到了小說家,跟他混熟了,聽他談了正在寫的小說,結果男人愛上了這篇小說情節,而且,小說裡有個跟男人走失了的女兒同年紀同名字的小女孩……這篇故事最後是拋棄了現實,以故事裡的小說當作結尾的,但卻不會因此而顯得逃避,反而非常動人,扣人心弦。
另一篇深深打動我的小說〈寬吻〉,剛好將虛實對換。這是一則要去解救被海洋公園圈養的海豚的故事,都在小說的現實裡面呈現,但這篇小說卻對應到我們(讀者)的現實世界,對應到英年早逝的詩人海子。當讀者發現這件事的時候,會覺得這篇小說想要解救的是現實生活裡被圈養的我們,整篇小說的視野被拉得非常大,像是我們也被寫進小說裡,極度感人。
台灣是一個非常有現實感的社會,而越是在面對經濟成長停滯的年代,大家越往現實層面去尋求解套。但可能我們都錯了,現實的很多死結是侷限在現實裡面解不開的,難以跳出來。若用非現實的方式來看,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解法。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的文化創作力那麼蓬勃,但到了兩千年之後卻相對萎縮。一般我們都以經濟力的支撐或者市場大小來解釋,但越解釋就覺得出路困難,而這也無法解釋比台灣人口更少的國家卻有更高的文化創造力。在現實裡面找不到的、無法解決的,也許應該換個方向,從虛構裡探尋,從小說裡來找。創造力不僅只是現實物質的層面,還有精神向度的。呃,好像說太遠了,但這也是《飛行家》讀來最有趣、最動人的所在。也許當虛構性的創作再普遍受歡迎,而不執迷於現實層面的事務時,我們遇到的結就解開了。
PS. 《飛行家》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的故事彼此獨立,但卻又隱隱相關,可以看作是一個「飛行家宇宙」。XD
推薦可以先閱讀〈刺殺小說家〉、〈寬吻〉、〈北方化為烏有〉、〈間距〉這幾篇,應該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前文所講的虛構的魅力。

